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西施,留在餐桌上的身影

美人西施,留在餐桌上的身影
作者:***
来源:《文化交流》2020年第09期
        ▲风物篇
        西施的故乡诸暨每年推出西施故里美食节,除了这道西施舌外,还有西施豆腐、西施醉月、西施藕、西施虾仁等,一道道菜点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古越遗风。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豆腐是颇有些可联想的,占女人的便宜叫作“吃豆腐”,而女人如果卖起豆腐来,多会被冠以“豆腐西施”之名。
        豆腐与西施沾上边,是因为有“西施豆腐”这道菜肴在先。据说,西施不但美貌非凡,而且也心灵手巧,擅长烹饪,曾以故乡诸暨盛产的葛粉调制豆腐羹,因其鲜美可口,邻里竞相仿制,称之为“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时下已经成了南方各地的一道名菜,究竟是不是用葛粉调制倒也未必了。至于“豆腐西施”的名号则还是拜鲁迅先生所赐。
        鲁迅的《故乡》里有一个杨二嫂,年轻时开豆腐店,相貌很好,人颀长,眉毛极细,大家就喊她“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个人当然只是小说化的人物了。但“豆腐西施”自此成为一个文化典故,为人们所熟知。
        近世,西施一词用得也有些多,稍有姿的女子如从事叫卖吃食行当的,一概“升级”为西施,卖槟榔的叫“槟榔西施”,做小吃的叫“小吃西施”,甚至杭州城里有屠猪斩肉的女性,也冠以“肉店西施”的名号,跟如今年轻女子一概被称作美女有得一比。
        美食如美人,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大家爱不过来,割舍不去,于是,美人西施的身影也就频频地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了。
        最叫人浮想联翩的自然是一道叫“西施舌”的佳肴。
        灼热冒烟的铁板上铺上厚厚的一层精盐,宛如冬天里的第一场白雪。将铁板烧烫,再将新鲜的蛏子放进盐中,被烫熟的蛏子既鲜嫩又肥美——关键还不在这里,蛏子还有一个美名:西施舌。一吻定情,你想这是什么寓意!
        浙江三门多产海鲜,县志里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蛏子的肉白嫩饱满,打开蛏壳倒确实像一条美人舌横亘其中。从海洋生物的分类来说,西施舌是软体动物门、蛤蜊科的海洋贝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跟我们平常所吃的蛤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人们既然将这么美好的名字赋予了它,自然也就不同一般了,浙人吃蛏子也就多了一份吴越遗风的味道。
        蛏子除了铁板烧外,其实怎么烧都好吃,放汤爆炒,红烧白煮,西施舌么,怎么都是软玉温香。蛏子还可制成蛏干,这听起来多少有点唐突美人,美人迟暮都已经叫人感伤,何况还要晒干!但《红楼梦》里贾府一长溜的年货清单里,有海参五十斤、鹿筋二十斤、牛舌五十条,也有蛏干二十斤。可见蛏子是个好东西,贾府这样的奢华人家也好这一口。而这二十斤蛏干可不是个小数目,按当时的蛏田亩产来计算,大概需要上百亩蛏田产出才能晒成。晒成干后,当然少了鲜味,但却多了嚼劲,蛏干用来炖汤,其鲜无比,不过只能喝汤,蛏干就跟药引一样只能直接扔掉。
        据说,清代一位叫郭钟岳的在温州当官,吃了三门的蛏子后写了一首《西施舌》的诗:“西施舌本尚留香,海客偏能数数尝。不在若耶溪上去,惭将颜对吴王。”鲜美的味道,将人引入那段吴越争霸的前尘往事。
        浙人对吴越往事总是津津乐道、念念不忘,而到了别的地方,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怀了。其实,我国从辽东沿海到南方海岸,很多地方都有西施舌。大连的饮食中有一道菜,就叫“瓜片西施舌”,天津也有西施舌的菜品。其中尤以福建、山东沿海地区出产的西施舌最为有名,只是指的已不是蛏子。
        福建、山东不产蛏子,那儿的沿海地区把海蚌、沙蛤称作“西施舌”。
        沙蛤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外壳淡黄褐,在水中常吐出一小截白肉,如美人的温香软舌,所以《闽中海错疏》里记载:“沙蛤上肉也,产吴航,似蛤蜊而长大,有舌白,名西施舌。”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中也写道:“西施舌为闽产,以之为羹,甚鲜腴。”
        当年,浙江的浪子郁达夫飘泊在福州,“吃尽了几百个蚌”,将此视为“此生的豪举”,并写了一篇《饮食男女在福州》以志口福。文章中写道:“福州的海蚌产于二三月,其肥美要算来自长乐蚌肉,香味俱佳的神品就是海蚌的舌头部分。”——文人大多是吃货,郁先生的几百个蚌没有白吃,居然还吃出经验来,总结说当以鸡汤煮最为适宜。“鸡汤汆海蚌”这道菜肴确实可称作闽菜中的神品,想象一下,当鸡汤遇上西施舌,汤里飘浮的点点黄星鸡油衬托着白嫩柔滑的蚌肉,在一小盅里浑然一体……
