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

黄河文物,是指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以黄河流域时空及其变迁为孕育土壤创造的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实物、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黄河文物是构建黄河文化的根基,凝结着黄河文化链的核心基因,是见证中华文明演进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表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物,就是守护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滋养的根与魂,
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应锚定“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
为根本遵循和
战略指导,赋予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深远的历
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黄河在宁夏境内由中卫市南长滩入,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的肇始之源。保护传承弘扬宁夏黄河文物,是推进宁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彰显区[2]的历史抉择和时代要求。
本文选取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调查研究对象,在调查梳理宁夏境内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构成的基础上,将黄河文物资源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中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探索富有宁夏地域特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蕴含的历史
文化价值
要:宁夏位处黄河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诸民族以黄河为发展碰撞和文明交流的要地。域内积淀了厚重多彩的黄河文物资源,镌刻了以黄河为物质在宁夏的肇源表征,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独具一格、绵延不断的地域文化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析制约黄河文因素,并提出黄河文物资源的价值挖掘、保护传承和功能,以及可持续发挥,对宁夏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弘扬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1-0012-10
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
杨丽华,马建军
(宁夏文物保护中心,
宁夏银川750001)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重点项目“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NXY 鄄
ACDH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丽华(1986—),女,回族,宁夏灵武人,历史学硕士,宁夏文物保护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
与遗产保护。
马建军(1967—),回族,宁夏海原人,宁夏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利用和宁夏历史文化。
宁夏是黄河文物资源的重要富集地之一,境内分布在黄河干流及泾河、清水河、苦水河等支流的黄河文物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意境深邃。宁夏黄河文物资源是以黄河为血脉流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历史地形成和塑造了以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菜园遗址等早期人类活动遗址遗迹为文明发源,以黄河为母体的水利遗产为硬核载体,以熔铸中华民族
革命历史的红文物资
源为内核基因,以各类古
代、近现代代表性建筑、
工业遗产、石窟寺及石刻
等历史文化遗产为价值
底蕴的宁夏黄河文化,成
为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文
化谱系之一。
(一)厚重悠久的远古
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人类
文明发源的历史见证
宁夏受益于黄河干
流及其支流有利的生存
滋养条件,境内分布有旧
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远
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
2200余处[3],层累的历史文化积淀,记录了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适宜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区,是宁夏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实证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等中华文化在宁夏的多源同根[4]。宁夏岩画也是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全景记录,岩画资源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贺兰山、黄河东岸与银川平原交界的灵武东山、腾格里沙漠与黄河平原交界的中卫北山。镌刻在崖壁、沟谷及山前洪积扇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单体数量达2万余幅[5],刻画内容包括射猎、放牧、战争、太阳、星辰、动物、人物、类人首、符号和彩绘岩画等,是我国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
(二)独特绵长的黄河水利遗产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生成母体
宁夏境内黄河水利遗产是宁夏农耕文明的生成渊薮和历史文化标识,是最具突出黄河文化价值的文物资源。黄河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经过绵延2200多年的历代开发整治,形成了以秦渠、汉渠、东干渠、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七星渠、跃进渠、美利渠、羚羊寿渠、
表1宁夏境内黄河干/支流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活动遗产资源[6]文物单位名称年代地区黄河干/支流历史文化价值
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灵武市干流我国在黄河流域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宁夏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和宁夏地域文化的源头。
岭儿遗址旧石器时代彭阳县泾河宁夏南部有人类活动历史的重要见证。
鸽子山遗址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青铜峡市干流对研究黄河流域古人类文化和原始农业萌
生具有重要意义。
