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高概率考试题

(2)(高概) 证明S为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
a) S是传递的,当且仅当(S∘S)⊆S
证明:
必要性
任取序偶<a,b>∈S∘S,则存在c∈X,使得
<a,c>∈S∧<c,b>∈S,因为S传递,故
<a,b>∈S,S∘S⊆S.
充分性
对任意序偶<a,b>∈S∧<b,c>∈S,
<a,c>∈S∘S,
因为S∘S⊆S,故有<a,c>∈S,S传递.
(3)(中难) SX上的关系,证明若S是自反的和传递的,则S∘S=S
证明: S传递S∘S⊆S;
    以下只需证明S⊆S∘S.
    <x,y>S, 因为S自反,有<x,x>S,
    由关系合成运算的定义,有<x,y>S∘S
    S⊆S∘S
本命题的逆不真,举反例如下:
空关系满足=, 仅传递而不自反。
(6)(中概低难)设R为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X上反传递
∀x∀y∀z(x∈X∧y∈X∧z∈X∧xRy∧yRz→xRz)
当且仅当(R∘R)∩R=φ
证明:
必要性
任取序偶<a,b>∈R∘R,则存在c∈X,使得
<a,c>∈R∧<c,b>∈R,因为R反传递,故
<a,b>∉R,R∘R中任何序偶都不属于R
因此(R∘R)∩R=φ.
充分性
R中任意序偶aRc∧cRb,<a,b>∈R∘R,
因为(R∘R)∩R=φ,<a,b>∉R
因此,R反传递.
(8) (中概中上难度)R,S,T为集合X上的关系,证明
R∘(S∪T)=R∘S∪R∘T
证明:a)任取序偶<a,b>∈R∘(S∪T),
则存在c∈X,使得
<a,c>∈R<c,b>∈S∪T,
<c,b>∈S,<a,b>∈R∘S,
<c,b>∈T,<a,b>∈R∘T,
<a,b>∈R∘S∪R∘T,R∘(S∪T)⊆R∘S∪R∘T.
b) 任取序偶<a,b>∈R∘S∪R∘T,
则有<a,b>∈R∘S<a,b>∈R∘T,
<a,b>∈R∘S,则存在c∈X,使得
<a,c>∈R<c,b>∈S,
<a,b>∈R∘T,则存在d∈X,使得
<a,d>∈R<d,b>∈T,总之,
存在y∈X,使得<y,b>∈S∪T<a,y>∈R,
<a,b>∈R∘(S∪T),R∘(S∪T)⊇R∘S∪R∘T.
综合a)b),有R∘(S∪T)=R∘S∪R∘T.
3-8 2)算闭包。高概
3-10
(4)(高概)设R是一个二元关系,设S={<a,b>|对于某一c,有<a,c>R<c,b>R}。证明若R是一个等价关系,则S也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显然,S=R∘R。为方便讨论,设RX上二元关系。
自反性
xX,R自反,<x,x>R,于是<x,x>R∘R,R∘R自反;
对称性
<a,b>R∘R,则存在xR,使aRxxRb。由R对称,知bRxxRa,故<b,a>R∘RR∘R是对称的;
传递性
<a,b>R∘R<b,c>R∘R,则
存在x1,x2X,使
aRx1x1Rb
bRx2x2Rc,
R传递,知aRbbRc,于是<a,c>R∘R,即R∘R传递。
综上所述,R∘RX上等价关系。
(5)(超高概率)设正整数的序偶集合A,在A上定义的二元关系R如下:<<x,y>,<u,v>>R当且仅当xv=yu,证明R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由已知<x,y>R<u,v>xv=yu
x/y=u/v
自反性
<a,b>A, 因为a/b=a/b,
<a,b>R<a,b>, R自反;
对称性
<a,b>R<c,d>, a/b=c/d,c/d=a/b
<c,d>R<a,b>,即R对称;
传递性
<a,b>R<c,d><c,d>R<e,f>,则
a/b=c/dc/d=e/f,显然有a/b=e/f,故
<a,b>R<e,f>,即R传递。
综上所述,RA上的等价关系。
(6)(低概率较易)设R是集合A上的对称和传递关系,证明如果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a,A中同时也存在一个b,使<a,b>R之中,则R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只需证明R是自反的。
aA,bA,使aRb,由R对称,知bRa,由R传递,知aRa,故R自反。
(8)(主流考试题,超高概率)设C*是实数部分非零的全体复数集合,C*上关系R定义为:(a+bi)R(c+di)⇔ac>0,证明R是等价关系,并给出关系R的等类几何说明。
证明:a×a>0⇔(a+bi)R(a+bi),R自反;
   (a+bi)R(c+di)⇔ac>0
      (c+di)R(e+fi)⇔ce>0,
      显然有ae>0,(a+bi)R(e+fi)R传递;
      (a+bi)R(c+di)⇔ac>0⇔ca>0⇔
      (c+di)R(a+bi),R对称。
   综上所述,RC*上的等价关系。
   关系RC*划分为两种等价类,
      [正实数+bi]R[负实数+bi]R,
在复平面上,以垂直的虚数坐标轴为分界线,将复数分为左右两部分。
习题3-12
(1) (高概低难)答案: P的最大元:x1
            最小元:没有
            极大元:x1
            极小元:x4,x5
        {x2,x3,x4} {x3,x4,x5} {x1,x2,x3}
上界:  x1      x1,x3      x1
  下界:  x4                x4
上确界:  x1      x3        x1
下确界:  x4              x4
(2) (超高概率)答案:                 
  线()序;良序
2)(低概)设f:AB,这里CA, 证明
f(A)-f(C) f(A-C)
证明:bf(A)-f(C),bf(A)bf(C),因于是存在aA,使f(a)=b。因为f(a)f(C),必须aC,又因为CA, 于是aA-C,即
f(a)=bf(A-C)
综上所述,f(A)-f(C) f(A-C)
(3)(高概)假设fg函数,且有fgdomgdomf,证明f=g
证明:只需证明gf
任意<x,y>g, xdomg
因为domgdomf,知xdomf
f(x)=y1, fg<x,y1>gg是函数,必须y1=y。于是,<x,y>f,即gf
8)(中上难高概)假设f:A→B并定义一个函数GB→(A),对于bB,
G(b)={xA|f(x)=b}
证明,如果fAB的满映射,则G是入射的;其逆成立吗?
