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体与晋升路线

选调生是谁
来源:《决策》2013年7期
在全国700多万公务员中,选调生是一个晕染独特彩的存在。
  在制度上,他们是重点培养的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工作的第一站叫“基层”;在乡镇,他们是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带着知识和文化的气息,上升机会相对更多;在组织工作中,他们的历练过程被定位为一条年轻干部培养链,用以探索领导人才成长规律。
  一般来说,选调生的提拔比普通公务员要快得多,许多年轻有为的领导都是选调生出身。在过去的30多年里,组织部门一直把选调生工作视为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围绕着选调生工作,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培训制度和晋升路径。
  当然,对旁观者而言,这个体身上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追问:他们究竟具备哪些特质?他们为什么可以破格提拔?他们的仕途有何别样的风景
一个体的素描
  在选调生的培养上,首先必须抢占时间和空间制高点,早发现素质高的早培养;其次是抢占培养和管理的制高点,避免形式化、功利化,激发选调生的内在成长动力。
  湖南湘潭县的徐韬、江苏扬州市的袁慧中、贵州安顺市的侯轲、江苏泰州市的孙靓靓、甘肃武威市的焦三牛、湖南衡阳市雁峰区的朱松泉、湖南醴陵市的易翔、甘肃武威市的康石、山东济宁市的张辉,他们原本是分散在全国不同地方的“80后”,因为“火箭提拔”在最近两年里引来持续关注。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选调生。
  从这9个人扩展到全国来看,从1980年开始,经历33年,选调生已经是一个13万人的体。虽然他们一开始都被安排到基层,但目标是“培养党政后备干部”。
  应届毕业生用半年时间成为副县级干部,这是普通公务员想都不敢想的,但很多选调生却实现了。因为是选调生,他们的提拔反而不违规。这时,就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追问:选调生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状态?
  为能够解码选调生,本刊通过对不同省市的调查和采访,围绕选调生的体特征、职业状态和管理制度等层面,为选调生体画了一幅素描。
  什么样的体?
  7月3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命费高云为常州市代市长,1971年出生的费高云,将会是江苏省第一位“70后”省辖市市长。他是1993年江苏省选调生,起步于乡镇团委副书记,在20年时间里,先后在邗江、仪征、南通、常州4地担任过16个职位。作为江苏省选调生的优秀代表,费高云曾被邀请到江苏省委党校为年轻选调生做报告。
  按照选调生的制度设计,费高云是从选调生队伍中培养的一个人才。“选调生工作的重点就是培养党政后备干部。在2000年1月,又增加了一项,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选调生研究的广西2003年选调生肖桂国告诉《决策》。这意味着选调生一开始就是组织部的后备干部,而且未来发展是县级以上的。这就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普通公务员等,有了制度性的差别。
  那么,选调生是一个怎样的体?
  从人数规模上来看,最早的一批选调生产生在1965年,后因“”中断。从1980年重新启动到1986年再次中断,全国共选调12700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从1999年10月全面恢复选调生工作以来的10多年里,人数规模持续扩大。在安徽,从1999年开始,每年选调50名左右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04年增加到115人,此后每年人数都在增加。从1999年到2013年,安徽省15批次选调生共3800多人。
  根据2005年以后的招录公告统计,2005年到2012年,全国各地选调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仅在2011年一年就选调了1万多人。
  从不同省份来看,从2005年到2012年,四川省选调人数最多,超过9000人。其次是山东省,有7000多人。接下来是湖北省,有6725人。
  初步统计,从1980年到2004年,全国有6万多名选调生遍布大江南北。按照选调生的制度设计,他们的第一站都是下到乡镇基层。
  与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相比,选调生是“空降兵”。他们一般会在实际工作中分化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积极进取型、满足现状型、无所作为型,还有一部分就是另辟蹊径型,他们选择离开选调生队伍,从事其他职业。
  围绕选调生的未来职业走向,85%的受调查者表示要在基层踏实做事、谦虚勤恳。另据《
当代贵州》杂志在2008年采访的30名选调生发现,有12人表示如果不能去县城工作,会继续留在乡镇;有8人认为“两年后如果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会去考研或从事别的行业”;有10人希望能到县城或省城工作。同时,16%的人希望工作一年后能到上一级党政机关工作。实际上,选调生通过借调、挂职和正式调入等方式进入上一级党政机关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理论上说,一名政府公职人员从大学本科毕业到考取公务员,再到晋升乡镇或县直机关科级正职,最快可在28岁完成。但在多名接受采访的基层选调生看来,这种人生跳跃可谓凤毛麟角。在一个中等县,正科级官员超过百人,正科实职的官员不超过50人。
  因此,破格提拔便成为选调生都希望的一条快捷通道,但近两年发生的一些“火箭提升”事件异化了这一途径。《人民日报》曾联合人民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8%的接受调查者担心被提拔的年轻干部身后有背景,选拔任用不透明。仅2012年至2013年这段时间内,连续多起有着“官二代”背景的年轻选调生被曝光,舆论质疑之声不断。
  但少数选调生的违规提拔,不能掩盖整体的成长。“缩短成长期、提高成才率”,是选调生制度中的一条核心内容,他们在成才率上会是什么状况?
