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热交换器。在这种热交换器中,有时通过将中间板材和夹着中间板材位于两端侧的端部板材贴在一起,来构成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通过将开了通孔的中间板材和端部板材贴在一起,来形成制冷剂流路内的空间即制冷剂空间流路。
3.制冷剂空间流路的体积由通孔的面积和中间板材的厚度决定。因此,必须由具有一定厚度的中间板材形成制冷剂空间流路,在材料管理和材料成本方面也很费事。
4.并且,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空间流路内,在高温区域与低温区域的回路(制冷剂流路)位于相邻位置的情况下,在回路之间实施狭缝加工。由此抑制回路之间的热干扰。如果产生热干扰,则在制冷剂流路内制冷剂的状态产生变化,热交换器的效率降低。因此,希望避免热干扰。由于用来加工狭缝的作业区域狭窄,因此在中间板材的回路之间加工狭缝存在加工难度大的问题。
5.并且,由于用两块端部板材夹住中间板材来接合,因此在中间板材内接合性差的情况下,确认制冷剂的泄漏很困难。
6.在先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发明国际公开第2015/063875号
9.发明的概要
10.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
11.本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就是提供降低制造成本、抑制被填充到内部的制冷剂的热干扰,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的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3.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管和集管。热交换管沿第1方向延伸、制冷剂流动通过。上述集管被连接到上述热交换管的上述第1方向的端部上。上述集管具有中间板材和两块端部板材。两块端部板材沿上述中间板材的厚度方向夹住上述中间板材。上述集管利用上述中间板材形成制冷剂空间流路。上述中间板材具有板材主体和筒部。板材主体被形成有第1通孔部。筒部从上述板材主体中的上述第1通孔部的边缘部沿上述厚度方向立起,与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一块或其他上述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接触。
附图说明
14.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15.图2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16.图3为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集管分解了的立体图。
17.图4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集管的剖视图。
18.图5为图4中的a1局部放大图。
19.图6为将第2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分解了的立体图。
20.图7为第2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21.图8为将第3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分解了的立体图。
22.图9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2中间板材和隔板的立体图。
23.图10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中的第1、2中间板材的立体图。
24.图11为将第4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分解了的立体图。
25.图12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2中间板材、隔板、第1中间板材和第3中间板材的剖视图。
26.附图标记的说明
27.4、61、71、81—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10、10a、10b、10c—第1集管(集管);11—中间板材;11a—第2中间板材(中间板材);11b—第3中间板材(中间板材);12、13、32、33—端部板材;12a、13a—第1边部;12b、13b—第2边部;16—板材主体;17a~17f—筒部;18a~18f—凸缘部;21a~21f—第1通孔部;30—第2集管(集管);62—直立壁;63—第1壁片;64—第2壁片;72—第1中间板材(中间板材);73—隔板;75a~75e—第2通孔部;x—方向(第1方向,中间板材的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29.(第1实施方式)
30.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4、膨胀装置5和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压缩机2等组成部分利用配管7依次连接。图1中,制冷运行时制冷剂(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利用实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行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虚线箭头示出。
31.压缩机2具有压缩机主体2a和储液器2b。压缩机主体2a压缩被收进到内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使其变成高温
·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储液器2b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分离,将气体制冷剂提供到压缩机主体2a中。
32.四通阀3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逆转,切换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
33.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4、膨胀装置5和室内热交换器6。此时,制冷循环装置1使室外热交换器4发挥冷凝器的作用,使室内热交换器6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将室内制冷。
34.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2、四通阀3、室内热交换器6、膨胀装置5、室外热交换器4。此时,制冷循环装置1使室内热交换器6发挥冷凝器的作用,使室外热交换器4发挥蒸发器的作用,给室内制热。
