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用相关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电动汽车(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工作原理: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现有的纯电动汽车在soc策略上多采用双soc(真实soc/显示soc)修正方法,两者在出厂设定上为同值,但真实soc在车辆使用过程会根据温度,单体电压等情况自适应修正,显示soc随后追随真实soc变化,由于只有显示soc通过仪表对客户开放,若修正过程双soc差距较大,就会出现soc下降过快,甚至跳变,影响客户体验,产生电池虚电,续航下降的情况,这种显现在高soc尤为常见。
4.因此,现有的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通过设置bms模块,解决了现有纯电动汽车在soc策略上多采用双soc,使得soc下降过快,甚至跳变,影响客户体验,产生电池虚电,续航下降情况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包括bms模块,所述bms模块包括外壳体和主控板,且外壳体底两侧端部贯穿开设有螺孔,所述外壳体正中部等距离镶嵌连接有接口,且外壳体后中部通过焊块螺纹连接有散热组件,所述外壳体内上中部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有主控板。
8.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包括底板、侧板和端板,且底板上两侧侧板的内侧上下端设置有端板,底板通过上前后端中部的安装组件与侧板、端板间连接,由安装组件进行底板、侧板以及端板间结构的活动连接,采用活动的连接方式,以及进行外壳体的一个拆分设计,用于其结构的拆装,降低收纳空间以及检修成本。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板和支块,且底板上前后端中部安装板内侧面边缘的支块内侧壁与侧板、端板端部间接触连接,所述支块通过外两侧中部的紧固螺栓与侧板、端板间螺纹连接,且安装板外侧下中部的定位块通过上两侧中部的定位螺栓与底板间连接,由定位螺栓进行定位块的连接,以通过定位块进行安装组件的连接,而通过紧固螺栓贯穿支块与侧板、端板间的连接,用于底板、侧板以及端板间结构的定位固定。
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支架、防尘网和散热板,所述外壳体后中部两侧支架的内侧后端连接有防尘网,且支架内侧前端连接有散热板,由支架对防尘网以及散热板进
行结构连接,通过散热板进行bms模块内部的散热处理,而防尘网则对由散热板进入bms模块内的灰尘进行隔离。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轴承座、连接块和托板,且底板上中部前后端连接板的内侧上中部连接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侧中部与连接块端部的套杆间套接连接,且托板连接于连接块两侧中部,通过套杆进行连接块与轴承座间的连接,以通过轴承座进行主控板的角度调节,在其与底板间呈垂直角度时,通过增强其周围空气流通性,提升bms模块内散热性。
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底端阻尼连接于底板上中部前后端的上开口框架内部,且上开口框架两侧中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托板内端阻尼连接于连接块两侧中部的侧开口框架内部,且托板上两侧端部的固定块通过上中部的固定螺栓与主控板间连接,由上开口框架以及侧开口框架进行连接板、托板的结构定位,以及通过限位螺栓进行连接板结构的二次连接,同时,由固定螺栓、固定块间的连接,进行托板与主控板间的连接。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bms模块,具有通过采用在充电末端增加电压跟随策略,有效拉近修正造成的真实soc与显示soc的差距,减小高soc状态下产生的虚电,soc下降过快等不良现象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纯电动汽车在soc策略上多采用双soc,使得soc下降过快,甚至跳变,影响客户体验,产生电池虚电,续航下降情况的问题,bms模块根据电压采集点监控最大单体电压vmax是否进入电压跟随阶段;当进入电压跟随阶段后,bms模块定格此刻电压跟随阶段最高点单体电压v0对应真实soc ,记作s0;此时,bms模块计算增量soc,并且更新显示soc,上传至车辆仪表;接着,bms模块根据电压采集点监控最大单体电压vmax是否完成此电压跟随阶段并且可进入下一电压跟随阶段,否则保持充电状态,继续监控单体电压在此电压跟随阶段变化即可。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左侧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观右侧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组件组成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流程框图。
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1.1、bms模块;101、外壳体;102、主控板;1011、底板;1012、侧板;1013、端板;2、安装组件;201、安装板;202、支块;203、紧固螺栓;3、散热组件;301、支架;302、防尘网;303、散热板;4、连接组件;401、连接板;402、轴承座;403、连接块;404、托板;5、接口;6、螺孔;7、定位块;8、定位螺栓;9、焊块;10、上开口框架;11、限位螺栓;12、套杆;13、侧开口框架;14、固定块;15、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3.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包括bms模块1,bms模块1包括外壳体101和主控板102,且外壳体101底两侧端部贯穿开设有螺孔6,外壳体101正中部等距离镶嵌连接有接口5,且外壳体101后中部通过焊块9螺纹连接有散热组件3,外壳体101内上中部通过连接组件4活动连接有主控板102,进行该装置的具体使用时;
24.首先,以单体电压区间制定电压跟随阶段,记作 [v1,v2],记录边界值对应的真实soc,记作s1,s2;
[0025]
然后,当单体电压最大值vmax>v1时,定格此刻电压跟随阶段最高点单体电压v0对应真实soc,记作s0;
[0026]
其次,计算增量soc(增加的mv单位增长soc) ,累加至显示soc,即显示soc可表示为s=s0+(s2-s0)/(v2-v0)*(v0-v1);
[0027]
