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例看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例看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摘要:2009年下半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进行改版,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引入新的评论工作机制。如今,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多样化  平民化
        一、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
        (一)评论的论题更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关注和评论的话题也越来越丰富。以国内的话题为例,现在不仅有了对经济建设、经济形势的评论,还有对政府机构设置、精简、转变领导作风,反对腐败的评论文章,还有对人的权力、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医疗、保健、锻炼和对弱势体保护等方面的评论;以国际方面的话题为例,原来内容不多,版面也少,而且对这个领域的报道和评论大都是新华社等几家中央新闻媒体的事,地方媒体几乎没有介入。现在,不仅专门设立了国际新闻奖,评奖范围既包括消息、通讯,也包括新闻评论,既包括中央媒体,也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的媒体。其评论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得多,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同时还包括分析
、研究、探索一类的评论。
        (二)评论的形式更多样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日益勃兴。按发表评论的主体可以把网络新闻评论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网站评论主要由代表网站的记者、编辑或专家知名人物所发表的评论,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社论;专家评论是由一些业界的知名人物所作的评论,这些评论一般署真名,比如在新浪竞技风暴中一些名记者的评论文章:网民评论就是一般的网络受众所发表的意见看法,一般只署网名。BBS评论和网络新闻即时评论(跟贴)、博客、微博等大多都是网络评论,这类评论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短的寥寥数字,长的滔滔万言,不乏有真知灼见和很有见地的文字,更多地还是即兴发言,单纯的情绪发泄也到处可见。在数量上,网民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
        以人民网的新闻评论为例,其中的“观点频道”栏目设置包括了人民时评、名家演说、学者新论、网友七日谈、观点碰撞、人民观察、人民视点、网友观点集锦、网友新闻热评、《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等,再配以强国社区这样供网友发言的BBS,既传达民众情绪,又有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层次分明的网络新闻评论圈。
        (三) 评论的队伍更专业
        随着媒体对新闻评论的重视,不少媒体加强了对新闻评论队伍的配备,鼓励评论员和本报编辑记者为本单位写评论。如人民日报的"叶伴"点评专栏,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版,新华社的新华时评等,大都是本报的评论员和记者、夜班编辑、值班老总等负责撰写和点评。
        还有的媒体专门请那些从事新闻教学和新闻研究的专家学者,或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参加新闻评论写作。这些评论员涵盖了大部分的科学领域,他们的知识渊博,评论方式也因各人的专业背景有所不同。其文章不仅发表在一些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媒体,而且他们还专门为发行量大、收视率高的大众媒体撰稿或发表评论。
        二、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一)“平民化”趋势
        平民化是新闻评论发展的总体趋势。①如今,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使各种新闻体裁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文体,同样也受到冲击,这对其平民意识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完善。一方面媒体企业化开始形成,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需要受众的支持,单靠国家的扶持是无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因此,目标受众成为媒体发展的支柱。另一
方面,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媒体为吸引更多的受众,不仅提高了媒体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建立了较完善的受众反馈网络,从而促进了平民意识的深入。②在新闻评论中,它们聆听社会的声音,分析现状与民情,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并成为媒体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对受众的依赖,不是对受众的迎合,而是通过辨理的形式,对受众的观念加以理性引导。
        (二)集纳性的特点
        随着人们对新闻评论认识的日趋成熟,仅仅依靠单条新闻评论往往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基于此新闻评论正向专栏集纳化方向发展。它要求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最精确的信息,争取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专题新闻评论中。由于网络新闻拥有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强互动的魅力,新闻评论集纳性的特点在网络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各个网站通常及时筛选网民上发的帖子,通过网民的互动参与对新闻评论整体推进。
        (三)互动性
        统新闻评论基本上是单向的点面传播,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是大家皆可参与的评论方式,这同网络传播“互动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网络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媒介,任何一台网络终端设备既是接收工具又是传播工具,这使受众不用借助其它媒介,直接通过网络就能与传播者
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中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
        如许多网站在新闻栏目开设“我要评论”栏目,读者如想对这条新闻发表评论,只须双击,把自己的意见输入即可。读者通过媒体了解了新闻,媒体通过读者了解了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及民众的思想动态等。这样,读者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就实现了。
        由于受众都能接收和发布信息,他们内部之间也存在着互动,这一点在聊天室和论坛里体现得最为突出。在聊天室,网民可以与室内任何一位网民就任何一个问题进行交谈。在交互性这一点上,传统媒体,无论报纸、广播或电视都无法和网络相比。传统媒体近年来也比较注重互动,刊登读者来信,开设热线,邀请嘉宾座谈,邀请大众参与,但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及网络。可以说是网络的发展实现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同时也推动了新闻评论互动性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记者的平面的平民意识》.仲洁著.浙江在线.《新闻实践》电子版;
[2]《新闻评论的平民意识》魏明革著 .河南报业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75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评论   新闻   媒体   受众   发展   网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