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田灌排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


背景技术:



2.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为提高单位面积下的粮食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国提出将基本农田逐步改造成高标准农田。灌溉是农田水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排水同样在农业种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忽视排水的重要性,缺少田间排水工程,将会对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带来巨大危害。生态型农业的建设与农田排水关系匪浅,其农田排水具有防涝、控水和排盐等多重功能。
3.现有的农田灌溉和排水多以明渠、暗渠、排水竖井等方式为主,这些排水方式效率较低,遇到强降雨天气无法进行排涝。通过采用灌排一体化管网可以实现旱能浇与涝能排双功能,但是现有技术还没有能够与灌排一体化管网匹配的灌排集控井,影响农田实际实施灌排一体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在农田灌排方面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集控效果较好且有利于实施灌排一体化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包括相互连通的集水井和阀门井,所述集水井的顶部设置有球形泄压装置,所述集水井的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和位于进水口下方的多个连接口,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进水阀门和进水管带,所述进水管带的供水端设置有进水阀和水泵,所述水泵与水源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口中的一个与阀门井连接,其余连接口用来与埋地管网连接,所述阀门井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内部设置有排涝阀和助力器,所述井体的侧面上设置有与助力器连通的排涝口,所述排涝口处设置有排涝管带。
6.作为优选,所述球形泄压装置包括井盖法兰,所述井盖法兰上设置有泄压盒,所述泄压盒的侧面设置有泄压孔,所述泄压盒的内部设置有球芯,所述井盖法兰的中心设置有与球芯配合并与集水井连通的堵孔。
7.作为优选,所述助力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与排涝阀连接,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涝口轴向相对的叶轮。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通过对集水井和阀门井的阀门启闭时机进行调整可以令本装置在灌溉与排涝两功能之间切换,从而合理地配套与灌排一体化管网,令灌排一体化管网充分发挥旱能浇涝能排双功能;利用球形泄压装置能够提高本装置应用到灌排一体化管网中的工作安全性;利用助力器能够充分提高排涝效率。本装置设
计合理、结构简单、集控效果较好且有利于实施灌排一体化,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的剖视图;
12.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的轴测图;
13.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在另一方向上的轴测图;
14.以上各图中,1、集水井;11、进水口;12、连接口;13、进水阀门;2、阀门井;21、井体;22、排涝阀;23、助力器;231、支架;232、叶轮;24、排涝口;3、球形泄压装置;31、井盖法兰;32、泄压盒;33、球芯;34、堵孔;4、进水管带;5、水泵;6、排涝管带。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7.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包括相互连通的集水井1和阀门井2,集水井1的顶部设置有球形泄压装置3,集水井1的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11和位于进水口11下方的多个连接口12,进水口11设置有进水阀门13和进水管带4,进水管带4的供水端设置有进水阀和水泵5,水泵5与水源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口12中的一个与阀门井2连接,其余连接口12用来与埋地管网连接,阀门井2包括井体21,井体21的内部设置有排涝阀22和助力器23,井体21的侧面上设置有与助力器23连通的排涝口24,排涝口24处设置有排涝管带6。通过对集水井1和阀门井2的阀门启闭时机进行调整可以令本装置在灌溉与排涝两功能之间切换,从而合理地配套与灌排一体化管网,令灌排一体化管网充分发挥旱能浇涝能排双功能。
18.具体地,埋地管网执行灌溉功能时,打开进水阀门13,关闭排涝阀22,水泵5将水源(河道)的水泵5入进水管带4直到水流从灌排一体化管网进入被灌溉农田;执行排涝功能时,关闭进水阀,打开排涝阀22,灌排一体化管网中自动收集而来的涝水从集水井1进入阀门井2,经过阀门井2的助力再配合河流动力就可以从排涝管带6流出河道。球形泄压装置3可以提高集控井在非正常分配阀门的情况下泄压,以提高本装置应用到灌排一体化管网中的工作安全性。
19.为了提高球形泄压装置3的泄压灵敏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球形泄压装置3包括井盖法兰13,井盖法兰13上设置有泄压盒32,泄压盒32的侧面设置有泄压孔,泄压盒32的内部
设置有球芯33,井盖法兰13的中心设置有与球芯配合并与集水井1连通的堵孔34。这样的话,在正常管道压力下,球芯33自然落在堵孔34中,所有泄压孔不出水,而受非正常管压作用下,球芯33离开堵孔34,水流从泄压孔中流出。优选地,可以在泄压盒中增设对球芯下压的弹簧或者滤网,这样可以避免球芯活动过于灵敏而总是令水流从泄压孔流出。
20.为了提高助力器23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助力器23采用管状的封装结构,而在其靠近排涝阀22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涝阀22的阀口连接的支架231,支架231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涝口24轴向相对的叶轮232,叶轮232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旋转动作,进一步带动灌排一体化管网中的水流向排涝管带6和河道方向流出。这样的话,将本装置应用到灌排一体化管网中,就可以合理地将农田与河道进行连接,采用地埋管形式,在大田耕作层一下铺设管网,可实现灌排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双功能,同时灌溉可实现井河一体,根据灌溉水源情况可实现井水、河水自由转换,具有节水、节地、节能、防灾优势,兼具生态效益。
2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通的集水井和阀门井,所述集水井的顶部设置有球形泄压装置,所述集水井的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和位于进水口下方的多个连接口,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进水阀门和进水管带,所述进水管带的供水端设置有进水阀和水泵,所述水泵与水源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口中的一个与阀门井连接,其余连接口用来与埋地管网连接,所述阀门井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内部设置有排涝阀和助力器,所述井体的侧面上设置有与助力器连通的排涝口,所述排涝口处设置有排涝管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泄压装置包括井盖法兰,所述井盖法兰上设置有泄压盒,所述泄压盒的侧面设置有泄压孔,所述泄压盒的内部设置有球芯,所述井盖法兰的中心设置有与球芯配合并与集水井连通的堵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与排涝阀连接,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涝口轴向相对的叶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田灌排设施技术领域,提出一种地埋式农田灌排集控井,包括相互连通的集水井和阀门井,所述集水井的顶部设置有球形泄压装置,所述集水井的侧面上设置有进水口和位于进水口下方的多个连接口,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进水阀门和进水管带,所述进水管带的供水端设置有进水阀和水泵,所述水泵与水源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口中的一个与阀门井连接,其余连接口用来与埋地管网连接,所述阀门井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内部设置有排涝阀和助力器,所述井体的侧面上设置有与助力器连通的排涝口,所述排涝口处设置有排涝管带。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集控效果较好且有利于实施灌排一体化,适合大规模推广。适合大规模推广。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

潘福渠 王全龙 沈贵文 夏祥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山东东信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19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2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管带   农田   阀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