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座城池》影评

这篇关于《电影《⼀座城池》影评》的⽂章,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改编⾃韩寒同名⼩说的⿊⾊喜剧《⼀座城池》,由80后新锐导演孙渤涵执导,房祖名、王太利和黄瀞怡主演,这也是韩寒⽂学作品⾸次呈现于⼤银幕。
  韩寒式犀利青春
  看完后,最令⼈感动的是影⽚对原著的忠实还原。房祖名、王太利,以及杨地三⼈,基本与我想象中的⼩说⼈物对上路,他们的外形、神态本⾝就已经写满了荒诞、茫然,所以对他们的演出我必须点赞。
  影⽚以主⼈公的对⽩作为架构,创作视⾓敏锐犀利。⽚中场景转换频繁,但都没有过多渲染,就像我们⽇复⼀⽇的⽣活,机械、单调,却⽆法逃离,也由此引出“⼀座城池”的含义——在你⼼底的某⼀个地⽅,总有⼀处安⾝⽴命之地,让你暂时远离⽣活战场,让你在即将成为⾏⼫⾛⾁时,忽然就可以安放⾃⼰。
  PK郭敬明⼩时代
  “他们的青春讽刺了我,我的青春却逗乐了你。”海报上的这句话,不禁让⼈拿《⼀座城池》要与《⼩时代》较量下。很多从业⼈⼠认为,这是⼀部前所未有的⿊⾊喜剧,荒诞不经,让⼈在浅笑中⼜不⾃觉地感受到时代的遗憾。区别于《⼩时代》这趟欲望号快车,《⼀座城池》肩负着思想与责任感,即便充斥
着幽默,也是真实⼜沉重的,剥离了表⾯的喜,积淀下了⽣活的悲。
  《⼀座城池》作为韩寒⽂学作品在⼤银幕上的⾸度现⾝,不仅填补了韩寒符号在⼤银幕上的空⽩,更是作为流⾏⽂化偶像的韩寒,与郭敬明的直接交锋。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学的作⽤——让作品引导读者⽣活,使其成为⼀个更完善的⼈——不过谁⽜逼谁,⼀⽬了然。
也许别⼈从韩少的这座城池中看到了⿊⾊幽默,王⼩波式的智趣,或浪费的青春,过剩的激情,及这种精⼒过剩的⽆奈;或者诟病它过于依赖旁⽩的⽂本意义⽽背离电影本⾝,以及浓重的舞台剧⾊彩;抑或选择王太利出演的恰如其分,或⼏位新⼈的稚嫩与惊喜。我看到的是影⽚透露的潜台词——这是个只待见富⼆代的时代,⽽要表达这个抽象的意思,此⽚的表演⽅式,情节设置,夸张程度,⾳乐与旁⽩的运⽤,也都还匹配。⽚中的⼈物屡屡失败,成功是妄想,情绪如脉冲,颓废是常态。精⼒充沛,意志坚定,却⽆处可⽤;从躺着到跪着,从这⾥到那⾥,⽆地可去;⼀场胡闹,⼀通宣泄,带出嫌贫爱富、强对弱错、急功近利、苟且偷⽣的浮世绘。
  有三种男⼈过得爽,在任何时代能都能⽴于不败之地。⼀⽈状元郎,⼆⽈许⽂强,三⽈富⼆代(官2,商2,星2,军2……统称富2,“富”是结果,“官商星军”是原因)。状元郎即通过读书⽽能谋⼀份优厚⼯作的⼈,情况是全免奖学⾦到常春藤⼤学深造的理⼯科⽣,这也就保证了⼀辈⼦⾄少中产的⽣活。在中国读书的能⼒⼏乎决定了⼀个普通的没关系的孩⼦将来做⼈还是做畜⽣。许⽂强顾名思义,是指把
