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模组及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模组及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2.为了提升用户所处环境的舒适性,现有的一些空调器上配置了新风模组,以通过新风模组来对用户所处环境提供新风作用。
3.在现有技术中,在新风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可转动的阀门板,通过阀门的开闭实现新风进风口的开闭。但是,阀门板在关闭新风进风口的情况下,通常会在阀门板的四周形成间隙,从而导致阀门板处漏风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阀门板漏风造成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模组,应用于空气调节器,所述新风模组包括:
6.新风主体,内设有风道;所述新风主体上还开设有出风口、第一风口和可开闭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口用于向所述风道内导入气流;
7.过滤装置,设于所述风道内,以过滤经过所述风道的气流;
8.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在运行的情况下在所述风道内形成气流;以及,
9.阀板组件,包括进出风主体和第一阀板;所述进出风主体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且所述进出风主体内设有进出风腔室;所述第一阀板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进出风主体且设于所述第一风口,且能相对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风口;
10.所述第一阀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密封板,至少部分所述密封板自所述第一阀板的外周缘伸出,以用于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遮盖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12.在该新风模组中,第一阀板在关闭第一风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密封板遮盖第一阀板和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换言之,可以通过密封板关闭第一阀板和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便能防止间隙处出现漏风的情况,达到提高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密封性的目的。基于此,该新风模组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13.可选地,所述密封板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阀板面向所述进出风腔室的一侧;所述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部上向外延伸,且至少部分所述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阀板的外周缘,以用于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遮盖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
14.将密封板的连接部设于密封板面向进出风腔室的一侧,可以确保密封板能从间隙
外侧向间隙提供遮盖作用,以有效地关闭间隙,从而提升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密封性,进而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15.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呈夹角设置。
16.延伸部与连接部呈夹角设置,可以方便延伸部朝向第一阀板的外周延伸,进而方便实现至少部分延伸部伸出第一阀板外周缘的目的。
17.可选地,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第一阀板的一侧形成装配槽;所述阀板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装配槽内,且在所述密封板遮盖所述间隙的情况下,被压持于所述密封板和所述间隙之间。
18.将密封件压持在间隙和密封板之间,可以提升对于间隙的密封效果,进而提高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密封性。
19.可选地,所述密封件采用柔性密封材料制成。
20.可选地,所述第一阀板面向所述进出风腔室的侧面还设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配合;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阀板靠近所述第一阀板的其中一个侧边设置,且所述密封板设于所述转动部和邻近所述转动部的侧边之间。
21.为了方便第一阀板平顺地转动,第一阀板靠近转动部的一侧与第一风口的开口边缘的间隙相对较大,以确保第一风口的开口边缘能避让第一阀板的转动。基于此,在第一阀板上靠近转动部的一侧设置密封板,能通过密封板有效地遮盖第一阀板靠近转动部一侧与第一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以提高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密封性,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22.可选地,所述第一阀板具有第一侧边和多个第二侧边;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所述密封板在所述第二侧边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阀板的厚度;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侧边对应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搭接部适配的第二搭接部;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搭接部搭接于所述第二搭接部,以遮盖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缝隙。
23.通过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的相互搭接,能使得第一阀板靠近第二侧边处,能通过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遮盖第一阀板和第一风口的开口边缘的缝隙,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密封性,从而进一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24.可选地,所述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第二侧边形成止口槽,以使所述第一阀板的第二侧边呈阶梯形;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搭接部设于所述止口槽内。
25.第一搭接部在第一阀板的第二侧边形成阶梯形的结构,能稳定地与第二搭接部搭接,同时能有效地遮盖第一阀板和第一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缝隙,从而提升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密封性。
26.可选地,所述新风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风道连通,且用于导出所述风道中的气流;所述阀板组件还包括第二阀板,所述第二阀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进出风主体,且用于相对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二风口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27.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新风模组。所述新风模组包括:
28.新风主体,内设有风道;所述新风主体上还开设有出风口、第一风口和可开闭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口用于向所述风道内导入气流;
29.过滤装置,设于所述风道内,以过滤经过所述风道的气流;
