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父诺伊斯,超级传奇的一生

硅⾕之⽗诺伊斯,超级传奇的⼀⽣
罗伯特·诺伊斯是早期硅⾕的核⼼⼈物。
他是集成电路的联合发明者,是英特尔的创始⼈,是“⼋叛徒”的核⼼⼈物,是最早意识到晶体管对未来的重⼤意义的⼈。
将集成电路嵌⼊硅⽽不是锗,这是诺伊斯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旧⾦⼭和圣何塞之间的地区被称为硅⾕⽽不是锗⾕。
他不像休利特或帕卡德那样保守,不像乔布斯那样粗野,不像摩尔那样谦逊,不像软件巨头甲⾻⽂的拉⾥·埃⾥森那样⾃⼤,不像格鲁夫那么精于管理,也不像肖克利那样缺乏管理才⼲。诺伊斯是可以信赖的⼈。
哈佛商学院商业史教授泰德罗在《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书中详细描写了诺伊斯的故事以及他⾝上体现的企业家精神,将他描述为“国家宝藏”、让美国遇见最美好时代的⼈。
在诺伊斯⾝上,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这包括:在⾏业和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放弃眼前的利益勇担使命;推动产业不断打破边界;值得信任。
作者:理查德·S.泰德罗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早期岁⽉
1927年12⽉12⽇,诺伊斯出⽣于艾奥⽡州的伯灵顿镇或丹麦镇(根据不同参考资料);家中有四个男孩,他位列第三。他的家乡是平原地区,有⼴阔的⼤草原。
在诺伊斯13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格林内尔。格林内尔⼩镇位于美国⼴袤的⼤平原的中⼼,四周都是⽟⽶地,⼀派乡村⽓息。这⾥每年冬天都被严寒侵袭:寒风刺⾻、⿊夜漫长,冬季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美国最优秀的⼤学之⼀——格林内尔学院坐落于此。
诺伊斯常常将⾃⼰后来⼤部分的成功归因于这个⼩镇以及镇上的格林内尔学院的精英教育。他后来把⾃⼰的财产慷慨地捐献给格林内尔学院,并为之投⼊时间、⼈脉和热情。
还在上中学时,诺伊斯就在格林内尔学院听课,因为他想要寻更多的挑战。以他在中学的成绩,诺伊斯可以上美国任何⼀所⼤学,但他喜爱物理,决定在格林内尔学院跟盖尔教授学习物理。他在物理、数学以及某些⽅⾯的特殊天赋在后来改变了⼀个时代。
格林内尔学院的格兰特·盖尔是美国最见多识⼴的物理学家之⼀,他对诺伊斯的影响巨⼤(多年后,诺伊斯将⾃⼰名下基⾦的四分之⼀以盖尔的名义捐给了格林内尔学院天⽂台)。
约翰·巴丁是晶体管的三位联合发明⼈之⼀,他也因此在195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是盖尔在威斯康星⼤学的同学。因此,盖尔(和诺伊斯⼀起)是最早关注晶体管并预见晶体管对⼈类的重⼤意义的物理学家。当时,他们说不好晶体管的意义具体是什么,但他们⾮常清楚,其意义重⼤。
在格林内尔学院,诺伊斯读了物理和数学双学位,成绩优异。他相貌英俊,体格健壮,但也爱玩爱闹。
有⼀次在宿舍搞烧烤派对,他竟偷了⼀头重25磅的猪。派对开得很成功,但学校领导并没有觉得好笑。诺伊斯被勒令停学⼀学期。若不是盖尔教授极⼒为他辩解,惩罚可能会更重。
在停学期间,诺伊斯去了纽约。在纽约,诺伊斯没有迷失,没有震惊,也没有胆怯。他想做的是,回格林内尔完成学业。他特别想回去继续专注于晶体管的探索。
诺伊斯是很快领悟到晶体管巨⼤潜⼒的⼈之⼀:“这简直太神奇了。想想看,你可以在没有真空管的情况下进⾏放⼤。这个想法像原⼦弹⼀样击中了我。它让你跳出常规,以不同的⽅式思考问题。”
的确,晶体管的发明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与真空管相⽐,晶体管的⼯作原理完全不同……这使全新的电⼦学成为可能”。它“不仅是⼀种新型放⼤器,还是全新电⼦学的先驱。它不仅可以影响相关产业或学科,还带来⽂化的变⾰”。
被迫伟⼤
1956年1⽉,肖克利打电话给诺伊斯说,他要离开贝尔实验室,创⽴⾃⼰的公司,将先进的晶体管推向市场。他想知道诺伊斯是否有兴趣加⼊公司。
