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及可穿戴设备配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及可穿戴设备配件。


背景技术:



2.智能眼镜(例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眼镜、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眼镜等)、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具体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可以方便的提供较为丰富的视觉信息,因此,在车辆驾驶过程中通过上述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提供的信息辅助车辆驾驶,有利于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然而,目前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往往都是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充电,在可穿戴式设备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用户要么在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暂停使用可穿戴式设备,要么在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过程中带线使用可穿戴式设备,充电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及可穿戴设备配件。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所述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头枕连接件和第一充电组件;
5.所述头枕本体,用于支撑用户头部;
6.所述头枕连接件,用于可拆卸的将所述头枕本体连接至座椅靠背;
7.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电连接,且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包括金属支撑件,所述金属支撑件用于可拆卸的与所述座椅靠背内设置的第一固定件连接。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撑件包括第一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用于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内。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撑件的表面覆盖有绝缘层。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还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一电磁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且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相对于所述头枕本体中用于支持用户头部的支撑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距离。
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用于经由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13.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还包括充电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开关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的断开或闭合。
14.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包括上述任一项所
述的座椅头枕和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座椅头枕的头枕本体通过所述座椅头枕的头枕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座椅靠背连接。
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包括金属支撑件;
16.所述座椅靠背内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金属支撑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
1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金属固定件,所述金属支撑件通过所述金属固定件和所述座椅头枕的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1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撑件为第一金属管体,所述金属固定件为第二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套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管体内。
1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管体内还设置有可导电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弹性件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管体和所述第二金属管体电连接。
20.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配件,该可穿戴设备配件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用于与可穿戴式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使用时,与上述任一项的座椅头枕适配。
2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部件,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内,所述第一磁吸部件用于吸附于所述可穿戴式设备上设置的第二磁吸部件,以使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内设置的所述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电连接。
22.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座椅头枕,或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车辆座椅。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头枕连接件和第一充电组件;所述头枕本体,用于支撑用户头部;所述头枕连接件,用于可拆卸的将所述头枕本体连接至座椅靠背;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电连接,且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这样用户在车辆驾驶中佩戴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与上述可穿戴式设备连接的可穿戴设备配件从座椅头枕上设置的第一充电组件接收电能以进行充电,从而可以保证车辆驾驶中可穿戴式设备的持续使用,并可提高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便捷性,此外,第一充电组件的第一线圈通过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即复用头枕连接件实现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这种电连接方式不仅简单,还可以减少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结构对车辆座椅外观的影响。
24.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25.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其中: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线圈与头枕连接组件之间电连接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配件与智能眼镜连接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内设置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吸部件的正视图;
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吸部件的侧视图;
3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磁吸部件的正视图;
36.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磁吸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进行说明:
39.参见图1至图2,座椅头枕10包括头枕本体11、头枕连接件12和第一充电组件13;
40.所述头枕本体11,用于支撑用户头部;
41.所述头枕连接件12,用于可拆卸的将所述头枕本体11连接至座椅靠背;
42.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3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一线圈131,所述第一线圈 131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11内,所述第一线圈131与所述头枕连接件12的可导电部分电连接,且所述头枕连接件12的可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3 的电源电连接。
