一种防窥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窥膜。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显示面板上增加一层防窥膜,在大视角方向的其他人将看不到显示画面,然而受制于现有材料,只能在显示画面的左右方向实现防窥效果,使得防窥膜的防窥效果被削弱。
3.市面的防窥膜制备方案主要为:模具加工

透光胶结构压印固化

黑防窥胶填充固化,其受到以下限制:模具的加工限制,目前对防窥膜的透光率、防窥角要求越来越高,对模具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难度呈几何倍数级增加。产品升级难,比如360
°
防窥膜生产难,高透光率产品生产难等。因此,急需一种防窥膜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射单元设置为随机柱状,并在间隙处填充防窥结构的防窥膜。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防窥膜,包括基材层,以及设置在基材层一侧表面的透射层和吸收层,所述透射层包括若干随机分布于基材层表面的透射单元;
7.所述透射单元为底面位于基材层上的柱状结构,所述透射单元的底面为规则的几何形状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的底面不完全相同;
8.所述吸收层包括若干吸收单元31,所述相邻透射单元间隙处形成所述吸收单元31。
9.进一步地,所述透射单元底面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0.进一步地,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的底面形状呈随机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相邻透射单元之间的间距为s,所述相邻透射单元之间的间距s为5-50μm。
12.进一步地,所述透射单元的高度为hb,所述透射单元的高度hb为5-1000μm。
13.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单元31的高度为ha,所述吸收单元31的高度ha为5-1000μm。
14.进一步地,所述防窥膜的透光率为70%-99%。
15.进一步地,所述防窥膜的防窥角为50
°‑5°

16.进一步地,所述透射单元的平均内径与相邻透射单元之间的间距s比值为10:1~100:1。
17.进一步地,所述透射单元高度hb与所述透射单元的平均内径比值为0.5:1~20:1。
18.本实用新型通过3d打印技术克服了现有防窥膜的模具加工壁垒,用3d打印防窥结构的方法,能够精准控制防窥膜的形状、排列方式及结构高度,实现产品升级,具有很强的
实用性及应用前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窥膜,将透射单元设置为随机柱状,并在间隙处填充防窥结构,防窥膜实现无干涉的效果,实现360
°
防窥的效果,而不必担心结构无法脱膜,模具结构变形等缺陷。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防窥膜,可以实现360
°
防窥的效果,且实现几乎无干涉的显示效果,透光率及防窥角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19.图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窥膜的俯视图;
20.图2,图1中a-a'的剖面图。
21.1、基材层;2、透射层;21、透射单元;3、吸收层;31、吸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3.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26.一种防窥膜,包括基材层1,以及设置在基材层1一侧表面的透射层2和吸收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层2包括若干随机分布于基材层表面的透射单元21;
27.所述透射单元21为底面位于基材层1上的柱状结构,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为规则的几何形状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不完全相同;
28.所述吸收层3包括若干吸收单元,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间隙处形成所述吸收单元。
29.具体地,如附图1-2所示,所述防窥膜至少包括有基材层1,所述基材层1的一个表面上,设置透射层2和吸收层3,所述透射层2和吸收层3位于同一表面上,且相互嵌合形成完整的薄膜结构。所述透射层2包括若干随机分布基材层表面的透射单元21;
30.如图1所示,所述透射单元21为底面位于基材层1上的柱状结构,即单个所述透射单元21呈现柱状结构,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包括一个上底面和一个下底面,所述上底面和下底面平行,且平行于基材层1,下底面与基材层1表面接触设置。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为规则的几何形状或不规则的形状,即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可以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如底面可为标准的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不完全相同,即所述透射层2包括有若干透射单元21组成,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不是完全相同的,即至少存在一部分透射单元21与另一部分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不相同,例如,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可以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的随机一种,也可以是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均为六边形,但各个透射单元21的底面边长以及夹角不相同。通过设置不同底面的透射单元21,可以解决常规相同
棱柱结构防窥膜的摩尔纹的缺陷。
31.进一步地,所述透射单元21底面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32.进一步地,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随机设置。
33.具体地,所述透射单元21底面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指的是所述透射单元21可以为多种底面形状的柱体结构组合。但从制造工艺等角度考虑,所述透射单元21底面不一定是绝对标准的规则的几何形状,例如存在三个顶点,顶点之间可以是直线连接,也可以是弧线连接,形成近似的三角形结构,同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甚至是圆形的透射单元21结构也是可行的。
34.进一步地,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为s,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为5-50μm。
35.具体地,所述透射单元21为柱状结构,作为优选的,所述透射单元21为棱柱结构,所述透射单元21底面边缘任意取一点到相邻透射单元21底面的最短直线距离为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如图1所示,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为5-50μm,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小于5μm时,易导致生产工艺难度增加,且防窥效果下降,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大于50μm时,会导致所述防窥膜透光率下降。
36.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不同位点之间的间距s可以不同,所述吸收单元填充在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隙中,所述透射层2和吸收层3位于同一表面上,且相互嵌合形成完整的薄膜结构,即实际上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与所述吸收单元的厚度,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呈现随机设置,即某一独立的透射单元21底面边缘上不同的位点,距离相同的某一相邻透射单元21的最短直线距离是不相同的,即所述吸收单元的厚度并不是一致的,而是随着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变化而变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规则的几何形状(如有相同的四棱柱、六棱柱)均匀排列在基材层上构成透射单元21的防窥膜来说,通过设置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存在差异,从而实现了吸收单元的厚度变化,从而减少了摩尔纹的出现。
37.进一步地,所述透射单元21的高度为hb,所述透射单元21的高度hb为5-1000μm。
38.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单元的高度为ha,所述吸收单元的高度ha为5-1000μm。
39.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吸收单元距离基材层1表面的垂直距离为所述吸收单元的高度ha,所述吸收单元的高度ha为5-1000μm,所述防窥膜的防窥角和透光率进一步增加,防窥效果更好。所述透射单元的高度hb为5-1000μm,作为优选,所述透射单元的高度hb与吸收单元的高度ha一致,考虑到先通过3d打印的方式先制作透射层2的结构,再通过填充胶液的方式制备吸收层3,从透光性的角度考虑,透射单元的高度hb略高于吸收单元的高度ha也是可行的。
40.进一步地,所述防窥膜的透光率为70%-99%。
41.进一步地,所述防窥膜的防窥角为50
°‑5°