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出来混的,刘项从来不读书,虽然很多成了炮灰,总不乏修成正果成了幕僚、师爷或⼤亨的,享尽荣华。富⼆代就更不必说,天⽣好命,只要不是贾平凹笔下龚⼩⼄那样的败家⼦,或者贪得⽆厌、野⼼⽆限,都可保⼀⽣安富尊荣,不⽤疲于奔命、到处求⼈、看⼈脸⾊。时代往往具有特殊性,不⼀定三类都待见,但⾄少会格外待见其中⼀类。改朝换代之间,最待见许⽂强;⾰命之初清算时,富⼆代最倒霉;励精图治、安抚⽂⼈之始,最捧状元郎。⽐如,民国,“许⽂强”欢迎。陈其美、陶成章那些⾰命党,死的时候才三⼗⼏,已是“⼗步杀⼀⼈,千⾥不留⾏”的风流⼈物。上世纪六七⼗年代最不待见富⼆代,出⽣富贵相反会被整得很惨。到了⼋⼗年代,刚恢复⾼考时,状元郎是红⼈。较低的分就能上重点,⼤学好考⼜吃⾹。当时不同年龄段的⼈齐聚⼀考堂,陈凯歌甚⾄坦⾔都不⽤考数学,很多稍微多个⼼眼、只⽐别⼈多读了⼀点书甚⾄只是多参加了⼀个考试的中年⼈,就轻⽽易举地把⽂.⾰耽误的给补回来了,现在各⾏业的管理层、领导或⼤亨,正是受恩于那个年代宽松的考试制度。你现在再考那么点分试试?凭50后那些⼈的学习能⼒,放到当今肯定什么都考不到。所以通过80年代初考试出位的⼈,就叫既得利益者,就跟买车⼀样,之前不摇号也不⽤户⼝,突然开始限购,⼀车难求,但既往不咎,已经得到的好处成为既成事实。从九⼗年代到本世纪初那⼏年,是“许⽂强”们拳打脚踢的时候,50后60后的企业⼤佬,出⾝⼯⼈、司机、⼠兵、⼲部etc,利⽤正在融合沸腾的资源,近⽔楼台,⼜乘着私有化的劲风,胆⼤⼿⿊,敢想敢⼲,跻⾝资本家的⾏列,也就是我国第⼀批富⼆代们的爹妈,以及现在正在剥削各80后屌丝的上司领导们。⽽如今,阶级之间已经固化,资本已⽠分完毕,各⽅⾯打完收⼯,很难跨阶级出位了。⾼学历满天飞,降低标准实现扩招,提⾼知识分⼦⽐例,
那么学历也跟纸币⼀样通货膨胀(贬值)。再来说混江湖的本事,⼈⼈都秀下限、摘掉信仰、削尖脑袋钻营,个个都会趋炎附势,那么互相制衡,抵消,谁能骗得了谁,谁⼜能快得过谁——“能混”也就不是啥本事了。现在是世袭的年代,韩少说⽅圆百⾥连个励志的故事都没有。贫穷⽣殖贫穷,富裕复制富裕,没有灰姑娘的故事,门当户对才⾏。你要当许⽂强?资本已⽠分完毕;你要当状元郎?也只能留校教书受⽓;你既不能指望通过⼀个考试就当户部侍郎,也不可能凭着胆⼤混世就当黄埔校长。现在的社会是个完成时,⼀切萧规曹随,世袭罔替,近亲繁殖。这是个只待见富⼆代的时代。
  于是乎,⼀座城池中的⼏个平凡的年轻⼈,80年代他们还是幼⼉,如今到了正是⼤展拳脚的时候,却是社会阶级固化时,激荡的资本与膨胀的机会已经冷却,贫富分开,⼈畜分流,门关了,就再也漏不进⼀个踊跃者,已经抢到的就抢到了,没抢到的只能⾃认倒霉。你的确可以通过学徒制,像蚕⼀样,⾃下⽽上细密的啃啮,⼀点点吸⾷既得利益的资本家的财富,但当你啃啮筋疲⼒尽时,钱不及⽼板万⼀,⼈没到上⾯,⽣命已透⽀,⽣活已全部与机械流⽔线做了交换,划算与否,其实还是⼀样。