43.本实施例中,上述头枕连接件12包括导电部分,例如,上述头枕连接件 12可以是由可导电材质(例如,金属)构成的连接件,或者上述头枕连接件 12的内壁设有可导电的涂层等。此外,上述头枕连接件12可以采用焊接、螺纹连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于上述头枕本体11的框架上。由于上述头枕连接件 12包括导电部分,这样上述头枕连接件12可以用于上述头枕本体与座椅靠背之间的机械连接,还可以用于上述第一线圈131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44.上述第一线圈131经由上述头枕连接件12与电源电连接,用于发射电能,示例的,上述第一线圈131可以为电磁线圈。可选的,上述第一线圈131可以是柔性线圈,这样有利于上述第一线圈131可以更为稳定的贴合于头枕本体的支撑面的内侧,提高充电的稳定性。
45.上述第一线圈13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线圈。可选的,在上述第一线圈131 包括一个线圈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第一线圈131设计的大一些,例如,上述第一线圈131的面积可以覆盖上述头枕本体的支撑面,这样有利于提高无线充电的稳定性;在上述第一线圈131包括多个线圈的情况下,上述多个线圈可以至少部分重叠的分布于上述头枕本体内,以减少充电盲区。
4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可以固定设置于头枕本体11内,例如,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的边缘可以缝制于头枕本体11的内壁上,或者,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的边缘可以通过胶水等粘贴于头枕本体11的内壁上等;或者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可以采用可拆卸
的方式设置于头枕本体11内,例如,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的边缘可以设置有可粘贴布的毛面,头枕本体11的内壁设置有可粘贴布的刺面,这样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通过上述可粘贴布的毛面可以粘贴至上述头枕本体11的内壁设置的可粘贴布的刺面。
47.示例的,以可穿戴设备为智能眼镜为例,如图3所示,可穿戴设备配件 30的两端分别与智能眼镜40的两个镜腿连接,这样当用户佩戴智能眼镜40 时,可穿戴设备配件30位于用户头后部,这样用户头后部枕靠在座椅头枕10 的支撑面上时,可以使得可穿戴设备配件30内的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线圈与第一充电组件13中的第一线圈131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可以实现在用户佩戴上述智能眼镜40的过程中为上述智能眼镜40无线充电。
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头枕连接件和第一充电组件;所述头枕本体,用于支撑用户头部;所述头枕连接件,用于可拆卸的将所述头枕本体连接至座椅靠背;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电连接,且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这样用户在车辆驾驶中佩戴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与上述可穿戴式设备连接的可穿戴设备配件从座椅头枕上设置的第一充电组件接收电能以进行充电,从而可以保证车辆驾驶中可穿戴式设备的持续使用,并可提高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便捷性,此外,第一充电组件的第一线圈通过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即复用头枕连接件实现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这种电连接方式不仅简单,还可以减少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结构对车辆座椅外观的影响。
4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12包括金属支撑件,所述金属支撑件用于可拆卸的与所述座椅靠背内设置的第一固定件连接。
50.本实施例中,头枕连接件12包括金属支撑件,通过该金属支撑件可以实现座椅头枕与座椅靠背之间的机械连接,还可以实现第一充电组件的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
51.示例性的,上述金属支撑件与第一固定件之间可以通过卡接、套接、螺纹连接、过盈连接或榫接等方式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固定件可以固定设置于座椅靠背内,也可以可拆卸的设置于座椅靠背内。示例性的,上述第一固定件可以采用焊接、螺纹连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于上述座椅靠背的框架上。此外,上述第一固定件也可以包括可导电部分,这样金属支撑件可以通过第一固定件的可导电部分与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5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撑件包括第一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用于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内。
53.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管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置,例如,第一金属管体的数量可以是1或2或3等。示例的,如图2所示,第一金属管体121的数量为2,其中,两个第一金属管体121分别与第一线圈131的两个接线端电连接。可选的,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可以采用硬质金属材质,例如,钢。
54.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固定件具有与上述第一金属管体的适配部分,示例性的,上述第一固定件可以包括第二金属管体,其中,上述第二金属管体的数量与上述第一金属管体的数量相同,且每个第一金属管体分别用于套接于其对应的第二金属管体内。
55.本实施例中金属支撑件包括第一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用于套接于第一固
定件内,实现结构较为简单。
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撑件的表面覆盖有绝缘层。
57.示例性的,可以如图2所示,第一金属管体121的第一部分覆盖有第一绝缘层122,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金属管体121中除第二部分之外的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第一金属管体121位于第一固定件之内的部分。
58.本实施例通过在金属支撑件的表面覆盖有绝缘层,这样可以减少金属支撑件内传导的电流对乘坐座椅的用户的影响。
5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还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一电磁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且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相对于所述头枕本体中用于支持用户头部的支撑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距离。
60.如图4所示,第一充电组件13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防水层132、第一线圈131和第一电磁屏蔽层133,其中,第一防水层132相对于上述第一电磁屏蔽层133,更为靠近头枕本体中用于支持用户头部的支撑面。
61.上述第一防水层132可以包括塑料防水层或硅胶防水层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防水层还可以是由其他防水材料制成,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通过设置上述第一防水层132,可以防止用户头部的汗液等渗透入上述第一线圈 131,影响第一线圈131的正常工作。
62.上述第一电磁屏蔽层133不仅可以减少上述第一线圈131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电子设备的影响,还有利于让线圈增大磁通量,提高充电效率。
6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充电组件13还可以包括柔面层,层叠于第一防水层132,增加用户头部枕靠在上述座椅头枕10上的舒适度。示例的,上述柔面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衬垫层、皮质层等。上述衬垫层可以包括棉质衬垫层、海绵衬垫层或硅胶衬垫层等。
6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用于经由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开关可以为机械开关,该机械开关可以设置于车辆的中控台、方向盘等方便用户操作的位置。
6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用于经由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66.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还包括充电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开关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的断开或闭合。
67.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开关为电子开关,上述充电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用户输入控制控制开关断开或闭合,其中,上述用户输入可以包括用户的语音输入、触控输入等。例如,上述充电控制模块可以在接收到用于指示无线充电的语音输入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控制开关闭合,以实现电源为第一线圈供电;在接收到用于指示停止无线充电的语音输入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控制开关断开,以断开电源与第一线圈之间的通路。