        海蚌,正如郁达夫所说,以长乐漳港出产者为最佳。该处恰好是咸淡水交汇之处,泥沙经海潮筛洗,洁白晶莹,形成一片不大的平坦浅海沙滩。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产的海蚌每个重二三两,最重不超过五两,肉质鲜嫩,味美无腥,为其他地方所不能及。据说,全世界唯有长乐漳港与意大利威尼斯出产如此鲜美的海蚌。不过,威尼斯人自
然不会叫西施舌,至于他们会不会叫海伦舌之类的,没有考证,想必也没有国人之联想丰富。
        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品尝到西施舌:“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山东乃齐鲁之地,与吴越争霸的烽烟本是隔了一层的,但据说范蠡先生功成身退,带着美人西施泛舟出海是在山东,所以,这里的菜肴也就多了一些说法。胶南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西施与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西施自知孤单而易招不幸,于是故意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吐于河中。那截舌头恰巧落在一只正张开着壳的海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自然不一般,竟然在蚌体内存活了,成了今天的美人舌。这则故事说得太过具象,反倒有些倒人胃口。
        西施舌仲冬始有,过正月半即无,故采捕方法也较为独特,采捕季节主要在冬季。采捕者先以石碌碡碾壓沙岸,使沙土平实,少顷视沙际,见有泡沫出,即知有此物,然后掘取之。至今胶州湾及日照沿海的众仍沿用此法。
        据说,“西施舌”这个名字还是的唐明皇命名的,有一次他吃了这种贝类做的汤——至于是三门的蛏子还是长乐的海蚌抑或是日照的沙蛤,书上没有记载——唐玄宗观之若乳汁,食之若甘醴,对其香鲜美味赞不绝口,当即赐名为“汆西施舌”。皇帝此时已经有贵妃在怀,还惦记着古时候的西施,不免有些得陇望蜀了,正所谓“吾未见好德如好者也”,所以,好美食之人被称为“饕餮”,亦是有道理的。
        以西施命名的菜肴最流行的當然是在今天的浙江及苏南地区,也就是古代的吴越两国。
        西施的故乡诸暨每年推出西施故里美食节,除了这道西施舌外,还有西施豆腐、西施醉月、西施藕、西施虾仁等,一道道菜点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古越遗风。
        “西施醉月”又叫“西施玩月”。想当年,吴王夫差得了美人西施后视为珍宝,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造了一座行宫,还开凿了一座池子,叫“玩月池”。西施常于明月之夜陪吴王赏月,借池中倒影与水中月影嬉戏。吴宫的厨师们便费尽心机制作了一道美味菜肴,用鱼肉、鸡肉和猪肉的肥膘细剁成泥,制成丸子,以鱼圆比作明月,盛器象征玩月池。此菜后来流至民间,便成为苏南一带的一道名菜。
        传说西施有沉鱼落雁之貌,这个说法源于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诗:“一朝还旧都,靓状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不过,惊鸟和大雁毕竟还是有些区别的,从严格意义上说,落雁的典故应该归王昭君,而沉鱼倒是西施的专利,因此,以西施命名的菜肴多跟鱼类水产有关,这自然也是应该的。
        西施的美名既然有如此的号召力,历千百年而不衰,附会于西施的美食当然也就不仅局限于菜肴了。
        嘉兴一带产一种李子,名叫槜(音同“醉”)李。这种果子外形扁圆,成熟后密缀黄点,外披一层白粉,咬一口肉如琥珀,晶莹剔透。完熟后浆液极多,味鲜甜爽口,带有酒香,吃时只需在果皮上刺一小孔,慢慢吮吸果汁,吸完汁后只剩下皮和核。由于品质口感超,槜李在中国“十大名李”当中一直位居首位,是水果精品当中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列入濒危抢救保护的果树品种。更令人称奇的是果子的底部常有一道“细月痕”,传说,这是西施的指甲痕。
        巧合的是,槜李也是一个古代的地名,挑起吴越两国连绵战争的正是一场槜李之战。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吴王阖闾积多年的怨愤,乘丧起兵
伐越。越国嗣王句践率兵抵御,双方在槜李(今嘉兴西南)摆开战场。战事进行得血腥而残酷:越国的勇士们二三十人一队走到阵前,毅然决然地掏出短剑刺入自己的胸膛——注意:不是敌人的胸膛,而是自己的胸膛!——这一批倒下去,另一批敢死队又来到阵前如法炮制。这样的自杀式袭击,让吴国的战士惊骇不已。而越国的大军趁势发起了攻击……此战以越胜吴败而告终,吴王阖闾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叮嘱儿子必报此仇。这之后,便是夫差为阖闾报仇、句践为自己报仇的一系列吴越纷争了。西施的指甲痕留在一颗小小的槜李上,她是在叹息冤冤相报何时了吗?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12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西施   豆腐   海蚌   蛏子   菜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