30.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在运行的情况下在所述风道内形成气流;以及,
31.阀板组件,包括进出风主体和第一阀板;所述进出风主体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且所述进出风主体内设有进出风腔室;所述第一阀板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进出风主体且设于所述第一风口,且能相对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风口;
32.所述第一阀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密封板,至少部分所述密封板自所述第一阀板的外周缘伸出,以用于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遮盖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器采用了上述的新风模组,且该空气调节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新风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模组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部分新风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模组在第一阀板处于第一功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模组在第一阀板处于第二功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新风模组;100-新风主体;110-风道;111-第一风口;101-间隙;102-第二搭接部;112-第二风口;113-出风口;114-进风口;200-过滤装置;300-风机;400-阀板组件;410-进出风主体;411-进出风腔室;420-第一阀板;421-密封板;4211-连接部;4212-延伸部;422-转动部;423-第一侧边;424-第二侧边;425-密封件;426-第一搭接部;4261-止口槽;430-第二阀板。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器(图未示),该空气调节器上设有新风模组,该新风模组以及应用了该新风模组的空气调节器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以达到提升阀门板关闭状态下的密封性以及提升新风
效果的目的。
4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气调节器可以装配至指定的区域中,以向指定的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其中,该空气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以及气流速度调节作用等。另外,在新风调节器装配在指定的区域中的情况下,新风模组同样设于指定的区域中,并且,该新风模组可以向指定的区域中提供新风作用。
47.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模组10包括新风主体100、过滤装置200、风机300和阀板组件400。新风主体100内设有风道110;新风主体100上还开设有出风口113、第一风口111和可开闭的进风口114,出风口113、第一风口111和进风口114均与风道110连通;第一风口111用于向风道110内导入气流。过滤装置200设于风道110内,以过滤经过风道110的气流。风机300设于风道110内,以在运行的情况下在风道110内形成气流。值得说明的是,可开闭的进风口114可以在打开状态下自指定的区域中向风道110导入气流,换言之,可以将用户所处环境的空气向风道110中导入。气流在风机300的驱动作用下可以在风道110中流动,经过风道110的气流被过滤装置200过滤净化,然后自出风口113导出,可以净化指定区域内部的空气,也即提供净化作用。
48.另外,阀板组件400包括进出风主体410和第一阀板420;进出风主体410连接于新风主体100,且进出风主体410内设有进出风腔室411;第一阀板420可活动地连接于进出风主体410且设于第一风口111,且能相对进出风主体41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风口111。值得说明的是,进出风主体410通过导管接入指定的区域以外的环境,以从指定的区域以外的环境中导入气流。换言之,在第一阀板420打开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新风模组10可以从指定的区域以外的环境中吸入气流,气流在经过风管被过滤净化之后从出风口113导入至指定的区域,以提供新风作用。
4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新风主体100上还开设有第二风口112,第二风口112与风道110连通,且用于导出风道110中的气流;阀板组件400还包括第二阀板430,第二阀板430可转动地连接于进出风主体410,且用于相对进出风主体410转动,以关闭第二风口112或关闭出风口11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阀板430在关闭第二风口112的同时,则打开出风口113;同理,在第二阀板430关闭出风口113的同时,则打开第二风口112;也就是说第二阀板430具有第一功能状态和第二功能状态,且可以第一功能状态和第二功能状态中切换;当第二阀板430处于第一功能状态的情况下,第二阀板430打开出风口113且关闭第二风口112,如图3;当第二阀板430处于第二功能状态的情况下,第二阀板430打开第二风口112且关闭出风口113,如图4。其中,在第二阀板430打开第二风口112的情况下,风道110通过第二风口112与进出风腔室411连通,在风道110从第二风口112导出气流的情况下,气流可以自导管导出至指定的区域以外的环境中,在该状态下,可以将指定区域内部的污浊的气流向外导出,实现排污的目的。
50.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阀板430处于第二功能状态的情况下,换言之,第二阀板430打开第二风口112且关闭出风口113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污浊的空气自第一风口111进入风道110,也为了防止进出风腔室411内部产生乱流,可以控制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
51.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第二风口112以及第二阀板430的设置。
52.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第一阀板420的至少一侧设有密封板421,至
少部分密封板421自第一阀板420的外周缘伸出,以用于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
53.第一阀板420在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密封板421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换言之,可以通过密封板421关闭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便能防止间隙101处出现漏风的情况,达到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的目的。基于此,该新风模组10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阀板420相对进出风主体410转动的方式为翻转,由此使得第一阀板420在翻转的过程中带动密封板421翻转。基于此,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过程中,第一阀板420带动密封板421扣合在第一阀板420与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上,从而能有效地完成封闭间隙101的目的。
5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板421包括连接部4211和延伸部4212;连接部4211设于第一阀板420面向进出风腔室411的一侧;延伸部4212自连接部4211上向外延伸,且至少部分延伸部4212伸出第一阀板420的外周缘,以用于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将密封板421的连接部4211设于密封板421面向进出风腔室411的一侧,可以确保密封板421能从间隙101外侧向间隙101提供遮盖作用,以有效地关闭间隙101,从而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进而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56.值得说明的是,一般地,连接部4211和延伸部4212为一体型结构,换言之,连接部4211和延伸部4212一体成型。此时,可以看作是,密封板421朝向第一阀板420的外侧弯折,以使得密封板421的部分能伸出至第一阀板420的外侧,便能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以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
