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
  1.百家争鸣:
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注:(1)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2)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
答: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3)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
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思考:1、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汉初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董中舒对儒学加以发挥。
2.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新”: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
    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并逐渐表现出融合趋势。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时,董
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融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开明政策,民族友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三、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
四、隋唐三教合归儒,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五、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天评判万物的标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天评判万物的标准--三纲五常)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存天理(三纲五常),灭人欲”③格物致知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不仅强化此,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没一个家庭。理学的影响: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2.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 “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③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主张以“内心”自省达到良知。
特点:宋明理学心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心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六、明清之际的儒学
1、背景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李贽的思想主张:(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1)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
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0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想   儒学   发展   主张   统治   法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