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长亭送别》中的戏剧矛盾及表现特点

简析《长亭送别》中的戏剧矛盾及表现特点
简析《长亭送别》中的戏剧矛盾及表现特点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可以说这一折有着全剧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在笔者看来,《长亭送别》更是全剧的情感高潮之所在。一、戏剧矛盾
一部戏剧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情节才能得以推动,向前发展。众所周知,贯穿全剧的冲突是崔、张二人由一见钟情发展而来的自由婚姻理想与封建家族婚姻制的冲突。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也是贯穿这折戏的一个主线。一直以来,老夫人――封建家族婚姻的卫道者都是横亘在崔张爱情之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在崔张经历了一系列波折终于定下终身后,老夫人又提出张生必须进京应试,中得状元方能与莺莺成亲这样一个条件,于是有了《长亭送别》这一折。
在这一折的一开始,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矛盾便体现出来。老夫人说:“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来到。”首先,听完这两句话,我们就会感觉到老夫人在抱怨张生和莺莺来得晚了,老夫人似乎急不可待地要把张生送走,丝毫不顾及张生与莺莺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与之相对,莺莺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通过莺莺的直抒胸臆“好烦恼人也呵”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张生是多么不舍,恨不得时光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离别时分永远不要到来。“张生和长老坐,小这壁坐。”在莺莺与张生已经定下终身后,老夫
人还要“拆鸳鸯在两下里”,可见老夫人对这门婚事不满意更不赞同。老夫人衡量爱情的标准是这档婚姻是否门当户对,是否会给她带来脸面与荣光,而不在意这两个人是否真心相爱,是否情投意合。这一点是老夫人与莺莺在爱情观上的冲突的具体表现。
在对待功名利禄方面,老夫人与莺莺也有着矛盾冲突。老夫人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在老夫人的眼里,没有中状元就是侮辱了莺莺,其实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不中状元会辱没了她崔家的门楣。对待功名利禄,莺莺则认为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不在乎张生是否是白衣秀士,只是叮嘱他“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
另外,在这一折中,因为充满对未知前途的恐惧,莺莺一直害怕张生变心,“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休再似此处栖迟”。可以说戏剧的后半段就是在莺莺的叮嘱、担忧中,在张生的承诺中一步步发展。
这就是笔者对这一折矛盾冲突的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因为毕竟这一节侧重渲染离别之情,但以老夫人为首的封建势力与崔、张二人的主要矛盾还是可见一斑的。
二、戏剧矛盾的表现特点
读完《长亭送别》,笔者的感受是这折戏对人物心灵有着深刻的探索和真实的描写。《长亭送别》中
崔莺莺有大量的内心独白,那些话语大胆、热烈,丝毫没有掩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被严格管教的矜持的大家闺秀其实内心也涌动着潮水般的感情。戏剧一开始莺莺就直抒胸臆,说这离别:“好烦恼人也呵!”在[叨叨令]中运用排比辞格将莺莺抽象的忧伤具体化,用具体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莺莺的情真意切,展示了她对张生深重的感情。连用的两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更是将感情发泄到极至。在剧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见他眼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莺莺一方面是畏惧老夫人,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她也怕张生看见她落泪会不安心,心里牵挂着她,影响他的前程。可见莺莺不完全是大户人家娇生惯养的小,她对自己爱的人也是体贴入微的。“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莺莺关心着张生的衣食住行,她的这些
平平常常的叮嘱显得那样殷切感人。但如果说对莺莺的刻画仅限于这两个方面,显然是不完整的,莺莺是个普通人,自然有着普通的情感,她也有自己小心眼的地方。比如她一直在叮嘱张生不要变心。“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莺莺的这种担忧猜忌、对爱情的坚贞反衬出她对张生殷切深沉的爱。《长亭送别》通过莺莺对于张生的百般依恋、爱怜、体贴、关怀,以及忧虑、担心张生金榜题名后变心的复杂心情的刻画,展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可以说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戏剧矛盾的展开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也是本剧表现矛盾冲突时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在本折的开头,作者就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凋
零的菊花,凛冽的寒风,南飞的大雁,如杜鹃啼血般漫山红遍的枫叶,无不带有悲秋的典型性,戏剧在这种萧瑟的氛围中渐渐展开,自然而然就有了浓郁的离情别绪。另外在下文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等,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离情别绪。这些渗透主人公离愁别恨的暮秋凄凉景物,情辞相依,情景交融,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创造了一个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对全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本折文辞优美,诗意浓厚,曲文感情彩强烈,富于音乐的节奏美。读来缠绵悱恻,凄怨感人。虽然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却还是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参考文献:
【1】王实甫.长亭送别[A],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刘珂辰.细读“长亭送别”的离愁[J].大众文艺,2010,(22).
【3】胡谷中.神光所聚一动万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J].运城学院学报,1999,(02). 【4】刘江林.浅谈《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6).
(夏梦薇江苏省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文学院22500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3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89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戏剧   长亭   送别   状元   冲突   感情   是否   全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