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提到东北的民间风俗,你⼀定会想到东北的秧歌吧。扭秧歌是东北农村逢年过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下⾯是店铺精⼼收集的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1、上⾝动律:东北秧歌的⾝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是⾝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的左右横摆。前后扭⾝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肩与上⾝扭动形成⼀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后⾛上弧线到前⽅,同时左肩⾛下弧线到后⽅。如提压韵:正步位,双⼿叉腰。腰部为轴,⾝体⼀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叉腰。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8字⽴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的“稳相”动律.);前后韵:正步位,双⼿叉腰。头有节奏、⼲净、利索地向斜上⽅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同时,压脚跟随动。(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乐重拍⾝体重⼼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动作⾉、俏特点。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
柔韧性,⾳乐重拍重⼼向下,双膝快直。
  3、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踏步、⼤⼋字步、⼸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些。所以,在进⾏压脚跟的训练中,脚跟要抬得低,压得快,压在正拍上,要有⾉劲,即“踩在拍上,扭在腰上”。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特⾊的舞蹈,⽽舞蹈中的⾉劲⼉、美劲⼉给这⼀舞种增⾊不少。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成了稳中带⾉,⾉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上的动
律;“⾉”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的踢步在⼀拍⾥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瞬间是⾮常快的⽤⼒过程,这⼀过程犹如⼀个快吸⽓,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转化为⼀个长叹似的重⼼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刹那体现了⾉、俏、泼辣、爽快、⼲脆的特点,落地与重⼼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移动其实就是⼀个⼩弧线,做前踢步重⼼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
浪”的弧线型动感了。⽽⾳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性特有的“稳中⾉”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的重要因素。⼿⼱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性性格的不同侧⾯。“⾥外⽚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性的泼辣果断。秧歌的核⼼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它不是绝对的静⽌,应是这⼀动作的延续和下⼀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动态的情感转换。⾄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爆热烈的艺术⽓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花的技巧训练,从⽽扩⼤这⼀道具的使⽤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段,增强了表现⼒。
  我们的⼥班教学就是以“风格”为基础,围绕基本动律、⼿⼱花、步法,⿎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从基本步伐出发,借助动态素材的背景提⽰,内⼼的体验和感受便有了较为可靠的依据。要求从最基本的体态开始,进⼊⼼理暗⽰,通过具体化,物质化的精神⼒量,去体会基本体态,节凑特点并延伸⾄动律之间的点线关系。发⼒点,运动轨迹等诸多动态特征处理⽅法,在进⼊“以情带动”的诱导训练中,只有做到“动中有静”,才能把握东北⼥性的⼼理,从⽽表现出其舞蹈的风格特点。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的前提下,为其注⼊新的活⼒。
  东北秧歌舞蹈表演风格
  1、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东北⼈民⼗分喜爱的⼀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在康熙三⼗年,现今⿊龙江省宁安县中记载的“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扮三四妇⼥,⼜三四⼈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戛击相对舞,⽽扮⼀持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说的就是当时当地⼈民扭秧歌的情景。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袤的⿊⼟地赋予它纯朴⽽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诙谐、柔美、稳重于⼀体,将东北⼈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特点。同时,绚丽的⼿绢花融合秧歌本⾝带有的节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秧歌哏、俏、幽、稳等特点。在原⽣⼼态的制约下,对于体态、韵律、节奏与步法进⾏调整,积极地表达内⼼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体态具有⼀定的要求,例如⾝体必须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下颚向⾥收,进⽽保证每⼀个动作都⼲净利落,以此展现出⼥性⾝体上的三道弯,更好地表达出情绪的变化,每⼀个动作都应当蕴含充沛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应当准确把握东北⼥性的⼼理活动特点;⽽东北男⼈则应当强调“逗哏”,也就是洒脱和情趣性,释放男性的阳刚之⽓。东北秧歌在很多情况也被称之为“扭秧歌”,根据这⼀词汇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动,通过“扭”这⼀体态充分展现出东北⼈民奔放、欢乐、热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以2/4拍尾数,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节拍的重⾳并不是⼀定存在于每⼀节的第⼀拍,偶尔会在⼩节的中间或是最后部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较⼤,尤其是⼤量运⽤附点⾳符,使表演中的节奏韵律⾮常丰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乐曲中应⽤较多。受到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表现出“落脚稳、出脚快”的特点,旋律和韵味协调,具有⾮常独特的味道。
  1.3、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顿步、侧踢步、颤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膝盖部分的全⾝动作必须要有弹性,这⼀过程⾮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动作⼩、速度快,两腿的交
换⼒度集中、⾝体稳健,在踢步过程中保持体态不变,也就是上⾝要微微前倾,将腰胯适当上提,真显出“重⼼慢移”,但是落脚稳和出较快的反差,从⽽体现出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以及“浪中哏”。这⼀系列特征都与东北踩⾼跷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强烈的收放、动静和强弱的对⽐也能够展现出东北⼈民⼼理活动的起伏特点。
  1.4、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通常分为前后动率、上下动律以及划圆动律,这三种动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两个动律的连接都应当通过腰部下弧线的缓慢移动⽽完成,进⽽形成快速、稳健的舞姿。有⼈总结,东北秧歌最为基本的动律是⾛相、稳相以及⿎相。⾸先是“⾛相”,指的是流畅的步伐,在⾛动的过程中保持膝盖松弛,后位的脚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时候对⼒度进⾏控制,产⽣有劲的感觉,⽽步伐的⼤⼩不受到拘束;⼆是“稳相”,具体指的是静态动作,但是强调静⽽不⽌,意思是稳相并不是绝对的静⽌,⽽是连接前后动作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端;三是“⿎相”,主要构成部分有连⿎、叫⿎、⿎相和翻⾝,需要对每⼀个层次进⾏精细的处理,保持利落、⼀⽓呵成、层层递进。
  2、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了较⼤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的不同就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较⼤。动作幅度的增加很⼤程度上提⾼了舞蹈的表现能⼒,尤其是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新鲜
元素的融⼊促使东北秧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内⼼,整体上增强了观赏性与艺术性。例如在重⼼转移的过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最⼤化动作幅度,进⼀步体现出⼈们对于⾃由的追求以及东北⼈的热情与奔放。
  3、结论
  根本秧歌是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东北⼈民的审美⼼态及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化的综合体。通过本⽂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感受东北⼈们的⽣活⽓息,才能够表达出东北秧歌蕴含的⽂化内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2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09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东北   秧歌   动作   动律   特征   基本   风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