6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电控制模块可以是额外设置的控制模块,也可以是复用车辆已有的控制模块。此外,在上述充电控制模块是额外设置的控制模块的情况下,上述充电控制模块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置,例如,上述充电控制模块可以设置于车辆的中控台、车辆座椅内等。
69.本实施例通过充电控制模块控制控制开关的断开或闭合以实现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连通与断开,这样可以提高无线充电控制的灵活性。
7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座椅,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进行说明:
71.如图1至图6所示,车辆座椅1包括座椅头枕10和座椅靠背20,其中,所述座椅头枕10的头枕本体11通过所述座椅头枕10的头枕连接件12可拆卸的与所述座椅靠背20连接。
7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座椅头枕10可以参见前述座椅头枕实施例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7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头枕连接件包括金属支撑件;
74.所述座椅靠背内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1,所述金属支撑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1连接。
75.本实施例中的金属支撑件可以参见前述座椅头枕实施例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76.上述第一固定件可以固定设置于座椅靠背内,也可以可拆卸的设置于座椅靠背内。示例性的,上述第一固定件可以采用焊接、螺纹连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于上述座椅靠背的框架上。此外,上述第一固定件也可以包括可导电部分,这样金属支撑件可以通过第一固定件的可导电部分与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7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金属固定件,所述金属支撑件通过所述金属固定件和所述座椅头枕的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78.本实施例中通过金属固定件与上述金属支撑件连接,不仅可以实现座椅头枕和座椅靠背的连接,还可以实现第一线圈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避免电连接结构的外置,影响座椅外观。
7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撑件为第一金属管体,所述金属固定件为第二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套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管体内。
80.上述第一金属管体和第二金属管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金属管体和第二金属管体的数量可以相同。示例的,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和第二金属管体211的数量均为2,且每个第一金属管体121用于分别套接于其对应的第二金属管体211内。
8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和第二金属管体211均可以采用硬质金属材质,例如,钢。
8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内壁可以设有固定部件 212,该固定部件212用于将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固定于第二金属管体211 内,提高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和上述第二金属管体2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其中,上述固定部件21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卡榫、螺纹或卡槽等,示例的,如图6所示,上述固定部件212为卡榫。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的部分管体可以套于第二金属管体211内,并且通过上述固定部件212固定于第二金属管体 211内。
8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的第一部分覆盖有第一绝缘层122,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金属管体121中除第二部分之外的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第一金属管体121位于第一固定件之内的部分。上述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外表面覆盖有第二
绝缘层213,这样可以减少第一金属管体121 和第二金属管体211内传导的电流对乘坐座椅的用户的影响。
8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管体内还设置有可导电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弹性件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管体和所述第二金属管体电连接。
85.示例性的,上述可导电的弹性件可以包括导电弹簧。上述弹性件214的一端可以直接与第一金属管体121抵接,也可以经由第一导电触头215与第一金属管体121抵接。示例的,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触头215固定于上述弹性件 214的一端,且第一导电触头215可随着弹性件214的压缩或拉伸沿着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内壁滑动。
86.上述弹性件214的另一端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底端,也可以经由第二导电触头216固定于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底端。示例的,如图6所示,第二导电触头216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底端,另一端与上述弹性件214固定,此外,上述第二导电触头216或上述第二金属管体211的底端可以引出一导电线路217,用于与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
8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金属管体211内设置上述弹性件214,不仅可以使得上述第一金属管体121可以平滑的上下移动以调整座椅头枕的高度,还可以实现第一金属管体121经由上述弹性件214与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提高第一金属管体121与电源连接的可靠性。
8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配件,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配件进行说明:
89.如图7所示,可穿戴设备配件30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线圈34,所述第二线圈34用于与可穿戴式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使用时,与上述任一项的座椅头枕适配。
90.示例性的,上述第二线圈在可穿戴设备配件使用时,与上述任一项的座椅头枕的第一线圈至少部分重叠,以获取电能为可穿戴式设备充电。
9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30还包括第一柔面层31、第二防水层32、第二电磁屏蔽层33、第三防水层35和第二柔面层36,其中,第一柔面层31、第二防水层32、第二电磁屏蔽层33、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线圈34、第三防水层35和第二柔面层36依次层叠。
92.上述第一柔面层31和第二柔面层36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衬垫层、皮质层等。上述衬垫层可以包括棉质衬垫层、海绵衬垫层或硅胶衬垫层等,可以保护第二线圈34不被针等刺破导致短路等问题的出现,并可增加佩戴上述可穿戴设备配件30的舒适度。上述皮质层较为耐磨损,且可以减少摩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柔面层31相对于第二柔面层36靠近用户设置,上述第二柔面层36相对于上述第一柔面层31靠近座椅头枕设置。
93.第二防水层32和第三防水层35均可以包括塑料防水层或硅胶防水层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防水层32和第三防水层35还可以是由其他防水材料制成,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通过设置第二防水层32和第三防水层35,可以防止用户头部的汗液等渗透入第二线圈34,影响第二线圈34的正常工作。
94.上述第二电磁屏蔽层33不仅可以减少上述第二线圈34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电子
设备的影响,还有利于让线圈增大磁通量,提高充电效率。
95.上述第二线圈34用于与可穿戴式设备电连接,以从第一线圈接收电能给上述可穿戴式设备供电。示例的,上述第二线圈34可以包括电磁线圈。可选的,上述第二线圈34可以是柔性线圈。上述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眼镜或智能头盔等。
9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可穿戴设备配件30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可穿戴式设备上,例如,通过接口插接的方式或者通过磁吸的方式等连接于上述可穿戴式设备上。