诺伊斯那时需要养活妻⼦和两个孩⼦(⽐尔2岁,佩妮6个⽉),⽽且很明显他在银⾏没什么存款。然⽽,没怎么犹豫,诺伊斯就同意去了。
诺伊斯到了帕罗奥多,当天上午他买了房⼦,下午便去见了肖克利。这两件事的先后次序经常被⽤来说明问题。也就是说,他还没去见肖克利就先把房⼦买了。
1956年,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成⽴了。公司聚拢了今天我们⽿熟能详的那些名字——电⼦⼈才的最强阵容,他们年龄都是30岁以下,风华正茂。
对于这样的拥有各领域领军者的世界顶级专家阵容,⼈们的期望值再怎么⾼都不为过!⽆论多么雄⼼勃勃的突破都有可能!诺伊斯,这位英俊、⾃信、可爱、敏锐的天才,似乎很⾃然⽽然地就被吸引到了肖克利公司中的职位上,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诺伊斯说过,硅⾕“握有通往⼀个王国的钥匙”。什么王国?“⼈们常说,⼯业⾰命使⼈类可以运⽤和掌控的⼒量超出了肌⾁的⼒量,⽽电⼦学扩展了⼈们的智⼒。”硅⾕那些家伙雄⼼勃勃。
然⽽很快,事实证明⾼智商不是经营公司的成功之道。⽆论⼤庭⼴众之下还是私底下,肖克利都会以各
种⽅式羞辱员⼯。对员⼯提出的各种想法,他不会表⽰应有的尊重。
⼈们对肖克利⼤失所望。到1957年,公司七名顶级科学家和⼯程师开始另寻出路。这七⼈本可以各各的⼯作,但他们希望抱团继续合作。
有⼈⽣来伟⼤,有⼈成就伟⼤,有⼈被推向伟⼤。多数伟⼤的⼈⾝上这三者兼⽽有之。但在诺伊斯⾝上,被推向伟⼤的成分尤其明显。
决定离开肖克利的七个⼈以及他们的投⾏都认为,诺伊斯会给新创企业的所有⼈带来他们特别需要的东西。他们似乎已⾃发形成了⼀种共识,即创办新企业需要点燃⼈们内⼼的⽕花,⽽这个⽕花只有诺伊斯能提供。
诺伊斯很清楚,他们七⼈⼼怀不满,⽽且他也颇有同感。但是,让他与肖克利分⼿似乎有点为难他。七个⼈诺伊斯谈,最后他同意和他们⼀起离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叛徒”。
⼀家新公司,即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于1957年10⽉在硅⾕成⽴了。诺伊斯出任公司研发部主管,后来,他成了公司的“1号位”——⽆论是从管理⾓度看还是从组织⾓度看。⼋名技术专家每⼈需要投⼊500美元作为“保证⾦”,但前提是,公司可以⾃⾏决定购回他们的股票。
“⼋叛徒”的离开确实决定了肖克利公司的命运。后来,公司⼀蹶不振。1960年,该公司被出售,1965年
再次被转售。1968年,在⼀帮快乐的同事举杯庆贺肖克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2年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彻底关门了。
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不同,公司留下的遗产却影响深远。1981年的⼀份公司图谱显⽰,有75家公司可以溯源⾄那处改造过的杏仓。
我们今天所谓的硅⾕,其实就发端于⼀个由杏仓改造⽽成的肖克利半导体公司。
在这⾥,⼈们将科学或⼯程的突破性成果商业化。在这⾥,⼈们敢想敢⼲。在这⾥,⼈们解决离奇费解的问题:他们研究的器件如此微⼩,粒⼦通过这些器件时流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于任何⽐喻都⽆法令⼈从常识的⾓度来理解所发⽣的现象。
在这⾥,⼈们雄⼼勃勃,超级⾃负。在这⾥,有⼈的智商和性格不相匹配。在这⾥,忠诚和背叛轮番上演。在这⾥,⼈
在这⾥,⼈们雄⼼勃勃,超级⾃负。在这⾥,有⼈的智商和性格不相匹配。在这⾥,忠诚和背叛轮番上演。在这⾥,⼈们不仅渴望名利,还渴望为世界带来改变。在这⾥,⼈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开创新领域。在这⾥,⼈们不畏失败,努⼒前⾏。
源于懒惰
仙童是著名的“⼋叛徒”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离开后成⽴的。从1957年10⽉成⽴到20世纪60年代的⼤部分时间,仙童⼀直是硅技术的领军者。
