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铸辉煌滋兰树蕙报国家doc

呕心沥血铸辉煌 滋兰树蕙报国家
——记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明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下午好!
我叫万国彤,是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今天,我向大家汇报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杰出的教师、科研带头人朱岳明教授的先进事迹,我汇报的题目是“呕心沥血铸辉煌 滋兰树蕙报国家——记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明教授”。
朱岳明同志是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3月出生于浙江长兴,20103月因病逝世,年仅52岁。
朱岳明1982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工专业,1985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委员、中国岩土工程学会委员、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结构分委会主任、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河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河海大学水工教研室主任、水工结构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朱岳明是在恢复高考第一年——1977年,考入河海大学前身的华东水利学院,学习水工专业。
在河海大学“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在“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的引领下,朱岳明从大学时代就成为了一名优秀学生,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
四年本科毕业时,品学兼优的朱岳明取得了教育部公派留学的资格,赴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留学。
在国外求学不易,身处异国他乡,文化的冲突和语言的障碍是每个海外留学生都要面对的难题。既要承受学业的压力,又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要承受独自在外求学的孤独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朱岳明对于学术的执着与追求,也没有击垮他坚强的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正是他勤奋的努力和日复一日刻苦的钻研,使得他仅仅用短短的两年半时问就获得了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是当时跟他同期留学的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是恢复高考后河海大学第一批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这是令人惊叹的成绩,这是让人赞叹的速度。
多年之后,朱岳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对学生说道,“每个人的智商相差无几,只有勤奋、只有加倍地付出,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为了让自己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取得博士学位的朱岳明于1985年奔赴拥有全世界最前沿的水工技术的德国亚琛技术大学岩土力学所继续学习进修。在那里朱岳明吸收和获取了最为尖端的理论和技术。
19874月,29岁的朱岳明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踏上回国的征程。当时正值出国热潮,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科研条件是艰苦的,科研成果也是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更是无法与相比,回国后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很多人都感觉他很傻。
每当提起这段经历,朱朱岳明常说:“那时国内的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祖国为培养水利人才,把我们送出国学习,这是需要多少工人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才能供养一个留学生啊,我们当然应该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陪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和复印的资料,足足有ll箱。为了节省运费,他不
得不乘火车辗转回国,还把自己的生活用品全部丢在了国外。在北京火车站,当工作人员对这11只大箱子做例行检查时,看到所有箱子内全部是书时,感到不可思议。
朱岳明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道,“生活用品可以在国内买,但这些国外先进的资料是无法在国内买到的。”他深知是国家培养了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来回报祖国。
于是,我们看到他的身影最多的地方,是在在水工结构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是在教室讲台的方寸之间,是在偏远地区的河流大坝上,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现场……而他,却无怨无悔。朱岳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河海大学“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爱国情怀。
朱岳明对知识的追求永远是不满足的,就在大家都认为他已是一个学有所成的海归博士,已成了一位专家的时候,朱岳明又于1995年底远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工程力学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一天,朱岳明突然接到国内电话,他承担的一个攻关项目如果他不能马上回到国内参与就无法顺利完成,这时他心急如焚,连自己的汽车都没有处理,房租也没有来得及退,就立即启程回国了,回国后日夜奋战在实验室,每天到凌晨2点后才回家,终于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朱岳明主要从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防裂方法以及工程渗流特性和渗控方法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在这两个领域,朱岳明的技术领先、成绩突出,先后取得了一些特明显、具有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突破性进展。
我们可以用一组不生动但重要的数据来了解朱岳明。回国后的23年里,发表论文217篇,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部省级科研奖15项,并荣获江苏省留学回国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在我国第一河口大闸,浙东引水枢纽曹蛾江大闸,少有地立起了一块责任碑,用以纪念为大闸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就有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明的名字,他为水利事业的贡献将和这座责任碑一起永远屹立在曹蛾江畔,将被人们永远铭记。
20091122日,就在朱岳明去世前的四个月,在雅砻江 官地水电站的工地现场还有他的身影。
水电站大坝的裂缝问题令他一直很揪心,他不听劝阻,也不顾身体上的不适,舟车劳顿,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仔细巡查混凝土的裂缝。
头戴一顶安全帽,手里握着一个水杯,这虽然是工地上司空见惯的情景,但别人并不知,经过化疗以后的朱岳明很少分泌唾液,手上的水杯也早已离不开了。
在工地期间,朱岳明还经常讲课,一讲就是几十分钟,若实在感觉坚持不了,讲课就变成讨论问题,稍微休息一下,但对于每一个细节问题,他仍然坚持严格把关。旁人根本看不出他此时正身患重病,他也从不把自己当病人,用他的话说,“我只不过比别人多提了一个药箱子罢了”。
白天,他与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方讨论工程防裂和提前发电问题,有时一次讨论就要四五个小时;到了晚上,他仍坚持与他的学生讨论关于即将施工坝段的防裂问题。可是,患了病的身体终究是“不听话”的,他右侧耳朵下为了确诊和化疗而划开的伤口还流着脓,一天要换三次药,学生多次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带着伤口,忍着疼痛,依然奔走在大坝上。看着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他深深知道自己肩头的使命远比一个小小的伤疤重要的多。
200912月,重病之中的朱岳明最后一次在课题组工作总结报告中写道:
“淮安  立交地涵 枢纽工程  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研究的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部分领先,至今该工程建成运行多年来仍然未出现一条裂缝;
姜唐湖  泵送混凝土退水闸 是在2004年底和2005年初的严冬季节施工的,施工期间,现场实测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1度,到现在为止未,发现任何裂缝;
2006年夏天,高温季节施工的淮安四站的泵送混凝土结构也没有出现条裂缝……”
让大坝没有裂缝,是他一生的追求,短短的52个春秋,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为此他付出了毕生心血!
