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我的脉学探索——85%的精准脉诊是如何炼成的(上)

金伟:我的脉学探索——85%的精准脉诊是如何炼成的(上)
金伟:我的脉学探索——85%的精准脉诊是如何炼成的(上)
作者:***
金伟先生虽然是一位盲人,但其脉诊达到了85%的准确性!被国家人事部、 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代表作品为《我的脉学探索——85%的精准脉诊是如何炼成的》(融会《脉诊新法》《金氏实用脉学》《金氏脉学》三本脉学专著之精华),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光明是一种平常的感受,之于我,却是一生的追寻,是一种奢侈的快乐。我的心中只有50年前纯净的天空和简朴的生活,以及站起来的中华大地上那种向上的朝气,这是我记忆中最鲜明的画面。我盼望着,渴求着久违的光明,不管付出任何代价。
我自幼双目失明,在此后的生活工作历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不幸,但我始终坚信: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应该留下一点东西。我一直认为,上帝造人是公平的,当它拿走你某样东西时,必定会给予你更多,但只有执著拼搏的人才能得到。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更要有
认准目标、奋发努力、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精神,这样,就必然会成就一番事业,对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只有如此,光明才会涅槃重生。在我的求学生涯和工作经历中,我始终不渝地坚信这一点。也正因为此,我参加工作的这30多年里,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医学教学和脉学的研究,并独创了有别于传统中医的金氏脉学诊断理论,先后出版了《脉诊新法》《金氏实用脉学》《金氏脉学》三本脉学专著。其中《金氏实用脉学》一书荣获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奖和山东省残疾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金氏脉学》一书更是我30多年临床脉诊经验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继《脉诊新法》和《金氏实用脉学》之后,从理论上阐述这种新的脉诊理论的专著。这本书的完成,反映了我对“脉”的认识从临床实践到理论的攀升,是从必然王国到初窥自由王国的飞跃。
30多年的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我使用金氏脉学理论指导下的脉诊技术先后诊治国内外患者近20万人次,诊断准确率在85%以上。因为我在医学上的突出成绩,被破格晋升为脉象研究员。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兼任欧共体国际荣誉联合评选委员会医学评审委员、世界华人医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瑞星生物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多项职务。
近年来,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美联社在内的国内外媒体对我的脉学研究成果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时,美国的多家医疗器械公司多次发函邀请我前往共同研制金氏脉诊仪,纽约华人界也盛情力邀我前往。在国内,我先后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名字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英模大辞典》《全国医药系统精英》《中国专家人才库》《东方之子》等多种典籍。
这么多年来,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和荣誉,除了家人、朋友、同事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外,更因为我知道:要成功,就必须执著和拼搏。我不能说我是个成功的人士,但当我捧着沉甸甸的三本脉学专著时,什么样的荣耀能抵得上那一刻的满足呢?30多年的拼搏,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了。太阳是明亮的,我的心温暖得使我的眼前似乎充满着明媚的阳光。
像其他新理论一样,作为一种新的医学理论,金氏脉学理论的诞生及发展也是由量变积累到部分质变再到质变,是一个痛苦且快乐的嬗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盲人,我心里百感交集的苦乐是不为常人所知的。
成为一名医家是我自幼的梦想,这来自于我对外祖父的景仰。小时候,老人家是乡村里有名的老中医,远近的乡亲们有个大病小灾都要来他。外祖父诊病的情景深深地刻印在我幼小的心里,至今仍历历在目:老人家总是微闭双目,沉稳自若地伸出手搭在患者的手腕上,顷刻间,用浓重的方言把病情解说一番,几副汤药开出,几天后,病人就会前来道谢。乡下的汉子媳妇们不懂什么溢美之辞,拎几个馒头、鸡蛋,略坐坐就走。虽然那时都很穷,老人家仍然坚决地拒绝这份谢意,行医为人图的不是礼,只是为了尽那份力。孩提的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好吃的随着千恩万谢的病人离去,却也知道医生就应该如此。那时的熏陶,至今我不敢忘怀。
那时我常常缠着外祖父问这问那,问得最多的还是为什么手指一搭就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一些草根、树皮就能治好病。
正是在这样的启蒙下,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天真稚嫩的心灵保证,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像外祖父一样的医者。
这一童稚的梦想左右了我的生活,决定了我的一生。现在,我得以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外祖父对我的期望,尽管9岁时的一场大病差点毁掉了我的梦想,因为那年我失明了。突然
失去光明的感受是锥心刺骨的,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痛苦无以言表。所幸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中,善良和温情如此博大,足以消弭一切使人颓丧的苦痛,我终于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只是,中医诊病讲的是望、闻、问、切,我已经失去了“望诊”的能力,还能成为一名医者吗?
