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中的继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学传统

颠覆中的继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学传统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0期
        内容摘要:苏联解体后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尽管它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但更与俄罗斯文学传统密切相连。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本质特征及同经典文学传统的关系方面揭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浪潮的兴起和嬗变。
        关健词: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传承
        20世纪50年代后,苏俄文学经历了解冻、停滞和改革阶段,文学基本仍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流。而一些作家吸收了西方后现代美学理论后,开始用后现代艺术手法进行创作。1989年,俄罗斯批评家谢·丘普里宁首次公开将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称之为“异样文学”,“后现代主义”伴随着欧美学者德里达、利奥塔等的著作进入到俄罗斯文坛并在90年代异军突起占据主流地位,涌现了大批后现代主义文学新秀。
        一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本质上有以下几大特征:
        1.对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教条僵硬的苏联官方文化进行颠覆和消解。不同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霸权地位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消解,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则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苏维埃国家神话进行解构,因此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具有本国的特。通过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语言机制进行戏仿,嘲笑、讽刺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揭示苏维埃意识形态的荒诞性。
        2.在美学上以多元化、去中心化为原则,“即使在同一作品中,语言、模式和方法都要多元化”。为此,作家通过互文性、对话性和游戏性等美学手段实现这一原则。
        后现代作家用移置、引用、借用、改变、挪用等互文的手法,将其他文本的素材编纂到现有文本中,比如,通过互文对俄罗斯传统神话、童话及各类经典文本进行解构,同时使得作家本身只是文本的“组织者”,而不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的表达者”。由互文性的概念引出了“世界就是文本的”论断,即世界是由无数文化符号组成的超级大文本。文本即无开端也无结尾,更没有确定的终极意义。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和加尔可夫斯基的《没有尽头的死胡同》就广泛采用了互文手法。对话性则指时空之间、时代之间、多个世界和
多个文化间,甚至是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如佩列文的小说《夏伯阳与虚空》则是作家构想的20世纪初国内战争和20世纪末莫斯科郊外疯人院两大时空之间的对话。而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则使读者也参与到文本的创作过程中来,作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往往表现在作者本身时而同主人公完全重叠融为一体,时而藏匿于作品背后,增加了文本意义和形状的不确定性。游戏性也普遍体现在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中。作家以俄罗斯经典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为游戏对象,通过游戏性地引用主题、情节、神话等,制定游戏规则和密码,并将读者置于解码的位置,旨在打破极权话语机制。传统的构建文本的不择遭到贬抑,当代社会的荒诞和滑稽一览无余。如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中的“青铜人”和“贫穷的骑士”戏拟了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名称则戏拟了拉吉舍夫的《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2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11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