最后,可在充电末端(一般认定为90%~100%阶段)设定多个连续的电压跟随区间,保持充电状态的通过监控电池最高单体电压的变化,计算显示soc即可。
[0028]
其中如图1-2所示,外壳体101包括底板1011、侧板1012和端板1013,且底板1011上两侧侧板1012的内侧上下端设置有端板1013,底板1011通过上前后端中部的安装组件2与侧板1012、端板1013间连接,具体的,由安装组件2进行底板1011、侧板1012以及端板1013间结构的活动连接,采用活动的连接方式,以及进行外壳体101的一个拆分设计,用于其结构的拆装,降低收纳空间以及检修成本,安装组件2包括安装板201和支块202,且底板1011上前后端中部安装板201内侧面边缘的支块202内侧壁与侧板1012、端板1013端部间接触连接,支块202通过外两侧中部的紧固螺栓203与侧板1012、端板1013间螺纹连接,且安装板201外侧下中部的定位块7通过上两侧中部的定位螺栓8与底板1011间连接,具体的,通过对定位螺栓8施加拧紧作业,使其贯穿定位块7与底板1011上表面连接,并对侧板1012以及端板1013端部依次施加向外的力,使其端部与支块202内侧壁间接触阻尼连接,此时,对紧固螺栓203施加拧紧的力,使其内端贯穿支块202与侧板1012、端板1013端部间连接即可,散热组件3包括支架301、防尘网302和散热板303,外壳体101后中部两侧支架301的内侧后端连接有防尘网302,且支架301内侧前端连接有散热板303,具体的,通过对外螺栓施加拧紧作业,使其贯穿焊块9与外壳体101后表面连接,在该散热组件3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散热板303进行bms模块1内部的散热处理,而防尘网302则对由散热板303进入bms模块1内的灰尘进行隔离。
[0029]
其中如图3-4所示,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板401、轴承座402、连接块403和托板404,且底板1011上中部前后端连接板401的内侧上中部连接有轴承座402,轴承座402内侧中部与连接块403端部的套杆12间套接连接,且托板404连接于连接块403两侧中部,具体的,通过对连接块403端部依次施加向外的力,使其端部套杆12套接于轴承座402内中部,此时,在处于炎热天气时,通过对轴承座402施加转动的力,使得托板404带动主控板102进行角度转换,促使主控板102与底板1011间呈垂直角度设置即可,连接板401底端阻尼连接于底板1011上中部前后端的上开口框架10内部,且上开口框架10两侧中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
11,托板404内端阻尼连接于连接块403两侧中部的侧开口框架13内部,且托板404上两侧端部的固定块14通过上中部的固定螺栓15与主控板102间连接,具体的,通过对连接板401以及托板404依次施加向内的力,使其内端分别相对应阻尼连接于上开口框架10以及侧开口框架13内部,同时,进行限位螺栓11的一个拧紧作业,使其内端贯穿上开口框架10与连接板401下表面连接,并对固定螺栓15施加顺时针的力,使其贯穿主控板102与固定块14上端中部连接即可。
[003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包括bms模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bms模块(1)包括外壳体(101)和主控板(102),且外壳体(101)底两侧端部贯穿开设有螺孔(6),所述外壳体(101)正中部等距离镶嵌连接有接口(5),外壳体(101)后中部通过焊块(9)螺纹连接有散热组件(3),所述外壳体(101)内上中部通过连接组件(4)活动连接有主控板(1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1)包括底板(1011)、侧板(1012)和端板(1013),且底板(1011)上两侧侧板(1012)的内侧上下端设置有端板(1013),底板(1011)通过上前后端中部的安装组件(2)与侧板(1012)、端板(1013)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2)包括安装板(201)和支块(202),且底板(1011)上前后端中部安装板(201)内侧面边缘的支块(202)内侧壁与侧板(1012)、端板(1013)端部间接触连接,所述支块(202)通过外两侧中部的紧固螺栓(203)与侧板(1012)、端板(1013)间螺纹连接,且安装板(201)外侧下中部的定位块(7)通过上两侧中部的定位螺栓(8)与底板(1011)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3)包括支架(301)、防尘网(302)和散热板(303),所述外壳体(101)后中部两侧支架(301)的内侧后端连接有防尘网(302),且支架(301)内侧前端连接有散热板(30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板(401)、轴承座(402)、连接块(403)和托板(404),且底板(1011)上中部前后端连接板(401)的内侧上中部连接有轴承座(402),所述轴承座(402)内侧中部与连接块(403)端部的套杆(12)间套接连接,且托板(404)连接于连接块(403)两侧中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01)底端阻尼连接于底板(1011)上中部前后端的上开口框架(10)内部,上开口框架(10)两侧中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11),所述托板(404)内端阻尼连接于连接块(403)两侧中部的侧开口框架(13)内部,且托板(404)上两侧端部的固定块(14)通过上中部的固定螺栓(15)与主控板(102)间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末端电压跟随的控制系统,涉及电动汽车用相关结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BMS模块,BMS模块包括外壳体和主控板,外壳体底两侧端部贯穿开设有螺孔,外壳体正中部等距离镶嵌连接有接口,外壳体后中部通过焊块螺纹连接有散热组件,外壳体内上中部通过连接组件活动连接有主控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BMS模块,具有通过采用在充电末端增加电压跟随策略,有效拉近修正造成的真实SOC与显示SOC的差距,减小高SOC状态下产生的虚电,SOC下降过快等不良现象的优点。点。点。


技术研发人员:

王奕钧 王孝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5

技术公布日:

2022/1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4:1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底板   电压   螺栓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