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624423.6
(22)申请日 2020.07.01
(71)申请人 上海万科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 201101 上海市闵行区七莘路3333号
(72)发明人 刘成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领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383
代理人 车超平
(51)Int.Cl.
E04B  1/00(2006.01)
E04B  1/38(2006.01)
E04B  1/98(2006.01)
E04H  9/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
包括与上层建筑的若干第一支撑结构连接的上
转换层、与下层建筑的若干第二支撑结构连接的
下转换层以及设置于所述上转换层与所述下转
换层之间的隔震缓冲支座;在垂直方向上,上转
换层具第一投影范围位于下转换层的第二投影
范围的内部,或第一投影范围与第二投影范围重
叠。其优点在于,通过双转换层分别与上层建筑、
下层建筑连接,实现了上层建筑、下层建筑分离
转换,使得上层建筑的开发与下层建筑的开发之
间互不影响;在上转换层与下转换层之间设置隔
震缓冲支座,降低了上部结构地震力,减少了车
辆运行产生的震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通过隔震
支座的合理布置,提高上层建筑的高宽比限制,
增加实际使用面积。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CN 111705919 A 2020.09.25
C N  111705919
A
1.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转换层,所述上转换层的上表面与位于所述上转换层的上部的上层建筑的若干第一支撑结构连接,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下挂构件;
下转换层,所述下转换层的下表面与位于所述下转换层的下部的下层建筑的若干第二支撑结构连接;
若干隔震缓冲支座,若干所述隔震缓冲支座设置于所述上转换层与所述下转换层之间,并分别与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连接,且若干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与若干所述下挂构件不接触;
其中,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为第一隔震缓冲支座、第二隔震缓冲支座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一隔震
缓冲支座为具有阻尼的隔震缓冲支座;
在垂直方向上,所述上转换层具有第一投影范围,所述下转换层具有第二投影范围,所述上层建筑具有第三投影范围;
其中,所述第一投影范围位于所述第二投影范围的内部,或所述第一投影范围与所述第二投影范围重叠;
所述第三投影范围位于所述第一投影范围的内部,或所述第三投影范围与所述第一投影范围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转换层与所述下转换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震缓冲支座包括:
第一上连接钢板,所述第一上连接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连接;
第一下连接钢板,所述第一下连接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连接;
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钢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阻尼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
一下连接钢板的上表面连接;
第一隔震层,所述第一隔震层环绕所述阻尼元件设置,所述第一隔震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钢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隔震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钢板的上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震缓冲支座包括:
第二上连接钢板,所述第二上连接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连接;
第二下连接钢板,所述第二下连接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连接;
第二隔震层,所述第二隔震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钢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隔震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连接钢板的上表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每一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与所述上转换层之间以及设置在每一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与所述下转换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换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建筑的楼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至少为0.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换层的下表
面与所述下层建筑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至少为0.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方向上,若干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位于所述第一投影范围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干暗梁,若干所述暗梁设置于所述上转换层的内部和/或所述下转换层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还包括:
型钢,所述型钢设置于所述暗梁的内部。
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TOD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中,通常会利用地铁上方空间作为规划建设基地,即地铁上盖板空间。与传统项目中以土地地面为基地相比,TOD项目以地铁建筑的屋面作为基地进行建设。
[0003]在TOD项目中,遇到的首要结构问题是上盖板的上部结构柱网与上盖板的下部结构柱网无法对应,需要采用转换层进行结构转换,以满足开发需求。
[0004]常规的结构转换方式包括梁氏转换、板式转换、箱型转换等方式,这些结构转换方式均为硬转换,如图1所示,即利用车辆段的屋盖结构层进行结构转换。屋盖结构既是下部车场(如地铁、铁路等)的屋面层,又是上部建筑的结构转换层,其能解决结构受力传递问题。
[0005]然而,这种结构转换方式无法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效应,也无法降低下部车辆段车辆行驶震动对上部建筑的影响。
[0006]因此,亟需一种适用于TOD项目的转换结构,解决上盖板的上部结构的地震效应以及车辆行驶震动对上部结构造成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0008]为实现上述
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包括:
[0010]上转换层,所述上转换层的上表面与位于所述上转换层的上部的上层建筑的若干第一支撑结构连接,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下挂构件;
[0011]下转换层,所述下转换层的下表面与位于所述下转换层的下部的下层建筑的若干第二支撑结构连接;
[0012]若干隔震缓冲支座,若干所述隔震缓冲支座设置于所述上转换层与所述下转换层之间,并分别与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连接,且若干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与若干所述下挂构件不接触;
[0013]其中,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为第一隔震缓冲支座、第二隔震缓冲支座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一隔震缓冲支座为具有阻尼的隔震缓冲支座;
[0014]在垂直方向上,所述上转换层具有第一投影范围,所述下转换层具有第二投影范围,所述上层建筑具有第三投影范围;
[0015]其中,所述第一投影范围位于所述第二投影范围的内部,或所述第一投影范围与所述第二投影范围重叠;
[0016]所述第三投影范围位于所述第一投影范围的内部,或所述第三投影范围与所述第
一投影范围重叠。
[001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0018]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转换层与所述下转换层之间。
[001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震缓冲支座包括:
[0020]第一上连接钢板,所述第一上连接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连接;[0021]第一下连接钢板,所述第一下连接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连接;[0022]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钢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阻尼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钢板的上表面连接;
[0023]第一隔震层,所述第一隔震层环绕所述阻尼元件设置,所述第一隔震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钢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隔震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钢板的上表面连接。
[002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震缓冲支座包括:
[0025]第二上连接钢板,所述第二上连接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转换层的下表面连接;[0026]第二下连接钢板,所述第二下连接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转换层的上表面连接;[0027]第二隔震层,所述第二隔震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钢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隔震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连接钢板的上表面连接。
[0028]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0029]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每一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与所述上转换层之间以及设置在每一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与所述下转换层之间。
[003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转换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建筑的楼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至少为0.5m。
[003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转换层的下表面与所述下层建筑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至少为0.5m。
[003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若干所述隔震缓冲支座位于所述第一投影范围的内部。
[003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0034]若干暗梁,若干所述暗梁设置于所述上转换层的内部和/或所述下转换层的内部。[003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暗梁还包括:
[0036]型钢,所述型钢设置于所述暗梁的内部。
[0037]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8]本发明的一种TOD上盖板隔震转换结构,通过双转换层分别与上层建筑、下层建筑连接,实现了上层建筑、下层建筑分离转换,使得上层建筑的开发与下层建筑的开发之间互不影响;在上转换层与下转换层之间设置隔震缓冲支座,不仅降低了上部结构地震力,使上层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至少降低一烈度设置,还减少了车辆运行产生的水平震动、竖向震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通过隔震支座的合理布置,可以提高上层建筑的高宽比限制,提高上层建筑的结构高度,增加实际使用面积。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转换结构的示意图。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65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转换   结构   表面   连接   支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