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医师指导: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评价

⼉童少年⽣长发育评价指标及⼀些评价法如下:
  (⼀)常⽤的评价⽅法
  ⽣长发育评价在⼉少卫⽣⼯作中应⽤⼴泛,主要⽤于:①评价个体、体⼉童少年现时的⽣长发育⽔平,处于什么等级。
②筛查、诊断⽣长发育障碍、评价营养和⽣活环境因素对⽣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保健咨询建议。③列⼊社区健康⽔平的指标体系,通过观察指标变化,评价各项学校卫⽣措施的实效,作为实施学校卫⽣监督的依据。根据这些需要,⽣长发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长发育⽔乎、⽣长发育速度、各指标相关关系等三个⽅⾯。
  选择合理的评价⽅法,是进⾏正确评价的关键。迄今没有⼀种⽅法能完全满⾜对个体、体⼉童的发育进⾏全⾯评价的要求。因此,应根据评价⽬的选择适当的⽅法,⼒求简单易⾏,直观⽽不需要附加计算;可结合体格检查、⽣活环境条件、健康和疾病状况进⾏综合分析,以得出较全⾯、准确的评价结果。
  (⼆)指数法
  指数法利⽤数学公式,根据⾝体各部分的⽐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评价。
本⽅法计算⽅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应⽤⼴泛。常⽤指数有:
  (1)⾝⾼体重指数,表⽰单位⾝⾼的体重,体现⼈体充实度,也反映营养状况。
  (2)⾝⾼胸围指数,反映胸廓发育状况,借以反映体型。
  (3)⾝⾼坐⾼指数,通过坐⾼和⾝⾼⽐值,反映⼈体躯于和下肢的⽐例关系,反映体型特点。可根据该指数⼤⼩,将个体的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
  (4)BMI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m2),⼜称体重指数。近年来受国内外学者⾼度重视,认为它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体的充实度和体型胖瘦,且受⾝⾼的影响较⼩,与⽪脂厚度、上臂围等反映体脂累积程度指标的相关性也⾼。我国已建⽴的"学龄⼉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别⼀年龄别筛查标准",是BMI在⼉童⽣长发育领域的具体应⽤。l8岁时该指数≥24和≥28,可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5)握⼒指数和背肌⼒指数:均利⽤肌⼒与体重的密切关系,借助单位体重的握⼒和背肌⼒校正体重的影响,分别显⽰上臂和腰背部的肌⾁⼒量,⽐原指标更具可⽐性。
  (6)肺活量指数:分别利⽤肺活量和体重、⾝⾼的密切关系,利⽤单位体重或⾝⾼校正肺活量,以更确切反映机体肺通⽓能⼒的⼤⼩。
  由于⾝体指数存在显著的种族、域乡、性别、年龄和⾝⾼等差异,应结合专业知识应⽤,注意克服指数的机械性弱点。制定和应⽤评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不能忽视⾝⾼因素。同性别、年龄⽽⾝⾼不同的⼉童,⾝材⾼⼤⽽粗壮者和⾝材矮⼩⽽瘦弱者可同样被评价为"体型匀称".克服⽅法是利⽤年龄别⾝⾼标准,先筛出那些⽣长发育迟滞者。②充分注意指数(尤其源⾃体格指标者)鲜明的种族、地区差异。③⼤多数指数呈⾮正态分布。因此,依据百分位数法先将指数分若⼲等级,确定其等级含义。
  (三)等级评价法
  等级评价法是离差法(⽤于评价个体、体⼉童少年⽣长发育现状的常⽤⽅法)中最常⽤的⼀种。它利⽤标准差与均值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评价时将个体该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较,以确定发育等级。国内最常⽤五等级评价标准见表9-1.
