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问题、新古典主流思维及其方法论谬误

〔收稿日期〕2007-06-26
〔作者简介〕莫志宏(1976-),女,重庆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研究。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科斯问题、新古典主流思维及其方法论谬误
莫志宏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022)
  〔关键词〕科斯问题;新古典主流思维;市场概念;方法论谬误
  〔摘 要〕新古典理论中的“市场有效”假定是著名的科斯问题———
即所谓的市场与企业的替代问题———的出发点。“市场有效”命题中的“市场”概念在逻辑上和方法论上都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高度抽象的、非人格化的市场概念为偏爱使用数学方法解决概念性问题的新古典思维奠定了基础。当科斯试图解释真实世界中企业的存在但又不准备偏离新古典思维时,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古典的“市场”所解释不了的“余值”。
  〔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7)05-0118-05
  一、引论
“没有企业,当然就没有市场”,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科斯偏偏不从这个常识出发,而是从新古典理论的基础性假定———市场有效———出发,提出了“企业与市场相互替代”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科斯问
题”
)。科斯的用意很清楚,他希望在继续保持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的前提下,将人们引向一个所谓的正交易成本的世界。可以说,正是科斯的这种巧妙做法使得所谓的“科斯革命”成为可能。其实,20世纪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所掀起的那场不完全竞争革命也是把研究的目标引向了企业,但由于那场革命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以完全竞争理论为中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挑战,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科斯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市场有效
这个命题通过引入事后假设(交易成本为零)被保留下来了。同时,在面对真实世界中的现象如企业时,一个类似的事后假设———存在正的交易成本———成为了基本的解释性概念。似乎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市场和其他各种非市场的组织并存的世界,但科斯问题给我们的讯息却似乎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同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是非此即彼的,相应地,市场和其他的非市场组织如企业的存在也应该是非此即彼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个世界如科斯所言是一个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那么,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上市场的存在呢?科斯承认,如果市场有效,或者说这个世界是一个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市场之外的企业存在,但有意思的是,
2007年第5期(总第172期)
却没有人反过来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市场呢?
显然,这种将企业与市场对立起来,把两者视作非此即彼的视角并不是从常识出发的视角,而是逻辑演绎的结果。但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演绎本身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只有当逻辑演绎的前提是正确的情况下,由此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那么,市场有效命题到底是否正确呢?我们下面的研究将表
明,市场有效命题在逻辑上本身存在着致命的问题,正是该命题本身所蕴涵的错误逻辑使得由它出发的逻辑结论也显得不可理喻。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
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Y eager 曾经用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笑话来说明主流经济学思维中存在的对于“市场”概念的认识误区。这个笑话是这样的。问:换一个电灯泡需要劳驾几位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答:一个也不需要,如果灯泡需要更换,市场则早已做好了。用Y eager的话说,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笑话的真谛,其真谛是告诉大家,“市场”并不是可以采取行动的主体,真正可以行动是一个个的个体,“市场”无非是对众多相互竞争的个体的集合的通俗概括。
但遗憾的是,当人们(包括许多经济学家)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市场”是一种有效的组织资源、实现经济效率的方式时,许多人往往会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即:此时的“市场”这个称谓无非是对众多竞争的个体所形成的集合的方便表述。忘记这一简单的事实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倾向于把“市场”当作某种有生命的或有机的组织,这个组织独立于其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竞争无关。此时的市场概念于是就具有了强烈的“去人格化”特征,说“市场”就等同于在说市场价格,后者显然是不具有任何主观彩的。在奥地利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如哈耶克、米塞斯、Rothbard、kirzner等以及经济史学家布劳格看来,市场的完全客观化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市场不是由市场价格表示的市场结果,而是竞争性的过程。
显然,对“市场”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关系到对市场有效这个命题的不同解读。如果把“市”场理解为过程,那么,“市场有效”最好被理解为:无数个个体之间的竞争将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此时,人们需要关注的是:个体之间的竞争到底如何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上的竞争到底是如何展开并演化的等等。但是,如果把“市场”理解为某种非人格化的、独立的存在物,那么,市场有效则只能理解为:“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其中的“市场”二字完全可以换成“张三”或“李四”。显然,当科斯从市场有效这个命题出发,逻辑地提出市场与企业之间替代关系的命题时,他遵循的正是这条路线:他把“市场”当作了某种独立存在的事物来谈论市场的效率问题,在此基础上合法地将“市场”效率同企业的效率并列起来并由此提出了企业与市场替代的问题。
