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结构及分液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叶轮结构及分液器。


背景技术:



2.叶轮结构装设于分液器中,用于混合分液器内的流体介质。分液器内还设有进液通道、多个分液通道以及连通进液通道和分液通道的分液腔。流体介质从进液通道通过分液腔内的叶轮结构被分配至多个分液通道。在制冷技术领域,分液器通常安装于换热器的入口处,用于将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均匀地分配给换热器的各个管路。制冷剂被压缩机压缩后经过冷凝节流进入换热器进行换热。目前换热器多采用多管路设计,因此,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换热器的各个管路中,对于提升换热效率十分重要。但是,现有的分液器其叶轮结构对制冷剂的混合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叶轮结构及分液器,解决现有叶轮结构对流体介质混合效果较差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的叶轮结构包括轮毂叶片组,包括轮毂和叶片组,叶片组为一级或多级,每一级叶片组包括多个沿着轮毂周向分布的叶片,叶片的横截面整体呈弧形,定义弧形的凸出方向为叶片的弯曲方向,同一级叶片组的多个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同。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级叶片组的多个叶片的弯曲方向围绕轮毂的中轴线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设置,每一级叶片组包括的多个叶片的数量为4-12。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方便叶片安装,多叶片的设置使得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充分与叶片接触,进而使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同时,能充分利用轮毂侧壁空间。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叶片组为多级,沿轮毂的轴向,多级叶片组间隔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分液器内不同深度处的流体介质都能充分混合均匀。相邻两级叶片组的所述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流体介质在冲击到下一级叶片表面之后,形成湍流涡旋,此时的湍流涡旋与在上一级叶片表面形成的湍流涡旋方向不同,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级的数量为偶数,多级叶片组组成一对叶片组或多对叶片组。每一对叶片组包括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沿轮毂的轴向,第一叶片组的多个叶片与第二叶片组的多个叶片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一错位对应设置的每两叶片的横截面的中心线之间形成一对双曲线。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对应设置的两个叶片其中心线使用同一个双曲线方程,方便叶片模具的制作,降低加工成本。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曲线的一条渐进线与轮毂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内投影的夹角为d,d的取值范围为:45
°
≤d≤90
°
,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范围为: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流体介质混合均匀,且方便加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叶片的横截面的两侧轮廓线b与横截面的中心线a的线型对
应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对叶片进行开模,进而降低了叶片的加工难度。横截面的连接两侧轮廓线的端部轮廓线c呈弧形,两侧轮廓线相对于中心线等距分布,两侧轮廓线b之间的距离≥2mm,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叶片的边缘更加光滑,有利于流体介质进一步混合。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轮毂设有安装槽,叶片通过安装槽装设于轮毂,叶片与轮毂固定连接
11.在另一实施例中,叶片和轮毂为一体成型结构。
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液器,该分液器包括分液主体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叶轮结构,分液主体内设有进液通道、多个分液通道以及连通进液通道和分液通道的分液腔,叶轮结构设于分液腔内。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液腔的底壁设有配合孔,轮毂对应配合孔设有配合柱,配合柱的至少部分位于配合孔内,配合柱与所述分液体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流体介质不断冲击叶片表面,使得叶片带动叶轮结构绕配合柱转动,从而使得流体介质进一步混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轮毂的轴线与分液主体轴线重合且轮毂的顶端为圆弧面,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轮毂起到引流作用,使得流体介质沿轮毂侧壁流下后充分与叶片表面接触。从而有利于流体介质混合均匀。
15.由于每一级叶片组的多个叶片沿着轮毂的周向分布,因此,在分液器中,当流体介质冲击叶轮结构时,流体介质不断地冲击叶片表面,并且,叶片表面会给予流体介质一个反向的作用力,该反向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流体介质给予叶片表面的作用力的方向呈轴对称的关系,在该反向作用力的推动下,流体介质冲击叶片表面之后会朝向与原来运动方向轴对称的方向运动,此时,流体介质会在分液器内形成湍流涡旋,湍流涡旋使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进一步地,又因为叶片的横截面整体呈弧形,如此设置,弧形的叶片表面有利于流体介质冲击叶片表面之后向四周扩散,从而有利于分液器内的流体介质混合均匀。定义弧形的凸出方向为叶片的弯曲方向,为了方便叶片安装,同一级叶片组的多个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同。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叶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叶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的叶轮结构的俯视图;