57.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211和延伸部4212呈夹角设置。例如,在以图6为示例的情况下,连接部4211沿直线延伸,延伸部4212同样沿直线延伸,且使得密封板421整体呈l型。延伸部4212与连接部4211呈夹角设置,可以方便延伸部4212朝向第一阀板420的外周延伸,进而方便实现至少部分延伸部4212伸出第一阀板420外周缘的目的。
58.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密封板42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形式。例如,密封板421呈弯曲的勾形。又例如,密封板421整体呈弧形,此时,可以将密封板421连接于第一阀板420的部分看作是连接部4211,而密封板421伸出第一阀板420外侧的看作是延伸部4212等。
59.可选地,密封板421靠近第一阀板420的一侧形成装配槽,也就是说,延伸部4212与第一阀板42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延伸部4212遮盖间隙101时,延伸部4212与间隙101之间同样存在间隔。基于此,为了确保能有效地密封间隔,阀板组件400还包括密封件425,密封件425设于装配槽内,且在密封板421遮盖间隙101的情况下,被压持于密封板421和间隙101之间。将密封件425压持在间隙101和密封板421之间,可以提升对于间隙101的密封效果,进而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
60.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带动密封
板421扣向间隙101,延伸部4212则可以将密封件425压持在间隙101上,通过延伸部4212对密封件425的压持作用,可以使得密封件425充分地遮盖间隙101,进而达到有效密封间隙101的目的。
61.其中,密封件425采用柔性密封材料制成。换言之,在延伸部4212压持密封件425的情况下,由于密封件425具有柔性,便能在延伸部4212的压持作用下形变,进而使得密封件425的部分能填充于间隙101中,从而提升间隙101被密封的效果。可选地,密封件425可以采用橡胶、海绵等材料制成。
62.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密封件425的设置。例如,将延伸部4212设置为贴合在第一阀板420侧面上的状态,在延伸部4212遮盖间隙101的情况下,延伸部4212贴合在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的开口所在平面上,同样能提供有效的密封作用。
6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板420面向进出风腔室411的侧面还设有转动部422,转动部422与进出风主体410转动配合;转动部422与第一阀板420靠近第一阀板420的其中一个侧边设置,且密封板421设于转动部422和邻近转动部422的侧边之间。在第一阀板42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以转动部422为转动中心翻转,将转动部422设置在靠近第一阀板420的其中一个侧边,可以使得第一阀板420能最大限度地打开第一风口111,且能防止第一阀板420遮挡在第一风口111中部,防止对第一风口111的进风造成影响。
64.值得说明的是,一般地,为了方便第一阀板420平顺地转动,第一阀板420靠近转动部422的一侧与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的间隙101相对较大,以确保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能避让第一阀板420的转动。基于此,在第一阀板420上靠近转动部422的一侧设置密封板421,能通过密封板421有效地遮盖第一阀板420靠近转动部422一侧与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以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65.另外,在以图4为示例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在第一阀板420以转动部422为转动中心转动以打开第一风口111的过程中,第一阀板420靠近转动部422的侧边被翻转至进出风腔室411中,而第一阀板420远离转动部422的侧边则被翻转至风道110内部。基于此,若第一阀板420上靠近转动部422的侧边设置密封板421的情况下,密封板421则设置在第一阀板420靠近进出风腔室411的一侧;若第一阀板420上远离转动部422的侧边设置密封板421的情况下,密封板421则设置在第一阀板420靠近风道110的一侧。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防止密封板421在第一阀板420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干涉,从而确保第一阀板420能平顺地转动。
6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连接部4211可以与转动部422形成整体,此时,延伸部4212可以看作是直接从转动部422上延伸而出。
67.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在第一阀板420靠近转动部422的一侧设置密封板421。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阀板420远离转动部422的一侧设置密封板421,在此不再赘述。
68.请继续参阅图5、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阀板420上仅其中一个侧边设置有密封板421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阀板420具有第一侧边423和多个第二侧边424;密封板421靠近第一侧边423设置;第一阀板420在第二侧边424设有第一搭接部426,第一搭接部
426的厚度小于第一阀板420的厚度;第一风口111与第二侧边424对应的边缘设有与第一搭接部426适配的第二搭接部102;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第一搭接部426搭接于第二搭接部102,以遮盖第二侧边424与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缝隙。
69.通过第一搭接部426和第二搭接部102的相互搭接,能使得第一阀板420靠近第二侧边424处,能通过第一搭接部426和第二搭接部102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的缝隙,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从而进一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70.其中,第一搭接部426的厚度小于第一阀板420的厚度可以指代的是,第一搭接部426的平均厚度小于第一阀板420的厚度;也可以指代的是,第一搭接部426的最小厚度小于第一阀板420的厚度;还可以指代的是,第一搭接部426的最大厚度小于第一阀板420的厚度。
71.在以图7为示例的情况下,第一搭接部426为厚度均匀的平板状结构,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搭接部426看作是凸设于第一阀板420第二侧边424外周缘的平板状结构。此时,第一搭接部426的平均厚度、最小厚度以及最大厚度相同,且第一搭接部426的平均厚度、最小厚度以及最大厚度均小于第一阀板420的厚度。
72.也可以看作是,第一搭接部426在第二侧边424形成止口槽4261,以使第一阀板420的第二侧边424呈阶梯形。相对应的,在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凸起设置的第二搭接部102使得第二风口112的开口边缘形成阶梯状结构。此时,在第一搭接部426与第二搭接部102搭接的情况下,第二搭接部102设于止口槽4261内;同理,第一搭接部426设于第二搭接部102在第一风口111边缘形成的槽口内。由此,第一搭接部426在第一阀板420的第二侧边424形成阶梯形的结构,能稳定地与第二搭接部102搭接,还能有效地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形成的缝隙,从而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
