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缅斯、汉藏日韩:僧尼袈裟三衣知多少,派系传承各不相同!

泰缅斯、汉藏⽇韩:僧尼袈裟三⾐知多少,派系传承各不相同!
着僧⾐、剃净发是区分僧俗的标准。佛与僧的着⾐泛称法⾐。唐代⾼僧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凡是⾐服之仪,斯乃出家纲要”,⼀语道出法⾐的重要性。
但从佛法东传以来,南传、藏传、汉传三⼤分⽀,所着僧袍都不⼀样,这是为什么呢?不同场合要怎么穿才对呢?为什么呢?
- 1 - 什么是三⾐?
印度,由于天⽓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的⾐服⼗分简单,但是出家⼈究竟应该有⼏种⾐?这就必须考察⾐制的来源。
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只有⼀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着的⽅法及其式样,跟俗⼈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丘应该有多少件⾐服。
后来,在⼀年的冬季⾥,佛与弟⼦们在⼈间游⾏乞化,佛陀看见弟⼦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且⼗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的限制了。
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试验:初夜披⼀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件,也就⾜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丘不得超过三⾐,这就是所谓“三⾐”的来源。
由内⽽外第⼀⾐安陀会,第⼆⾐郁多罗,第三⾐僧伽梨。
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丘应具三⾐,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分种种。安陀会⾐:俗称五⾐,即五条⾐,五条之袈裟,名下⾐,⼜名“杂作⾐”。平时作杂事⼯作,均着此⾐。
郁多罗僧⾐:俗称七条⾐,七条之袈裟,名中⾐,⼜名“上着⾐”。以其布块为七条,受两长⼀短割截⾐持,平时僧众上殿过堂均着此⾐。
僧伽梨⾐:俗称祖(主)⾐,九条乃⾄⼆⼗五条之袈裟,名上⾐,⼜名⼤⾐。每⼀条,缀长布四块,短布⼀块(四长⼀短)此⾐为最⼤,故称⼤⾐。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著之。
以袈裟为法⾐的代名,是全佛教的公意。《法句经》,《长⽼偈》,早就这样称呼了。
袈裟是⼀种颜⾊,如唐慧苑《⾳义》(上)说∶“袈裟,此云染⾊⾐,西域俗⼈皆著⽩⾊⾐也”。⽞应《⾳义》(卷⼀五)也说∶“袈裟,此云不正⾊”。
佛制僧⾐,不得⽤印度俗⼈的⽩⾊,⼜不得⽤纯青纯黄等正⾊,称为袈裟,所以说“染⾊”、“不正⾊”。
到底是什么颜⾊?佛世并⽆⼀定。
佛灭以后,就要看习惯使⽤的颜⾊⽽定了。
如北传(有部)说袈裟是⾚⾊(汉译《善见律》,说末阐提“著⾚⾊⾐”,巴利原语就是袈裟);南传(铜鍱部)说是黄⾊(或译袈裟为“黄⾦⾊⾐”)。
- 2 -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传到斯⾥兰卡发展起来的,是⽬前基本保存古⽼佛教教法的部派。
主要包括:
泰国的⼤宗派和法相应派;
斯⾥兰卡的暹罗派、阿摩罗普罗派和罗曼那派;
緬甸的善法派、瑞琴派和门派。
南传佛教国家的僧团內部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別,但这些派別在戒律、经典、教法等诸多⽅⾯并⽆分歧,依然以巴利经典为根据,仅是在剃眉、持伞、通披、偏袒、诵经⾳调与袈裟的颜⾊等等细节⽅⾯存在着⼀些微⼩的差异。
南传佛教徒的僧⾐较为朴素,⾚脚、黄⾊裹布袈裟,为统⼀装束。
根据等级不同,袈裟的颜⾊划分为淡黄、深黄、橘⾊等,南传佛教中⾄今仍有出家⼈像佛在世时⽐丘⼀样,只披⼀块黄布袈裟。