仙童开发了第⼀个可商业化制造的硅台⾯晶体管、第⼀个平⾯晶体管和第⼀个商业化的集成电路,还进⾏了相关研究,开发出了今天的⾦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所需的稳定接⼝。
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事情成与不成,⽽不是⼀定要搞清楚事情的原理或⽅式。例如,在讨论与铝有关的⼀些实验时,摩尔说:“虽然⼏年后我们才搞清楚其中的物理原理,但在当时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了⼀种可重复的接触晶体管的⼯艺流程。”
在仙童,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
诺伊斯喜欢说,集成电路是他对讨厌的情况感到不满的产物。 “集成电路的想法源于我的懒惰。我们先将晶体管整齐排列在硅⽚上,再将它们切成⼩块,然后发送给客户。然后,我就想,为什么不去掉中间环节,在它们还在硅⽚上的时候就将它们都放在⼀起呢?然后,我们就那样做了。”
诺伊斯是解决问题的能⼿。诺伊斯开始⼀步⼀步地、⼀点⼀点地着⼿颠覆之前“愚笨的做法”。他的⽅法是试错、试验、归纳总结。
既然已经把晶体管转变成了近似平⾯的元器件,那为什么不把导线从晶体管的顶部拉过去呢?任何⾦属
丝,即使它只有⼈类头发丝⼏分之⼀那么细,都要⽐没有⾦属丝占⽤更多空间。也许可以在晶体管的氧化层上印上⼀种⾦属,这种⾦属可以起到导线的作⽤。这样,就不需要之前的那种导线了。
⼀个想法引出另⼀个想法。如果⽤印在晶体管上的⼀条⾦属线能连接晶体管的不同区域(如正极和负极),那为什么不把晶体管也像那样⼀个⼀个连接起来呢?⽽且,为什么不把电阻、电容和其他各种电⼦器件也连接起来呢?为什么不把⼀个完整的集成电路放在硅⽚上,纠正那个“愚笨”的做法:数百⼈将粗⼤的电线植⼊极其宝贵的空间。
确实,为什么不呢?
由电线连接的台⾯晶体管过渡到蚀刻在硅⽚上的⽆线平⾯集成电路,这是历史性的⼀刻。
⽆论是此项创新的想法还是具体的实施,都不像诺伊斯说的那样简单。然⽽,此项创新的结果是,它成为⽇后世界发展的⼀块奠基⽯。
诺伊斯不喜欢称⾃⼰为⼯程师、科学家或商⼈,他喜欢称⾃⼰为技术专家。他认为技术专家是“敢想敢⼲的⼈”。
他说:“商⼈不可能发明电话。电话发明者必须是不⾛寻常路的⼈,他肯定是⼀直与聋⼈⼀起⼯作,然后有了疯狂的想法,认为真的可以通过电线传送⼈声……商⼈会先搞市场调查,因为市场还不存在电话这
个产品,他们就会断定说,电话这个产品没有市场。”
诺伊斯解释说:“⼀个问题的解决⽅案的出现,来⾃某⼈激发出了⾃⼰的想象⼒、尝试了⼀些新东西……如果想做点有价值的事,你必须跳出常规,想出新点⼦。”
20世纪60年代,硅⾕最有价值的既不是专利,也不是⽣产设备,⽽是鲍勃·诺伊斯。
诺伊斯“有灵光乍现的本事”。这个本事对他来说意义⾮凡,但这些顿悟时刻⼀般会出现在实验室的⼯作台旁,出现在和其他技术⼈员碰头的会议室,或者在滑雪场,⼜或者在他驾驶飞机时。在董事会会议室,不会出现这些时刻。
诺伊斯渴望刺激,讨厌单调的⽣活。他从增长才⼲中得到极⼤的满⾜。诺伊斯爱玩,他需要变化多样的⼯作和⽣活,所以他滑雪、潜⽔、驾驶飞机、表演、唱歌。他⼈受不了的是,⾝陷会议室,⾥⾯坐满了西装⾰履的⼈。
不⽢平庸
是时候另起炉灶了。那是1968年,世界动荡不安。
这个国家似乎正在撕裂。许多组织内弥漫着不安、困惑和愤怒的情绪,不仅在⼤学和政党中是这样,公
司和家庭⾥也如此。也许,这种⼤氛围对诺伊斯产⽣了⼀定影响,让他觉得,仙童本该追求有吸引⼒的前沿技术,但它却没有。
对于⾃⼰的升迁,他并不看重,他⽣来就不是为爬上公司最⾼管理层。于是,他辞职了。
英特尔公司于1968年7⽉16⽇成⽴。8⽉2⽇,《帕罗奥多时报》在头版刊登了⼀篇关于这家初创公司的⽂章。此后,诺伊斯和摩尔便“开始收到全美各地的优秀⼯程师的求职简历、电话和申请函。他们都了解诺伊斯在集成电路⽅⾯的造诣,也知道摩尔在仙童公司的成就。
在1968年,为初创公司筹集资⾦是⼀项艰难的挑战。与20世纪90年代相⽐,那时筹集资⾦要艰难得多。但事实证明,对英特尔⽽⾔,这也不成问题。诺伊斯的名字像磁铁⼀样吸引了许多投资⼈。
