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技术资料

LED技术资料
一、LED的发展史
1LED的定义:
LED是由 Light Emitting Diode三个英文单词头一个字母的缩写,意思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具有两个电极的半尽半导体发光器件,让其流过小量电流就可发出可见光。
2LED的发展史:
最早应用半导体P-N结发光原理制成的LED光源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所用的材料是GaAsP,发红光(λp=650nm),在驱动电流为20毫安时,光通量只有千分之几个流明,相应的发光效率约0.1流明/瓦。
70年代中期,引入元素InN,使LED产生绿光(λp=555nm),黄光(λp=590nm)和橙光(λp=610nm),光效也提高到1流明/瓦。
    到了80年代初,出现了GaAlAsLED光源,使得红LED的光效达到10流明/瓦。
90年代初,发红光、黄光的GaAlInP和发绿、蓝光的GaInN两种新材料的开发成功,使LED的光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2000年,前者做成的LED在红、橙区(λp=615nm)的光效达到100流明/瓦,而后者制成的LED在绿区域(λp=530nm)的光效可以达到50流明/瓦。
LED业者中,日亚化学是最早运用上述技术工艺研发出不同波长的高亮度LED,以及蓝紫光半导体激光(Laser DiodeLD),是业界握有蓝光LED专利权的重量级业者。在日亚化学取得兰LED生产及电极构造等众多基本专利后,坚持不对外提供授权,仅采自行生产策略,意图独占市场,使得蓝光LED价格高昂。但其他已具备生产能力的业者相当不以为然,部分日系LED业者认为,日亚化工的策略,将使日本在蓝光及白光LED竞争中,逐步被欧美及其他国家的LED业者抢得先机,届时将对整体日本LED产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许多业者便千方百计进行蓝光LED的研发生产。目前除日亚化学和住友电工外,还有丰田合成、罗沐、东芝和夏普,美商Cree,全球3大照明厂奇异、飞利浦、欧司朗以及HPSiemens ResearchEMCORE等都投入了该产品的研发生产,对促进白光LED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村修二原是日本日亚化学工业公司技术员。1990年,他开发出蓝高亮度发光二极
管。当时,世界上已开发了红和绿发光二极管,但是由于没有开发出蓝发光二极管,电子视屏领域中的各种彩无法被充分展现。因此,蓝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困难也最热门的研发项目。获得电子工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中村修二独辟蹊径,填补了这项空白,使电脑、手机、超薄电视屏幕的彩更加丰富,原件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可将电力消耗降低90%。
二、LED的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是由Ⅲ-Ⅳ族化合物,如GaAs(砷化镓)、GaP(磷化镓)、GaAsP(磷砷化镓)等半导体制成的,其核心是PN结。因此它具有一般P-N结的I-N特性,即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击穿特性。此外,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具有发光特性。在正向电压下,电子由N区注入P区,空穴由P区注入N区。进入对方区域的少数载流子(少子)一部分与多数载流子(多子)复合而发光,如图1所示。
假设发光是在P区中发生的,那么注入的电子与价带空穴直接复合而发光,或者先被发光中心捕获后,再与空穴复合发光。除了这种发光复合外,还有些电子被非发光中心(这个中心介于导带、介带中间附近)捕获,而后再与空穴复合,每次释放的能量不大,不能形成可见
光。发光的复合量相对于非发光复合量的比例越大,光量子效率越高。由于复合是在少子扩散区内发光的,所以光仅在靠近PN结面数μm以内产生。
  理论和实践证明,光的峰值波长λ与发光区域的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Eg有关,即
    λ≈1240/Egmm
  式中Eg的单位为电子伏特(eV)。若能产生可见光(波长在380nm紫光~780nm红光),半导体材料的Eg应在3.261.63eV之间。比红光波长长的光为红外光。现在已有红外、红、黄、绿及蓝光发光二极管,但其中蓝光二极管成本、价格很高,使用不普遍。
三、LED的应用:
四、LED组成成份:
总的来说组成LED的成份有支架、芯片、粘结胶、金线、环氧树脂五个部分,如图: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0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47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光   二极管   电子   复合   业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