73.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搭接部426和第二搭接部102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将第一搭接部426的截面设置为三角形,也就是说,第一搭接部426呈楔形;相对应的,第二搭接部102的截面同样设置为三角形,也就是说,第二搭接部102同样呈楔形。此时,第一搭接部426和第二搭接部102相互搭接的情况下,以第一搭接部426外侧的斜面与第二搭接部102外侧的斜面接触配合实现密封。同样地,不仅能确保第一搭接部426和第二搭接部102稳定地搭接,也可以确保第一搭接部426能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的开口边缘形成的缝隙。又例如,将第一搭接部426的截面设置为扇形,相对应的第二搭接部102设置为与第一搭接部426适配的弧形凹槽;在第一搭接部426与第二搭接部102相互搭接的情况下,第一搭接部426上的弧形面与弧形凹槽的内壁接触配合等。
7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模组10及空气调节器中,第一阀板420在关闭第一风口111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密封板421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换言之,可以通过密封板421关闭第一阀板420和第一风口111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01,便能防止间隙101处出现漏风的情况,达到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的目的。基于此,该新风模组10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阀板漏风造成的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并且,可以在密封板421内侧的装配槽内部设置密封件425,以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风口111的密封性,进一步改善现有技术中阀门板漏风造成对新风效
果产生影响的技术问题。
75.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新风模组,应用于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组包括:新风主体,内设有风道;所述新风主体上还开设有出风口、第一风口和可开闭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口用于向所述风道内导入气流;过滤装置,设于所述风道内,以过滤经过所述风道的气流;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在运行的情况下在所述风道内形成气流;以及,阀板组件,包括进出风主体和第一阀板;所述进出风主体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且所述进出风主体内设有进出风腔室;所述第一阀板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进出风主体且设于所述第一风口,且能相对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阀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密封板,至少部分所述密封板自所述第一阀板的外周缘伸出,以用于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遮盖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阀板面向所述进出风腔室的一侧;所述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部上向外延伸,且至少部分所述延伸部伸出所述第一阀板的外周缘,以用于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遮盖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呈夹角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第一阀板的一侧形成装配槽;所述阀板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装配槽内,且在所述密封板遮盖所述间隙的情况下,被压持于所述密封板和所述间隙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采用柔性密封材料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板面向所述进出风腔室的侧面还设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配合;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阀板靠近所述第一阀板的其中一个侧边设置,且所述密封板设于所述转动部和邻近所述转动部的侧边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板具有第一侧边和多个第二侧边;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一阀板在所述第二侧边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阀板的厚度;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侧边对应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搭接部适配的第二搭接部;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一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搭接部搭接于所述第二搭接部,以遮盖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缝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第二侧边形成止口槽,以使所述第一阀板的第二侧边呈阶梯形;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搭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搭接部设于所述止口槽内。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风道连通,且用于导出所述风道中的气流;所述阀板组件还包括第二阀板,所述第二阀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进出风主体,且用于相对所述进出风主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二风口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10.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模组及空气调节器,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该新风模组包括新风主体、过滤装置、风机和阀板组件。新风主体内设有风道;且开设有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第一风口和可开闭的进风口。过滤装置和风机设于风道内。阀板组件包括进出风主体和第一阀板。进出风主体内设有进出风腔室。第一阀板活动地设于第一风口,能打开或关闭第一风口。第一阀板设有密封板,至少部分密封板自第一阀板的外周缘伸出,以用于在第一阀板关闭第一风口的情况下遮盖第一阀板和第一风口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器采用了上述的新风模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组及空气调节器可以改善阀门板漏风造成新风效果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影响的技术问题。影响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田振 朱勇强 商竹贤 俞旭 倪嘉彤 王鹏 陈发英 张志伟 尚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1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1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2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风口   新风   风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