97.本实施例中,在用户佩戴智能眼镜或智能头盔等可穿戴式设备时,上述可穿戴设备配件30可以位于用户的头后部,在用户头后部枕靠于座椅头枕上时,上述可穿戴设备配件30的第二线圈34与上述座椅头枕设置的第一线圈131 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可以实现在用户佩戴可穿戴式设备的过程中为上述可穿戴式设备无线充电,提高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便捷性。
9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部件37,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372设置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37内,所述第一磁吸部件37用于吸附于所述可穿戴式设备上设置的第二磁吸部件41,以使所述第二线圈34的输出端子372与所述第二磁吸部件41内设置的所述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412电连接。
99.上述第一磁吸部件37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磁吸端子(即磁铁),示例的,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磁吸部件37包括两个第一磁吸端子371,上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372位于两个第一磁吸端子371之间,其中,上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372可以理解为第二线圈中用于与第一导线373连接的金属触点。
100.上述第二磁吸部件41对应上述第一磁吸部件37设置,例如,上述第二磁吸部件41的磁吸端子数量和上述第一磁吸部件37的磁吸端子数量相同,第二磁吸部件41的磁吸端子和上述第一磁吸部件37的磁吸端子的设置位置一一对应,且上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372和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412的设置位置对应。示例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智能眼镜40的镜腿上设置第二磁吸部件41,上述第二磁吸部件41包括两个第二磁吸端子411,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412位于两个第二磁吸端子411之间,其中,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412可以理解为用于通过第二导线413连接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电路的金属触点。
10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372或者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412可以相对于上述磁吸端子凸出设置,例如,凸出1mm,以保证吸附之后上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372和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412之间稳定接触。
102.本技术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配件30通过第一磁吸部件37与可穿戴式设备上设置的第二磁吸部件41磁吸实现与可穿戴式设备的连接,可以在保证连接可靠性的同时,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10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座椅头枕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头枕或者上述任一车辆座椅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座椅。
104.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头枕连接件和第一充电组件;所述头枕本体,用于支撑用户头部;所述头枕连接件,用于可拆卸的将所述头枕本体连接至座椅靠背;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电连接,且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连接件包括金属支撑件,所述金属支撑件用于可拆卸的与所述座椅靠背内设置的第一固定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撑件包括第一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用于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内。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撑件的表面覆盖有绝缘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还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一电磁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且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相对于所述头枕本体中用于支持用户头部的支撑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用于经由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组件还包括充电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开关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的断开或闭合。7.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头枕和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座椅头枕的头枕本体通过所述座椅头枕的头枕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座椅靠背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连接件包括金属支撑件;所述座椅靠背内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金属支撑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为金属固定件,所述金属支撑件通过所述金属固定件和所述座椅头枕的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撑件为第一金属管体,所述金属固定件为第二金属管体,所述第一金属管体套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管体内。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管体内还设置有可导电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金属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弹性件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管体和所述第二金属管体电连接。12.一种可穿戴设备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用于与可穿戴式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使用时,与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头枕适配。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部件,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磁吸部件内,所述第
一磁吸部件用于吸附于所述可穿戴式设备上设置的第二磁吸部件,以使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内设置的所述可穿戴式设备的充电端子电连接。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头枕,或包括如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及可穿戴设备配件,所述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头枕连接件和第一充电组件;所述头枕本体,用于支撑用户头部;所述头枕连接件,用于可拆卸的将所述头枕本体连接至座椅靠背;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用于无线充电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头枕本体内,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电连接,且所述头枕连接件的可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电源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在车辆驾驶过程中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便捷性。中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便捷性。中可穿戴式设备充电的便捷性。


技术研发人员:

孙占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7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5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3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座椅   线圈   穿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