我怀着这样的困惑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缺少同情心的人。“一个贫苦农家的瞎孩子还想上学,真是滑稽!”这样的议论一直伴随着我苦涩的求学历程。我是一个倔强的人,现在我对他们满怀感激,从另一个角度讲,正是他们的怀疑与非议坚定了我从医的志向。不能望诊,就不能成为医生吗?我暗下决心,生活是我自己的,路要我自己来走,只要确定了目标,把握住每一步,就一定会梦想成真。从那时起,我开始考虑怎样通过强化脉诊的方式弥补不能望诊的缺憾。
小学、初中、高中、医学中专,一步步求学路,我走过来了,而且比同时代的许多人做得还要好。我终于成为一名医生了。人是需要感恩的。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的心一直是温暖的,家人、师长、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的关怀和鼓励支撑着我,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去感激他们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说起来,我是盲人,可以不去,家人这样告诉我。我坚持要走,这个社会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应该尽我的力量去回报;尽管我是盲人,但我不愿因此而被照顾,我是要强的,健全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要做到;况且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浪漫情怀对我有着极大的诱惑,我要去经风雨、见世面。
我到了东北。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一步会对我的未来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我是命中注定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我现在常常庆幸自己迈出了这一步。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帝眷顾了我这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盲青年。东北之行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在那里,东北人的粗犷、豪放改变了我的性格,东北严酷的寒冬磨炼了我的意志,我结交了许多的朋友。我离开那里至今已近30年,但我仍深深地怀念他们,一如他们怀念着我。在东北,我诊治了大量的病人,正是这些积累使我初踏脉诊王国的殿堂,创立一种新的脉学理论的思想也在这时开始萌芽。
学医、行医贯穿着我生活的一切。我借住在别人的家里,尽管医术不高,但我的认真还是
吸引了不少患者,生活大致可以维持。生活条件怎样,我并不在意,我的心思始终萦绕在那个困扰我的问题上:怎样强化脉诊、提高医术?
众所周知,中医脉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在漫长的历史中,为解除患者的病痛起到了不可湮没的积极作用,这一切,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该也不能忘记。但是,任何一种事物,尤其是一种经验理论,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后,若没有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光大,就必然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然,1973年的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切是不可能认识到,也不敢想像的。那时,我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年轻人,而且是一个刚刚离开校门的盲学生,有一点中医基础,中医的博大精深使我敬慕不已,我立志成为一名有名的医家。
从那时起,我开始致力于脉诊的研究,只不过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提高医术,维持生活。当时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限于中医脉诊的原则之内,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份资料中看到了血流动力学的简单介绍。血流动力学是研究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动力学特性的科学,认为脉搏搏动是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产生的机械波沿血管的传递,若机体发生病理改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脏的功能或血液质量或血管状态发生变化,脉搏搏动
亦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揭示了脉搏搏动的物理本质,也恰恰是作为经验理论的中医脉学所欠缺的。尽管这个原理现在尽人皆知,但在当时对我却不啻是黑暗中的一缕曙光。如果脉诊按照这个思路研究下去的话,传统脉学中的不少“瓶颈”大概可以迎刃而解。血流动力学现在是金氏脉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在当时我并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只是觉察到血流动力学提出了对脉搏的新看法。如果从这个角度探讨脉诊,是否能有所突破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0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脉学   生活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