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2.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原产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发展迅速,相继突破了养殖、繁殖、饲料、加工出口等环节技术难关,形成了从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市场营销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但是,种质来源得不到保障,累代养殖体近交水平不断升高,养殖斑点叉尾鮰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减慢、体分化、病害高发和规格不齐等种质衰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种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瓶颈。因此,我国从2007年成立国家级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开始利用家系选育技术开展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
3.家系育种过程中,鱼苗上浮开口摄食后,每一个家系的鱼苗需要在独立的标准化培育水泥池进行培育,4-5个月后,达50g左右,才在腹腔注射身份识别电子芯片后,所有家系的个体混入同一土池养殖。家系苗种在标准化培育水泥池培育时,水体较浅,透明度高,梅雨季节,连续阴雨容易导致小瓜虫病暴发,且小水体苗种往往生长速度慢,限制了苗种的培育质量,影响了后续的选育效果评估。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放苗前准备:放苗前一周,清洗消毒水泥池,注水后,施用2kg/亩氨基酸肥水膏、1kg/亩渔经富藻素1型和2kg/亩渔经活嫩爽肥水素肥水;
6.放苗:投放斑点叉尾鮰3-5cm鱼苗;
7.培育管理:包括投喂管理、水质底质管理、病害防控,培育期间维持水体叶绿素水平在30-70ug/l,枝角类为20-60个/l,其中,
8.投喂管理:鱼苗移入水泥池后3-5天,早晚各投喂浮游动物增强鱼苗体质,密度保持在15个/l;同时,每日开始鱼苗专用微粒子配合饲料s4进行训食,每天投喂4次;鱼苗摄食正常后,每日按鱼体重3%进行投喂,每日投喂2次,实际投喂量根据天气情况、水质情况、鱼苗摄食情况而定;
9.水质底质管理:培育前期,每半个月使用氨基酸肥水膏、富藻素1型和活嫩爽肥水素肥水;培育中后期,每半个月使用0.5kg/亩好水素和0.25kg/亩活力菌素调水;
10.病害防控:培育中后期,每半个月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同时每半个月使用底好片改底,后期再加入虫虫草和纤灭拌料投喂。
11.优选的,培育第一个月每两周施用氨基酸肥水膏2kg、富藻素1型1kg、活嫩爽肥水素2kg。
12.优选的,培育第二个月开始每两周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
13.优选的,放苗时,鱼苗的放养密度为60-70尾/立方米。
14.优选的,放苗后3-5天,投喂枝角类,投喂量为15个/l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克服了传统家系苗种培育水体清瘦,鱼苗容易受惊扰,容易暴发小瓜虫病,鱼苗生长缓慢,培育效果差的缺陷,通过定期施用优选的肥料组合,提高水体浮游生物含量,为家系苗种提供优质生物饵料,促进生长,同时降低水体透明度,减少外界惊扰,此外,利用浮游动物的增加,生物防控,预防了小瓜虫病的暴发,显著提高了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的培育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肥水培育组和常规培育组水体中叶绿素含量结果;
18.图2为肥水培育组和常规培育组水体中枝角类含量结果;
19.图3为肥水培育组和常规培育组水体中鱼类摄食时间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21.实施例1:
22.斑点叉尾鮰苗种水泥池培育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中基地进行,培育时间由2021年6月29日开始、2021年11月22日结束。
23.其中73池为肥水组,按照下面方法进行培育,77池为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如论文)进行培育,具体投喂方法同论文斑点叉尾鮰基础体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估计[j].水产学报,2019,栾生等,投喂量与表1相同。
[0024]
一、放苗前准备
[0025]
