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食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食机。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4431223a于2015年03月25日公开了一种水浴式自动搅拌熬糖机,包括罐体、罐盖、内罐、加热炉、搅拌桨和驱动电机,所述加热炉安装于所述罐体的下面,所述内罐置于所述罐体内,所述内罐的上端与所述罐体的上端相扣,所述内罐的下端悬空,所述内罐与所述罐体之间的空间内盛装自来水,所述搅拌桨设置于所述内罐内,所述搅拌桨的上部设置有搅拌桨转轴,所述搅拌桨转轴穿过所述罐盖的中心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罐盖固定连接。本发明是一种水浴式自动搅拌熬糖机,采用在锅内用沸水传递温度的方式对糖料进行熬制,使用温度不会超标,从而避免糖料被烧糊,且添加了驱动电机进行自动搅拌,从而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3.现有技术中,将需要加热的物料倒入在内罐内。然后通过加热炉对内罐进行隔水加热。在此过程中内罐与内罐内的物料一起被加热。当加热达到用户的需求时,方可停止加热。但在此时,会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由于内罐的上端与罐体的上端相扣,这种连接结构导致用户并不便于将内罐取出,而且由于这种结构的限制,导致人们在取出内罐时,需要与内罐直接接触,容易出现烫手等问题,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所需,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易操作的辅食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辅食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炖盅的容腔,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内部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在所述机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盖合在所述机体上部的上盖组件,其结构特征是所述上盖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机体上部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容腔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盖与所述炖盅相接。
6.进一步,所述内盖呈环状,所述炖盅通过其顶部的翻边、凸台或耳座搁置在所述内盖上。
7.进一步,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有外盖,所述外盖下端开口设置,所述外盖的下端面与所述机体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内盖罩设在所述外盖内,所述外盖内设置有搅打组件,所述搅打组件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内;所述外盖上设置有第一耦合器,在所述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耦合器电连接的第二耦合器,所述第一耦合器与所述第一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器与所述机体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8.进一步,所述容腔的内壁与所述炖盅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用于盛水或储存加热蒸汽的加热空腔,所述内盖上设置有排气孔。
9.进一步,所述炖盅悬设在容腔中。
10.进一步,在所述内盖的上端面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凹陷的定位凹槽,在所述炖
盅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互相对应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嵌入在所述定位凹槽内。
11.进一步,在所述内盖上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盖上的凸起部,在所述凸起部上设置有横向贯穿用于握持的握持孔。
12.进一步,所述搅打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盖内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安装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内;
13.进一步,所述内盖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机体的上部设置有由下往上插接在所述定位槽内的定位块;和/或,所述机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环状凹槽,所述内盖嵌入在所述环状凹槽内。
14.进一步,所述机体由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胆组成,所述内胆的上部开口设置,所述容腔设置在所述内胆内,所述内胆的上部有向外折弯与所述外壳的上壁面相连接的环状折弯部,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内胆上端面上。
15.本实用新型的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炖盅的容腔,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内部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在所述机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盖合在所述机体上部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机体上部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容腔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盖与所述炖盅相接。炖盅用于容纳需要加热的物料,将炖盅放入至容腔内,同时炖盅与内盖进行连接,此时通过加热组件对炖盅进行加热,当加热达到用户所需时,由于内盖的导热率比炖盅的导热率低,通过取出内盖,能同时带动炖盅从容腔内取出,这样一来,用户无需直接接触炖盅,能避免炖盅与人手直接接触,降低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易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二。
22.图中:10为机体,100为容腔,110为外壳,120为内胆,121为环状凹槽,122为环状折弯部,130为加热空腔,20为加热组件,30为炖盅,40为外盖,50为搅拌组,510为第一电机,520为搅拌轴,60为内盖,610为定位槽,620为提手,621为凸起部,622为握持孔,630为定位凹槽,710为第一耦合器,720为第二耦合器,80为上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4.参见图1-图5,一种辅食机,包括机体10,所述机体10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炖盅30的容腔100,所述机体10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100内部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20,在所述机体1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盖合在所述机体10上部的上盖组件80,所述上盖组件80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机体10上部的内盖60,所述内盖60位于容腔100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盖60与所述
炖盅30相接。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盖60呈环状,所述炖盅30通过其顶部的翻边、凸台或耳座搁置在所述内盖60上。
26.所述内盖60对应所述翻边、凸台或耳座设置有对应的定位槽、限位槽或卡槽等,其目的在于防止炖盅相对于内盖发生转动或晃动。
27.所述内盖可以是呈封闭环状,也可以是呈开口环状。
28.所述炖盅30与所述内盖60相连接、以在外力将内盖60向上提起时并带动炖盅30从所述容腔100内取出。
29.参见图2至图5,所述内盖60呈环状,在所述内盖60的上端面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凹陷的定位凹槽630,在所述炖盅30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630互相对应的定位凸台310,所述定位凸台310嵌入在所述定位凹槽630内,在所述内盖60上设置有提手620。即,炖盅的上部通过定位凸台承托设置在定位凹槽内。这样一来,然后在需要取出炖盅时,双手分别握持左右两个提手,然后发力带动内盖60向上移动,在这一过程中,内盖能带动炖盅向上移动,从容腔100内脱离,即可取出炖盅。
30.进一步,所述炖盅的外壁与内盖的内壁相贴合。能有效的保证内盖与炖盅的稳定性。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盖60可以采用不导热的耐温塑料制成。
32.参见图1,所述机体10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环状凹槽121,所述内盖60嵌入在所述环状凹槽121内。环状凹槽121的设置,能在内盖组装时,只需将内盖60嵌入在环状凹槽121内即可。组装方便而且定位稳定性好。
33.参见图2,所述提手620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盖60上的凸起部621,在所述凸起部621上设置有横向贯穿用于握持的握持孔622。
34.操作时,可以将筷子或带勾头的夹子的一端插入握持孔622内,再将内盖60连同炖盅30一起取出,这样能够防止用户被烫伤,提高了本产品的安全性能。
35.当然,也可以用夹子插入如后所述的排气孔或定位槽610,从而将内盖连同炖盅30一起取出。
