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073293.0(22)申请日 2015.02.12
C02F 1/78(2006.01)
(71)申请人清华大学
地址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100084-82
信箱(72)发明人杨宏伟  王小毛  戚圣琦(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311
代理人
哈达(54)发明名称
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所述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包括:设定一臭氧接触池模型,该臭氧接触池包括多个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包括一曝气段和一反应段,处理单元的个数记为i 个,所述臭氧接触池包括i 个曝气段和i 个反应段;通过计算方法获得每个曝气段的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与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的数值;通过每个曝气段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与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计算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利用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优化臭氧接触池。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CN 104609534 A (43)申请公布日2015.05.13
C N 104609534
A
1.一种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设定一臭氧接触池模型,该臭氧接触池包括多个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包括一曝气段和一反应段,处理单元的个数记为i个,所述臭氧接触池包括i个曝气段和i个反应段;
通过计算方法获得每个曝气段的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与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的数值;
通过每个曝气段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与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计算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
利用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优化臭氧接触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属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
1
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对待处理的水源水进行分析,通过静态小试实验测定臭氧在水中
的消耗曲线;通过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臭氧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
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曝气段臭氧的输入
浓度记为C
gin ,每个曝气段出水液相臭氧浓度记为C
li
,第一处理单元中第一曝气段的出水液
相臭氧浓度C
l1与输入臭氧的浓度C
gin
的关系为:
液面尾气余臭氧浓度C
g1
满足:
其中,h
0为臭氧接触池中的水深;T为水温;R为普适常数;H为亨利常数;d
b1
为第1曝
气段气泡粒径;V
1为第1个反应段体积;v
b1
为第1个曝气段的气泡实际上升速度;p
1
和q
1
为中间参数,中间参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Q
1为进水流量,Q
g1
为第一曝气段的进气流量,k
1
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S
1
为第
一曝气段的横截面积,k
L1
为第一曝气段的臭氧传质系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i(i大于等于2)个处
理单元中第i曝气段的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为C
li 与输入臭氧的浓度记为C
gin
的关系为:
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C
gi
为:
其中, T 为水温;R 为普适常数;H 为亨利常数;d bi 为第i 曝气段气泡粒径; v bi 为第1个曝气段的气泡实际上升速度;k Li 为第i 曝气段的臭氧传质系数,A 1、A 2、p i 、q i 为中间参数,中间参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 0为臭氧接触池的水深,S i 为第i 个曝气段的横截面积; V i 为第i 个反应段的体积;V (i-1)为第(i-1)个反应段体积;Q gi 为第i 个曝气段进气流量;C l (i-1)第(i-1)曝气段的出水液相臭氧浓度,k 1为臭氧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Q 1为进水流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臭氧与待处理的水在i 个曝气段和i 个反应段反应之后,待处理的水从臭氧接触池的出口流出,部分臭氧余留在流出的水中,这部分臭氧的浓度为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记为C’li ,C’li 的计算公式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整个臭氧接触池而言,臭氧的吸收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 gi 为第i 段曝气段液面尾气余臭氧浓度,Q gi 为第i 曝气段进气流量,C gin 为输入臭氧的浓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整个臭氧接触池而言,臭氧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 gi 为第i 段曝气段液面尾气余臭氧浓度,Q gi 为第i 曝气段进气流量,C gin 为输入
臭氧的浓度, C’
li
为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
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C
gout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
gi 为第i段曝气段液面尾气余臭氧浓度,Q
gi
为第i曝气段进气流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优化臭氧接触池的方法为:在满足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在0.05~0.10mg/L之间的条件下,调整臭氧接触池中i个曝气段的的臭氧投加比例,使得到的所有曝气段液面尾气余臭氧的平均浓度C
gout
最低,确定i个曝气段的臭氧投加比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优化臭氧接触池的方法为:在臭氧投加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满足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在0.05~0.10mg/L之间,保持总体积不变,通过改变三段反应区的体积比,使得到的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的平均浓度最低,从而确定三段反应区的体积比。
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臭氧对水中的有机物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它可以使水中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从而提高水的可生化性,提升生物活性炭池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能去除嗅味,提升水质口感,因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0003] 臭氧处理水的过程在臭氧接触池中进行。为了获得最佳的水处理效果,臭氧接触池中需要设计合适的臭氧投加比例、反应区宽度分配比例。目前对于臭氧接触池的设计只能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测定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以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尾气余臭氧浓度,从而确定最佳的反应区宽度比和/或臭氧投加比例,达到优化设计臭氧接触池的目的。由于每个臭氧接触池的具体参数各有不同,待处理的水本身物理性能的变化也会导致出水中的液相臭氧浓度和尾气臭氧浓度的变化,要确定最佳的反应区宽度比和/或臭氧投加比例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实验测定。因此整个臭氧接触池的设计工艺非常复杂,且需要消耗时间和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接触池的优化设计方法。
[0005] 一种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设定一臭氧接触池模型,该臭氧接触池包括多个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包括一曝气段和一反应段,处理单元的个数记为i 个,所述臭氧接触池包括i个曝气段和i个反应段;通过计算方法获得每个曝气段的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与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的数值;
通过每个曝气段出水液相臭氧浓度与液面尾气余臭氧的浓度计算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利用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及整个臭氧接触池的液面尾气余臭氧平均浓度优化臭氧接触池。
[0006]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即可得到臭氧接触池在使用时的理论最终出水液相臭氧浓度和整个臭氧接触池的尾气余臭氧浓度,进而确定臭氧接触池的每个反应区的体积比和/或臭氧投加比例,达到优化臭氧接触池的目的,不需要反复地进行实验测定,使臭氧接触池的设计更加简单快捷,且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实施所提供的臭氧接触池结构示意图。
[000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进入水中之后的臭氧浓度衰减曲线图。
[000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在总臭氧投量为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的三段式臭氧接触池的臭氧投加比例优化图。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61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臭氧   接触   臭氧浓度   曝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