放苗前一周(2021年6月23日),安装增氧盘,检查水气是否正常,清洗水泥池(3m*3m*0.7m),清洗后全池泼洒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消毒2h后用清水冲洗水泥池,注水。注水后,施用2kg/亩氨基酸肥水膏(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kg/亩渔经富藻素1型(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kg/亩渔经活嫩爽肥水素(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肥水。
[0026]
二、放苗
[0027]
2021年6月29日,投放斑点叉尾鮰3-5cm鱼苗,移苗前检测水泥池水质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是否正常。指标正常(氨氮《0.2mg/l,亚硝酸盐《0.2mg/l)时,即可移苗。移苗时挑选体质健壮、体型匀称、健康无伤、活力较强的鱼苗,水泥池放养密度为400尾/池。
[0028]
三、鱼苗培育
[0029]
1、投喂管理
[0030]
鱼苗移入水泥池后3-5天,早晚各投喂浮游动物枝角类大型溞一周,增强鱼苗体
质,密度保持在15个/l。同时,每日开始鱼苗专用微粒子配合饲料s4(山东升索渔用饲料研究中心,粗蛋白≥50%)进行训食,每天投喂4次。鱼苗摄食正常后,每日按鱼体重5%进行投喂,每日投喂2次,实际投喂量根据天气情况、水质情况、鱼苗摄食情况而定,实际投喂量如表1。
[0031]
表1:水泥池饲料投喂统计表
[0032][0033][0034]
2、水质底质管理
[0035]
培育前期,投喂量较小,水质较瘦,每半个月使用氨基酸肥水膏+富藻素1型+活嫩爽肥水素肥水。培育中后期,投喂量较大,鱼苗排出的粪便多,水质过肥,易起蓝藻,每半个月使用0.5kg/亩好水素(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0.25kg/亩活力菌素调水(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际用量如表2。
[0036]
3、病害防控
[0037]
培育中后期,水温升高,鱼苗摄食量大,易患肝胆综合征,每15天拌料投喂保肝宁
(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电解多维(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增强体质,保肝护胆,防止肝胆综合征。中后期投喂量大、池底积累的残饵粪便增多,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每半个月使用底好片(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改底,拌料投喂虫虫草(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纤灭(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预防寄生虫,实际用药用量如表2。
[0038]
表2水泥池日常管理用药用量记录表
[0039][0040]
四、鱼苗培育效果
[0041]
对肥水组和常规组的叶绿素水平、枝角类浮游动物以及鱼类摄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分别如图1-3、表3、4,并对养殖末期苗种平均规格(表5)和历年同期常规组养殖末期苗种平均规格(表6)等进行统计。
[0042]
运用本方法,养殖末期苗种平均规格(体重和全长)显著高于常规培育方法,养殖期间未发生小瓜虫病害,常规方法有16个池塘暴发小瓜虫病害,暴发小瓜虫水泥池家系苗种基本全部死亡。
[0043]
表3水培育组和常规培育组水体中叶绿素含量结果数据表
[0044][0045]
表4水培育组和常规培育组水体中枝角类含量结果数据表
[0046][0047]
表5养殖末期测量数据
[0048]
模式水泥池数量透明度鱼数量体重g全长cm肥水组7324.3
±
8.7b740049.9
±
17.8a18.2
±
2.8a常规组7766.4
±
5.3a770226.8
±
9.8b14.7
±
1.6b
[0049]
表6历年同期常规组养殖末期测量数据
[0050]
年份水泥池数量鱼数量体重g全长cm201842420027.1
±
9.015.0
±
1.6201949490021.9
±
8.414.0
±
1.8202072720027.3
±
10.815.0
±
2.2
[0051]
本技术通过前期补充浮游动物、维持低透明度高叶绿素水平的手段,改善养殖池内的环境生态,从而实现高效培育,并避免小瓜虫的暴发。培育开始时,肥水培育组前期补充了充足的枝角类水溞,可以为斑点叉尾鮰种苗提供了配合饲料以外的天然饵料,增强体质。培育7-10月期间,肥水培育组的叶绿素浓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培育组(p《0.05),这是导致培育水泥池水体的透明度较常规培育方法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肥水后,水体中丰富的浮游植物供枝角类摄食,维持了水体中一定的枝角类数量,一方面发挥其生物防控的作用,即对小瓜虫等寄生虫进行捕食,从而避免了肥水培育池中小瓜虫暴发的情况;一方面也作为优质的动物饵料持续为斑点叉尾鮰种苗提供营养。根据图2枝角类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可见肥水池枝角类浮游动物的较常规培育方法有显著提升,同时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变化基本协同。
