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移动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与研究

新型移动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与研究
王红;廖小珍;颉莹莹;王梦雪;周广盖;杨轲;康书文;赵政威;马紫峰
【摘 要】报道了一种新型移动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其核心储能器件为钠离子电池,采用自制的NaNi1/3Fe1/3Mn1/3O2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为硬碳.采用XRD、DSC等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表征.设计制作了1 A·h软包型钠离子电池,对其电化学性能与安全性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钠离子电池包以及基于钠离子电池的0.1 kW·h新型移动式储能系统.该系统在家用储能、军事电源、低速电动车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6(005)001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安全性;电池组;储能系统
【作 者】王红;廖小珍;颉莹莹;王梦雪;周广盖;杨轲;康书文;赵政威;马紫峰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240;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240;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240;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240;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M911
电化学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基于磷酸铁锂的锂离子电池已经在分布式储能、电网调频调峰中得到示范与应用,但是其价格依然偏高制
约其规模化推广。相比较锂资源,钠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钠离子电池(SIB)具有低成本优势,有望作为大规模储能应用[1-2]。钠离子电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开发的电极材料,如MoS2、TiS2等电化学性能不理想[3],发展非常缓慢。近年来,根据钠离子电池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正负极材料,如聚阴离子类化合物磷酸钒钠、氧化物类NaxMO2、普鲁士蓝类、碳材料、过渡金属及其合金类化合物等[1],在容量和循环寿命方面有很大提升,为开发实用化全电池奠定了基础,特别是Dahn等[4]发现硬碳具有优异的嵌/脱钠性能后,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也逐渐接近锂离子电池,如Komaba等[5]组建的Na[Ni1/2Mn1/2]O2/硬碳电池具有3 V的中值电压,能量密度达到LiCoO2/石墨电池的60%。胡勇胜等[6]开发出空气稳定的铜、铁、锰层状化合物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基于正负极质量计算,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10 W·h/kg。Johnson等[7]研制的NaFe1/3Ni1/3Mn1/3O2正极材料与硬碳组装全电池,中值电压超过3 V,150个循环周期后容量保持率为75%。本课题基于文献比较和分析,通过化工过程放大技术制备出公斤级NaNi1/3Fe1/3Mn1/3O2正极材料,并与硬碳匹配开发出1 A·h软包全电池,并对所制备单体电池进行穿钉等安全性实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钠离子电池包,利用电池包设计了新型家用储能系统。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aNi1/3Fe1/3Mn1/3O2正极材料,先将硫酸镍、硫酸亚铁、硫酸锰溶液与
氢氧化钠溶液并流加入反应釜中生成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  与一定计量的碳酸钠共混后在空气气氛中于850 ℃  烧结15 h得到正极材料。采用D/max-2200/PC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德国PerkinElmer DSC8000型热分析仪对正极材料热稳定性进行测试,测试温度为室温至600 ℃。
称取1.8 g所制备的正极材料,加入0.1 g 导电剂(SP)和0.1 g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的聚偏氟乙烯(PVDF),混合均匀后涂覆于铝箔上制成电极片。在氩气气氛的手套箱中,以金属钠片为对电极,Celgard 2700为隔膜,1 mol/L的NaClO4/PC︰EMC︰ FEC(50︰48︰2)为电解液,组装成纽扣电池。软包电池正极为:NaNi1/3Fe1/3Mn1/3O2正极材料:SP︰PVDF=90︰5︰5(质量比),负极为硬碳。集流体均采用铝箔,正极面密度约为30 mg/cm2、负极面密度约为14 mg/cm2。分别采用恒流充放电仪(Land CT2001A)、电池测试仪(新威CT-4008-5V10A-FA)和大容量电池测试仪(蓝奇BK-7001Z/100- 60V/100A)对纽扣电池、软包电芯和电池包的电化学特性进行测试。
采用镍、锰过渡金属元素制备的P2型层状氧化物具有优异的嵌/脱钠特性,在控制钠离子嵌/脱程度的前提下可以得到非常稳定的循环性能[8]。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采用更加廉价