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招股说明书。这是诺伊斯喜欢的⽅式。他们对将要⼲的事情胸有成⽵,他们不需要借助繁冗的法律⽂书进⾏沟通。
英特尔的投资者包括:诺伊斯、摩尔、洛克、诺伊斯的母校格林内尔及其他⼀些⼈。他们对投资英特尔都⽆怨⽆悔。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和摩尔⼀起从仙童跳槽到英特尔,任英特尔运营主管。
⾄于诺伊斯,他创建英特尔,是因为英特尔令他感到兴奋。在仙童这个初创公司,他已获得了成功。他在仙童待的时间够长,他知道要⼀直保持技术创新有多难,需要创建⼀家新公司——⼀家旨在“推动产品设计不断突破边界,并成为⾸个将最新产品推向市场的公司”。他想创⽴⼀家他能看到⾃⼰努⼒成果的公司——⼀个在其中不⽤忍受⼤型组织常有
的“挫败感”和“巨⼤惰性”的公司。
诺伊斯说,他知道他这样的性格意味着时时都可能会⾯临危机。但还有什么⽐这更令⼈兴奋的?
诺伊斯:有远见,天⽣有激发他⼈的才能。
摩尔:技术天才,⽆私,风暴中⼼的压舱⽯,激情之海中的理性之岛——就像你⾝边⼀个很普通的同事,恰好他是个技术天才,恰好他积累了⼏⼗亿美元的财富(他从英特尔赚的钱⽐任何⼈都多)。
格鲁夫:从技术专家转变为管理学家,后来对组织运作⽅式和沟通交流⾮常着迷;他并不需要深受员⼯喜爱;他明⽩优秀的公司也会出现状况。
凭借其才华、天分、魅⼒、所取得的成绩和⼈脉,诺伊斯⽆疑是1968年该⾏业中创办新公司的最佳⼈选。他筹集资⾦、吸引⼈才、确⽴愿景,并且在公司早期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时保持定⼒,聚拢⼈⼼。
1971年,英特尔上市,共发⾏了307472股股票,募集到680万美元。公司的⾸次公开募股说明书描述了公司从事的业务:“英特尔的⼯作重点是⼤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和销售。⼤规模集成电路的⽤途是,在数字设备中执⾏存储功能。”
公司有罗伯特·诺伊斯在,他令⼈们对英特尔的未来信⼼⼤增。公司上市时,他在英特尔担任总裁、⾸席执⾏官,并主管财务。他拥有419000股公司股票,占1971年8⽉31⽇流通股票的18.6%。
招股说明书发布之⽇,英特尔股价为23.50美元。诺伊斯在英特尔有将近1000万美元的⾃有资⾦。他可能还有其他投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英特尔的投资构成了他的⼤部分财富。英特尔对诺伊斯不错。三年前,也就是1968年8⽉,他向英特尔投了50万美元。
⼽登·摩尔在1968年也向英特尔投了50万美元。1971年公司上市时,他任执⾏副总裁,⽐诺伊斯多持有2500股股票,因此公司也给他带来很好的经济回报。
时任董事会主席的亚瑟·洛克也是英特尔的重要投资⼈。其他投资⼈包括“⼋叛徒”中的⾄少四⼈(1957年,他们和诺伊斯及摩尔⼀起,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
及摩尔⼀起,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
勇担⼤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本政府的⼤⼒协助下,⽇本企业开始进⼊美国半导体市场。在这个年代,美国不仅在失去全球市场份额,本⼟市场也被⼀些外国公司介⼊。
诺伊斯是争强好胜之⼈。这种产业前景令他不安,美国需要有⼈付出努⼒来协调此种状况,这种协调不仅要有政府的许可,还需要资⾦的⽀持。然⽽,⼀般说来,产业协会在美国起不到什么作⽤。早在19世纪70年代,约翰·D.洛克菲勒就称产业协会是“⼀盘散沙”。
还有⼀个最重要的问题:即使⾏业内所有⼈⼀致认同,⼤家有必要团结合作,⽽且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业的福祉,也要考虑国家的利益。
可问题是,谁愿意为⾏业协会⼯作?协会内的企业愿意派出它们最优秀的技术⼈才吗?技术⼈才愿意放弃前景光明、薪⽔丰厚的⼯作,为没有职业发展前景、乏味的⾏业协会⼯作吗?这些问题需要答案。
