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_平衡与失衡

循环:
◎ 吴溪与
封面故事ocean world
24      OCEAN WORLD 哲学家早有关于“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表述——日月更迭,寒暑交替,万物化
育,生生不息。要了解物质的流动性非常容易,以一个人类肉眼看不见的碳原子为例:这一刻,它是你头发中角蛋白的一个碳原子;前一刻,它可能属于一块蛋糕,你吃了蛋糕,于是碳原子便来到你身上;再向前追寻,这个碳原子很可能属于海洋中的某个碳酸氢根离子……如此,小小的碳原子流动起来。事实上,碳、氮、磷和水这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物质均以多种形式(生物或非生物的,原子、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存在于地球之上。这些物质时时处于流动状态,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们既进入了生物化学系统,又进入了地球化学系统。
在地球上,碳、氮、磷和水是许多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它们都有一个非生物的“库”。例如,自然界中最大的“氮库”是大气中的氮气,但是氮气并不能直接被生物体所利用,必须通过固氮细菌将其转化为氨或硝酸盐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这个过程使“氮库”与生物圈联系起来,形成了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同样,碳、磷和水的“非生物库”也以各自的方式与生物圈进行着密切的“交流”。
碳循环
  碳是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元素,地球上碳元素的分布非常广泛。所有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以
它独特的方式,在它的生物库和非生物库中循环流动,构成了地球上的“碳循环”。在地球的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中,碳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四者是地球上碳的“贮存库”,存在于其中的碳时时处于运动之中,在不同的“贮存库”中进行循环流动。
大气圈中的碳
  大气圈中碳的主要存在方式是二氧化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甲烷、氯氟烃等也成为大气中不可忽视的含碳气体。
  碳以不同的方式、途径进入大气: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此过程消耗氧气,有机分子(如葡萄糖)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产物则为二氧化碳;动植物尸体的腐败——动植物死亡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将它们的尸体分解,其中的含碳化合物也发生降解,有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无氧条件下产生甲烷;有机材料的燃烧——最值得关注的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个过程将曾经深埋于地下的化石燃料中的碳最终释放出来;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火山活动等释放的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另一方面,碳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脱离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捕获和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如葡萄糖)、释放氧气的过程;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
在两极地区,因为海水的温度较低,吸收作用更为
显著;硅酸盐岩石的风化——碳酸(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与风化的岩石相互Array作用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后者流入海洋,最终转化为海水中的碳酸盐。
  尽管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却在地球上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温室气体”的一员,二氧化碳更是受到了人类的密切关注。
水圈中的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生成碳酸,碳酸可进一步电离生成氢离子和碳酸氢
根离子。在广袤的海洋中,大部分碳以碳酸氢根离子的形式存在。大气和海洋中的碳
随时处于交换状态。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可被海洋生物利用,进入生物圈;亦可
在一定条件下重返大气圈。
岩石圈中的碳
在岩石圈中,碳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于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等天然矿物中。
↑软体动物中,贝类的外壳和珍珠都是生物体自身形成的矿物。它们的形成过程复杂,但都是以海水中的碳酸氢根离
子为原料。矿物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生物圈中的碳
  碳通过自养生物从其他非生物碳库流入生物圈。顾名思义,自养生物可以在营养
利用方面自给自足。它们仅依靠大气和水中的二氧化碳便可存活。为了完成必需的生
命活动,它们还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几乎所有的自养生物都利用太阳能。绿植物
是最令人关注的自养生物。它们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不但制造了自身代谢所需要的物
质(葡萄糖),还为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食物。另一方面,碳也可
从生物圈进入岩石圈。比如,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通过沉积
作用最终变成石灰石。
OCEAN WORLD25
封面故事ocean world 26
OCEAN WORLD ↑地球上的碳循环(carbon cycle):植物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和海洋吸收(ocean uptake)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plant respiration, animal respiration)、尸体腐败(organisms decay)、工业废弃物的排放(factory emissions)成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渐渐失衡的碳循环  碳循环过程复杂而周密,它保证了生物圈乃至整个地球的平衡发展。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进入21世纪,大气中累积的二氧化碳让人类越发担心,它成为人类头顶挥之不去的“乌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追溯到1771年,那时工业革命尚未蓬勃发展。一个叫做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英国牧师设计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十分精巧的实验,从而到了碳循环的关键步骤:他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结果老鼠在一段时间之后气绝身亡;用一支蜡烛代替老鼠进行同样的实验,一段时间之后,密封玻璃罩中的蜡烛熄灭了。普里斯特利认为,燃烧过程和动物的呼吸均使空气受到损伤而无法继续支持生命。然而,绿植物出现后,一切有了转机。普里斯特利将一棵薄荷放进了玻璃罩,和老鼠“共处一室”,这一次老鼠活得很好;同样,有植物在“身边”的蜡烛也继续燃烧、没有熄灭。普里斯特利在重复上述实验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他并不
知道为什么。直到10年后,一位荷兰的植物生理学家发现,密封玻璃罩只有在有光照射时,其中的植物才能支持老鼠的继续生存和蜡烛的继续燃烧。  当时的普里斯特利还不知道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气体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动物的呼吸和蜡烛的燃烧均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绿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正是氧气支持着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实验阐述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二氧化碳太多不是好事儿,它会让空气失去支持生命的能力。普里斯特利无法预见未来,他肯定不会想到,21世纪的人类会为二氧化碳发愁。发动汽车、打开电灯、调节游泳池的水温随便干点儿什么,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比起自然界中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碳的循环交换(比如生物呼吸、尸体腐败与植物光合作用之间的循环),人类额外贡献给大气的二氧化碳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对于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天平,用手指一碰它便会失去平衡。人类活动已使自然受到重创。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已经比普里斯特利的年代高出30%。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曾经带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03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2.尸体变化
标签:大气   生物   过程   植物   进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