20.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叶轮结构的俯视图;
2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分液器剖视图;
22.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分液器剖视图;
23.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叶轮结构的俯视图;
24.图8为图1中的叶轮结构的俯视图;
25.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叶片横截面的剖视图;
26.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轮毂的剖视图。
27.附图标记:100、分液主体;110、叶轮结构;111、轮毂;111a、配合柱;112、叶片;113、安装槽;120、进液通道;130、分液腔;140、分液通道;150、配合孔;160、叶片组;170、第一级叶片组;180、第二级叶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在制冷技术领域,分液器通常安装于换热器的入口处,用于将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均匀地分配给换热器的各个管路。制冷剂被压缩机压缩后经过冷凝节流进入换热器进行换热。目前换热器多采用多管路设计,因此,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换热器的各个管路中,对于提升换热效率十分重要。叶轮结构装设于分液器中,用于混合分液器内的流体介质。分液器内还设有进液通道、多个分液通道以及连通进液通道和分液通道的分液腔。流体介质从进液通道通过分液腔内的叶轮结构被分配至多个分液通道。但是,现有的分液器其叶轮结构对制冷剂的混合效果较差。
34.为了提升叶轮结构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也即,为了使气液两相的介质混合更均匀,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液器,分液器包括叶轮结构110。具体地,叶轮结构110包括轮毂111
和叶片组160,叶片组160可以为一级或沿轮毂111轴向分布的多级,其中多级的数量包括两级,每一级叶片组160包括多个沿着轮毂111周向分布的叶片112,叶片112的横截面整体呈弧形,定义弧形的凸出方向为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
35.由于每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沿着轮毂111的周向分布,因此,在分液器中,当流体介质冲击叶轮结构110时,流体介质不断地冲击叶片112表面,并且,叶片112表面会给予流体介质一个反向的作用力,该反向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流体介质给予叶片112表面的作用力的方向呈轴对称的关系,在该反向作用力的推动下,流体介质冲击叶片112表面之后会朝向与原来运动方向轴对称的方向运动,此时,流体介质会在分液器内形成湍流涡旋,湍流涡旋使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进一步地,又因为叶片112的横截面整体呈弧形,如此设置,弧形的叶片112表面有利于流体介质冲击叶片112表面之后向四周扩散,从而有利于分液器内的流体介质混合均匀。定义弧形的凸出方向为叶片112的弯曲方向,为了方便叶片112安装,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
36.需要说明的是,“叶片112的弯曲方向”指的是,沿着弧形中轴线指向弧形凸起的方向。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叶片112沿着轮毂111的周向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相同,而是相对轮毂111中心线的朝向相同。
3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叶轮结构110包括两级叶片组160,且两级叶片组160沿着轮毂111的轴向分布。因此,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经上一级叶片112混合之后,继续被下一级叶片112混合均匀。如此,通过两级叶片112的混合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从而使得通过叶轮结构110的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叶轮结构110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
38.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叶轮结构110包括单级叶片组160,即一级叶片组160。单级叶片组160包括多个沿着轮毂111周向分布的叶片112。
3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单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围绕轮毂111中轴线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单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围绕轮毂111中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设置。
40.为了提高叶片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一级叶片组160的叶片112沿着轮毂111的周向均匀分布。
41.同样地,为了使分液器内不同深度处的流体介质都能充分混合均匀,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5所示,两级叶片组160沿着轮毂111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如此,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叶轮结构110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但不限于此,作为其他实施例,大于两级的多级叶片组160还可以沿轮毂111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另外,多级叶片组160(包括两级叶片组160)沿着轮毂111的轴向的间隔也可以是非均匀间隔设置的。
42.在一实施例中,多级叶片组160中的级数为偶数,如两级、四级等等,定义沿轮毂111的轴向自上而下的每相邻两级叶轮组组成一对叶片组,其中定义沿轮毂111的轴向,叶片组160靠近进液通道120的方向为上,远离进液通道120的方向为下。为了使一对叶片组中的相邻级叶片组160均能与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充分接触,在一实施例中,位于相邻级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不同。如此设置,气液两相流体介质冲击上一级的叶片112表面
