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它涵盖了课堂内外的所有教学行为。它不但渗透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折射了一个国家的人才价值取向。传统教学树立的是教师权威,坚持的是知识本位主义,宣扬的是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完全被剥夺。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用新的理念规范我们的教学常规,在新的教学常规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一、用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以讲台为中心,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师生以一对一的问答仪式,完成既定的内容。师生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  在我们的班级授课制中,其教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因而,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以及生生等多方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相互平等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如果说还有权威的话,那也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力量树立起来的,是学生发自内心认可的。  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因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由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动机、学习意向,才可能发生一些有价值的教学行为,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有了理解与尊重,教师必然会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并力争用最好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常规中提出要提高课堂的组织和调控能力,管教管导;要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羞辱学生;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希望所有老师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视学生为有人格尊严的人。一般老师都会慎重对待体罚,但对于变相体罚和羞辱学生往往不以为然。其实许多变相体罚和羞辱学生都是对学生心灵的折磨,其伤害程度决不亚于肉体的惩罚。  没有民主、和谐的课堂,就不可能有心灵的真正舒展,又何谈人的健全发展?可以说,新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对人的真正尊重开始。我们还应该时时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学会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用新型的人才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事业是育人的事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上目标有传承更有发展,其根本变化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新常规要求:  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学科都要有计划、分阶段的提出习惯养成的具体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补偿,减少学习上的分化,提高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重新审视人的特性:每个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个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每个生命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有差异、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优
势、每个生命个体都渴望成功、每个生命个体都渴望关爱、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尊严……   以往,由于我们对人的特性认识不足,或者说是有意的漠视,形成了一些至今仍然无法回避的一些痼疾:过分崇拜分数而忽视人的情感;过分注重现实而缺少终极关怀;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漠视了人的个性;过分强调精英意识而缺失了平民价值导向……   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应该坚信:教育事业始终是育人的事业,我们所面对的人是一个个不同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所教育的人应该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狭隘走向宽容,由自私走向慷慨,由阴暗走向光明……我们呵护这些鲜活的生命应当如呵护自己的眼睛一般精细,我们培植这些稚嫩的幼苗应当如照料自己的家园一般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新课程提出来的培养目标。  在新目标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早已被广泛关注、广泛研究,而关于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则存在相当多的误解,许多指导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自主学习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潜质和差异的信任与肯定,并努力唤醒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自主学习其实是人的本能之一,但这并不能否认教师存在的价值,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对可能最好的学习方式的期待,此时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以不断唤起与促进学生内心智慧与价值的觉醒与发展。  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学习这种形式,但决不对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
平等、和谐的互动的环境,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认识水平、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参与者的潜能,因为他们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各抒己见,必然产生观念上的碰撞和思维上的冲突,并可能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他们有会相互倾听、协商,达成一致,在矛盾和冲突中学会合作,并体会到集体智慧的无限,从而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方式,但如何分组,何时需要分组,分组学习时间的控制,分组学习的指导,分组学习的交流等都应遵循教学实施中的实际需求,不必搞形式、走过场。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通常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接受性学习相比,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用新型的教师角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既不能做君临课堂的霸主,也不能做固守学科一隅而自大的夜郎。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并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强调教师的促进作用,意味着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教育者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并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挑战的境界。  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是因为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是因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凝聚着一定社会的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追求。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人生的责任,但决不能因此而主宰或是愚弄学生。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是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该是教育服务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
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我们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而落实这一观念的主体无疑是老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到相应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人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尊重、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要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羞辱学生是尊重,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严禁拖堂和侵占学生休息时间是对学生的爱护与尊重,课堂教学开始和结束,师生应该互相致礼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尊重、爱护可以渗透到教学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只要我们有牢固的服务意识。  教师应该能熟练、有效地驾驭教育技术与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并能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它作为工具的本质,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
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所以要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媒体手段。在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成分挖掘传统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教师不但要熟练、有效地驾驭教育技术,更应该熟练、有效地驾驭教育方法。学生的鲜活与可变,决定了课堂变化的无限可能性,因而教师要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教案中的教学设计,不是僵化的不能改变的,要根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方式或进度等作及时的调整。 没有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只有变化无穷的课堂。能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9:2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866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学习   教学   教师   发展   教育   促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