同时因传承不同,颜⾊不同:
⽐如:
其穿法,如下图(因为不到实在不到合⽤的图⽚,师兄们多海涵):
通肩和偏袒右肩的不同穿法,代表着不同的场合:
通肩,⼀般是在僧尼坐禅或出⼊世俗之地时穿着,是为彰显袈裟福⽥相之功德。
偏袒右肩,多⽤于礼佛、供养、忏悔、⾯见长⽼、论证佛法等场合,以⽰慎重、尊威之意。
- 3 -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属于⼤乘佛教,但以其密宗传承为特⾊。集中在中国藏族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肃、云南),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图⽡和布⾥亚特。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主要包括: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还有噶当派,后逐渐消并⼊格鲁派)。
其中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古⽼的教派,因为该派僧⼈都戴红⾊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
主要传承为:敏卓林寺、噶陀寺、多吉札寺、⽩⽟寺、雪谦寺、卓千寺等六⼤寺系。
除此之外有两⽀主要传承:龙钦宁提传承和敦珠新伏藏传承,敦珠传承仍属噶陀寺系传承,⽽龙钦宁提传承则是独⽴于六⼤寺系之外的多智钦寺。
六⼤寺系之外的多智钦寺。
噶举派,是以教法传授⽅法的特点⽽命名的,注重密法的修习,⽽修习密法⼜必须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另外,由于噶举派僧⼈的僧裙中加有⽩⾊条纹,后⼈学者⼜俗称“⽩教”。
萨迦派,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殊、观⾳和⾦刚⼿菩萨“三怙主”的红、⽩、蓝(⿊)三⾊花条,故⼜称“花教”。
格鲁派,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戴黄⾊僧帽,故⼜称“黄教”。创教⼈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故该派⼜被称为新噶当派。
律经上说,⽐丘有⼗三件⾐物:朗袈(重复⾐,袈裟)、喇奎(上⾐)、夏⽊特(裙)、夏⽊特森(副裙)、唐奎(下⾐)、委森(掩腋⾐)、委森森(副掩腋⾐)、东其(拭⾯⼱)、纳森(护腋⾐)、延嘎普(护疥⾐)、扎赛(剃发⾐)、顶娃(敷具)和亚奎(⾬⾐)。这⼗三件⾐物的尺⼨⼤⼩、⾊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不能随意制做。
朗袈(袈裟,重复⾐),朗袈是把黄布剪裁成布条缝制⽽成的。是袈裟的⼀种,朗袈是⽐丘在礼佛、化缘、讲经、听经、参加仪轨聚会等时所穿的⼘⾐之⼀⽽不是常服。
袈裟有红、紫、黄三种颜⾊,活佛穿黄⾊,⼤喇嘛级别的穿红⾊,普通喇嘛穿紫⾊。
喇奎(上⾐),喇奎即上⾐,是沙弥和⽐丘⽩天穿的上⾐。喇奎由布条和副布缝制⽽成,⼤⼩与朗袈相同。唯有扎什伦布寺密宗扎仓的僧⼈,着深红⾊喇奎。
唐奎〔下⾐),唐奎即下⾐,是⽐丘所穿的⽹格裙,由五条⼀副半布缝制⽽成的。
夏⽊特(裙),夏⽊特即⽩天穿的下⾐裙,它是⽤来防⽌唐奎染汗的。⼤⼩与唐奎相同。夏⽊特森(副裙),夏⽊特森即夜间所穿的内裙,尺⼨与唐奎相同。如果是⽩⾐居⼠,其下裙着⽩⾊。藏地称之为“沙姆塔布”。
夏⽊特从折皱上分为蔵隋和卫隋。裙后⼜两折为蔵隋,⼀折为卫隋。蔵隋上的两个折皱代表西传律统和东传律统。
委森(掩腋⾐),委森即⽩天所穿的内上⾐,相当于汗衫。意在防⽌汗湿袭裴,尺⼨与上⾐相同。委森森(副掩腋⾐),委森森即夜间着于上⾐内的内衫,尺⼨与上⾐相同。
藏地将普通的坎肩称之为“东嘎”,黄⾊部分上⾯绣花的,是转世祖古(活佛)。
其寓意是表⽰忏悔、⾏善的决⼼坚定不移,能⼒最⼤。
其上有蓝线的勾环,因律经规定,⽐丘外出时不能甩动胳膊,为此外出时,将⼤拇指别在线环内来避免甩动。
质地⽅⾯:
过去⾊拉寺、哲蚌寺、⽢丹寺这三⼤寺、地⽅政府的僧官、布达拉宫的僧⼈等⼀律着黄绸黄缎东嘎;
三⼤寺扎仓则以上的僧职⼈员,着⾚黄缎⼦东嘎;