80后长⼤的⼀代,正直中青年,虽然浑⾝是劲,却搁哪都使不上⼒,于是就——混吧,这就是⽚中⼏个兄弟的时代背景,80后版阳光灿烂的⽇⼦,但远没有阳光中那些⼩年轻潇洒。正如韩少写的那样,顾影⾃怜,⼤笑⼤闹其实是做给⾃⼰看;或⾃嘲得近乎⾃残,实是主动“降格”以求得⼀种⾃我保护;或把“⾼级精神不如低级快乐”的⽆奈本⾝当做⼀个玩笑,,破罐⼦破摔,把年轻⼈的尴尬状态艺术化或舞台化……⼀座城池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下午刷⼴告说《⼀座城池》是烂⽚,就有基友问我,觉得《致青春》,《⼩时代》,《⼀座城池》三个⽚⼦⽐较起来,好坏到底如何。我觉得反正都是热门书改编,先分析下彼此的优势劣势,看看有可⽐性没有。
  《致青春》写情感,校园题材导致故事环境局限,⼈多且杂,时间跨度⼤,投资⼜⾼,观众对赵薇预期也⾼,因此创作难度算是三个⽚中的,最后成⽚,虽然后半段有些散,但是⾄少前⼀个⼩时⽔平还可以,且拍的精细,最后的整体是基本合格。  《⼩时代》,优势是票房的根基很稳固,有⼴⼤的粉丝神教,但是⼩明天⽣的嘲讽光环遭⼈愤恨,舆论不占优势,加上毕竟是隔⾏之作,影⽚创作上整体弱了点,⽚⼦本⾝较差,但运作⼿段和演员阵容还⾏,虽然上映骂声⼀⽚,但票房好看,没赔
钱,算是闷声⼤发财。
  《⼀座城池》,刚打出题⽬时候,我可是就对⾃⼰说了,要理智,要客观,要理智,要客观,但还是没忍住,我嚓,烂⽚⽆疑,烂到⼈神共愤,简直毁三观,估计能进年度前三滥,努把⼒可能还能夺冠呢。这点,可能在韩寒⾃⼰微薄上极⼒撇清关系就能看出,影⽚的问题确实⽐较⼤,虽然韩没参与,但是从原著到营销,其实消耗的都是韩寒名声。
  说实话,把《⼀座城池》这么个项⽬烂成现在的样还是挺不容易的,为啥呢?《⼀座城池》,虽然投资规模⼩了点,但是有⾃⼰独特优势的,⼀⽅⾯韩寒粉丝多,且相对⼈缘好。另⼀⽅⾯是⼩说本⾝时
间跨度短,环境在校外,意味着更精彩,多改编余地,且⼩说素材都是现成段⼦,⿊⾊幽默以及接地⽓的风格,是最容易出电影趣味效果的。且是《⼩时代》后上映,⼝碑有⼩时代接着底,不说名利双收,⾄少也是稳中取胜。⽽且《⼀座城池》其实具备类型⽚的典型素材,这类吊丝胡混的青春⽚,美国⼈拍了⼀⼤票,没事见见猪跑⽿濡⽬染⼀下也⾏啊。
  但结合各⾃的出发点和诸多因素,拿出最后的成⽚结果来看,《⼀座城池》显然搞砸了。尽管⼤家对韩寒的⼼理预期很宽松,有点⽔准,哪怕⽐郭⾼点就⾏,但是从成⽚看,⾄少在剧本和故事⾓度,显然不会⽐《⼩时代》⾼到哪去(整体看可能还要糟)。
  虽然我对韩寒没偏见,觉得有的公知⽂写的还不赖,但是感觉把⼩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全是胡逼弄,导致了每个地⽅都有问题,⼏乎没了分析的必要,简单总结起来就三句话,很不⽤⼼,能⼒不⾜,胡⽤资源。