半导体⾏业协会早在1977年就成⽴了,由业内五家公司参与组成,旨在解决⾏业中⼤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五家公司都有强⼤的竞争⼒,如果没有⾏业协会这个平台,它们会花去很多时间互打官司。
1986年6⽉,随着⽇本半导体不断攻⼊美国市场,半导体⾏业协会请半导体制造⽅⾯的专家查尔斯·斯波克调查美国半导体⾏业合作的必要性。斯波克曾在仙童在诺伊斯⼿下⼯作,后来创办了国家半导体公司。
在接下来的两年内,(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逐渐成形。研究该联盟的历史学家认为,成⽴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是因为“⽇本当时⼏乎主宰了此⾏业,要应对来⾃⽇本的威胁,就需要统筹各类资源”。
然⽽,从明⽩⾏业协作的必要性,到真正将⾏业协作付诸实施,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筹集资⾦、配备⼈员、落实总部地址,在这些问题以及更多其他问题上,⼈们都会产⽣⼤量分歧。
由于诺伊斯的兴趣和地位,在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成⽴早期,他就深度参与其中。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最⼤的问题来了:⼈员从哪⾥来?谁来领导他们?所有⼈都希望诺伊斯⾃⼰来领导这个机构(所有⼈,除了诺伊斯⾃⼰)。
20世纪80年代,他终于到了⾃⼰毕⽣追求的⾃由,有时间和财⼒沉浸在⾃⼰的兴趣爱好当中。他有了安·鲍尔斯这个伴侣,她知道如何做伟⼈的妻⼦。她⽀持他的这些兴趣爱好,并⼀起参与其中。他觉得,和她在⼀起够安全,可以袒露⾃⼰的弱点。他性格中有害羞的⼀⾯,在公众场合与他有⼀⾯之交的⼈⼏乎没⼈猜到这⼀点。但在她⾯前,他会袒露⼀切,毫⽆戒备。
他拥有的⼀切都是他⾃⼰挣来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作肯定⽭盾不断,需要付出极⼤的努⼒。
1987年,仍然充满朝⽓和活⼒的诺伊斯庆祝⾃⼰60岁⽣⽇。为什么还要承担这样的⼯作呢?不出意外的话,他还得在⽣命的这个阶段,离开位于洛斯阿尔托斯⼭⾕的家,搬到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总部所在地德州奥斯汀(Austin)。
这是⼀个完美例⼦,说明诺伊斯具有⼀种勇担⼤任的情怀。他并不想⼲这份⼯作,但他知道,如果⾃⼰毕⽣从事的⾏业真的像他相信的那样重要,如果他是个爱国者,他就必须⼲。他愿意成为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席执⾏官,他的上任使该项⽬得以启动。
⼈员配备是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临的最⼤挑战。⼀位⾼管说,诺伊斯的加⼊“ 让业内其他⼈觉得可以毫⽆顾虑地加⼊该机构。如果鲍勃·诺伊斯都愿意来……这说明这个联盟对这个产业真的很重要,那我也许应该离职两年,为国家做点贡献,这其实也是为⾃⼰公司的事业服务”。
值得信任
诺伊斯举家搬到奥斯汀上任后,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即刻就赢得了华盛顿和全球业界的信赖(前者意味着财政⽀持)。上任后,他有两个主要⽬标:⼀是游说华盛顿,使他们认识到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重要性;⼆是保证联盟内的公司对联盟⼯作的⽀持和投⼊。
1990年4⽉,也就是两年后,他觉得这些⽬标都已实现,于是通知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董事会,他打算当年年底辞去⾸席执⾏官⼀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17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司   半导体   技术   晶体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