后,继续运动并冲击下一级叶片112的表面。且由于位于相邻级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不同,因此,流体介质在冲击到下一级叶片112表面之后,形成湍流涡旋,此时的湍流涡旋与在上一级叶片112表面形成的湍流涡旋方向不同,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
43.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5所示,位于相邻级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流体介质在冲击到下一级叶片112表面之后,形成湍流涡旋,此时的湍流涡旋与在上一级叶片112表面形成的湍流涡旋方向相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
4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5所示,在多级叶片组中,沿轮毂111轴向自上而下方向,位于奇数级(如第一级、第三级
……
)的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且位于偶数级(如第二级、第四级
……
)的所有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其中第一级叶片组和第二级叶片组组成一对叶片组,第三级叶片组和第四级叶片组组成又一对叶片组。如此设置,降低了叶片112和轮毂111的装配难度,进而有利于叶轮结构110的加工制造。更进一步地,位于奇数级的所有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和位于偶数级的所有叶片组160的叶片112的弯曲方向不同,具体地,弯曲方向可以相反。
4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与双曲线中的一支曲线的线型对应相同。由于双曲线线型较为简单,且有特定方程表示,因此,如此设置,便于对叶片112进行开模,进而降低了叶片112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叶片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但不限于此,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的线型也可以是其他曲线,在其他实施例中,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的线型可以与抛物线的一部分对应相同,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的线型也可以与椭圆的一部分对应相同。
46.需要说明的是,双曲线有两支,而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与双曲线中的一支曲线的线型对应相同。
47.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指的是,从截面一端到另一端,截面宽度各中线点依次连接而形成的特征线。
48.进一步地,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与双曲线靠近原点附近的线型对应相同。
49.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叶片112开模和提高混合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对叶片组中,沿轮毂111的轴向,相邻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一错位对应设置的每两个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与一个双曲线的两支曲线的线型分别对应相同。如此,错位对应设置的两个叶片112其横截面中心线使用同一个双曲线方程,方便叶片112模具的制作,降低加工成本,同时有利于提高叶片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
5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叶轮结构110包括两级叶片组160,即包括一对叶片组,定义每一对叶片组包括第一级叶片组170和第二级叶片组180,在第一级叶片组170和第二级叶片组180中,错位对应设置的两个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构成一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中的一条渐近线与轮毂11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内投影的夹角为d,d的取值范围为:45
°
≤d≤90
°
,定义该处的同一平面为包括中心轴线的平面或者与包括中心轴线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在不同实施例中,d可以设置为45
°
、60
°
或者90
°
。当d设置为90
°
时,如图1所示。
51.在上述两级叶片组160中,错位对应设置的两个叶片横截面的中心线a构成一双曲线,该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范围为:由常识可知,双曲线的离心率e》1,并且离心
率e越大,双曲线的开口就越大。开口过大会降低叶片112对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因此,双曲线的离心率设置为
52.叶片112的横截面包括两条平行的轮廓线,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叶片横截面的两侧轮廓线b均与横截面中心线a的线型对应相同,两侧轮廓线b相对于中心线a等距分布,两侧轮廓线b之间的距离≥2mm,即叶片112的横截面宽度或者说叶片112的厚度≥2mm。为了使叶片112横截面的两条轮廓线光滑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位于叶片横截面的两侧轮廓线b之间的端部轮廓线c呈弧形。如此,叶片112的边缘更加光滑,并且,当流体介质冲击到叶片112的端部时,端部的弧形表面使得流体介质向四周扩散,有利于流体介质进一步混合。
53.为了方便叶片112安装,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并且,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围绕轮毂111中轴线沿顺时针方向设置。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还可以围绕轮毂111的中轴线沿逆时针方向设置。
54.每一级所述叶片组160包括的所述叶片112数量为4-12,在一实施例中,每级叶片组160包括的叶片112数量可以为4。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每级叶片组160包括的叶片112数量也可以为6。如此,多叶片112的设置使得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充分与叶片112接触,进而使得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同时,能充分利用轮毂111侧壁空间。
