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锭炉零部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光伏行业内,一般都是在装有硅溶液的坩埚中通入惰性气体氩气,通过氩气来带有硅溶体中挥发的杂质,但因装有坩埚和硅溶体的护板组成的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使得热场内部的杂质也会进入到硅溶体中,导致硅锭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3.在热场内部,无论是加热部件还是保温部件都存在碳含量的高温挥发,加热器、坩埚护板和底板以及坩埚盖板主要都是高纯石墨材料,保温材料主要是碳纤维材料,在高温和长时间的加热条件下,这些碳材料都会引入一些碳杂质,特别是对于类单晶铸锭过程中,硅液中碳杂质更容易引起杂质点或者阴影的出现,而这些杂质点或者阴影会阻碍单晶的生长,甚至直接成为新的形核点导致形成多晶产品,影响铸锭单晶面积和质量。
4.然而现有铸锭炉进气是从顶部观察孔正正中心直接向下,顺着管道直接对着硅熔体吹扫,对熔体界面干扰较大,不利于晶体生产界面的稳定性,且气流一部分直接进入熔体中,导致熔体上方的气流不足,排杂效果较差。
5.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工艺设定进气量的大小来调整进气大小,实际还是直接吹扫硅液界面,进气量的大小只能改变吹扫的强度,依旧不利于晶体生产界面的稳定性,存在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可改变气流路径,将气体直接垂直向下吹扫优化成横向向四周吹扫,不直接冲击硅液面;利于排杂;保证进气量在进气口基本不逸散,从出气口排除。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在热场上的铸锭炉体,所述铸锭炉体上贯通设有进气环管,所述进气环管中安装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中,所述进气环管的底部两端呈垂直设置有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
9.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环管的外端短,内端长,呈圆环状设置,所述第一螺母安装在进气环管的外端底部,第二螺母安装在进气环管的内端底部,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呈水平设置,且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均位于铸锭炉体中。
10.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环管的顶部有进气管端盖,所述进气管贯穿进气管端盖,并安装在进气环管的圆环侧。
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端盖上贯穿设有玻璃棒。
12.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侧面与底面分别设有进气管侧密封圈与进气管底密封圈,进气管通过进气管侧密封圈与进气管底密封圈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的圆环部。
1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的设置改变气流路径,将气体直接垂直向下吹扫优化成横向向四周吹扫,不直接冲击铸锭炉体内部的硅液面;
15.2、气流在向下的过程中在进气环管内逐渐压力平衡,在出气口位置由垂直方向变成水平方向,更加利于排杂;
16.3、进气管呈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中,保证进气量在进气口基本不逸散,从进气环管底部排除。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
20.1-铸锭炉体,2-进气环管,3-第一螺母,4-第二螺母,5-进气管,6-进气管侧密封圈,7-进气管底密封圈,8-玻璃棒,9-进气管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参阅图1: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在热场上的铸锭炉体1,所述铸锭炉体1上贯通设有进气环管2,所述进气环管2中安装有进气管5,所述进气管5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2中,所述进气环管2的底部两端呈垂直设置有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
24.在实际使用中,通过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的设置改变气流路径,将气体直接垂直向下吹扫优化成横向向四周吹扫,不直接冲击铸锭炉体1内部的硅液面;气流在向下的过程中在进气环管2内逐渐压力平衡,在出气口位置由垂直方向变成水平方向,更加利于排杂;进气管呈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中,保证进气量在进气口基本不逸散,从进气环管2底部排除。
25.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环管2的外端短,内端长,呈圆环状设置,所述第一螺母3安装在进气环管2的外端底部,第二螺母4安装在进气环管2的内端底部,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呈水平设置,且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均位于铸锭炉体1中;具体的,可通过进气环管2的设置,便于进气环管2的进气,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的设置,可将进气环管2内部的气体
由垂直向下吹扫优化成横向向四周吹扫,不直接冲击铸锭炉体内部的硅液面。
26.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环管2的顶部有进气管端盖9,所述进气管5贯穿进气管端盖9,并安装在进气环管2的圆环侧。
27.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端盖9上贯穿设有玻璃棒8。
28.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5的侧面与底面分别设有进气管侧密封圈6与进气管底密封圈7,进气管5通过进气管侧密封圈6与进气管底密封圈7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2的圆环部;具体的,可通过进气管侧密封圈6与进气管底密封圈7的设置,便于将进气管5密封设置在进气管端盖9中,保证进气量在进气口基本不逸散,从进气环管底部排除。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在热场上的铸锭炉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锭炉体(1)上贯通设有进气环管(2),所述进气环管(2)中安装有进气管(5),所述进气管(5)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2)中,所述进气环管(2)的底部两端呈垂直设置有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环管(2)的外端短,内端长,呈圆环状设置,所述第一螺母(3)安装在进气环管(2)的外端底部,第二螺母(4)安装在进气环管(2)的内端底部,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呈水平设置,且第一螺母(3)与第二螺母(4)均位于铸锭炉体(1)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环管(2)的顶部有进气管端盖(9),所述进气管(5)贯穿进气管端盖(9),并安装在进气环管(2)的圆环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端盖(9)上贯穿设有玻璃棒(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5)的侧面与底面分别设有进气管侧密封圈(6)与进气管底密封圈(7),进气管(5)通过进气管侧密封圈(6)与进气管底密封圈(7)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2)的圆环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锭炉零部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铸锭炉顶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在热场上的铸锭炉体,所述铸锭炉体上贯通设有进气环管,所述进气环管中安装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中,所述进气环管的底部两端呈垂直设置有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的设置改变气流路径,将气体直接垂直向下吹扫优化成横向向四周吹扫,不直接冲击铸锭炉体内部的硅液面;气流在向下的过程中在进气环管内逐渐压力平衡,在出气口位置由垂直方向变成水平方向,更加利于排杂;进气管呈密封设置在进气环管中,保证进气量在进气口基本不逸散,从进气环管底部排除。管底部排除。管底部排除。


技术研发人员:

杨振帮 常传波 陈志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金阳硅业科技(徐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2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53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铸锭   气管   螺母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