的铁元素取代部分镍锰元素得到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NaNi1/3Fe1/3Mn1/3O2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谱对所制备正极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图1展示了NaNi1/3Fe1/3Mn1/3O2正极材料的XRD图谱,通过与Johnson等[7]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可知,所制备的正极材料为α-NaFeO2结构的层状化合物。为了研究所制备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测试了充电到4.0 V状态下正极材料的DSC曲线,如图2所示。样品处理在惰性手套箱里进行,将正极片用DMC清洗,称取清洗干净的材料2 mg,记作样品1;另外,称取清洗干净的材料2 mg加入2 mL电解液,测试材料在电解液中的热稳定性。从DSC测试结果图2中可以看到,不加电解液的材料结构稳定,几乎没有发生分解反应。加了电解液之后,在286 ℃有个小的放热峰,表明正极材料在286 ℃与电解液有微弱的反应。此外,在309 ℃处有一个强烈的放热峰,这个放热峰与电解液的热分解反应相吻合,说明大部分放热反应是电解液自身的热分解,测试结果证实NaNi1/3 Fe1/3Mn1/3O2是一种热稳定性很好的正极材料。
NaNi1/3Fe1/3Mn1/3O2正极材料与金属钠作为对电极的半电池可以实现约50%钠离子的可逆嵌/脱,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接近98%,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36 mA·h/g。使用该材料作为正极、硬碳作为负极组装1 A·h钠离子软包全电池器件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通过进一步的工艺优化,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密度达100 W·h/kg。图3展示了软包钠离子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电池中值电压3.05 V,按照1 A电流密度放电容量1010 mA·h,达到电池设计要求。由于钠金属比锂金属活泼,因此,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电池满电穿钉实验发现,在满电穿钉后软包电池不爆炸、不起火,只释放出非常少量的烟雾(图4),良好的安全性与正极材料DSC测试结果一致。
在全电池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锂离子电池中由于锂离子在低电位下与铝形成合金,故而锂离子电池中负极集流体采用铜箔,而钠离子由于具有较大半径,不会嵌入铝晶格中,因此,可以采用铝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对进一步降低钠离子电池成本具有显著效应。另一方面,由于负极采用铝箔作为集流体,电池在过放电的情况下负极集流体不会被氧化,而铜箔在过放电情况下极易被氧化,在锂离子电池中电池管理系统必须严格限制电池的过放电行为。
基于所开发的软包钠离子全电池,进行钠离子电池成组研究,通过将40块1 A·h的软包钠离子电池进行成组,组装成10并4串的电池包,形成12 V/10 A·h的电池包。图5展示了电池包及其充放电特征曲线,电池包充电截止电压为15.4 V,充电电流为5 A,充电容量为10 A·h;对应为单体电芯充电截止电压3.85 V,充电容量为1 A·h。电池包放电截止电压为6.0 V,放
电电流为10 A,放电容量为9.2 A·h;对应为单体电芯放电截止电压1.5 V,放电容量为0.92 A·h。相比较单体电池,电池包在大电流放电倍率下,容量会有一定损失。电池包在前5个循环周期中,放电容量没有降低,放电中值电压没有衰减,至第10个周期电池容量有3%左右的容量衰减。研究结果证实,所开发的软包钠离子电池包满足储能电池系统对电芯的要求,将10个NIB电池包组合起来并加装上保护板后,设计了1 kW·h的钠离子电池移动式储能系统。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钠离子的电池储能系统,钠离子电池采用NaNi1/3Fe1/3Mn1/3O2为正极材料、硬碳为负极材料,其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00 W·h/kg,在满电状态下(SOC为100%)进行两次穿钉试验不爆炸、不起火。采用40块电池组成10并4串的电池包具有12 V中值电压,9.2 A·h放电容量,基于该电池包开发出1 kW·h新型移动式储能系统。经过优化设计,通过多组电池包串联或并联组合,有望构建更大能量的移动式储能装置,可以在家用储能、军事电源、低速电动车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也为后续实现低成本、环境友好的钠离子储能电池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1]    Yabuuchi N,Kubota K,Dahbi M,Komaba S. Research develop- ment on sodium-ion batteries[J]. Chemical Reviews,2014,
        114(23):11636-11682.
[2]    Yang D,Xu J,Liao X Z,Wang H,He Y S,Ma Z F. Prussian blue without coordinated water as a superior cath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5,51:8181- 8184.
[3]    Whittingham M. Chemistry of intercalation compounds:Metal guests in chalcogenide hosts[J]. Progress in Solid State Chemistry, 1978,12(1):41-99.
[4]    Stevens D A,Dahn J R. High capacity an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sodium-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stry Society,2000,147(4):1271-127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56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池   材料   储能   上海   进行   采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