  ⼀般⽣长发育评价中,⾝⾼和体重是最常⽤的指标。个体的⾝⾼、体重值在判定标准均值±2个标准差范围内(约占⼉童总数的95%)均可视为正常。但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童少年,不能据此定为异常;需定期连续观察,结合其他检查,慎重做出结论。个体的体重有升有降,易受内外环境影响。若⼉童体重连续数⽉下降,则应先排除疾病再评价营养状况。
  等级评价法亦可⽤于集体⼉童的发育评价,称"等级百分数法".评价时先将两个班或两所学校所有学⽣
的测量资料,分别按不同发育指标,采⽤统⼀标准,对照相应的等级评价标准,确定各个体的等级。然后,分别统计每项指标中各发育等级的⼈数占各班、各校整体的百分数(%)。由此,可通过分析两班间、两校间在该指标上发育"好"或"差"的等级百分数的⾼低,⽐较其发育状况。
  等级评价法的优点是⽅法简单,易掌握,可较准确、直观地了解个体⼉童的发育⽔平⾼低。评价集体⼉童时,所得结论不受两体内部成员性别、年龄等差异限制。这是因为尽管两体的成员组成不同,但评价时各个体都是按该指标各⾃的年龄、性别评价标准进⾏的;换⾔之,体的等级百分数建⽴在个体等级评价的基础之上。等级评价法的不⾜之处是只能对单项指标进⾏评价,⽆法准确判断发育匀称度,⽽且其变化趋势在动态观察中不够直观。
  (四)曲线图法
  曲线图法是离差法中另⼀常⽤评价⽅法。制作曲线图时,将某地不同性别⼀年龄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1、±2个标准差分别点在坐标图上(纵坐标为指标值,横坐标为年龄,男⼥各⼀),然后将各年龄龄组位于同⼀等级上的各点连成曲线,即制成该指标的发育标准曲线图。若连续⼏年测量某⼉童的⾝⾼或体重,将各点连成曲线,则既能观察出该⼉童的⽣长发育现状,⼜能分析其发育速度和趋势。以⾝⾼为例,若个体的测量值在均值±1个标准差内可评价为发育中等;均值+1~+2个标准差间者可评价为发育中上等;在均值-1~-2个标准差间者可评为发育中下等;在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者
可评为上等;⽽均值-2个标准差以下者可评价为下等。如上述,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童,不能⼀概评价为不正常,应连续观察其发育动态,判断其发育曲线是趋向好转还是趋向恶化,再做出正确判断。
  ⽤曲线图来评价集体⼉童少年的发育现状也简便易⾏。可在同⼀坐标纸上将该体各年龄组的某指标均值和该地区同年龄-.陛别发育的"标准"均值都绘成曲线;⽐较两曲线相差的⾼低和距离远近。同理,也可⽐较某地不同年代某指标的均值曲线。
  曲线图法使⽤⼴泛,有以下优点:①⽅法简单、结果直观、使⽤⽅便。②能描述⼉童的发育⽔平等级。③能追踪观察⼉童某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④能⽐较个体和体⼉童的发育⽔平。不⾜之处是不同性别的每⼀指标都要做⼀张图,也不能同时评价⼏项指标,分析⽐较发育的匀称度。
  (五)百分位数法
  百分位数法有多种表⽰⽅法,其中以百分位数曲线图法(percentile curve)使⽤最⼴泛。制作原理、过程与离差法相似,但基准值(P50)和离散度(P3、P25、P75和P97等)均以百分位数表⽰。优点是⽆论指标是否呈正态分布,都能准确显⽰其分散程度。
  ⽬前,利⽤百分位数法和曲线图法结合制成的⾝⾼、体重、BMI等指标的百分位数曲线图,已成为⽬
前WHO和许多国家⽤以评价⼉童少年⽣长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标准。评价时只需到个体⾝⾼或体重在图上的位置,即可评价发育现状。根据所处范围描述结果,如位于<P3、P3~P25、P25~P75、P75~P97或>P97范围内,分别相当于"下"、"中下"、"中"、"中上"和"上"等。本⽅法形象直观,反映发育⽔平准确,便于动态观察。
 评价体⼉童时,可单⽤各指标P50,配合P10、P25、P75、P90等少量曲线,反映同时期不同地区、体的发育⽔平差异,或⽐较同体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发育⽔平处于P3和P97以外者应重点追踪,⽐较他们在图上的变化,配合临床检查,排除侏儒症、⽣长发育迟滞、营养不良或巨⼈症、肥胖和其他疾患。
  本⽅法的缺点与离差法曲线图相同;制定标准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若各性别⼀年龄组⼈数不⾜150⼈(青春期不⾜200⼈),制成的标准曲线两端(P3、P97)值摆动较⼤,直接影响标准的应⽤价值。