长流水新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沙坡头区干流
(长流水古沟)
宁夏境内细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对研究
黄河流域古人类活动范围和石器时代转型
期情况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高仁镇新石器
遗址新石器时代平罗县干流
其地表残存着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
石器和陶片,对研究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情
况具有积极意义。
菜园遗址新石器时代海原县清水河、泾河其所具有的较强代表性的房屋和墓葬形制,对研究宁夏南部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和墓葬形制有重要价值。
页河子遗址新石器时代隆德县泾河、渭河宁夏境内发现的重要新石器时代向早期青铜时代演进的代表性遗址。
周家嘴头遗址新石器时代隆德县泾河、渭河其对研究仰韶晚期陶器专门化生产及产品分配性质等方面有
积极意义。
岩画石嘴山市、银
川市、灵武
市、青铜峡、
中卫市等地
干流
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先民社会发展、艺术、宗
教等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艺术化石。
羚羊角渠等14条历史干渠及其附属控制工程为核心,由在用类历史工程遗产、遗址类工程遗产、非工程类遗产及其承载的水利技术、水利文化和灌溉农业历史文化景观等构成的宁夏引黄古灌区传承体系。遗产范围包括青铜峡、沙坡头引黄自流灌区及固海、固扩、盐环定、红寺堡及月牙湖等扬黄灌区,列入世界工程遗产的宁夏引黄古灌区,总灌溉面积为828万亩,总长2454米[7],见证了宁夏引黄古灌区完善而
独特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刻字水则、封轮灌等用水、治水、管水工程技术和经验智慧,至今发挥着重要的灌溉、生态等不可替代的效益,见证了以黄河为母体[8]的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
表2宁夏境内黄河水利遗产资源构成概况[9]
(三)多元兼容的人文景观建筑是黄河流域人类生产生活的丰富表达
宁夏历史地理环境特殊,正当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地带,各种宗教、艺术和文化在此生成、交融和传播,形成了宁夏历史文化多样而兼容的特征。宁夏黄河干流及其支流遗存了异彩纷呈的黄河人文景观建筑,既有受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刻的古代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又有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宗教建筑,还有地方特浓郁的古建筑,整体表现出多元化建筑风格。类型丰富、年代跨度较大的长城资源与黄河在银川市横城小龙头、石嘴山石嘴子渡口、中卫沙坡头黑林村穿越交汇,在银川河东陶乐段、中卫沙坡头河南段,长城与黄河相伴而行,共同构建了黄河流域军事防御体系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北方农耕、游牧、渔猎、畜牧等不同文明、文化在此冲撞、交流和融合,是宁夏境内又一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黄河文物资源。此外,中卫照壁山铜矿遗址、灵武窑址、青铜峡黄河铁桥、石嘴山石炭井工业遗址等具有鲜明地域特的工业遗产,也是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体现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多元格局。
表3宁夏境内黄河干/支流重要代表性古建筑、
石窟石刻资源概况[10]
文物单位
名称
黄河干、
支流
年代历史文化价值长城
泾河、
渭河
战国、秦、
汉、宋、明
宁夏境内古长城历经战国、秦、汉、
隋、明数朝持续营造,形成境内交
错纵横的烽火台、戍堡网络,可见
墙体1038公里,素有“中国长城博
物馆”之称。
须弥山
石窟
清水河北朝-唐
北朝、隋唐时期须弥山大型石窟艺
术造像,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
,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康济寺塔清水河宋、唐
展现了我国早期密檐式佛塔风格,
塔的建筑风格和塔内出土的珍贵
文物,为研究建筑、宗教、艺术提供
了重要实物例证。
西夏陵干流-
古灌区
西夏
有机结合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
项文化,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
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一百零八
塔干流西夏
为国内罕见建筑形制的佛教喇嘛
塔,对研究佛教塔式建筑形制及
建筑特有参考价值。
拜寺口双塔干流-
古灌区
西夏
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
是我国佛塔建筑史上的艺术珍品。
宏佛塔干流-
古灌区
西夏
楼阁塔和覆钵塔建筑艺术集于一
体的独特的八角形空心复合式砖
塔,在我国佛塔中比较少见。
承天寺塔干流-古
灌区
西夏
始建于西夏,是宁夏现存古塔中唯
一有文献记载起始年代的佛塔。
灵武窑址干流-
苦水河
西夏
灵武窑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
宁夏在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
重要作用。
鸣沙洲塔干流-
清水河
既保持了早期塔的特点,又融入明
代中期建塔风格,对研究宁夏古代
佛塔的形制结构及其来源有重要
价值。
田州塔干流-
古灌区
砖檐的砖雕花卉、人物雕刻细腻、
工艺精湛,为宁夏古塔所罕见。
平罗玉皇阁干流-
古灌区
整组建筑气势恢宏、布局轻巧、结
构严谨、技艺精湛,是一座具有浓
郁地方特的古建筑。
董府干流-
古灌区
为传统砖木斗拱结构,是较为典型
的清代官府宅院建筑。
海宝塔干流-
古灌区
为楼阁式砖塔,方形塔身和出轩券
门,形成多个棱角,层次多变,风格
独具,为我国古塔中所仅见。
纳家户清真寺干流-
古灌区
具有特有形制和风格的古建筑,特
别是门楼重檐三滴水高台座建筑与
望月楼连建的建筑风格非常奇特。
中卫高庙干流清至民国建筑均衡对称,巍峨壮观,是宁夏境内重要的多教合一的古建筑。
(四)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是赓续黄河流域红基因的时代标识
宁夏是马列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域内保存了数量较多的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宁夏的光荣革命历史,构成了宁夏红基因传承谱系。截至目前,宁夏境内公布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6处[11],主要包括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会议旧址、革命名人故居或路居、军事设施及其他相关设施等革命旧址,重要革命战斗遗址和革命纪念建(构)筑物、革命纪念地、烈士墓、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设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将台堡革命旧址、银川玉皇阁3处,李塬畔革命旧址、乔家渠长征宿营地、长征小岔沟宿营地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处,青铜峡市余家桥战斗遗址、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中共红河地下支部旧址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余处和中共宁夏工委旧址、玉洼红军长征军粮补给点旧址、盐池县萌城战斗遗址等一般文物点47处。同时,国家公布了第一批[12]和第二批[13]革