  先说不⽤⼼,态度不认真很容易发现,⽐如画⾯和镜头⾮常的粗糙,基本是⼤学编导专业作业⽔准,可能还是三本。对不起,千万别⽤低成本来当借⼝,你⾃⼰看看那些室内场景,什么⿊乎乎的布光啊,什么潦草随意的布景啊。房祖名去旅店王太利回合,那王太利脸上完全没补光跟⿊⿁⼀样。然后他们租住的房屋,⼀点⼈⽓都没有。亲啊,经费不够多2⼈举个反光板⾏不,道具不⾜回家扯块窗帘⾏不,搞了半天还没三万块钱的婚礼微电影认真呢。好⽍是进电*上⼤荧幕的啊,这么粗糙的制作给跪了。
  再说说能⼒不⾜,原著故事也很烂,所以我们就不去讨论什么主题节奏结构这些东西了,只⽤最最最低的标准来看,连四个字“⾔之有物”都没做到。假设路⼈甲问观众⼄,⼀座城池讲了个啥,你让⼈咋回答啊,是泡妞,是逃亡,是开公司,是校园⽣活,是爱情⿇烦五选⼀稍微上点⼼⾏不,稍微起承转合下⾏不。东⼀榔头西⼀棒⼦,剧本是撕⼩说粘贴的吧,糊弄成这样第⼆次给跪了。
  最后说下胡⽤资源。先说主演就不合适,故事发⽣在北⽅⼩城,可房祖名哪⾥像北⽅⼈,俨然已经成为了内地⽚杀⼿,本来还凑活的台词和语⾔包袱,经过他嘴⾥那说⼴东版本⼉化⾳普通话⼀润⾊,完全是毁⽚专家啊,从太阳到李献计到⼀座城池,台词⼀贯渣,强烈建议除了英语⽚和粤语⽚他外,只负责演个哑巴得了。⽽好好的王太利,⽼男孩演的多⽣动感⼈啊,在本⽚⾥却全没⽤武之地。(能看的演员也就他)。⾄于⾳乐,真不是来句左⼩来来句阿诗玛就⾼端⼤⽓上档次了。因为情节⼀塌糊涂,导致⾳乐和影⽚内容完全没联系。最后918中秋连国庆,本来挺好的档期,交来这么⼀烂⽚,这么埋汰资源第三次给跪了。粗糙的布片
  亲爱的【韩粉】们,虽然我是觉得原著不算好书,但是也不⾄于不能要啊,⼩说提供的那些素材,⼩细节⼩桥段⼩俏⽪话还是够⽤的,挺容易处理成⼀个简单的青春⽚。
  第⼀部分开⽚先是铺垫铺垫王太利和房祖名基友情,主要区分强化⼈物,⼀个花花公⼦⼀个胆⼩蔫坏,重点把王太利和⼥朋友关系弄的温情点,别那么急着跑路,先⼆⼗分钟好⽍能让⼈有点感受进去。
  第⼆部分是⼩城⽣活,就分两条线,⼀条是旅馆安家,意外认识当地那个⼟鳖学⽣,以及混熟了后开⼩买卖之类的趣事,就是所谓“求⽣挣钱”。另⼀条线是写2⼈精神和感情,⼀虚⼀实,虚的是房祖名胆⼩恐惧噩梦,实的是王太利是泡妞不成功,⼜想⽼婆越发孤单。⼩说其实已经具备现成的材料了,那⼆逼艺术家和王太利是合伙关系,⽽他⼥友⼜是王太利⼼仪对象,多容易把两条线合⽽为⼀,加上俏⽪话和桥段就是重场戏。⼩城⽣活,毫⽆疑问是有清晰的起承转合空间和逻辑的。
  第三部分稍微留个15分钟,⽤来蛋逼以及抒情,⾃⾸重获新⽣,重点写写物是⼈⾮,差点社会新闻,以及出场⾓⾊⼤回顾,⽐如前⾯留点伏笔,这⾥顺其⾃然照应下,有⽔平的话把房祖名初恋点⼀下,没⽔平就算了,结尾加点旁⽩闪回点⼈脸上个抒情⾳乐完事。
  诺,这⾥说的很粗糙,只是⽰意,但从电影改编难度来说,事多⼈少台词好玩,绝对要⽐《致青春》的素材容易处理多了,本来是个⼈物关系和性格成⽴,结构⾮常清晰的故事,现在搞的烂七⼋糟的毫⽆情节组织关联,也真佩服他们下得去⼿,好⽍是专业团队,就没⼈劝⼀句,咱这胡逼弄不⾏吧。
