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钢的琴》导演观众四人谈
时间:2011429日,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会议室
对话者:张猛(《钢的琴》编导)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蒲剑(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一、缘起·工业时代的废墟
 
张猛(以下简称张):我们在东北长大的孩子,对工业时代有特别深的情结,在初中或者高中时代,整个城市感觉灰蒙蒙的,那些工业都还在。但是现在,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整个铁西一点烟都不冒了,但是建筑、房地产,整个的都吞噬了过去。我那时候骑个自行车天天在铁西晃。在辽钢附近,辽钢就是辽宁钢铁厂,是最早倒闭的一个。整个辽钢就废弃了,很大,像个城市,周边有很多人。废弃工厂的特别像动物世界里边,一头牛被弄死了,然后会有很多野兽
来吃,这个工厂就这样一点点被蚕食。人们都到那边去捡废钢铁。我一直都还活在那个年代里,现在这个年代让我有点惶恐,不如那会儿有序。《钢的琴》,最开始是因为想缅怀那个时代的东北。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这种人的浮躁,也没有太多物欲,反倒特别平静。最开始我做《钢的琴》剧本的时候,是因为我在铁岭有一个姑姑,姑姑家在钢铁厂附近,让我去帮他装修一个服装店店面,因为我是学美术的,干这个还行。那会儿是1999年。装修需要木料,我们就到铁岭一个民间艺术团,发现里边还留了一架钢琴。那钢琴挺有意思,是自己做的,是他们当年样板戏学习班做的一架钢琴。
 
皇甫宜川(以下简称皇甫):真是手工做的?
 
张:真手工做的,表面都已经裂了,按下去一个键,就弹起不来了,只能响一次。当时特别兴奋,这比装修有劲多了。我把这事跟我父亲讲,我父亲是在铁岭的民间艺术团工作,他告诉我这就是当年他们做的。也是因为这次装修,我们要去铁岭一个钢材市场,里面基本都是
下岗工人在经营。最初政府要给他们补贴,但他们不要,说要钱的话,一会儿就花完了。他们就要机床,能加工点小东西卖钱。。我要加工一样东西,就从这家到那家,再到那家,这些工人个个都很牛,什么都能做。我就把自己看到的那架钢琴和这些工人联系到一起的想法。
 
蒲剑(以下简称蒲):我看过一个新闻,有一个孩子要练琴,没有钱买,父亲就真给孩子做了一架琴,后来孩子还真弹出成绩了。这架琴被一个博物馆收藏了。我还以为你是根据那个故事创作的。
 
张:没有,灵感来自于铁岭。铁岭人挺有意思,有自己做汽车的,有自己做做飞机的,好多,那里的老百姓人都愿意做东西。
 
石川(以下简称石):这跟五六十年代提倡的生活观、价值观有关系,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那时的工人,特别一些高级技工,手艺非常好,什么都能造。现在社会分工细了,服务业发达了,花点钱,什么都能买到,自力更生能力就退化了。六七十年代的国营工厂,在今天市场和资本的冲击下早已变成了废墟。就像片子开头,主人公和他的伙伴在一个葬礼上演奏。前景是死者的祭坛,后景是两根大烟囱,是工业化时代的象征。这个场景非常反讽,既是一个老人的葬礼,又是大工业时代,以及工人阶级丧失了主人翁地位的一曲挽歌。这个调子有一点感伤、怀旧,但很快就转了。后面导演是用了一种调侃、诙谐的调子来展开一个原本沉重的题材。换个人来拍这部电影,可能会用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要么声俱厉,要么哭天抢地,但张导用一种温情的、柔和、幽默的调子来处理。我很欣赏这种创作态度:面对困境,我们一时不到解决办法、出路,怎么办?这时候,就该用一种乐观、健康、积极的态度去干预现实、剖析生活。尽管它什么也改变不了,却能给人传达一种信念——我们如何去面对现实的困境。
 
皇甫:这部影片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一种浪漫的、诗意的现实主义。影片里有比较诗意的东西,
比如说他们偷琴,被警察给逮了,然后影片就跳到一个虚写的部分,在漫天雪花里边弹琴。后来又出现过一次,是用灯光分了两个场景。这种融合实际上还是表达了一种东西。我们这部影片里面有父女之间的爱,它源于这样一个因素,还有朋友之间的兄弟情,就是友情,还有爱情。但是它其实透射出来的是一种无奈的东西,几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人们特别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很难把握的。你要是用一种批判现实的手段,就很难把握。恰恰是你这里边虚写的东西,把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当年我们那个时代所培养出来的工人阶级的个性、那种生活里边的很粗糙有很浪漫、面对困难的胸怀,还有执著感,一下子拎出来了。
 
蒲: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最近网上疯传的一张照片,杭州的一个小女孩,和他爷爷住在公厕的管理间。她平时总吃泡面,但拍照片那天是煮粥喝,她说终于可以不吃泡面了,特别高兴。后来记者就去采访她,问她有没有想过要过更好的生活,那小女孩说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生活呀。这事传递出了一个生活观。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矛盾不断暴露,贫富悬殊,生活的困境、人的困境,生存的困境都在急遽发展,怎样到生活的方向,让自
己在有生之年还能感觉到生活的快乐?钱和幸福,财富和幸福是不能划等号的,但恰恰这几年我们在这种价值问题上有遗失。大家都拼命地追求财富,而恰恰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钱我们应该怎样去幸福地生活。
 
所以这部电影中,一工人做琴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寄托、一种生活态度。男主人公要去做这架琴,虽然是为了赢得女儿的抚养权,但在做的过程当中却体验的是一种快乐。这架琴能做多好,音准不准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体现出他们生活的价值、快乐。这部电影传递的这个信息比较宝贵,可以让我们反思生活的意义。但我又觉得,做琴过程中的那种欣喜感、幸福感表现得还不够,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这种生活的困境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苦恼、困难,但是最终的态度,虽然有点乌托邦,但它是一种生活的方向。因此,电影的结尾有点问题,如果到那个车间歌舞的段落打住就好了。你是学美术的,你的电影形式感非常好。我首先想到的是库斯图里卡,你的电影一开始是人们在一个葬礼上演奏,《地下》是一个乐队在跑着吹奏,到最后你的电影是在平板车上跳舞,我以为要结束了,因为《地下》的结尾就是这样的。你这部电影是向库斯图里卡致敬的一部电影。我们缺
的是这个。我们太过于沉溺于那种现实的、不厌其烦的记录,而电影要超越生活,要有诗意,要浪漫,你在做剧本和拍摄的时候,有没有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影响?
 
张:之前没有,有人说像后,我很少子,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多一些。后来我看了《地下》,因为有别人也问过这样的问题。但是我的电影中无论是从音乐或者是从彩上,都到了一种当年社会主义的感觉。现在中国的音乐没有特点,没有那种工人阶级性。我一直听东欧的、俄罗斯的音乐,人家的那种阶级性的东西还在。我们的作曲写不出这种感觉了。影片用了很多俄罗斯音乐。俄罗斯现在价值观也变了,要了我们摄制组很多钱。但是德国那边说一定要看一下片子,他们看了片子之后一分钱不要,还挺好。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0:5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81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生活   时代   没有   困境   音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