证明:B中任取元素b1,b2,b1≠b2,因为fAB的满射函数,
A中存在元素a1,a2,
使得f(a1)=b1,f(a2)=b2,
显然a1≠a2,否则同一个自变量同时对应两个不相等的函数值b1,b2
G(b1)=M1,G(b2)=M2,根据函数G的定义,有a1M1,a2M2,由于a1≠a2,故必有M1≠M2
所以,G为入射。
以下考察逆命题,即G入射是否能推出f满射:
B中任取元素b1,G(b1)=M1,因为函数G为入射,故不存元素b2Bb2≠b1,使得G(b2)=M1。显然,当M1为空集时,b1在函数f中不到原象,故函数f不定是满射。
(3)(高概)设f◦g是复合函数,
如果f◦g是满射的,那么f是满射的。
如果f◦g是入射的,那么g是入射的。
如果f◦g是双射的,那么f是满射而g是入射的。
证明:
fB→Cg:A→B
C中任取元素c,因为f◦g为满射,故存在aA,使得f◦g(a)=c ,
故存在bB,使<a,b>g,<b,c>f,
对任意cC,存在bB,使得f(b)=c,所以,函数f为满射。
任取a1,a2Aa1≠a2,
g(a1)=b1,g(a2)=b2,f(b1)=c1,f(b2)=c2,
f◦g(a1)=c1,f◦g(a2)=c2,由于f◦g为入射函数且a1≠a2,c1≠c2,g为函数,故必须b1≠b2,所以,函数g为入射。
a)b)的结论,显然可证得该命题。
(4)(难题,一般不考)试证  f:A→B,g:B→A,g◦f=Ia,
f◦g=Ib,g=f1 f=g1
证明:
首先证明函数f为双射。
A中任取a1,a2a1≠a2,
f(a1)=b1,f(a2)=b2,因为g◦f=IA,有
g◦f(a1)=g(b1)=a1,g◦f(a2)=g(b2)=a2,因为g是函数且a1≠a2,故必须b1≠b2,所以f为入射。
B中任取b,g(b)=a,因为f◦g=IB,
f◦g(b)=f(a)=b,f为满射。
综上所述f为双射,其逆函数成立。
同理可证明函数g也为双射,其逆函数成立。
任取序偶<b,a>g,即g(b)=a,因为f◦g=IB,f◦g(b)=f(a)=b,
所以<a,b>f,b,a>f1g◦f 1
任取序偶<b,a>f1,即f1(b)=af(a)=b
因为g◦f=IA ,g◦f(a)=g(b)=a,
<b,a>gf1◦g。所以g=f1
同理可证f=g1
(5)(高概中难)设<A,*>是一个半,而且对于A中的元素ab,如果a≠b必有a*b≠b*a,试证明
对于A中每个元素a,a*a=a
对于A中任何元素ab,有a*b*a=a
对于A中任何元素a,bc,a*b*c=a*c
证明:方法一
A中任取元素a, a*a=bb≠a,
(a*a)*a=b*a,(a*a)*a=a*(a*a)=a*b
即有a*b=b*a,与已知矛盾,故必须b=a,
a*a=a
A中任取元素a,b,设a*b*a=c,设c≠a,
a*c=a*(a*b*a)=(a*a)*(b*a)=a*b*a=c,
c*a=(a*b*a)*a)=(a*b)*(a*a)=a*b*a=c
a*c=c*a=c,这与已知不符,故必有a=c
A中任取元素a,b,c,a*b*c=x
x≠a*c,则有
(a*c)*x=(a*c)*(a*b*c)=a*b*c
x*(a*c)=(a*b*c)*(a*c)=a*b*c,
(a*c)*x=x*(a*c)=a*b*c,与已知不符,必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90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证明   关系   序偶   元素   函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