  成才率是多少?
  “工作环境好,不见得能力提高快,环境差更能锻炼人,更能很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在贵州省安龙县德卧镇的选调生马晓龙说。贵州省的调查显示,70%的接受调查者支持马晓龙的观点。有76.3%的人认为,成长成才与选调生经历密切相关;另外有79%的人认为,基层工作锻炼使自己增强了能力。
  另据肖桂国提供的材料,截止到2004年,对20个省的选调生调查统计,选调生中有6800多名进入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有420名进入地厅级以上领导班子,有7名进入省部级领导班子。根据此调查计算,成才率是11%。
  具体到不同的省市县,会更有说服力。
  首先从两个选调生工作持续开展的省份四川、河南来分析。从1983年到2006年,四川23年选拔了6000多名选调生,成长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有30多个,一共产生了400多名县处级干部和800多名科级干部。其中县处级干部占全部选调生的比例是6%。河南省从1981年开始选调生工作,不间断进行了20多年,截止2004年底,河南省市两级组织选调生3866人。
走上副省级领导干部的1人,厅级领导干部的32人,县处级干部365人。县处级干部占选调生总人数的比例是9%。
晋升路线图
所有选调生的从政生涯都从最基层的乡、镇、街道开始。通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他们起点相同,但晋升的通道和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2012年11月21日,王东明调任四川省委书记,时年56岁。此前一年,同样56岁的陈全国升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他们也是20位“50后”省委书记中最年轻的两位。
  25年前,33岁的遂平县委书记陈全国成为“”后河南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同一年,32岁的绥中县委书记王东明也是辽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
  巧合不止于此,两人同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是80年代首批选调生,都从当时中国最基层的公社一级开始各自的从政生涯,从公社普通干部最终成长为“地方大员”。
  1980年重新启动的选调生工作,目的是培养一批有大学文化、经过基层锻炼的“第三梯队”,
作为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基于此,选调生的仕途无一例外都从最基层的乡、镇、街道开始。“条条大路通罗马”,起点相同,但上升之路却有多条。
  走出基层
  肖桂国目前供职于广西区委党校财务处,他是2003年选调生,曾联合数十名选调生编著《选调生:中国特干部后备力量》一书,他同时还是某选调生QQ的主,里共有1000多人。
  肖桂国利用这些资源做了不少统计。他发现,80后选调生的成长轨迹基本呈现这样一条路线:乡镇一般干部——乡镇副职待遇(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等)——乡镇党政副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副乡镇长)、县直单位副职、市直单位副科长——乡镇党政正职、县直单位正职、市直单位科长。还有少数人沿着这条线继续上升:县党政副职、市直单位副职——常务副职——县党政一把手、市直单位正职。这期间还伴随着多次的抽调和轮岗。
  据肖桂国统计,目前副省级以上选调生共有13人,其中正部级3人,分别是陈全国、王东明和陈文清。
  《决策》记者也做了一个统计,对象是13位副省级以上选调生和中央党校选调生培训班的37位地厅级学员。
  统计发现,地厅级选调生全都有乡镇工作经历,87%的地厅级选调生担任过县主要领导(党政副职、正职),且无一例外都有地市主要领导工作经历。副省级以上选调生全部都有乡镇或县工作经历,其中85%担任过县主要领导,且都有地市主要领导工作经历。副省级以上和地厅级选调生,从参加工作到但任正处级干部,都用了10年左右时间。
  《决策》记者梳理50位选调生的履历发现,50后、60后选调生成长为正处级干部,绝大多数是曲线升迁。
  以副省级选调生为例,绝大多数晋升为正处级走的是这样一条线路:先从乡镇、县一般干部调往地市团委、组织部门培养,再到县任党政副职和主要领导,然后升任党政正职。13人里有2个例外,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从乡镇一直做到县委书记。
  统计地厅级选调生的晋升道路发现,从工作到晋升为正处级的路径,基本上是三条:
  乡镇一般干部——团县委、县委组织部、县直部门——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县党政正职。
  乡镇一般干部——团县委、县委组织部、县直部门过渡——乡镇副职、正职——县党政副职、正职;
  乡镇一般干部——县直部门过渡——乡镇正职——团市委、市委组织部过渡——县党政正职;
  在37个统计对象里,没有经上级部门过渡,从乡镇一步步做到县委书记的,仅有四川广元市长王菲1人。另一方面,从县到地市,从正处级到厅级,选调生们的上升之路又是怎样的呢?记者统计发现,62%的地厅级和副省级以上选调生都有团委或组织系统的工作经历,而且这段经历对其仕途至关重要。
  “镀金经历”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参加工作一年多,就升任共青团锦州市委书记。4年后,王东明升为县委书记,从此仕途一马平川,从地市到省委组织部,由中组部到中央编办,再到省委
书记,一路平顺。团委和组织系统两段工作经历中,王东明晋升得最快。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1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1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选调生   工作   乡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