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

生态美学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华,它不仅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体现自然的美,更在画者凝神静观、与对象交通相应和同构契合中创造了第二自然,创造了最高的美:人内在自由的实现。人不仅依附于自然,并且在理解与接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生态美学角度看,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极富启发意义。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华。长期以来,对文人山水画(包括整个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研究处于一种困境之中。研究者往往以西方为参照,用西方艺术理论进行审视、观照,以解剖学原理、焦点透视规律和光影彩明暗等标尺分析中国传统作品,其结论往往是“不科学”甚至是不可理喻的。而另一方面,肯定自己的传统艺术有独特价值者则认为不能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这是正确的),但他们又陷于以传统的观念、术语来解释古典绘画艺术,自说自话,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内打转。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敝帚自珍。因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尚处在被遮蔽被漠视的状态。
文人山水画肯定有其价值和意义,问题是必须到一条进入文人山水画艺术世界的合理路径。
在我们看来,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生态美学,正适合作为这种路径。
一、“自然之美”:生态美学努力求证的理论命题
不妨先简略回顾一下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生态美学(Eco-aesthetics)也称环境美学(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和巴里·萨德勒(Barry Sadler)主编的《环境美学:阐释性论文集》,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为生态美学的开山之作。1986年芬兰约恩苏大学教授约·瑟伯玛(YrjöSepänmaa)的《环境之美:环境美学的基本模式》,则是生态美学的第一部专著,生态美学的奠基之作。1992年,坦普尔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长岛大学哲学教授、曾任国际美学学会主席、国际美学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的《环境美学》,成为这个学科领域的经典之作。此后,在西方,以加拿大、美国和芬兰为重镇,西方生态美学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在芬兰已经召开了6次国际环境美学大会。包括上述国家在内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以及亚洲的印度),都开设了环境美学的相关课程。[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1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学   艺术   生态   传统   山水画   中国   文人   环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