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主机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主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车载主机的外壳通常采用板金框架结合铸铝散热片的结构形式,以通过自然对流或风扇强制对流对soc(主处理器)、功放ic等高发热或低耐热的主要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
3.然而,随着车载主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增强,热功耗大幅提升,现有的外壳结构已无法满足车载主机的散热需求,导致车载主机在高温条件下运行,影响车载主机内部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车载主机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主机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载主机,包括:主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电子元件,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和设置在外壳本体上的进风框,进风框与外壳本体的内腔连通;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道;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送风管道和车体均连接,以将送风管道安装在车体上;其中,送风管道与进风框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送风管道排出的冷风吹向电子元件。
6.进一步地,送风管道包括:管体;管体接头,具有与管体连通的出风口,固定结构与管体接头卡接、或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7.进一步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本体,具有用于安装空间,管体接头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紧固件,穿设在固定本体和车体上,以连接固定本体和车体。
8.进一步地,固定本体包括:两个固定件,两个固定件相对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各固定件朝向管体接头的一端与管体接头卡接;其中,紧固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一个紧固件穿设在一个固定件和车体上,至少一个紧固件穿设在另一个固定件和车体上。
9.进一步地,送风管道套设在进风框外且与进风框的外周面和/或端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车载主机还包括:填充部,设置在预设间隙内;其中,填充部由泡棉或海绵制成。
10.进一步地,管体接头包括:基板,具有出风口,基板的第一板面与管体连接;围板,设置在基板的第二板面上;围板围绕至少部分进风框。
11.进一步地,进风框为多边形框,围板为多边形围板且与多边形框相适配。
12.进一步地,外壳本体具有出风部和进风部,进风部通过外壳本体的内腔与出风部连通;外壳还包括;散热片,设置在外壳本体上;散热片为多个,多个散热片沿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外壳本体和/或散热片由导热材质制成,电子元件的至少部分与外壳本体的内表面接触;车载主机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进风部处,以用于将位于车载主机外的气体经由进风部抽吸至内腔内。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支架及车载主机,车载主机通过支架安装在车体上;其中,车载主机为上述的车载主机。
14.进一步地,车体具有通孔,车载主机的至少部分送风管道穿过通孔后伸入车体的驾驶室内,以向车载主机的电子元件吹冷风。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车载主机包括主机和送风装置,主机的外壳上设置有进风框,送风管道通过固定结构安装在车体上,送风管道与进风框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送风管道排出的冷风吹向电子元件,进而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降温,以确保各电子元件上的热量能够被冷风带走,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延长了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载主机能够正常运行。这样,在工作人员对送风管道和进风框进行装配的过程中,由于送风管道的位置固定,仅需操作进风框并确保进风框与送风管道嵌套即可完成主机与送风管道之间的装配,以使二者的装配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同时,预先固定在车体上的送风管道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装配步骤,提升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主机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车载主机的主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图1中的车载主机的送风管道固定在车体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图1的车载主机与送风装置装配后的剖视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0、主机;11、外壳;111、外壳本体;112、进风框;113、散热片;20、送风管道;21、管体;211、第一卡接部;22、管体接头;221、基板;222、围板;223、第二卡接部;30、固定结构;31、固定本体;311、固定件;40、填充部;50、风机;6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4.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主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27.如图1至图4所示,车载主机包括主机10、送风装置及固定结构30。主机10包括外壳
11和设置在外壳11内的电子元件,外壳11包括外壳本体111和设置在外壳本体111上的进风框112,进风框112与外壳本体111的内腔连通。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道20。固定结构30与送风管道20和车体均连接,以将送风管道20安装在车体上。其中,送风管道20与进风框112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送风管道20排出的冷风吹向电子元件。
