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小说家,他生活在一个唯美主义的全盛时代。母亲对诗歌的热爱,让王尔德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而后,他在牛津大学就读时,与英国唯美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佩特的密切接触,让他进一步接受唯美主义的洗礼。旅行途中,受到意大利和古希腊的非基督教和耽乐文化影响,他创作了他的第一篇文学诗歌《拉凡纳》。在此诗中,他的唯美主义观已初现端倪。与此同时,唯美主义画家惠斯勒提出“艺术家要高于自然”的观点也深刻地影响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王尔德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能代表其唯美主义观的当属他撰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一、小说概述
《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了一位名叫道林·格雷的贵族少年,不仅相貌清奇俊美,而且心地善良,从不为物质所动,他脸上仿佛写着年轻人的一切坦诚和热情,会让人相信他远离了世间一切污浊。正因如此,画家巴兹尔·霍德华将他视作天外来物一般珍贵。巴兹尔对道林有很高的艺术崇拜,以至于他在进行普通的风景创作时,感受到了坐在一旁的道林传递给他的微妙影响,让他在朴实无华的树林里看到了奇迹。因而,对画家巴兹尔来说,道林·格雷是他艺术的全部。自从遇到道林·格雷,道林的人格魅力就为他指明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他的作品都完成得很好,都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但是,巴兹尔无论是照着道林·格雷画油画、素描、速写,都不能画出让自己满意的道林·格雷画像。直到亨利勋爵与道林·格雷相识,亨利勋爵称赞道林的青春与俊美,却又告诉他这些美都会随着时间流逝,青春也会一去不返。沉浸在创作中的画家无暇聆听亨利与道林的对话,只发现道林脸上流离出了最奇妙的表情——嘴
巴微张,眼神明亮,而这些也都被捕捉到道林的画像中。
一方面,是坦诚真挚的道林·格雷听到亨利勋爵发表的“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诱惑”的耸人言论,触动了道林内心深处的秘密心弦;一方面,又是本就对道林·格雷带有艺术崇拜,并总是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注入许多自我的画家巴兹尔,捕捉到了道林的心弦被触动后的微妙表情。这些种种,造就了一副奇妙的杰作——“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在看到这幅作品后像蒙赐天启似的,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美貌。而才被亨利勋爵唤醒的他,联想到青春流逝后的变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剧痛和悲哀。他喃喃自语道:“真悲哀啊!我会变老,变得可厌可怕,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永远停留在六月这特别的日子里,不会变老……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为了这个……为了这个,我愿献出一切!对,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寥寥几句,哪怕发自肺腑,也没有人当真,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熊瑞仪
湖南大学
[摘 要]19世纪后半期,唯美主义理论顺应着对世俗的反抗和对现实的逃避而生,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小说家,提出了“艺术即形
式”的唯美主义观点。要探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自然需要从他的著述入手,他一生著
述颇丰,其中,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最能表现他的唯美主义观。本文将以《道
林·格雷的画像》为例,探讨王尔德对于艺术与道德、艺术与人生的唯美主义观。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 王尔德 唯美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3-0011-03
作者简介: 熊瑞仪,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科教师(语文)。
11
2021.03
没有人认为这个交换协议能够达成。
内心已然产生变化的道林继续生活,结识了一个小剧场的女演员,并坦言自己爱上了“她”,但道林对她
的爱仅仅停留在舞台上的完美演绎。由于女演员从道林那里懂得了爱,她无法再对着丑陋年迈的剧场演员表现爱情,她的舞台也变得黯然失。在巴兹尔和亨利两位朋友那里感到丢脸的道林到剧院后台,对着女演员发泄自己的不满。随后,道林不顾女演员的苦苦哀求愤然离去。回到家中,道林发现画像中俊美的男子嘴角多了一丝残忍,才明白当初自己许下的那个疯狂的愿望:“希望自己永葆青春,而画像变老;自己的美永不褪,而画布上的脸庞会代他承担情欲和罪孽的重担,画上的形象会代他呈现痛苦和思考的痕迹,而他则能保持自己刚刚意识到的少年的娇嫩青春和可爱。”许愿已然灵验,想起这些,道林感到害怕,用一块大的屏风遮住了自己的画像。可是第二天一早,不敢相信的道林再次来到画像面前确认,他确认,画像变了,无心的愿望灵验了。随后,得知女演员在吵架当晚去世的道林,他不但没有克制自己,反而带着微妙而隐秘的欢愉去享乐,去放肆地生活,试图忘记刚刚发生的死亡,让画像替他承担羞耻的罪恶。画像成了他最神奇的镜子,不仅向他展示自己的身体,更向他揭示自己的灵魂。随着道林在享乐世界越陷越深,画像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变得丑陋不堪。道林决心隐藏这个秘密,他把画像锁在了自己曾经住过的小屋子里,就这样享受着他不会衰老、不会变化的容颜。
十八年后,画家巴兹尔在远赴巴黎前,特地来相劝道林做回当初那个坦诚真挚的他。而道林·格雷面对自己丑陋的灵魂,将一切都归咎于画家当初画了那副杰出的画像。最终,他基于对画家作品的憎恶以及对自己丑陋灵魂的厌恶,杀害了画家巴兹尔,并利用结识的精通化学试剂的朋友将巴兹尔的尸体消
解殆尽。道林·格雷像无事发生一样继续着他的生活。直到女演员的弟弟前来寻仇,却死于非命。道林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孽,决心做回一个好人。可是在他做完所谓的“善事”之后,画像还是一如既往的丑陋。恼怒的道林看到一旁反着烛光的刀,决心用这把刺死画家巴兹尔的刀,销毁这幅由画家创作的、代表他丑陋灵魂的画像。一刀刺去,画像貌美如初,旁边躺着的是丑恶苍老的道林·格雷。
二、王尔德论艺术与道德
显然,《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极致的享乐主义是不道德的,他不为女演员的死亡悲伤,也对自己谋杀画家巴兹尔感到麻木。但王尔德却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序言》中写道:“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只追求美”“书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只有写得好和写得差,仅此而已”因而,他认为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书就是好书。他认为艺术不为道德服务,也不依赖道德而存在,艺术只追求美。他曾在《艺术家即批评家》中发表名言:“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除了那些下流的专以引人为善或为恶的的或教训的艺术。”他的意思则是说,“艺术是非道德的,艺术不是为道德服务的,不是专为道德效劳的”。因此,他提出“罪恶与美德,都是艺术的原料”,对于艺术家来说,什么都可以表现,什么都应该表现。所以,哪怕王尔德笔下的道林犯下多么深重的罪孽,仍然不会影响作品表露出可以唤醒观众的美感。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按照巴兹尔所说,“画家巴兹尔的头脑和才能,
