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和谐社会的维护靠法律还是道德

推进和谐社会,就法制和道德而言哪一个更重要?(道德更重要)
1、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谐的灵魂,道德是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
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吗?而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吗?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就是和谐社会的依据吗?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原材料”就是道德。道德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所以,推进和谐社会,道德自然比法律更重要!
2、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先有道德后才产生法律,进而才有法制。我们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时间先后互补性,汉代思想家贾谊曾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道德的作用在事先,法制的作用则在事后.其次,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养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约束因素,它对人的作用是由外而内的。而道德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法律的实施要靠人们的自身修养,如果放弃道德那么人们就不会自觉遵守法律。
3、法律是强制性的,(法制是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而道德是靠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法律只是对违法的行为进行惩处,而对“缺德”不违法的行为是不干涉的;道德则是通过社会舆论对“缺德”的行为进行
批评教育,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减少犯罪。
由此可以说明,推进和谐社会,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4、法律规定的是做人的最低标准,而且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道德则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其次,法律它也不是完美的,而且会过时,它有它的阶段性和局限性。法的稳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滞后性;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用僵硬的、机械的规则,难以取代充满个性彩的现实生活的“个案”。这就需要道德的补充,无论立法、执法全过程中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所以,相对于法律而言,道德这种力量更具人性化,更有力量,更加完美。
(5、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和遵守,必须依赖于道德的支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体现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如果法律违背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不仅得不到公众的承
认,而且会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的发展。这样,又谈何而来推进和谐社会呢?)
6、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没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努力,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全民族道德水平的
不断提升。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在最后,我想说的是,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空气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们血液里静静流淌着的精神!
所以,我方观点坚持认为,推进和谐社会,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道德这个词拢统、宽泛。是人们内心的价值判断,主观彩很重,很难评判孰是孰非。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大家针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依道德去评价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道德在人们的心里,我们常常会说一个人道德败坏或品德高尚,往往是依他的行为为参照。既然道德的好坏是靠外在行为来表见,那么一个人做了错事只靠道德上的遣责去惩罚他显然是不足够的,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法律,关注的是主体的行为,对于违法行为,法律会惩罚你,让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道德非难性评价。从中获得反醒,历经心灵的救赎。这才是法律最终的目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靠法律解毒问题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不偏私。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社会、繁荣、秩序、高效。很明显只有有法律的统筹安排才能使一个个目标最终实现。法律是为其提供保障的最直接的手段。法律是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必要的保护。
公民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既是我们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经验基础上对执政理念的新的概括和发展,也是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这个时期正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凸显期。为了保持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中央此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意义非常重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不过矛盾的性质和内容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就我国而言,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中
已经没有了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由于主观、客观、条件、机遇、体制内和体制外等等的不同,使得人们在利益方面的矛盾大大增加。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回避这些差别、矛盾,而是以承认这些差别、矛盾为前提,积极地想办法予以解决。笔者认为,和谐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安稳、有序、祥和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党和国家、人民众的积极努力,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尽力营造一种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社会的氛围,使人们在和谐、安祥的社会生活中发奋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和谐社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涉及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等手段,而道德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祥和为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或期冀。和谐社会是一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这样一种社会境况,没有宽容、理解、尊重的伦理精神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尤为如此。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每个公民都应自觉意识到自己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一分子,既是权利主体,也是责任和义务主体,和谐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人都受益;同样,也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去积极营造,这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那种自己不尽力而只想“坐享其成”,坐等享受和谐社会的美好,不是一个现代公民的觉悟。应该说,“和谐社会”的提出也为公民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诉求。
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集体主义强调个人要积极关心、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还要具有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同时集体主义也重视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国家和集体要尽力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重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和统一。集体主义道德的发扬有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而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的尊重则体现着公民个体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和超越小我的做人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还不太丰裕的情况下,要想做到各利益主体“皆大欢喜”,在某些时候或情况下还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和谐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利益主体的道德精神的发扬。强调道德精神并不是要人们以忍让来对待自己的利益、权利,而是说道德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主体——国家、政府等应尽力在制度、政策、经济保障等方面为公平、正义的实现作出努力。
在社会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提高,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人都期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尊老、邻里和睦的社会氛围,同样,人人又都是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的参与者。公民道德建设是一种涉及范围最广的道德建设活动,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都应是道德建设活动的参加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文明道德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现实中确实还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马路边公共电话设施的故意损坏,公共建筑物上的涂抹乱写,企业经营中为了经济利益而目无法纪、不顾职工的利益及生命安全,家庭生活中男女不平等、不赡养老人等等,这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都是不协调的。
和谐社会,从伦理特征上看,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要使每个公民都拥有爱心,学会爱,真心爱,用心爱;爱祖国,爱他人,爱集体,爱家庭,爱自然,爱环境等等。有爱才会有真正的和谐。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中的每一个规范都包含着“爱”。公民道德教育也可以说就是爱的教育。当然,我们强调爱,并不是不讲原则,对于那些不道德、不文明的人和事要敢于抵制和批驳。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为和谐社会奋斗的每一步都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持久、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必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的作用。
关于和谐社会的特征或标志
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出发,对和谐社会的特征或标志的概括有很大的差异。
观点一: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
观点二:有学者根据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有关论述,把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四是要加强社会治安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来自百度)
我们能够看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还使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惠互利,平等对待来实现。法律是外力,根源上要真正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让人从内心,即道德来达到。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论点,其余部分,还是自己多努力去资料,队友间相互合作,多讨论,发挥策力,毕竟,比赛不是一个人的。
该吃饭的时候要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能吃糖。男的要站着尿,女的要蹲着。火,不能乱玩。
上街,要跟着妈妈。不要跟别人打打闹闹。吃东西前要洗手。出门要穿鞋子。天冷了要加衣服。不能玩危险的东西。不要在高处往下跳。要爱干净。
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手段。如果不把这个放在首位,人类社会会倒退到蛮族。
何谓手段?手段就是跟所有成年人说:“你们要义务教育自己的子女,到18岁。要教他们明白是非,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教他们懂礼貌,懂道德。要让他们成才。”
从这个手段的源头来说,是法令,是法令规定成人教育小孩。
从这个手段的末端来说,是明辨是非,是具体实施的教育手段,教小孩如何生存。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首要且重点的教育是非价值观,次要才是道德。
叫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叫爷爷的爷爷叫祖宗。叫隔壁的要叫,不能叫小MM。
这次次要教育的。严格来说,这些是规矩,是人伦。还不是道德。
要说到道德,是:楼上家没人,去帮她打扫卫生。楼下妹妹家没人,去帮她做功课。隔壁女同学家没人,去一起学习。这些才属于道德范畴。
一般是读幼儿园的时候才会教,也只有读幼儿园的时候才会慢慢明白的道理。
首要就教育道德,你当你的崽是孔子啊?
楼主,谁敢说他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手段是道德教育,你就反驳他:“你爹妈没教你讲话,你听得懂道德吗?”
对方如果反驳说:“这里说的构建和谐社会,是男女老少都要参与的,成年人难道还要学讲话吗?成年人应该道德教育。”
你就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就要开始教育,否则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都变成猿猴了!
最后,道德是建立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的。明辨是非在前,道德在后。
首先 什么是和谐社会 是道德规范中所描述的社会吗
个体的道德 能否囊括一个 社会 和谐所需要的 各种条件
当个体的道德观念与和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3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4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法律   社会主义   构建   国家   利益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