28.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车载主机包括主机10和送风装置,主机10的外壳11上设置有进风框112,送风管道20通过固定结构30安装在车体上,送风管道20与进风框112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送风管道20排出的冷风吹向电子元件,进而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降温,以确保各电子元件上的热量能够被冷风带走,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延长了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载主机能够正常运行。这样,在工作人员对送风管道20和进风框112进行装配的过程中,由于送风管道20的位置固定,仅需操作进风框112并确保进风框112与送风管道20嵌套即可完成主机10与送风管道20之间的装配,以使二者的装配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同时,预先固定在车体上的送风管道20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装配步骤,提升了装配效率。
29.在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还包括车载空调,送风管道20的一端与车载空调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固定结构30固定在车体上并与进风框112嵌套配合且连通。
30.可选地,送风管道20包括管体21和管体接头22。管体接头22具有与管体21连通的出风口,固定结构30与管体接头22卡接、或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通过固定结构30将管体接头22固定在车体上,进而实现送风管道20与车体的固定连接,管体21起到送风作用,管体接头22起到送风、与固定结构30配合的作用。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固定结构30与管体接头22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3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30和管体接头22卡接,以使二者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
32.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结构30和管体接头2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连接方式为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33.可选地,管体接头22的至少部分伸入管体21内,且管体21和管体接头22卡接、或螺纹连接、或焊接、或粘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管体接头22与管体21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34.在本实施例中,管体21和管体接头22卡接,管体2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11,第一卡接部211为环形凹槽;管体接头22与管体21连接的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23,第二卡接部223为环形凸起,工作人员仅需将管体接头22伸入管体21内,以使得第一卡接部211与第二卡接部223卡接配合,即可实现管体21与管体接头22的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管体21与管体接头22的连接方式更加简便,容易实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和送风管道20的加工成本。
35.需要说明的是,管体21和管体接头2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管体21和管体接头22或螺纹连接、或焊接、或粘接。
36.如图1至图4所示,固定结构30包括固定本体31和紧固件。固定本体31具有用于安装空间,管体接头22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紧固件穿设在固定本体31和车体上,以连接固定本体31和车体。这样,固定本体3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车体上,管体接头22安装在安装空间内,以将管体接头22安装在车体上,进而使得管体接头22、固定本体31与车体的拆装更加容易、
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管体接头22通过固定结构30预先固定在车体上,进而减少了车载主机与送风管道20装配过程中的装配步骤,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装配效率。
37.具体地,工作人员先将管体接头22安装在固定结构30的安装空间内,再将固定本体31与车体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以将管体接头22固定安装在车体上。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后续对管体接头22和进风框112进行嵌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使得管体接头22不会因车辆颠簸振动而从车体上脱落,提升了送风管道20的送风可靠性。
38.可选地,固定本体31包括两个固定件311,两个固定件311相对设置以形成安装空间,各固定件311朝向管体接头22的一端与管体接头22卡接。其中,紧固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一个紧固件穿设在一个固定件311和车体上,至少一个紧固件穿设在另一个固定件311和车体上。这样,将管体接头22卡接在两个固定件311之间,以使管体接头22的至少两个端面与固定件311相接触,进而增大了管体接头22与固定结构3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二者之间的卡接力,避免二者相互脱离或者发生相对移动而影响送风管道20的出风方向,甚至影响送风管道20的正常送风。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固定结构30与车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以避免在车辆长期运行过程中,固定结构30与车体之间脱落。
39.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为两个,两个紧固件分别穿设在两个固定件311和车体的安装孔内,这样,各紧固件紧固与其相对应的固定件311,以使各固定件311与车体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可选地,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
40.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紧固件的个数为四个、或六个、或八个、或十个、或多个。
41.可选地,送风管道20套设在进风框112外且与进风框112的外周面和/或端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车载主机还包括填充部40,填充部40设置在预设间隙内。其中,填充部40由泡棉或海绵制成。这样,预设间隙的上述设置使得送风管道20与进风框112之间的嵌套配合更加简单、容易实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设置在预设间隙内的填充部40不仅能够提升送风管道20与进风框112之间的配合紧密性,还能够对二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车辆颠簸、振动而产生的碰撞进行缓冲,以避免二者碰撞变形、甚至损坏,延长了车载主机的使用寿命。
