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其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带给人们在工作上、生活上的舒适与便捷。其中,电子产品中的连接线与外部器件之间需要通过各种连接器作为交接的桥梁。目前,在电子产品例如扬声器中,由于连接线需要穿过扬声器的壳体与外部器件连接,导致连接线有一段会暴露在外界中,容易遭到外部原因而损坏。因此亟需一种连接器能在满足连接线与外部器件之间电性连接的同时,避免连接线暴露于外界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连接器及其电子产品,旨在实现在满足连接线与外部器件之间电性连接的同时,避免连接线暴露于外界中。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包括:
5.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用于固定连接在电子产品的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座体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端用于与所述壳体上的通孔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电件;
6.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壳体的内侧穿过所述通孔部,并插入至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第二座体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供连接线插入;所述第二通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连接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座体的侧部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将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器件电性连接。
7.可选地,所述第一座体的底部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用于与所述壳体上的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燕尾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座体上还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燕尾槽的一端,当所述第一座体滑动至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导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通孔部相连通。
8.可选地,所述燕尾槽与所述导轨接触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于与所述导轨上的第一凹陷部卡扣配合;当所述第一座体滑动至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导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卡扣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相抵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卡扣连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座体的外侧设有导向框,所述第一导电件用于与所述外部器件电性连接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导向框的内部,所述导向框用于对所述外部器件进行导向定位,以使所述外部器件顺利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电性连接。
11.可选地,所述导向框的侧部设有第一缺口部,所述第一缺口部与所述导向框的内侧相连通;所述第一座体的侧部设有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卡扣件以及连接件,所述卡扣件的中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座体相连接;所述卡扣件的一端设有卡扣部,且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部中,当所述外部器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电性连接时,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外部器件卡扣连接;所述卡扣件的另一端设有按压部,当所述按压部受到朝向所述第一座体的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卡扣件以所述连接件为支撑点发生转动运动,以使所述卡扣部解除与所述外部器件之间的卡扣连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座体的侧部设有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用于与所述壳体上的第三凹陷部卡扣配合;当所述第二座体沿所述第一通道滑动至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电性连接时,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凹陷部卡扣连接。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依次设置固定段、第一导电段以及第二导电段;所述固定段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折弯件,两个所述第一折弯件相配合以将所述连接线夹紧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折弯件之间;所述第一导电段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折弯件,两个所述第二折弯件均用于与所述连接线的导电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段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折弯件,且两个所述第三折弯件的相对一侧均设有凸出部,两个所述凸出部相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导电件夹紧固定于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
14.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内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凸起部,所述第二座体的内部设有第四凹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第四凹陷部卡扣连接。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产品,包括具有通孔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包括上述的连接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座体设置在电子产品的壳体的一侧,并将第一座体上的第一通道的开口端与壳体上预设的通孔部相连通,随后将连接有连接线的第二座体从壳体的另一侧穿过通孔部插入至第一通道中,由于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利用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的导电性能,实现外部器件、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以及连接线之间的依次电性连接。
18.同时,将连接线固定于第二座体上,再穿过通孔部与第一座体相连接后,直接与位于壳体外侧的外部器件相连接,连接线无需暴露在外界中,从而实现在满足连接线与外部器件之间电性连接的同时,避免连接线暴露于外界中。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的与壳体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的与壳体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三;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二座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二座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32.图中所标各部件的名称如下:
[0033][0034]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参考附图1-12,包括第一座体1,第一座体1用于固定连接在电子产品的壳体8的外侧;第一座体1上设有第一通道3,第一通道3的开口端用于与壳体8上的通孔部801相连通;第一座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电件5;第二座体2,第二座体2的至少部分从壳体8的内侧穿过通孔部801,并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第二座体2内设有第二通道4,第二通道4用于供连接线7插入;第二通道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电件6,第二导电件6的一端用于与连接线7电性连接;第二座体2的侧部设有开口部201,开口部201将第一通道3与第二通道4相连通;第一导电件5的一端穿过开口部201并与第二导电件6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导电件5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器件(附图未示出)电性连接。
