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立体声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摘要】:科技的进步总是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和创造,因为电的发明为艺术形式的革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自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后,录音技术也相继问世,它为电子音乐到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1948年,舍费尔(P.Schaeffer 1911-1992)创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地铁练习曲》(Cing Etudes de bruites),电子音乐正式登上了音乐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双声道;立体声;录音系统
 
早在1931年时,双声道和立体声(BinauralStereo)的概念就已经由英国工程师Alan Blumlein所提出,以下引用他所阐述的观点来说明立体声的概念以及为何立体声听起来比单声道效果好。
在音乐的录音当中,有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关于密闭空间中的反射音。当听者以其双耳仔细聆听音源时,可以分辨出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方向讯息,而将其视为音源的组成部
分。若以单声道来播放音源,则双耳会因为直接音与反射音出自同一方向而产生混淆。而立体声所提供的声音方向讯息,正是由于声音的反射特性而得以清楚辨识的实验结果。
由于这样的声学概念,在当时还不大容易令人理解(尽管现在的作曲家和听众对于立体声已经习以为常,还是有很多人不懂它究竟为何),甚至还经历了一段以「乒乓效果」(非左即右)为基础的「假立体声」录音阶段。直到1958年,立体声唱片的标准模式才正式定案,而首张立体声唱片也才得以正式发行,并且立刻成为爱乐者争相购买的新宠,也由此展开了唱片工业的战国时代。
其实,就像留声机的发明一样,不光只是Alan Blumlein才意识到立体声的概念,几乎就在同一时候,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两位卓越的工程师--Harvey Fletcher以及Arthur C. Keller,也开始了立体声的实验,并且到了著名的实验指挥--史托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当时他所带领的费城管弦乐团来当做实验的对象。由于当时磁带录音尚未成为主要的媒介,因此不论是Blumlein或是贝尔的工程师,都是以已经研发相当成熟的留声机系统,做为实验与改良的基础。有趣的是,这两个国家(英、美)的工程师似乎是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朝着几乎是相同的路线与目标在做研究与实验,也无形中展开了一场研究立体声的竞赛。
如前所述,早在1931年时Alan Blumlein就在英国提出立体声的理论,并随即申请了以45度角为刻纹方式的专利。同年贝尔实验室也开始了与史扥可夫斯基的立体声实验,并于次年(1932312日录下了他们合作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曲目为史克里亚宾的交响曲《火之诗》;起初他们将两个声道分别刻在不同的沟纹上,之后才尝试以45度角的刻纹方式将其合并刻在同一沟纹上,可惜贝尔实验室并未发现这项实验的商业前景,也或许当时的实验尚未成熟,所以并未实时申请这项新发明的专利,从而让Blumlein拔得头筹。
另一方面,Blumlein当然不会仅止于纸上谈兵的空有理论构想,他在英国唱片公司EMI的支持下,于1934119日在著名的Abbey Road录音棚里,以新发明的立体声系统,录下了毕勤指挥伦敦爱乐演奏莫扎特的《邱比特交响曲》。在作者手边一套「二十世纪指挥大师系列」的CD里,搜集了这首历史性的录音(HISTORY 204555-308CD 1第一首),虽然由资料显示可以确认符合这项历史纪录,但由CD所播放出来的声音来判断,却听不出任何立体声的效果。依作者猜测,或许HISTORY公司所得到的母片,是由当时仍旧以单声道为主要市场所发行的单声道版本,或是由广播所撷取下来的录音,而不是EMI原本的立体声母带;至于原母带是否依然存在,或甚至曾经发行过,就不得而知了。
史托可夫斯基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也依然进行着,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19371940年间与华德.迪斯耐所共同合作的卡通电影《幻想曲》(Fantasia)。众所周知,电影《幻想曲》是由几首著名的古典音乐所串联起来,并且以动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内容包含有巴赫的《D小调触技与赋格曲》、杜卡的《小巫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匣子》、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等。史托可夫斯基不但负责音乐部分的录制工作,还共同参与整个故事内容的设计。乐于实验的史托可夫斯基,这回毫不客气的将贝尔实验室所研发的立体声技术大加运用,并且以三轨的录音系统(左、中、右)纪录在当时已经行有余年的35mm影片胶卷上。终于《幻想曲》在19401113日首次搬上屏幕,而史托可夫斯基也因为这次的创举,被《时代杂志》选为当周的封面人物,并且加以报导。
虽然《幻想曲》在当时造成空前的成功,却由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过于庞大,也尚未考虑到声音纪录的普及化。当二次大战结束后,磁带录音技术开始普遍运用在各个唱片公司时,不但使得立体声的录音技术更为便利,更显现出多轨录音(multi-track)的众多可能性,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录音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尽管1958年才发行了首张立体声唱片,美国RCA唱片公司却在1954年就以发行立体声磁带
做为投石问路的开始,而首次发行的内容,就是著名的「Living Stereo」系列中,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理查.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当时「Living Stereo」的录音团队使用了两支Neumann M-50无指向性麦克风,以大约3.6米高、间隔7.2米的宽度架设。事实上在更早之前,「Living Stereo」的制作人Jack Pfeiffer就已经先尝试在波士顿的音乐厅,录下了孟许(Charles Munch)指挥的白辽士《浮士德的天遣》(The Damnation of Faust),使用的是两支Neumann U-47单指向麦克风与RCA自行研发的两轨磁带录音机RT-11,往后则大量使用Ampex所研发的三轨磁带录音机300-3。当时许多著名的指挥及演奏家,如海飞兹(Jascha Heifetz)、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史托可夫斯基、费德勒(Arthur Fiedler)等,也都以这样的新技术纪录下辉煌的成就几乎就在同一时候,英国的EMI以及Decca唱片公司,也开始了立体声的录音工作。EMI的名制作人李格(Walter Legge),不但完全认同Blumlein所提出的立体声理论,甚至大加抨击那些以为乒乓效果即立体声的错误观念。
虽然他也在1954年即开始了立体声的录音工作,却迟至次年才公诸于世。Decca则稍后在著名的Kingsway Hall录下了首次的立体声录音,以录音师Roy Wallace所设计发明的”Decca tree”做为录音模式,使用三支Neumann KM-56单指向麦克风,以约3.3米的高度悬吊在指挥
台的稍后方,再架设成三角形的模式并向下投射30度角,经由多支麦克风所收录的讯号,最后再混合成两轨的Ampex 350-2磁带录音机。
不论是美国的RCA或是英国的EMIDecca,都同时将精力投注在立体声的研究发展上,并且早已经多方面的尝试多支麦克风以及多轨录音的可能性,也才真正开始了录音艺术与高传真(Hi-Fi)的多样化与精致性。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4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319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录音   实验   技术   唱片   指挥   开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