5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轮毂111与叶片112分别成型,并且轮毂111上设有安装槽113,叶片112通过安装槽113装设于轮毂111。进一步地,叶片112和轮毂111可以是焊接,还可以是卡接或粘接。具体地,叶片112先通过安装槽113安装于轮毂111上,之后,叶片112与轮毂111紧配合或者焊接或者粘接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叶片112和轮毂111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叶轮结构110可以是浇铸成型,还可以是冲压成型。
5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液器,如图5-6所示,该分液器包括分液主体100和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叶轮结构110。分液主体100内设有进液通道120、多个分液通道140,以及连通进液通道120和分液通道140的分液腔130,叶轮结构110设于分液腔130内,流体介质从进液通道120通过分液腔130内的叶轮结构110被分配至多个分液通道140。
57.为了连接叶轮结构110与分液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分液腔130的底壁设有配合孔150,轮毂111对应配合孔150设有配合柱111a,至少部分配合柱111a位于配合孔150内,配合柱111a与分液主体100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或焊接或粘接等实现固定连接。流体介质不断冲击叶片112表面,使得流体介质在叶片作用下形成湍流涡旋,湍流涡旋使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进而使得流体介质进一步混合。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将配合柱可转动地设于配合孔150内,即叶轮结构110还可以相对于分液主体100转动。
58.为了使流体介质从进液通道120流入时,能均匀地冲击到叶片112表面,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轮毂111的中轴线与分液主体100的中轴线重合。如此设置,轮毂111的顶端起到引流作用,使得流体介质沿轮毂111侧壁流下后充分与叶片112表面接触,进一步地,为提高轮毂111的顶端的引流效果,轮毂的顶端可以设置为圆弧面,从而有利于流体介质混合均匀,定义沿轮毂111的轴向,轮毂111靠近进液通道120的一端为顶端。
5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111)和叶片组(160),所述叶片组(160)为一级或多级,每一级所述叶片组(160)包括多个沿着所述轮毂(111)周向分布的叶片(112),所述叶片(112)的横截面整体呈弧形,定义弧形的凸出方向为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同一级叶片组(160)的多个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级所述叶片组(160)的多个所述叶片(112)的弯曲方向围绕所述轮毂(111)的中轴线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设置,每一级所述叶片组(160)包括的多个所述叶片的数量为4-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160)为多级,沿所述轮毂(111)的轴向,多级所述叶片组(160)间隔分布;相邻两级所述叶片组(160)的所述叶片(112)的弯曲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的数量为偶数,多级所述叶片组(160)组成一对叶片组(160)或多对叶片组(160);每一对叶片组(160)包括第一级叶片组(170)和第二级叶片组(180),沿所述轮毂(111)的轴向,所述第一级叶片组(170)的多个所述叶片(112)与所述第二级叶片组(180)的多个所述叶片(112)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一错位对应设置的每两叶片的横截面的中心线之间形成一双曲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曲线的一条渐进线与所述轮毂(11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内投影的夹角为d,d的取值范围为:45
°
≤d≤90
°
,所述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范围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12)的横截面的两侧轮廓线b与横截面的中心线a的线型对应相同,横截面的连接所述两侧轮廓线的端部轮廓线c呈弧形,所述两侧轮廓线相对于所述中心线等距分布,所述两侧轮廓线b之间的距离≥2mm。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111)设有安装槽(113),所述叶片(112)通过所述安装槽(113)装设于所述轮毂(111),所述叶片(112)与所述轮毂(11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叶片(112)和所述轮毂(111)为一体成型结构。8.一种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液主体(100)和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叶轮结构(110),所述分液主体(100)内设有进液通道(120)、多个分液通道(140)以及连通所述进液通道(120)和所述分液通道(140)的分液腔(130),所述叶轮结构(110)设于所述分液腔(130)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腔(130)的底壁设有配合孔(150),所述轮毂(111)对应所述配合孔(150)设有配合柱(111a),所述配合柱(111a)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配合孔(150)内,所述配合柱(111a)与所述分液主体(100)固定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111)的中轴线a与所述分液主体(100)的中轴线重合,所述轮毂(111)的顶端为圆弧面。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液器,分液器包括叶轮结构,叶轮结构包括轮毂和叶片组,叶片组为一级或多级,每一级叶片组包括多个沿着轮毂周向分布的叶片,叶片横截面整体呈弧形,定义弧形的凸出方向为叶片的弯曲方向,每一级叶片组的多个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同。分液器通常安装于换热器的入口处,用于将气液两相的流体介质均匀地分配给换热器的各个管路。本申请提供的叶轮结构及分液器解决了现有叶轮结构对流体介质混合效果较差的问题,使得分液器内的流体介质混合更加均匀。合更加均匀。合更加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

陈其功 张克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0

技术公布日:

2022/9/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叶片   轮毂   流体   叶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