  我估计也劝了,但是晚了,估计原计划的⼜飞⼜⽜逼,结果剪完了团队⼤伙投资⼈⼀看,哥⼏个这下慌了,这⽀离破碎的要完蛋啊,咋整,要不加点动画加点字幕挽救下吧,要是有⼈质疑说咱没故事,没事,咬⽛挺住,这就是表达啊,是风格,是艺术啊。艺术这玩意,总得宽容吧。
  唉,这样⼀个烂玩意,想让⼈宽容也挺难的啊。抠⿐⼦。
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座城池》中有⼀个⼗分耐⼈寻味的情节,房祖名饰演的⾓⾊林⼣好不容易⿎起勇⽓带着健叔⾛进警察局坦⽩他们⼀年前的“罪⾏”,最后却发现⼀年前根本就没有发⽣谋杀,更没有⼈流⾎死去。⼀年的漂泊最后是⽆意义的。需要指出的是,⾛进警察局这⼀⾏为被视为“⾛出城池”这⼀想法的⾏为表现,⽤林⼣的原话来说就是要“承担责任”。韩寒这样设计,⽆疑是在对“承担责任”和“责任”这个词本⾝发难。“责任”是不存在的,仅仅是林⼣个⼈的臆想,那么“承担责任”这个动作本⾝的意义也就随之被*和消解,这⼀座名为“责任”的城池只是林⼣⾃⼰给⾃⼰布下的天罗地。更有趣的是,“林⼣”⼆字本就是对“梦”的拆分。在韩寒看来,林⼣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做法本来就是⼀⽚梦幻。从这个⾓度来看,影⽚要传递的信息根本就不是所谓的“我们应该⾛出这座城池”。这⼤约是⼤多数观众误解的地⽅。
  然⽽电影《⼀座城池》最为让观众困惑不解的不⽌这⼀点,⼀是如上⽂所述影⽚模糊暧昧的价值观,另⼀是松散凌乱的影⽚故事结构。影⽚讲述了⼀年的漂泊经历,但是四季的故事没有强烈的勾连,甚⾄每⼀季⾥的故事也展现出并不强烈的因果关系。要理解这⼀点,⾸先要理解《⼀座城池》是对当今中国的描摹,它讲述的是⼀个发⽣在当下中国的故事。当下的时代展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个⼈的⽣活呈现原⼦化的趋势,每⼀天都过得碎⽚化。⾝处于巨⼤转型中的中国⽆法为每⼀个⼈和故事提供确定性,所以韩寒的叙事结构恰好呼应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叙事的因果关系的淡化如同我们对于每天⽣活的回忆:只是⼀个个⽚段的浮光掠影。在韩寒的故事之中,每⼀个主⼈公都只能⼀个⼈孤独地在“游
荡”和“上路”。在这⾥,叙事的形式为叙事的
内容服务,为⼈物的游离和飘荡增添了⼒度。形式本⾝就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最为要紧的还不在于回答为什么这个故事要这样讲,⽽是要回答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什么,尤其是当故事被拍成电影,放⼊电*。“城池”究竟代表了什么?社会需要个⼈的拯救吗,当“承担责任”本⾝都失去意义的时候?青春应该被如何书写?