[0037]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座体1设置在电子产品的壳体8的一侧,并将第一座体1上的第一通道3的开口端与壳体8上预设的通孔部801相连通,随后将连接有连接线7的第二座体2从壳体8的另一侧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由于第一座体1以及第二座体2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件5以及第二导电件6,利用第一导电件5以及第二导电件6的导电性能,实现外部器件、第一导电件5、第二导电件6以及连接线7之间的依次电性连接。
[0038]
使用时,将连接线7固定于第二座体2上,再穿过通孔部801与第一座体1相连接后,直接与位于壳体8另一侧的外部器件相连接,连接线7无需暴露在外界中,从而实现在满足连接线7与外部器件之间电性连接的同时,避免连接线7暴露于外界中。
[0039]
同时,由于第二座体2是至少部分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即第二座体2仍有另一部分是与壳体8相连接的,此时可在第二座体2的另一部分与壳体8之间设置密封胶,使得第二座体2与壳体8之间相互固定,以使本技术与壳体8形成一体结构。同时将密封胶设置在第二座体2与壳体8之间,由于壳体8的外侧还设有第一座体1,能有效防止密封胶溢出到壳体8外观面上的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整体美观度。
[004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线7设置为两根,因此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第一导电件5以及第二导电件6相对应的设置成两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当连接线7设置为一根、三根、四根或以上时,可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地联想到第一通道3、第二通道4、第一导电件5以及第二导电件6也设置成相对应的数量组,也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1]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第一座体1的底部设有燕尾槽101,燕尾槽101用于与壳体8上的导轨802滑动连接,燕尾槽1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通道3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设置;第一座体1上还设有抵接部102,所述抵接部102位于燕尾槽101的一端,当第一座体1滑动至抵接部102与导轨802相抵接时,第一通道3与通孔部801相连通。如此设置,通过燕尾槽101与导轨802之间的滑动配合,再加上抵接部102以防止滑动过度,以使第一座体1能确实地滑动至第一通道3与通孔部801相对齐,以便后续的第二座体2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的步骤的进行。同时,燕尾槽101还能对第一座体1起到往远离壳体8的方向运动的限制作用,降低在使用中第一座体1与壳体8相互分离的概率。
[0042]
进一步的,燕尾槽101与导轨802接触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103,第一凸起部103用于与导轨802上的第一凹陷部803卡扣配合;当第一座体1滑动至抵接部102与导轨802相抵接时,第一凸起部103与第一凹陷部803卡扣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凸起部103与第一凹陷部803之间的卡扣配合,以使当第一座体1沿导轨802滑动至第一通道3与通孔部801相
对齐时,能对第一座体1与壳体8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限位,避免在使用中第一座体1与壳体8之间发生位移,导致第一通道3与通孔部801之间出现错位而使得第二座体2无法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一凸起部103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因此在燕尾槽101相对于导轨802滑动时,第一凸起部103不会对第一座体1的滑动造成阻碍。
[0043]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第一导电件5的一侧与第一座体1的内部相抵接,第一导电件5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501,第一座体1的内部设有第二凹陷部(附图未示出),第二凸起部501与第二凹陷部卡扣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二凸起部501与第二凹陷部之间的卡扣配合,提高第一导电件5与第一座体1之间的连接牢固度,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导电件5不会相对于第一座体1发生位移。
[0044]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第一座体1的外侧设有导向框9,第一导电件5用于与外部器件电性连接的一端设置在导向框9的内部,导向框9用于对外部器件进行导向定位,以使外部器件顺利与第一导电件5电性连接。如此设置,通过导向框9引导外部器件按预设的位置与第一导电件5进行电性连接,有助于提高外部器件与第一导电件5之间的安装效率以及准确度。同时安装完毕后的外部器件由于受到导向框9的位置限制,也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外部器件不容易从第一导电件5上脱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45]
进一步的,导向框9的侧部设有第一缺口部901,第一缺口部901与导向框9的内侧相连通;第一座体1的侧部设有卡扣组件10,卡扣组件10包括卡扣件1002以及连接件1001,卡扣件1002的中部通过连接件1001与第一座体1相连接;卡扣件1002的一端设有卡扣部1004,且卡扣部1004位于第一缺口部901中,当外部器件与第一导电件5电性连接时,卡扣部1004与外部器件卡扣连接;卡扣件1002的另一端设有按压部1003,当按压部1003受到朝向第一座体1的外部作用力时,卡扣件1002以连接件1001为支撑点发生转动运动,以使卡扣部1004解除与外部器件之间的卡扣连接。如此设置,通过卡扣组件10中的卡扣部1004对外部器件进行卡扣连接,以提高外部器件与第一导电件5之间的连接牢固度,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外部器件不容易从第一导电件5上脱落。同时,当需要拨出外部器件时,用户对位于卡扣件1002一端的按压部1003施加朝向第一座体1的外部作用力,使得位于卡扣件1002另一端的卡扣部1004向上翘起,从而卡扣部1004解除与外部器件之间的卡扣连接,从而方便用户拨出外部器件。
[0046]
进一步的,导向框9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二缺口部902,第二缺口部902与导向框9的内侧相连通。如此设置,用户将其手指通过位于相对两侧设置的第二缺口部902对外部器件施加夹紧力,使得用户能便于对外部器件进行插入以及拨出的操作。
[0047]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第二座体2的侧部设有第三凸起部202,第三凸起部202用于与壳体8上的第三凹陷部804卡扣配合;当第二座体2沿第一通道3滑动至第一导电件5与第二导电件6电性连接时,第三凸起部202与第三凹陷部804卡扣连接。如此设置,考虑到第二座体2的至少部分是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即第二座体2还有另一部分是与壳体8相连接的,因此在其另一部分的侧部设置第三凸起部202,通过第三凸起部202与第三凹陷部804之间的卡扣配合,提高第二座体2与壳体8之间的连接牢固度,也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二座体2从第一通道3中脱落。
[0048]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第二导电件6包括依次设置固定段601、第一导电段
602以及第二导电段603;固定段60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折弯件6011,两个第一折弯件6011相配合以将连接线7夹紧固定于两个第一折弯件6011之间;第一导电段60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折弯件6021,两个第二折弯件6021均用于与连接线7的导电端电性连接;第二导电段60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折弯件6031,且两个第三折弯件6031的相对一侧均设有凸出部6032,两个凸出部6032相配合以将第一导电件5夹紧固定于两个凸出部6032之间。如此设置,通过固定段601以夹紧的方式将连接线7与第二导电件6相固定,避免连接线7中途脱落,结构简单也操作方便。通过第二导电端中的相对设置的凸出部6032,当第一导电件5穿过开口部201并夹紧在两个凸出部6032之间,利用其以夹紧的方式使第二导电件6与第一导电件5相互接触,以实现二者之间的电性连接,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0049]
进一步的,第二导电件6的一侧与第二座体2的内部相抵接,第二导电件6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凸起部604,第二座体2的内部设有第四凹陷部203,第四凸起部604与第四凹陷部203卡扣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四凸起部604与第四凹陷部203之间的卡扣配合,提高第二导电件6与第二座体2之间的连接牢固度,也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二导电件6从第二座体2中脱落。