[0052]
另外,本方法的摄食时间要明显低于常规培育方法。常规组培育池水体的透明度、叶绿素水平明显低于肥水池,这不利于鱼类的隐藏躲避,影响了其摄食效率,导致饵料浪费、摄食慢。肥水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提高,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对斑点叉尾鮰苗种起到了很好的遮蔽保护作用,构成了更加安全的生活区间,从而显著缩短了苗种摄食的时间消耗,提高了饵料利用效率。越靠近养殖后期,肥水组鱼苗的摄食时间依然得到高效维持,而常规组苗种摄食时间则发生显著提高有逐渐恢复至养殖初期的状态,两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最终导致苗种最后体长、体重均产生明显的差异。
[0053]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提出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
高效培育方法,在标准化培育水泥池(3m*3m*0.7m)开展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培育,苗种下池前一周,施用2kg/亩氨基酸肥水膏+1kg/亩渔经富藻素1型+2kg/亩渔经活嫩爽肥水素(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肥水。期间鱼苗正常投喂,第一个月每两周继续施用氨基酸肥水膏2kg、富藻素1型1kg、活嫩爽肥水素2kg。第二个月开始每两周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使用底好片改底,拌料投喂虫虫草和纤灭预防寄生虫。投喂饲料量谁鱼体增加逐步增大。
[0054]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放苗前准备:放苗前一周,清洗消毒水泥池,注水后,施用2kg/亩氨基酸肥水膏、1kg/亩渔经富藻素1型和2kg/亩渔经活嫩爽肥水素肥水;放苗:投放斑点叉尾鮰3-5cm鱼苗;培育管理:包括投喂管理、水质底质管理、病害防控,培育期间维持水体叶绿素水平在30-70ug/l,枝角类为20-60个/l,其中,投喂管理:鱼苗移入水泥池后3-5天,早晚各投喂浮游动物增强鱼苗体质,同时,每日开始鱼苗专用微粒子配合饲料s4进行训食,每天投喂4次;鱼苗摄食正常后,每日按鱼体重3%进行投喂,每日投喂2次,实际投喂量根据天气情况、水质情况、鱼苗摄食情况而定;水质底质管理:培育前期,每半个月使用氨基酸肥水膏、富藻素1型和活嫩爽肥水素肥水;培育中后期,每半个月使用0.5kg/亩好水素和0.25kg/亩活力菌素调水;病害防控:培育中后期,每半个月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同时每半个月使用底好片改底,后期再加入虫虫草和纤灭拌料投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培育第一个月每两周施用氨基酸肥水膏2kg、富藻素1型1kg、活嫩爽肥水素2kg。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培育第二个月开始每两周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放苗时,鱼苗的放养密度为60-70尾/立方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放苗后3-5天,投喂枝角类,投喂量为15个/l。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放苗前准备、放苗、投喂管理、水质底质管理、病害防控,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家系苗种培育水体清瘦,鱼苗容易受惊扰,容易暴发小瓜虫病,鱼苗生长缓慢,培育效果差的缺陷,通过定期施用优选的肥料组合,提高水体浮游生物含量,为家系苗种提供优质生物饵料,促进生长,同时降低水体透明度,减少外界惊扰,此外,利用浮游动物的增加,生物防控,预防了小瓜虫病的暴发,显著提高了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的培育效果。高了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的培育效果。高了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的培育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钟立强 刘炬 王明华 张世勇 陈校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2022.09.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8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苗种   肥水   鱼苗   家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