  (六)标准差分法
  标准差分法是⼀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差法,简称“Z”分。1个“2分”值相当于1个标准差值。
  (七)相关回归法
  相关回归评价法利⽤⾝⾼和体重、胸围等指标间的密切关系,以其中某项指标为因变量,求得⽅程并编制成回归评价表,进⾏发育评价。根据回归⽅程中变量的多少可以有⼀元回归、⼆元回归等。优点是能综合应⽤多个指标的结合,准确反映发育⽔平和⾝体匀称度,直观性强。但标准图制作繁琐限制了其应⽤。
  (⼋)⽣长速度评价法
  ⽣长速度是评价⽣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征,常⽤指标有⾝⾼、体重和头围(尤其3岁以下)等,⾝⾼最常⽤。遗传、环境因素综合作⽤于机体所产⽣的变化,可通过⽣长速度的加快或减慢反映。即使是同时出⽣的同性别个体,其⽣长速度变异也很⼤,尤其在青春期⽣长突增阶段。因此,评价⽣长发育速度,可敏感地反映⽣长的动态变化。有些⼉童因疾病等原因,⽣长出现障碍,但根据上述评价⽅法,其⽣长⽔平可能仍处于正常范围;此时,只能依据其⽣长速度的减慢或停滞,才能及早筛查出⽣长发育异常。
  评价个体的⽣长速度,所⽤标准需根据追踪资料获得,包含同性别⼀年龄组的早熟、平均、晚熟等不同类型的增长期望值及其范围,从⽽能准确、全⾯地评价⽣长速度及其变异。长期追踪调查应以有代表性的同⼀批⼉童为对象,每年⾄少两次定期测量⾝⾼。不同季节⽣长速度不同,故任何年龄的⽣长速度正常值,都应以⼀整年的速度及其变异程度表⽰。
  评价体的⽣长速度,主要利⽤前述的半追踪性调查,甚⾄横断⾯调查资料,来制定发育速度的参考标准;后者是以年增加值、年增长率为指标所获得的⽣长速度的近似值。计算⽅法如下:
  (1)年增加值(annual increment):以⾝⾼为例,通过对个体⾝⾼的连续测量,把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测量的⾝⾼值相减。除以时间(年为单位)⽽得。
  (2)年增加率(annual incremental rate):仍以⾝⾼为例。因不同年龄个体的基础⾝⾼不同,故⾝⾼增加值必然受⾝⾼基数的牵制。⾝⾼基数不同的⼉童,尽管增长值相同,含义却不⼀样;基数越⼩,⽣长速度越快。因此,需将年增加值除以⾝⾼基数,使绝对数变为相对数,才能得出年增加率(Vt,%)来进⾏⽐较。
  (九)发育年龄评价法
  发育年龄⼜称⽣物年龄或⽣理年龄,是指⽤⾝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性征指标的发育平均⽔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状况。发育年龄有形态年龄、性征年龄、齿龄、⾻龄(skeletal age)等四类。其中最实⽤、结果最精确的是⾻龄。
  ⾻龄,是根据⼉童少年的⾻骼发育(钙化)程度同⾻发育标准进⾏⽐较求得的发育年龄。⾻龄是反映个体发育⽔平和成熟程度较精确的指标,能较客观、精确地反映从出⽣到成熟过程中各阶段的发育⽔
平,在各种发育年龄中应⽤最⼴泛。⾻龄在探讨⽣长发育规律、判断⽣长发育障碍性疾病、运动员选材、预测⼥孩⽉经初潮、预测⼉童少年的成年⾝⾼等⽅⾯都发挥着重要作⽤。
  判断⾻龄主要利⽤X线摄⽚。通过观察⼉童少年⼿腕部各⾻化中⼼的出现、⾻块的⼤⼩、外形变化、关节⾯出现及⼲骺愈合程度等,并和作为正常值的"⾻龄标准"⽐较,即可判断个体的⾻龄。
  理论上,⼈体各部分⾻骼均可⽤于判定⾻骼的成熟程度,但以⼿腕部最为理想。主要优点是:①⼿、腕⾻数⽬、种类和形状多样。包括长⾻、短⾻、不规则⾻和种籽⾻,对全⾝⾻骼有很好的代表性。②⼿、腕⾻各继发性⾻化中⼼的出现及掌指⾻、尺桡⾻的⼲骺愈合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不同发育阶段问界限明确,易发现差别。③拍⽚⽅便,投照条件易控制,受检者接受的X线剂量⼩,对保护⼉童少年健康有利。
  (⼗)营养状况评价法
  营养状况评价,指对⼉童少年个体或体的营养状况所获资料进⾏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评价,是少⼉卫⽣⼯作的重要内容。观察指标主要有⾝⾼、体重、⽪脂厚度等。制定营养评价标准,⼀般应以那些⽣活环境适宜,膳⾷摄⼊合理,⽣长发育良好,可获得良好保健服务的⼉童少年为参照⼈(reference population)。由这类样本制订的标准⾼于⼀般⼉童的发育⽔平,属"理想标准",其积极意义是可加速对⼉童少年⽣活状况和保健服务的改善。