36.参见图1,所述上盖组件80还包括有外盖40,所述外盖40下端开口设置,所述外盖40的下端面与所述机体10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内盖60罩设在所述外盖40内,所述外盖40内设置有搅打组件50,所述搅打组件50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30内。搅打组件50能对炖盅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以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搅打组件50不仅仅可以对位于炖盅内的食材进行搅拌,还可以把食材搅碎。
38.外盖40下端开口的作用是,能使内盖容纳在外盖内。
39.参见图1,所述搅打组件50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盖40内的第一电机510,所述第一电机510的电机轴上安装有搅拌轴520,所述搅拌轴520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30内。第一电机接电启动带动搅拌轴工作对炖盅内的物料进行搅拌。
40.参见图1,所述外盖40上设置有第一耦合器710,在所述机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耦合器710电连接的第二耦合器720,所述第一耦合器710与所述第一电机510电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器720与所述机体1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41.在机体10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市电进行连接的插头,插头与机体1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
42.参见图2,所述内盖60上设置有定位槽610,所述机体10的上部设置有由下往上插接在所述定位槽610内的定位块。定位槽610为上下贯穿的通槽。其作用能限制呈环状的内盖,使其不会转动。
43.参见图1,所述机体10由外壳11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110内的内胆120组成,所述内胆120的上部开口设置,所述容腔100设置在所述内胆120内,所述内胆120的上部有向外折弯与所述外壳110的上壁面相连接的环状折弯部122,所述加热组件20设置在所述内胆120上端面上。
44.参见图1,环状凹槽121设置在内胆120的上端面上。
45.参见图1,所述容腔100的内壁与所述炖盅30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用于盛水或储存加热蒸汽的加热空腔130。所述内盖60上设置有排气孔。加热空腔130的作用是,既可以往加热空腔内加水,以实现炖盅30位于容腔100内进行隔水加热,还可以通过加热组件20把水直接加热为蒸汽,通过蒸汽来炖煮位于炖盅内的食物。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4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辅食机,包括机体(10),所述机体(10)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炖盅(30)的容腔(100),所述机体(10)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100)内部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20),在所述机体(1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盖合在所述机体(10)上部的上盖组件(80),其特征是所述上盖组件(80)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机体(10)上部的内盖(60),所述内盖(60)位于容腔(100)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盖(60)与所述炖盅(30)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内盖(60)呈环状,所述炖盅(30)通过其顶部的翻边、凸台或耳座搁置在所述内盖(6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上盖组件(80)还包括有外盖(40),所述外盖(40)下端开口设置,所述外盖(40)的下端面与所述机体(10)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内盖(60)罩设在所述外盖(40)内,所述外盖(40)内设置有搅打组件(50),所述搅打组件(50)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30)内;所述外盖(40)上设置有第一耦合器(710),在所述机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耦合器(710)电连接的第二耦合器(720),所述第一耦合器(710)与第一电机(510)电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器(720)与所述机体(10)内的电路板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容腔(100)的内壁与所述炖盅(30)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用于盛水或储存加热蒸汽的加热空腔(130),所述内盖(60)上设置有排气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炖盅(30)悬设在容腔(100)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内盖(60)的上端面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向下凹陷的定位凹槽(630),在所述炖盅(30)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630)互相对应的定位凸台(310),所述定位凸台(310)嵌入在所述定位凹槽(630)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内盖(60)上设置有提手(620),所述提手(620)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盖(60)上的凸起部(621),在所述凸起部(621)上设置有横向贯穿用于握持的握持孔(622)。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搅打组件(50)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盖(40)内的第一电机(510),所述第一电机(510)的电机轴上安装有搅拌轴(520),所述搅拌轴(520)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30) 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内盖(60)上设置有定位槽(610),所述机体(10)的上部设置有由下往上插接在所述定位槽(610)内的定位块;和/或,所述机体(10)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环状凹槽(121),所述内盖(60)嵌入在所述环状凹槽(121)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食机,其特征是所述机体(10)由外壳(11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110)内的内胆(120)组成,所述内胆(120)的上部开口设置,所述容腔(100)设置在所述内胆(120)内,所述内胆(120)的上部有向外折弯与所述外壳(110)的上壁面相连接的环状折弯部(122),所述加热组件(20)设置在所述内胆(120)上端面上。

技术总结


一种辅食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炖盅的容腔,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内部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在所述机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盖合在所述机体上部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机体上部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容腔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盖与所述炖盅相接。所述内盖呈环状,所述炖盅通过其顶部的翻边、凸台或耳座搁置在所述内盖上。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有外盖,所述外盖下端开口设置,所述外盖的下端面与所述机体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内盖罩设在所述外盖内,所述外盖内设置有搅打组件,所述搅打组件穿过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炖盅内;所述外盖上设置有第一耦合器。本实用新型具有易操作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具有易操作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具有易操作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

党仁刚 卓福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佛山杰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0

技术公布日:

2022/1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6 00:2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51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机体   组件   环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