如果说,朱岳明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成就了他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那么他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则让一代代河海人“致高、致用、致远”的教学理念得以传承。
23年前,为培养优秀的水利人才,学成后的朱岳明毅然回国。务实勤奋的工作精神,让他不久之后就成为水工结构研究所杰出的教师和科研带头人。
在教学生涯中,他先后主讲《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控制》等7们课程,指导研究生近百名,其中博士生30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才。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赞赏。因为他的学生不仅带去的是
技术,也带去了课题组专业上的许多新理念、新方法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培养新型水利人才是朱岳明毕生的追求,为加强校内学生接触国外先进技术,他积极推进与国际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从2001年开始,通过我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奥地利科技服务部,朱岳明主持了题为“非饱和土石坝、堆石坝 和混凝土坝 的渗流特性 及长效作用”的中奥科技合作项目。时至今日,已有多位年轻教师及博士生通过这个项目到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学校与国外院校学术人员的互访和学术交流也一直持续至今。
2008年,作为合作项目的成果,河海大学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大坝长效与渗流特性”国际学术会议,朱岳明担任会议主席。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此项会议已成为水工结构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于2009年在奥地利格拉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由于该项目的顺利进行,直接促成了河海大学与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之间的长期合作,并于2009年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如今,朱岳明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母校,留给了河海千万学子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朱岳明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中,他经常带领学生去工地上实践,即使在癌症晚期艰难地与病魔作斗
争的时候,他也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理念。患病时,他仍坚持申请项目、下工地、进课堂、指导研究生,为学生批改论文,还亲自带领学生在工地上勘察裂缝现场,收集并分析数据,提出解决方案。
朱岳明是一个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一个工作起来忘我的人,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由衷地被他这种精神所感染、所感动。
1997年朱岳明患慢性肾炎,2004年被查出患有鼻咽癌,到了20063月,已经是晚期。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朱岳明以坦然、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就在医生觉得按照各种检查的结果他应该是一个躺在床上的重病人时,他仍然以乐观、豁达的心态下工地、做研究,连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得不敬佩这位特殊的病人。
当医生从各项检查指标中认为他只能活六个月时,朱岳明凭着自己的坚强和对事业的热爱,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继续勤奋耕耘,凭借内心那股强大的信念和对事业的执着,以坚强的毅力把生命又延续了四年,创造了奇迹。
这四年是他与病魔抗争的四年,同时也是他攻克一道道难关,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梦想的四
年。
20062007年连续两次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带领课题组一共发表论文104篇。直到他去世后还有论文陆续发表出来。今年6月,也就是在他去世后的3个月,朱岳明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四年的放疗、化疗,大约有3年半都是在门诊进行的,而预约、挂号、取检查结果、拿药,都是妻子帮他完成的,甚至连主治医生都很少见到他。主治医生曾说,“看到报纸上的劳模,都比不上朱老师这么辛苦和忙碌。”
每次结束化疗,朱岳明第一时间就是坐在计算机前工作。他曾对妻子说,“我这门技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但我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可以的话,真想让它应用得更加广泛。”一句平常话,折射出一位普通高校教师和普通科技工作者并不普通的奉献精神。一位身患重病的人如此勤奋地耕耘在自己的科研领地,是因为他太想把自己的所学为民多谋利,为社会多做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83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水工   工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