[0050]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产品,包括具有通孔部801的壳体8,壳体8上设有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如此设置,将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应用至电子产品中,通过将连接器中的第一座体1设置在电子产品的壳体8的一侧,并将第一座体1上的第一通道3的开口端与壳体8上预设的通孔部801相连通,随后将连接有连接线7的第二座体2从壳体8的另一侧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由于第一座体1以及第二座体2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件5以及第二导电件6,利用第一导电件5以及第二导电件6的导电性能,实现外部器件、第一导电件5、第二导电件6以及连接线7之间的依次电性连接。使用时,将连接线7固定于第二座体2上,再穿过通孔部801与第一座体1相连接后,直接与位于壳体8另一侧的外部器件相连接,连接线7无需暴露在外界中,从而实现在满足连接线7与外部器件之间电性连接的同时,避免连接线7暴露于外界中。
[0051]
由于第二座体2是至少部分穿过通孔部801插入至第一通道3中,即第二座体2仍有另一部分是与壳体8相连接的,此时可在第二座体2的另一部分与壳体8之间设置密封胶,使得第二座体2与壳体8之间相互固定,以使本技术与壳体8形成一体结构。同时将密封胶设置在第二座体2与壳体8之间,由于壳体8的外侧还设有第一座体1,能有效防止密封胶溢出到壳体8外观面上的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整体美观度。
[005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连接器及其电子产品的其它内容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53]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4]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
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5]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用于固定连接在电子产品的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座体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端用于与所述壳体上的通孔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电件;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壳体的内侧穿过所述通孔部,并插入至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第二座体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供连接线插入;所述第二通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连接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座体的侧部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将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器件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的底部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用于与所述壳体上的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燕尾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座体上还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燕尾槽的一端,当所述第一座体滑动至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导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通孔部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燕尾槽与所述导轨接触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于与所述导轨上的第一凹陷部卡扣配合;当所述第一座体滑动至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导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卡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相抵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卡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的外侧设有导向框,所述第一导电件用于与所述外部器件电性连接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导向框的内部,所述导向框用于对所述外部器件进行导向定位,以使所述外部器件顺利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电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框的侧部设有第一缺口部,所述第一缺口部与所述导向框的内侧相连通;所述第一座体的侧部设有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卡扣件以及连接件,所述卡扣件的中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座体相连接;所述卡扣件的一端设有卡扣部,且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部中,当所述外部器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电性连接时,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外部器件卡扣连接;所述卡扣件的另一端设有按压部,当所述按压部受到朝向所述第一座体的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卡扣件以所述连接件为支撑点发生转动运动,以使所述卡扣部解除与所述外部器件之间的卡扣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的侧部设有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用于与所述壳体上的第三凹陷部卡扣配合;当所述第二座体沿所述第一通道滑动至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电性连接时,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凹陷部卡扣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依次设置固定段、第一导电段以及第二导电段;所述固定段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折弯件,两个所述第一折弯件相配合以将所述连接线夹紧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折弯件之间;
所述第一导电段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折弯件,两个所述第二折弯件均用于与所述连接线的导电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段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折弯件,且两个所述第三折弯件的相对一侧均设有凸出部,两个所述凸出部相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导电件夹紧固定于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座体的内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凸起部,所述第二座体的内部设有第四凹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第四凹陷部卡扣连接。10.一种电子产品,包括具有通孔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其电子产品,包括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用于固定连接在电子产品的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座体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座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电件;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壳体的内侧穿过所述通孔部,并插入至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第二座体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供连接线插入;所述第二通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连接线电性连接;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在满足连接线与外部器件之间电性连接的同时,避免连接线暴露于外界中。外界中。外界中。


技术研发人员:

刘芳贵 沈宏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通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3

技术公布日:

2022/1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5:2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4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壳体   第一座   连接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