42.具体地,从透光率和防窥效果来看,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与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比值为10:1~100:1,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与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比值优选为100:1。所述透射单元21高度hb与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比值优选为0.5:1~20:1。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为所述透射单元21的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的算
数平均数。
43.具体地,所述防窥膜采用3d打印技术,在基材层1表面上先打印出透射层2的结构,然后将透射层2空隙处填充胶液形成吸收层3,从而达到一体成型的目的。
44.采用打印技术方案可以解决高透防窥膜的模具加工壁垒,理论上可以将光栅结构的高度加工至5μm到1000μm不等,光栅结构宽度加工至5μm至1000μm不等,而不必担心结构无法脱膜,模具结构变形等缺陷。
45.具体地实施例,如下所示:
46.实施例1
47.准备基材,在基材上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透射层2的结构,并在透射层2间隙出填充胶液,形成吸收层3。所述透射层2由若干底面形状随机设置的柱状结构的透射单元21组成,如图1所示,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的随机组合,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为500-1500μm。所述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在5-15μm范围,所述吸收单元的高度ha为150μm,所述透射单元21的高度hb为150μm,所述吸收单元的厚度与所述透射单元21的之间的间距s一致,得到所述防窥膜e1。
48.对比例1
49.准备基材,在基材上通过常规打印出透射层2的结构,并在透射层2间隙出填充胶液,形成吸收层3。所述透射层2由若干底面形状为正六边形设置的柱状结构的透射单元21组成,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完全相同,且呈均匀分布设置,所述透射单元21底面为内径1000μm的正六边形,所述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为15μm,所述吸收单元的高度ha为100μm,所述透射单元21的高度hb为100μm,所述吸收单元的厚度与所述透射单元21的之间的间距s一致,得到所述防窥膜e2。
50.测试方法:
51.解干涉效果:将防窥膜置于待测试模组表面,通过旋转角度,确认表面的干涉纹路变化。一般转角度越小,利用率越高。
52.防窥角:将防窥膜置于待测试模组表面,使用bm-7等测试机,测试辉度小于1/10中心辉度的视角。
53.透光率:将防窥膜置于待测试模组表面,通过对面放置前后,模组的辉度确认透光率。或者将膜材放置在特定的透光率仪器中测试透光率。
54.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55.实施例解干涉防窥角透光率实施例10
°
17
°
80%对比例110
°
以内22
°
70%
56.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窥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而且通过将透射单元设置为随机柱状,并在间隙处填充防窥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防窥膜容易出现干涉纹路的缺陷,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窥膜,包括基材层(1),以及设置在基材层(1)一侧表面的透射层(2)和吸收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层(2)包括若干随机分布于基材层(1)表面的透射单元(21);所述透射单元(21)为底面位于基材层(1)上的柱状结构,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为规则的几何形状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不完全相同;所述吸收层(3)包括若干吸收单元(31),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间隙处形成所述吸收单元(3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单元(21)底面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呈随机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为s,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为5-50μ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单元(21)的高度为hb,所述透射单元(21)的高度hb为5-1000μ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单元(31)的高度为ha,所述吸收单元(31)的高度ha为5-1000μ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膜的透光率为70%-99%。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膜的防窥角为50
°‑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与相邻透射单元(21)之间的间距s比值为10:1~100:1。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单元(21)高度hb与所述透射单元(21)的平均内径比值为0.5:1~20:1。

技术总结


一种防窥膜,包括基材层(1),以及设置在基材层(1)一侧表面的透射层(2)和吸收层(3),所述透射层(2)包括若干随机分布基材层(1)表面的透射单元(21);所述透射单元(21)为底面位于基材层(1)上的柱状结构,所述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为规则的几何形状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不同的透射单元(21)的底面形状不完全相同;所述吸收层(3)包括若干吸收单元(31),所述相邻透射单元(21)间隙处形成所述吸收单元(31)。本实用新型的防窥膜将透射单元设置为随机柱状,并在间隙处填充防窥结构,防窥膜实现无干涉的效果,实现360


技术研发人员:

许清阳 朱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9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2:3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6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单元   底面   基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