亨利勋爵的地位和财富,道林的姣好的容颜,皆为老天所赐”。随着情节的发展,画家巴兹尔代表理性和过分标榜的道德,亨利勋爵代表诱惑和无尽的欲望,道林代表堕落和深重的罪孽。这三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代表的事物在小说对话中碰撞,最终以丑陋苍老的道林倒在年轻貌美的画像旁边结束全文,让观众脱离了道德是非来感受作品中的纯粹美感。王尔德曾说:“巴兹尔·霍华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的我,道林是我想要成为的我”,因而也不乏学者脱离道德本身,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来分析这三个主要人物与王尔德的关联。
王尔德利用艺术的纯粹美感,来对抗当时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则,极力区分艺术与道德的领域,是王尔德的进步之处。但艺术的纯粹美感不能完全脱离道德,因为艺术的纯粹美感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不可能与善的追求背道而驰的。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虽然犯下深重的罪孽,但他最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良知不安,
122021.03
而趋向做一个好人。但做过的恶事,流逝的青春,不会由于他的浪子回头而一笔勾销,恼怒的他才刺向了画像。最后,在恼羞成怒中,他以丑陋苍老的面貌死在画像旁边,多年的秘密终于展露在世人面前。世人都将明了他的罪恶,他不再是当初那位风度翩翩、坦诚真挚的少年。
三、王尔德论艺术与人生
在王尔德看来,现实人生大都是不完美的、丑陋的,是不值得进行艺术描写的。他甚至提出“人生是破坏艺术的毒剂,是毁灭艺术之宫的仇敌”。因而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让道林的寥寥几句话语成了道林与画像的交换协议,让画像承担道林的衰老和罪孽。原本应该过着真实人生的道林,却像没有灵魂的艺术品一样永不凋零;而原本冰冷的艺术品,却像活人一样体会人生,记录下现实中道林犯下的种种罪孽。艺术与人生在这里相织交融,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虽然将现实人生做成一部分原料,但王尔德将它进行了重新创造,使它成为新的优美,全然看不出现实人生的影子。这也就是王尔德所提出的“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的观点。
批评家们在批评《道林·格雷的画像》时,指出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存在。不论是无比俊秀、无比坦诚真挚的道林,崇尚理性和道德的画家巴兹尔,还是揭露诱惑和欲望的亨利勋爵,都不像现实人生中活生生的人。对此,王尔德直接反击道:“如果那些人物在生活中是可以发现的,那也就不值得我来描写了。文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不存在的人物存在。”确实,有了王尔德的描写,才真正让观众感受到这部艺术作品想要传达的力量。也正是有王尔德对于人物的各种细节、对话、外貌描写,才让观众在脑海中相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并相信他们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王尔德提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就是谎言”。他强调想象力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并说如果艺术只是模仿现实人生,那就和照相写实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尔德批判现实人生的丑陋,不愿意描写不完美的人生,这是他对抗世俗的表现。这种表现对当时的
社会现状而言,具有一定的革命彩,同时,他所强调的想象力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颇有道理并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王尔德将艺术与生活完全放在对立面,又在创造和谎言上完全对等起来,无疑是片面的。他没有意识到艺术与生活之间必然的联系,哪怕道林、巴兹尔、亨利在现实生活中不会遇见,但他们也不过是放大了、夸张了生活中人人所表露出的人性的某一个方面而已。王尔德过分地将艺术与人生割裂开,逃避艺术始终与生活相关联的事实。
四、结语
总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就在于他认为艺术应当以追求“形式”为目标。正是因为艺术追求“美而不真”的形式,才能与人生、道德产生区别,才能实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目标。王尔德提出最高的形式在于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抽象的装饰,一切都是为了艺术的纯粹美感。就如《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无意灵验的交换誓言,不依靠现实人生中的具体内容,就实现了现实人生与艺术品的对调。这样的情节设置是虚构的,是富有想象力的,同时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最能传递艺术的纯粹美感的;其次就是由现实人生加工成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虽然借用了生活中的具体内容,但它们经过作者的二次创作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的具体内容,全然不见现实的影子,化身为纯粹的美感了;最差的形式是现实生活将全部形式占据得满满当当,使得纯粹的美感没有容身之地,自然也就没有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王尔德展露出他反抗社会、惊世骇俗的锋芒,将唯美主义理论推向极端。但随着他因同性恋被捕入狱,他在继承了佩特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艺术与道德、艺术与人生的探讨也开始落下帷幕,
而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成为导致他官司失利的罪证之一。出狱三年后,王尔德在巴黎一家小旅馆去世,年仅46岁。
参考文献
[1]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孙宜学,译.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2]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牛璟祎.《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
追求[J].文学教育(上),2018,(09).
13
2021.0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4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3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画像   人生   道林   现实   画家   巴兹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