可以说,把“市场”当作某种独立存在之物而将其与企业相提并论这种做法犯的是非常低级的逻辑错误。不过,这个低级的逻辑错误如果放在主流古典经济学的大背景下看并不低级,因为,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范式使得人们习惯了把市场理解为市场结果,即市场价格,而不是某种不断展开的、运动的过程。读过斯密的《国富论》的人都知道,斯密所描述的市场是一个现实的、竞争性的市场,其中,厂商之间通过降低价格或者技术创新
来击败竞争对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到了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厂商之间的竞争不见了,存在的只有厂商根据市场价格所进行的利润最大化决策。此时,“市场”这个概念的意思就已经完全变了,由过去的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成了已经实现了的无数个企业竞争的市场结果———市场价格。
其实,在很早以前哈耶克(1942)就曾针对人们对于“社会”这个概念的错误理解(即把社会当作某种独立于其中个体的、有机的组织)进行过深刻的方法论批判。今天这种错误仍然在继续,人们对于“市场”这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没有摆脱哈耶克所批判过的“集体主义”思维倾向。尤其是,由于这种思维倾向正好与新古典理论所坚持的完全竞争理论范式对于市场的理解相吻合,而经济学家们在不想推翻主流经济学范式的情况下,人们更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非人格化的“市场”概念背后所存在的方法论问题。
  三、科斯问题与新古典主流思维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科斯问题,即企业与市场的替代问题,是基于对市场有效命题中市场概念的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在本部分,我们将要说明,那种将“市场”当作某种独立存在之物而抹杀掉其背后的行为主体的做法在很多方面与新古典主流思维恰好是吻合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人们意识到了现实的市场与新古典理论中的市场概念有很大差距,人们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市场概念。就科斯问题而言,它的明显反常识性之所以为主流经济学家们视而不见,也正是因为该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逻辑一致性,此时,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要做的不是要让现实来证伪理论,而是将现实改造得来符合既定的理论。
在我们看来,新古典主流思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偏爱高度的抽象;二、倾向于尽可能地把有关问题数学化;三、偏爱解决概念性的问题(conceptual problem)而不是经验性的问题。①这几个特点相互
关联:高度的抽象往往可以为方法上的数学化奠定基础,而一个高度抽象的理论范式以及与此相容的数学手段又可以为解决概念性的问题提供理论上以及技术上的支撑。这几个特点在作为新古典理论巅峰之作的一般均衡理论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首先,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市场是一种无摩擦的拍卖市场,在这样市场中,价格总会在竞价的过程中收敛到某一确定的位置;其次,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下市场价格的存在性使得个体可以运用线性规划的方式谋求某种形式的最大化———这就为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个体行为打下了铺垫;第三,一般均衡理论解决的是一个概念性问题,即:个体的最优化行为是否能够与社会福利的优化相容。
那么,新古典思维与完全竞争理论范式下那个“去人格化”的市场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我们首先从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偏爱的问题类型说起。与经验性的问题相比,概念性的问题往往基于反事实的逻辑前提。例如,因为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所以对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进行研究,这就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此时得出的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结论也是反事实的。虽然解决概念性问题常常是解决经验性问题的重要跳板,概念性的问题并不是对解决经
2007年第5期(总第172期)
①关于概念性问题与经验性问题的区分,参见Steven Ra ppaport(1998)。
验问题毫无帮助的,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必然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概念性问题直接转移到经验性问题。
新古典理论中的市场概念作为对现实的一种极端抽象,由于它的反事实性,客观上使得它成为提出解决概念性问题的极好工具。就像人们可以问:不受力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会如何一样,类似地,我们也可以问: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社会福利是否可以达到可能的最优水平?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了,阿罗-德布鲁用证明的方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即: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社会福利必然是帕累托最优的。
这个概念性问题的解决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眼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被认为是奠定了未来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模式:始终从个体的最优化决策出发构建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最后得到关于个体行为的宏观效果的结论。此时,所谓的个体最优决策当然是以那个非人格化的市场概念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当市场于个体而言完全是某种外在于他的事物时,市场才能被等同于客观的市场价格,个体的最优决策所需要的客观约束条件才成立。
一直以来,从希克斯到萨缪尔森,从阿罗-德布鲁到卢卡斯、克曼,新古典理论家都在忙于构建各种理想化的市场模型。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一来,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总是可以有效地转化成主体与那个非人格化的市场的关系,使得在数学上难以处理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直接的相互关系(direct interaction)可以简化为数学上易于处理的个体与客观化的市场之间的关系。以污染外部性问题为例,如果经济学家假定存在污染物交易的理想化市场(当然,此时污染物的市场价格为负),那么,他就可以轻松地用最大化模型表示交易双方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关的交易结果。可以说,通过