三⼤寺扎仓则以上的僧职⼈员,着⾚黄缎⼦东嘎;
上密宗院僧⼈,着黄⾊⽑料东嘎;
下密宗院僧⼈,着红⾊⽑料东嘎。
东其(拭⾯⼱),东其即拭⾯⼱,是⼀肘见⽅的辣脸布。
纳森(护腋⾐),纳森即⽐丘在患脓疮病时所穿的⾐服,⼤⼩与喇奎相同。
延嘎普(护疥⾐),延嘎普即覆疮⾐,是⽐丘⽤以遮护疥疮的。尽⼨为长六肘、宽三肘。
扎赛(剃发⾐),扎赛即剃发布,是⽐丘剃发时⽤来装剃下来的头发的。尺⼨为长三肘、宽⼀肘半。
顶娃(敷具),顶娃是⽐丘夜间睡觉时铺的垫⼦,长三肘、宽⼆肘六指。不能⼤于这个尺⼨,否则就成为孽根。
亚奎(⾬⾐),亚奎即⽐丘在夏季遮⾬的布,长九肘,宽三肘⼋指。不能⼤于这个尺⼨,否则就成为孽根。
常见的僧服,普通⼈是不能穿的,但很多⼈在藏地常见的服饰,其实不是僧服,⽽是披单(藏语叫“森”),夏天遮阳冬天御寒的单⼦,千万不要认错。
藏地特有的僧服中,帽⼦也是很特别的。
班智达冠,藏⽂称为(班夏),意为班智达的帽⼦,⼜称为通⼈冠、格西帽、堪布帽等等。班智达指精通佛法之学者,故此冠的佩戴者之⾝份需是善巧讲辩著之⼤智者,于唐卡中常常见到此冠的造形。
相传此冠是印度那烂陀寺所传⼊藏地:
帽分两翼表世俗、胜义⼆谛;
顶尖⾼昂中央表⽆谬中观正见;
三条线,代表学贯三藏。
早期此冠为红⾊,⼀般间有⾦线,如今在唐卡中的印度班智达及⾮格鲁派佩戴时亦保持此形制。
吉祥萨迦冠,其实是为班智达冠之演变。相传萨迦班智达之师长遍知扎巴坚赞圆寂后,萨迦班智达感痛失顶严,为缅怀师长,遂剪去⾼昂之帽尖,故唐卡中所绘的萨班造像班智达冠均⽆帽尖。这也成为萨迦派独具之班智达冠的形制。
噶举达波帽,这种法帽为达波噶举⽀派所佩戴,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噶玛噶举。据说此帽最初为达波拉杰冈波巴⼤师所戴,本然即⼀整体呈扇形之僧帽,但由于冈波巴⼤师微有头痛,不宜吹风之故,加以两⽿,唐卡中冈波巴⼤师亦常绘制为佩戴此帽。
莲花冠为莲师所佩戴的莲花见解脱宝冠的形制,多为宁玛派所佩戴,其中有诸多特殊的含义,如:
冠冕内外双层表⽰⽣圆次第双运;
顶端三尖表⽰三⾝;
五种颜⾊表⽰以五⾝来利益众⽣;
五种颜⾊表⽰以五⾝来利益众⽣;
⽇⽉表⽰智慧与⽅便;
蓝边装饰表⽰三昧耶⽆边⽆际;
⾦刚宝顶表⽰三摩地如如不动;
鹰鹫的顶翎装饰表⽰见解证悟到极点、修⾏已达究竟等等。
千佛冠,这种法帽是藏传佛教中最为普遍的⼀种,为法会时普通僧众所戴,格鲁派居多,均为黄⾊,其他教派亦有红⾊及体⿊绒红之⾊制。此冠具有⼗分丰富的法义内容:
内衬,表光明法⾝;
帽端如合掌,表双运报⾝;
黄⾊,表释迦殊胜化⾝。
帽延有穗,其有千数,表贤劫千佛;
帽尖向前,表⼋万四千法蕴;
帽尖向上,表⼆聚双运;
⼀整⽚⽽叠为⼆瓣,表⼆谛圆融双运;
帽⼦系绳⾚⾊,表空⾏聚集等等。
靴履
据律经,印度佛教僧⼈穿的僧鞋有⼤头鞋、钩⿐鞋、尖头鞋、长筒鞋、避蛇鞋等。
在藏区由于地理和⽓候与印度⼤不⼀样,加之做僧鞋的材料也不⼀徉,因此与印度的僧鞋略有不同。
藏区的僧鞋⼤多是以⽜⽪为底的长筒鞋,不论是三⼤寺,还是其它寺院,也不分地域,藏区的⼀般僧⼈都穿连底⽪靴。
活佛、堪布、布达拉宫的僧⼈、扎什伦布寺的孜滚僧等则穿厚底僧鞋。
职位较⾼的僧官则穿厚底锦缎鞋,⼀般僧官则穿果科鞋。
三⼤寺等⼤多数寺院僧⼈不穿松巴鞋,但是后藏地区扎什伦布寺等许多寺院僧⼈却穿松巴鞋。不过,鞋筒和鞋帮带等都是深红⾊的。当然,僧⼈穿的松巴鞋没有像俗⼈穿的松巴鞋那样的华丽绣花。
- 4 -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本、朝鲜半岛等地,为北传佛教中的⼀⽀,主要以⼤乘佛教为主。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前主要宗派有:律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宗、禅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密宗。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3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袈裟   传承   地区   教法   印度   佩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