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宁夏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和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等7个县(区)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革命文物资源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在蕴含深厚红基因的同时,成为彰显新时代黄河精神的时代标识。
(五)体系多元的黄河水利文献是黄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文化积淀
宁夏悠久的黄河资源开发史在众多历史文献中有过记载,也是彰显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主要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后汉书》《魏书》《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明实录》和《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弘治宁夏新志》《明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等历史典籍文献,记载了黄河在宁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挖掘黄河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明代以来涉及黄河宁夏段的开发沿革、水利技术、工程纪实、水利景观、水利人物等,如《汉唐二坝记》《惠农渠碑记》《灵州河堤记》《中卫美利渠记》《大清渠碑记》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镌刻的保护碑、水利
工程奠基碑、竣工碑等近50通集建筑、绘画、雕塑、书法于一体的水利碑记,成为挖掘和研究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宝库。
综上所述,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呈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普遍价值突出、资源数量众多、门类体系齐全、风格多元多姿等特征,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是赋予母亲
河黄河历史文脉、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的历史载体,是具有深刻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独特地域文化根基。
二、制约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障碍
近几十年,宁夏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开启,作为宁夏黄河文化彰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事业距新时代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宁夏黄河文物资源囿于保护管理基础薄弱、价值内涵研究不深、传承弘扬质量不高、文物旅游融合动力不足、利用效益不显著、社会影响力有限等短板和弱项,其保护传承和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一是宁夏黄河文物资源保护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黄河文物资源家底尚不清晰,其价值、构成、年代、类型、权属等基础信息尚无明确认定标准和导则,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3818处外,尚未编制和公布黄河文物名录,大量不可移动文物未纳入黄河文物保护体系。众多具有突出价值的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层级较低,仅有6处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多数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宁夏境内黄河文物大多属于夯土、木质结构,赋存环境较为复杂,长期面临水患、风蚀、地震、崩塌、病害等自然因素的威胁、侵害和破坏,维护难度较大。同时,因早期对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认知和重视不够,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黄河文物遭到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居民生产生活等人为破坏,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未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宁夏黄河文物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格局,限制了黄河文物价值的传承弘扬。目前,基于宁夏黄河文物资源的发展脉络、价值内涵、保护管理、弘扬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联技术开发等方面,存在高度维度不够、研究问题碎片化、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其中,黄河古灌区水利遗产的普遍价值研究还不深入,黄河流域(宁夏段)昊王渠、金积渠等古渠、古灌区未进行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勘察测绘,未完全掌握古灌渠渠道演变历史、建设规模、工程布局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等基础数据。黄河水利碑记、古籍等现有珍贵的黄河水利文献分布零散,未进行普查登记、分类保护、数字化建设、整理辑录、系统研究和宣传推广。同时,黄河文物研究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黄河文物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是宁夏黄河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较低,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宁夏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尚无规划可依,未能有效统筹黄河文物资源存续,文物赋能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优势未凸显。大多数黄河文物处于自然保存状态,多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河文物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会参与不够,造成功能受益方式单一、受益范围小。同时,黄河文物展示利用质量也有待提高,部分黄河文物专题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形式不能推陈出新,黄河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不强。部分黄河文物博物馆基于传统模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3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77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河   宁夏   文物   文化   历史   资源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