  过去曾⽤"年龄别体重"(weight for age)。它是⼀种以时间年龄来⽐较体重⼤⼩的⽅法。但⼤量实践证明,该⽅法主要适⽤于新⽣⼉和婴幼⼉,因为此时的⾝长测量误差相对⼤,⽽体重⽆论在测量误差或反映现时营养状况⽅⾯,都是良好的指标。3岁后,⼉童的年龄别体重受⾝⾼的影响越来越⼤;同年龄⾝⾼较⾼者体重也重,⾝⾼较低者体重也轻;如不联系⾝⾼,就不能有效反映现时营养状况。单凭年龄别体重,也不能准确反映那些主要表现为⾝⾼⽣长迟滞的长期性营养不良现象。因此,⽬前该⽅法在⼉少卫⽣领域已很少使⽤。
  ⽬前常⽤于评价⼉童少年营养状况评价的⽅法有:
  (1)⾝⾼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国内也称"⾝⾼标准体重".是WHO积极推荐的指标,着重反映⼉童的现时营养状况。它在同等⾝⾼条件下⽐较体重⼤⼩,可有效消除青春期前因性别、发育⽔平、遗传、种族差别等原因导致的⾝材发育差异的影响。使⽤简便,所评价的营养⽔平较准确、灵敏和客观。WHO推荐⽤于⼩⼉的参考值可男⼥共⽤;但对3岁以上者应使⽤分性别标准。
  我国有些地区仍在使⽤的"l985年⾝⾼标准体重"已明显落后于我国⼉童少年⽬前的⽣长发育⽔平;继续使⽤将导致⼤量的错筛和漏筛现象,应及时⽤"2000年中国学⽣⾝⾼别体重"标准(修订版)替换。⽬前在各发达国家,针对学龄⼉童少年体的超重、肥胖筛查,⾝⾼别体重已逐步被BMI标准取代。
  (2)年龄别⾝⾼(height for age):是⼀种以时间年龄来⽐较⾝⾼⼤⼩的⽅法,通常青春期前⼉童
可采⽤"WHO年龄别⾝⾼"标准。因种族遗传差异,进⼊青春期后仍使⽤该标准易导致误差,应使⽤正在制定中的"中国学龄⼉童青少年年龄别⾝⾼标准".年龄别⾝⾼标准的设计理念是:营养不良包括两种,⼀种是现时性营养不良,即“消瘦”(wasting);另⼀种是长期性营养不良引起的⾝⾼⽣长迟滞(stunting)。对学龄⼉童青少年筛查营养不良时,应先使⽤"年龄别⾝⾼",排除⽣长迟滞者,再⽤"⾝⾼别体重"筛查出消瘦者;两者合并,构成全部营养不良⼈。如果不使⽤"年龄别⾝⾼",那些⾝⾼、体重发育都不⾜(往往前者表现更突出)的患⼉容易被漏掉,甚⾄被错误当作"正常体重",从⽽影响筛查的准确性。
  (3)⽪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是通过估测⽪下脂肪(约占全⾝脂肪量的50%以上)来反映⼉童少年近期营养状况的⽅法之⼀,⽤于评价肥胖程度效果较好。⽪脂厚度可⽤X线照⽚、超声波、⽪褶卡钳等⽅法测量。⽤卡钳测量⽪褶厚度最为简单⽽经济,测得结果和X线⽚测量值的相关可⾼达0.85~0.90,对⼈体亦⽆放射性伤害。但是该⽅法可因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技术差异⽽不可避免地产⽣测量误差。技术差异主要来⾃⽤⼿捏⽪褶时施加压⼒的稳定性;卡钳头的夹⽪时间长短;被测者的⽪褶厚度厚薄等。
  测量⽪脂厚度的部位有多处;其中以上臂肱三头肌部(代表四肢)和肩胛下⾓部(代表躯⼲)最理想。这些部位组织均
衡、松弛,⽪下脂肪和肌⾁能充分分开,测点明确,测量⽅便,测值重复率⾼。该两部位的测量值之和可代表全⾝⽪下脂肪的发育状况。⾝体其他部位的测量点还有肱⼆头肌部、髂上、腹侧壁等。
  ⽪脂厚度和体脂含量间的相关性较⾼,回归系数在0.7左右,故可利⽤⽪脂厚度建⽴估计体脂含量百分⽐(即脂肪含量占体重的百分⽐,简称体脂率)的回归⽅程。个体的体脂分布和⽪褶厚度都受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影响,故此类⽅程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体脂率可判定肥胖程度。⼀般认为:轻、中、重度肥胖的体脂率,男性(适合各年龄)分别为≥20%,≥25%和≥30%;14岁以下⼥性分别为≥25%,≥30%和≥35%;15岁及以上⼥性分别为≥30%,≥35%和≥40%。但是,利⽤该⽅法推算的体脂率和判定的肥胖程度,易受⾝⾼、肌⾁发达程度等影响⽽产⽣误差。例如,同性别、同年龄,⽪褶厚度相同的个体,所计算的体脂率可相同,但因⾝⾼和肌⾁的发达程度不同,其体密度、体脂率可能不完全相等,但在多数此类公式中却被假设是等同的,使⽤时应予充分注意。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0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2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育   评价   标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