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合同-当前我国非职务专利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识产权合同:当前我国非职务专利成果
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1.我国非职务专利转化现状
非职务专利指非本单位任务,不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和时间所完成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或者无正式工作单位的专利权属于个人的专利。据统计,从1985年4月-XX年3月,我国受理的国内专利申请总量达1947784件,专利申请量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非职务专利申请量占到64%。非职务专利成果很多,但绝大多数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量的非职务专利被搁置、浪费和流失。到目前为止已授权的1137643项专利中,总的转化率不足25%,而在能够转化的专利中,80%以上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申请人的职务专利、非职务专利得以真正转化和走向市场的比例只有5%左右。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职务专利的转化率。但是大量民间科研活动游离于体制之外,非职务专利转化难的问题没有改观。应该看到,非职务发明成果中不乏有高含金量、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杰作。非职务专利转化困难,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企业和国家的损失,同
时也挫伤了民间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如果这些发明能够在得以转化成生产力,那么不仅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为小企业注入活力,提供无限的商机。
2.我国非职务专利转化难的原因分析
非职务专利转化的参与要素有专利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中介机构、需求者或愿意对成果商品投资的风险投资者)以及将各方联系起来的交易市场和制度环境等,由这些要素构成了专利成果转化过程的4个环节,即成果供给、交易市场、成果需求、制度环境。专利要顺利转化,必须协调好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关系。
非职务专利本身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了转化难度
非职务专利相对于职务专利、技术成熟度上弱势明显。非职务专利成果分散,往往只是部分单元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很成熟,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由于技术成熟度比较差,一旦中试往往遇到某新工艺行不通,而难以批量生产,成果受让者害怕承担技术风险不敢转化,同时,非职务专利本身技术含量总体不高,主要以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为主,在已经授权的706195项非职务专利中,实用新型469305项,外观专利209361项,发明专利很少,只有27529项,仅占授权专利总数的%。而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容易被人仿造,企业转化这样的专利风险很大。
非职务专利成果转化还面临比职务专利更大的市场风险。职务专利在研发之前经过比较严格的市场需求调查、项目论证等,市场风险已得到部分化解。而非职务专利发明者往往在几个方面的知识存在着重大的欠缺,一是对发明品的实用性与适用性考虑不周、二是对国家标准不熟悉,三是对市场缺乏考察和运作能力。另外,这些个体发明人由于资金、精力以及获取信息资料的限制,往往是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单打独斗,结果其研发的技术与市场需求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另外非职务专利在推广上由于受到资金和精力的影响,成果缺乏适应市场的必要的包装和市场定位,在推广上缺乏适应市场发展的现代化推广手段和信息,还缺乏必要的宣传,影响了投资方对这些成果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影响转化。
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非职务专利成果比较分散,对技术市场的依赖更大,更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高素质的技术经纪队伍。而带有明显“中国特”的技术经纪业,在实际运作中困难较多。政府主导的一些中介部门抑制了社会中介机构的发育,与市场化趋势有某些逆动和磨擦。技术市场上大量的中介工作就是由有政府背景的中介完成的,而政府背景的中介由于体制问题效率低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纯市场化的技术中介机构
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市场行为,但这类中介机构还没有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目前的技术市场从规模、规范程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如专利转让价格的制定。由于国内没有正式的对专利价值进行评估的单位、加上专利中介机构整体水平不高,对技术成果的价值评估把握不好,部
分专利权人在转化时漫天喊价,令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专利转让价格的制定难度较大,若定价过低则会挫伤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若定价过高,令人望而却步,会阻碍专利成果的推广应用。由于专利价值评估机构缺乏,专利供求双方在转化交易时心里没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利的顺利转化。
专利供求双方合作困难
目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方(专利技术需求方)和科技人员(专利技术供给方)都想“独享”专利技术成果,不愿意选择合作。一方面,一些科技人员不顾自己是否具备资金实力和管理才能,守着自己的个人专利,坚持自己转化,自己开发,但是自身转化能力又有限(毕竟,能自兼发明家和
和企业家人终究是凤毛麟角),最后成果“胎死腹中”,一钱不值,即使转化了,也会由于后续资金、管理经验、自身精力等的限制,转化工作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企业方也不愿意科技人员或其他人参与转化,愿意独享技术成果带来
的高额回报。由于双方都存在这种“独享”观念,最终的结果就是专利转化不成,双方都得不到利益,非职务专利成果就成了企业和科技人员之间博弈的“牺牲品”。
非职务专利转化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首先是政府的管理定位问题。这主要是指我们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究竟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在这
一点上各级政府常常出现越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实际的市场竞争,比如代替企业开展商务谈判、投资决策乃至于干预企业的政党经营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竞争,降低了效率。实际上,在一些政府主导的声势浩大的展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洽谈会,对接会上,能真正落实的合作项目很少。非职务专利对技术市场依赖更大,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主导的环境,关键是企业真正成为专利转化主体。
其次是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问题。国家有关扶持民间科研(非职务专利的主要渠道)的政策多,但真正招待起来很难,政策往往成了“摆设”。目前国内很多省市对于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都有激励政策,但因种种原因,有的政策没有落实到实处,有的激励政策成为摆设,严重影响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第三是孵化器的功能需要加强。孵化器是促进非职务专利转化的重要渠道。我国从1988年起逐步建立了一批以培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15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专利   转化   职务   成果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