42.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道20与进风框112的外周面和端部之间均具有预设间隙,工作人员先将填充部40设置在送风管道20的管体接头22的内部,再将进风框112与送风管道20嵌套配合,以使得送风管道20内的冷风能够通过进风框112进入车载主机内。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管体接头22的尺寸大于进风框112的尺寸,以便于工作人员将二者进行嵌套配合;另一方面,填充部40使得送风管道20与进风框112的配合更加紧密,以避免冷风经由预设间隙吹出,提升了送风管道20的送风可靠性,进而提升了车载主机内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
43.如图1至图4所示,管体接头22包括基板221和围板222。基板221具有出风口,基板221的第一板面与管体21连接。围板222设置在基板221的第二板面上。围板222围绕至少部分进风框112。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管体接头2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降低了管体接头22的加工成本。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面具有以出风口为中心设置的管段,管段的外周面与管体21的内周面相配合,以通过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二卡接部223将第一板面与管体21连接,第二板面上的围板222与进风框嵌套配合,以围绕至少部分的进风框112。这样,上述设置通过管体接头22将管体21和进风框112相连通,当用户启用车载空调后,经由车载空调吹出的冷风能够依次通过管体21、出风口、进风框吹入车载主机内,以对位于车载主机内的电子元件进行降温冷却。
45.在本实施例中,基板221和围板222为一体成型结构。
46.可选地,进风框112为多边形框,围板222为多边形围板222且与多边形框相适配。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风框112与围板222的形状更加灵活、多样,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47.在本实施例中,进风框112为矩形框,矩形围板222与矩形框相适配。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风框112与围板22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降低了进风框112和围板222的加工成本。同时,围板222嵌套在进风框112外,以使二者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拆装难度。
48.需要说明的是,进风框112和围板222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进风框112和围板222的形状为三角形、或五边形、或六边形、或多边形。
49.可选地,外壳本体111具有出风部和进风部,进风部通过外壳本体111的内腔与出风部连通。外壳11还包括散热片113,散热片113设置在外壳本体111上。散热片113为多个,多个散热片113沿外壳本体11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外壳本体111和/或散热片113由导热材质制成,电子元件的至少部分与外壳本体111的内表面接触。车载主机还包括风机50,风机50设置在进风部处,以用于将位于车载主机外的气体经由进风部抽吸至内腔内。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外壳11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能够将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及时、快速地传导至外壳本体111,再通过外壳本体111和散热片113传导至外部,以确保电子元件能够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风机50不仅能够直接对局部高发热区域进行强制风冷,还能够使得外壳11内的气体更加顺畅的流动,以更快地带走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进一步提升了车载主机的散热效果。
5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散热片113沿外壳本体1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增加外壳本体111的散热面积。这样,电子元件的至少部分与外壳本体111的内表面接触,能够使得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更加快速地传导至外壳本体111上,再通过外壳本体111和散热片113传导至外部,进一步提升了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
51.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散热片113的排布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52.可选地,多个散热片113沿外壳本体1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3.可选地,多个散热片113沿外壳本体1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54.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启动车载空调后,经由进风框112吹入的车载空调冷风能够对外壳11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整体降温,风机50能够将外壳11外部的空气抽入至外壳11内,以对局部高发热区域进行强制风冷,完成换热后的气体经由出风部排出。这样,上述设置通过进风框112吹入的冷风和风机50实现对电子元件的双重降温效果,进一步确保电子元件能够正常运行,延长了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
55.可选地,进风框112和进风部的进风方向呈预设夹角设置,以分别对电子元件的不同部分进行降温冷却。
56.可选地,预设夹角为90
°

5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未示出),包括车体、支架及车载主机,车载主机通过支架安装在车体上。其中,车载主机为上述的车载主机。
58.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具有通孔60,车载主机的至少部分送风管道20穿过通孔60后伸入车体的驾驶室内,以向车载主机的电子元件吹冷风。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送风管道20的管体21能够被固定在车体的通孔60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避免管体21因车辆颠簸、晃动而不断摆动,导致管体21和管体接头22之间脱落和/或管体接头从固定结构30上脱落和/或固定结构30和车体之间的紧固件出现松动、甚至脱落,提升了送风管道20的送风可靠性。