  “城池”究竟是什么?如果说林⼣的“⾛⼊社会”是在⼀年漂泊之后才获得的“领悟”,那么影⽚中的另⼀个⾓⾊——阿雄则是从头到尾和社会牢牢捆绑在⼀起。他所做的每⼀件事⽬的都是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保护植物,保护地球,平等地看待⽣命。哪怕是最后阿雄和健叔合作开发游戏,也是试图从“社会”这个巨⼤的蛋糕之中分出⼀块。但是这样的⾼度社会性是以⼀个⾮常“出世”的⽅式来表现的——⾏为艺术。毫⽆疑问的是,这种⽅式不仅仅不被他⼈理解还没有达到⽬的,但是阿雄却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城池”之于阿雄,就是那些荒诞不经的⾏为艺术。乐此不疲的不只是阿雄,健叔⽤强⼤的⾃我⿇痹为⾃⼰构筑了⼀个精神上的乌托邦——要发,要⼀个美丽的⼥朋友。“永久妹妹”爱上了在他⼈看来根本不值得爱、满⾝缺点的阿雄。“城池”并没有⼀个标准的答案,它是影⽚中每⼀个⾓⾊⾃⼰构筑的乌托邦,是每⼀个⾓⾊精神的寄托。“跨出城池”这个动作本来就是⽆意义的,⼈根本就意识不到⾃⼰⾝在城池(阿雄及其⼥友,健叔),或者城池之外还存在存在⼀个更⼤的城池(林⼣)。⼈作为⼀个个体,对⾃⼰的禁锢和限制是⾮常深刻的。
  《⼀座城池》展现了⼀个弊病多多的中国社会,那么这样的社会需要个⼈的拯救吗?个⼈的微⼩改变对于社会有⽆影响?作为⼀个社会⼈,你应该对这个社会秉持⼀种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才真正抵达了《⼀座城池》的核⼼。韩寒在影⽚中为观众勾勒了三种形态各异的可能性:⾸先是以健叔为代表的,对社会问题完全漠视,沦为问题下的⼀个缩影的⼈。其次是以林⼣为代表的,看到了⼀些社会问题,并试图从⾃⾝开始去拯救这个社会的⼈。最后是以阿雄为代表的,对社会问题忧⼼忡忡并且试图奉献个⼈的所有去拯救社会的⼈。但是,影⽚之中这三种状态都不了了之:健叔的游戏最终失败,林⼣要负的责任根本是⼦虚乌有,阿雄的⾏为艺术是⼀次次地被他⼈耻笑。但并不能够说韩寒就完全关闭了这三种可能性,影⽚也没有给出⼀个封闭的结尾,最后⼀个镜头只是健叔和林⼣孤独地站在曾经打架的地⽅,在兜兜转转⼀年之后,他们既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接下来他们有可能崛起,也有可能继续迷茫。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起⽕也是个⼈对社会态度的集中讨论。看⽕,可以只是为了好玩;救⽕,可以只是为了抢钱,抢物。⽽抢物的⼈最后还戏谑地成为了楷模,可见个⼈对社会的态度不⼀定会带来所预期的结果。韩寒对于多种可能性最终都是不置可否的态度。
  《⼀座城池》并没有为当下的中国开出⼀剂良⽅,它完成了建⽴之前的破坏——使⽤*和戏谑的⽅式。需要问的问题是:戏谑的⽅式能否延续?它是否具有强⼤的⽣命⼒?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前,戏谑的⽅式究竟为我们建⽴怎样的价值观?崇⾼和庄严的词汇早已被玷污,戏谑的⽅式指出了其中的荒谬。但是,当今中国的崇⾼和庄严⼜应该怎样地被构建?戏谑的⽅式在破除荒谬的同时并没有到出路,城池之外还有城池。健叔们,林⼣们的游荡是否还将继续?
 韩寒的⼩说⾥常常有⼀些让⼈忍不住说上⼀两句好话的聪明,⼩说如此,电影也是如此。但韩寒的⼩说真是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了,流⽔账式的故事,不温不⽕的剧情,要不是中间像吊盐⽔⼀样穿插⼏个冷笑话,我估计观众真的能在电*睡过去。⼩聪明撑不起⼀部长篇,同样也撑不起⼀部电影。
  宣传⽅说这是⼀部充满荒诞⾊彩反映当下青年迷茫状态的电影。可电影给我的印象真的只有荒谬没有荒诞。没有青年⼈这样⽣活,⼏个⼈物像⽊偶⼀样没有灵魂没有⾎⾁,⽴不起来,我不相信真正的底层青年看了这部电影后会产⽣共鸣。早已⾝价百万的韩寒没有(或者说不能)真的关⼼底层青年的⽣存状况,作为⼏本⼩说的作者,我也不觉得他有真正关⼼过⽂学和⼩说。《⼩时代》和《⼀座城池》的区别只是,前者在意*贵族,后者在意*屌丝。
  房祖名的普通话实在是让⼈捉急,扑街的是,影⽚百分之⼋⼗的时间都是在靠房的旁⽩推进情节。其实当我说情节这个词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即使电影预算少,那也总不能靠说段⼦就撑起⼀部电影啊,那么喜欢说段⼦,为什么不去说相声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866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池   社会   没有   故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