假定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的存在,新古典理论家们有效地实现了问题的简化,为运用数学方法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古典思维最大的特点也正在于此,即:总是试图尽可能地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非人化、客观化,而那个非人格化的市场概念是这样做的基本前提。
回到科斯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科斯所犯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经验问题,而非理想化世界中的概念性问题。前者的性质首先就决定了他不可以首先假定一个理想化市场的存在,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探讨企业的性质。显然,新古典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科斯看问题的视角。
  四、总结与反思
由于新古典思维的影响,虽然科斯的主观愿望是要研究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但当他从外部,即(理想化的)市场出发,来理解企业的边界或组织形式时,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寻到某种(其实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标准,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企业关于其边界或组织形式的决策。此时,企业的决策问题(包括是否多雇佣一个人、是否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边界等)同个体在市场条件下的最大化决策没有什么两样了,而原本科斯需要关注的企业内部的产权安排在这样一种视角下也不复存在了。
可以说,当科斯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研究企业的效率来源时,企业实际上又回到了过去的黑匣子状态。也就是说,科斯根本还未来得及去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他就又把它关上了。不过,在许多
人眼里,科斯问题并非对增进我们对于企业的认识毫无帮助,因为,至少科斯提出了交易
①不仅是科斯,许多受科斯影响的人在解释企业时其实遵循的也是这样一个路径。例如,张五常(1983)认为,只有当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劳动力交易费用时,企业才会出现。
成本这个概念,所有用市场、市场效率不能加以解释的制度现象,包括企业现象在内,在今天都可以被认为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造成的。这是真的吗?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解释”无非是为实际上解释不了的现象背后的原因贴上了一个标签而已,这样的标签对于真正理解企业的性质毫无帮助。其实,而当科斯囿于新古典主流思维的局限始终试图以“市场”效率为出发点来解释企业的存在时,企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某种市场之外的,或者说,从市场交易的角度解释不了的“余值性”存在。①正像索洛将那些新古典生产函数所不能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归因于技术进步并用余值的方式来表示一样,科斯实际上也无非是为用市场或市场效率解释不了制度现象打上了制度余值———即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而产生的(市场所不能解释的)余值———的标签(只不过,第一种情况下的“余值”是可以量化的,第二种情况下制度以及它所对应的效率水平是无法量化的)。不管是索洛余值还是制度余值,都只是对我们无知的度量,并且这种无知完全是由于人们坚持使用不恰当的观念来看待、用不恰当的尺度来度量有关事物时产生的,是一种“训练出
来的无能”
(trained incapacity )。可以说,当新古典理论中那个高度抽
象的市场概念成为某种不假思索的前提性假设时,现实在这种思维定势面前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对于理论(hypothesis )的约束力。此时,人们所想的所做的不再是让
经验现实去否定(refute )理论,而是让理论来“改造”现实———科斯问题可以说正是这种“改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科斯,等.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6-60.
〔2〕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5-120.
〔3〕莫志宏.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82-198.
〔4〕Philippe Mongin.The Marginalist Controversy 〔A 〕.Economic Methodology 〔C 〕.London :Edward Elgar ,
1997.558-562.
〔5〕Neil de Marchi ,Mark Blaug.Appraising Economic
Theories :Studi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Programs
〔M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332-352.
〔6〕Roger    E.Backhouse ,Daniel M.Hausman ,Uskaili
M  ki ,Andrea Salanti.Economics and Methodology :Cross 2ing Boundaries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8.151-162.
〔7〕Steven Rappaport.Models and Reality in Eco 2
nomics 〔M 〕.London :Edward Elgar ,1998.186-196.
〔8〕Karl Popper.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 2
ary Approach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1-44.
〔9〕Ronald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3).
〔10〕Hayek ,F.Scientism and the Study of Society 〔J 〕.Economica ,1942,(9).
〔11〕Yeager ,L.B.Austrian Economics ,Neoclassi 2
cism ,and the Market Test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 2spectives ,1997,(4).
【责任编辑:程 娜】
2007年第5期(总第172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3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88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市场   问题   企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