5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0.车载主机包括主机和送风装置,主机的外壳上设置有进风框,送风管道通过固定结构安装在车体上,送风管道与进风框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送风管道排出的冷风吹向电子元件,进而对电子元件进行冷却降温,以确保各电子元件上的热量能够被冷风带走,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延长了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确保车载主机能够正常运行。这样,在工作人员对送风管道和进风框进行装配的过程中,由于送风管道的位置固定,仅需操作进风框并确保进风框与送风管道嵌套即可完成主机与送风管道之间的装配,以使二者的装配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同时,预先固定在车体上的送风管道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装配步骤,提升了装配效率。
61.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10),包括外壳(11)和设置在所述外壳(11)内的电子元件,所述外壳(11)包括外壳本体(111)和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1)上的进风框(112),所述进风框(112)与所述外壳本体(111)的内腔连通;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道(20);固定结构(30),所述固定结构(30)与所述送风管道(20)和车体均连接,以将所述送风管道(20)安装在所述车体上;其中,所述送风管道(20)与所述进风框(112)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所述送风管道(20)排出的冷风吹向所述电子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20)包括:管体(21);管体接头(22),具有与所述管体(21)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固定结构(30)与所述管体接头(22)卡接、或粘接、或焊接、或铆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30)包括:固定本体(31),具有用于安装空间,所述管体接头(22)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紧固件,穿设在所述固定本体(31)和所述车体上,以连接所述固定本体(31)和所述车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本体(31)包括:两个固定件(311),两个所述固定件(311)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安装空间,各所述固定件(311)朝向所述管体接头(22)的一端与所述管体接头(22)卡接;其中,所述紧固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穿设在一个所述固定件(311)和所述车体上,至少一个所述紧固件穿设在另一个所述固定件(311)和所述车体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20)套设在所述进风框(112)外且与所述进风框(112)的外周面和/或端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车载主机还包括:填充部(40),设置在所述预设间隙内;其中,所述填充部(40)由泡棉或海绵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接头(22)包括:基板(221),具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基板(221)的第一板面与所述管体(21)连接;围板(222),设置在所述基板(221)的第二板面上;所述围板(222)围绕至少部分所述进风框(11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框(112)为多边形框,所述围板(222)为多边形围板(222)且与所述多边形框相适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11)具有出风部和进风部,所述进风部通过所述外壳本体(111)的内腔与所述出风部连通;所述外壳(11)还包括;散热片(113),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1)上;所述散热片(113)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片(113)沿所述外壳本体(11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外壳本体(111)和/或所述散热片(113)由导热材质制成,所述电子元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壳本体(111)的内表面接触;所述车载主机还包括:
风机(50),所述风机(50)设置在所述进风部处,以用于将位于所述车载主机外的气体经由所述进风部抽吸至所述内腔内。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支架及车载主机,所述车载主机通过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其中,所述车载主机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主机。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具有通孔(60),所述车载主机的至少部分送风管道(20)穿过所述通孔(60)后伸入所述车体的驾驶室内,以向所述车载主机的电子元件吹冷风。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主机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车载主机包括:主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电子元件,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和设置在外壳本体上的进风框,进风框与外壳本体的内腔连通;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道;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与送风管道和车体均连接,以将送风管道安装在车体上;其中,送风管道与进风框嵌套配合且连通,以使从送风管道排出的冷风吹向电子元件。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中的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中的车载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飞 杨致强 王玉堂 邓利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亿咖通(湖北)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40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主机   车体   本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