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
    【教学对象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
    二、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
    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
    三、分组合作交流
    四、习作练习
    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放课文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歌词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有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张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
灯,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徐妍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由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板书:杜小康)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
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疑,由小说的情节要素入手,整体把握文本。设疑时采用连续性的发问,注重思维的连贯性;设置悬念,深入文本,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这是一副来自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设计说明]:采用直观式教学,以课文的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提问: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笔者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诵体验、推敲文中字词句、填补语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设计说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笔者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
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问:⑴、课文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5、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笔者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笔者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3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2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文本   教学   语文   生活   进行   学习   成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