35.冷凝器通过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外部空气散热而使其冷凝,变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36.膨胀装置5使从冷凝器输入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37.蒸发器通过使从膨胀装置5输入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从外部空气中吸热而汽化,变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38.如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边在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之间相变化边循环。制冷剂在从气体制冷剂相变化成液体制冷剂的过程中散热,在从液体制冷剂相变化成气体制冷剂的过程中吸热。制冷循环装置1利用制冷剂的散热或吸热进行制热或制冷、除霜等。
39.图2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4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4被用于制冷循环装置1的室外热交换器4和室内热交换器6中的一个或两者。以下以热交换器4被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的室外热交换器4使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40.热交换器4具有第1集管(集管)10、第2集管(集管)30、热交换管40a~40h和散热片45。另外,图2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热交换器4所具有的多片散热片45中的1片。
41.在本说明书中,如下地规定x方向、y方向和z方向。z方向为第1集管10和第2集管30延伸的单方向。例如,z方向为竖直方向,+z一侧为上侧。x方向为热交换管40a~40h延伸的方向(第1方向。后述中间板材11的厚度方向)。例如,x方向为水平方向,+x一侧为从第1集管10朝向第2集管30的一侧。y方向为与x方向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
42.如图3和图4所示,第1集管10具有中间板材11和两块端部板材12、13。中间板材11具有板材主体16、多个筒部17a~17e和凸缘部18a~18e。另外,筒部17a~17e是指筒部17a、17b、17c、17d、17e。对于凸缘部18a~18e等也同样。
43.板材主体16为沿x方向观察时呈矩形形状的板状。板材主体16沿x方向观察时具有2条第1边部16a和2条第2边部16b。2条第1边部16a为板材主体16中沿着z方向的外缘。2条第2边部16b为板材主体16中沿着y方向的外缘。2条第2边部16b与2条第1边部16a相邻。
44.在板材主体16上形成多个第1通孔部21a~21e。
45.第1通孔部21a沿x方向观察时为沿y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这里所说的长圆形状是指由互相平行并且面对面的2条直线和将这2条直线的端部彼此分别连接起来的弯曲凸状(例如半圆弧状、椭圆弧状等)的曲线构成的形状。第1通孔部21a位于第1通孔部21a~21e中最靠+z一侧的位置。第1通孔部21a从2条第1边部16a中的一条附近延伸到另一条附近。
46.第1通孔部21b、21c沿x方向观察时为具有带圆角的角部的矩形形状。第1通孔部21b、21c位于比第1通孔部21a靠-z的位置。第1通孔部21b、21c沿y方向排列,并被沿y方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第1通孔部21c被配置在比第1通孔部21b靠+y一侧。第1通孔部21b、21c作为整体的y方向上的长度和第1通孔部21a的y方向的长度互相相等。
47.第1通孔部21d、21e沿x方向观察时为沿y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第1通孔部21d、21e位于比第1通孔部21b、21c靠-z一侧的位置。第1通孔部21d、21e沿y方向排列,并被沿y方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第1通孔部21e被配置在比第1通孔部21d靠+y一侧。
48.第1通孔部21d的y方向的长度和第1通孔部21b的y方向的长度互相相等。第1通孔部21e的y方向的长度和第1通孔部21c的y方向的长度互相相等。
49.筒部17a为筒状,被配置成与第1通孔部21a同轴。筒部17a从板材主体16中的第1通孔部21a的边缘部向x方向的+x一侧立起。筒部17b~17e与筒部17a同样地构成。筒部17b~
17e分别从板材主体16中的第1通孔部21b~21e的边缘部向+x一侧立起。
50.凸缘部18a从筒部17a立起的顶端部遍及筒部17a的整周而向筒部17a的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18b~18e与凸缘部18a同样地构成。凸缘部18b~18e分别从筒部17b~17e立起的顶端部遍及筒部17b~17e的整周而向筒部17b~17e的径向外侧突出。
51.筒部17a和凸缘部18a作为整体从板材主体16向+x一侧立起的长度与筒部17b和凸缘部18b作为整体从板材主体16向+x一侧立起的长度互相相等。对于筒部17c~17e和凸缘部18c~18e作为整体从板材主体16向+x一侧立起的长度也同样。
52.例如,第1通孔部21a~21e、筒部17a~17e和凸缘部18a~18e通过反复扩口加工(日语:
リフレア
加工)板状部件形成。板状部件的母材利用铝、铝合金等热传导率高、比重小的材料形成。
53.在母材的第1主面上优选形成包含钎焊材料的层。在母材中与第1主面相反的第2主面上优选形成耐腐蚀处理层(实施耐腐蚀处理)。例如,耐腐蚀处理层可以使用由jis标准规定的al-zn-mg系热处理型的铝合金,即在a7072上形成的耐腐蚀覆膜。
54.在板状部件的第1主面被配置成朝向-x一侧的状态下,通过反复扩口加工板状部件等形成第1通孔部21a~21e、筒部17a~17e和凸缘部18a~18e。
55.如图4所示,在中间板材11中,利用标记11c示出与板状部件的第1主面相对应的面。在中间板材11中,利用标记11d示出与板状部件的第2主面相对应的面。
56.如图3和图4

所示,端部板材12、13沿x方向观察时分别为呈矩形形状的板状。沿x方向观察时,端部板材12、13与中间板材11的板材主体16互相大致重叠。
57.端部板材12沿x方向观察时具有2条第1边部12a和2条第2边部12b。2条第1边部12a为端部板材12中的沿着z方向的外缘。2条第2边部12b为端部板材12中的沿着y方向的外缘。2条第2边部12b与2条第1边部12a相邻。
58.如图3所示,在端部板材12中的-z一侧的端部,形成2个插入孔部24a、24b。插入孔部24a、24b沿x方向观察时为圆形。插入孔部24a、24b沿x方向贯穿端部板材12。
59.插入孔部24a、24b沿y方向排列,并且被沿y方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插入孔部24b被配置在比插入孔部24a靠+y一侧。
60.沿x方向观察时,插入孔部24a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d内。同样,沿x方向观察时,插入孔部24b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e内。
61.与端部板材12同样,端部板材13沿x方向观察时具有2条第1边部13a和2条第2边部13b。
62.在端部板材13上形成多个插入孔部26a~26h。插入孔部26a~26h沿x方向观察时为沿y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
63.插入孔部26a、26b在插入孔部26a~26e中位于最靠+z一侧的位置上。插入孔部26a、26b沿y方向排列,并且被沿y方向互相隔开间隔配置。插入孔部26b被配置在比插入孔部26a靠+y一侧。
64.插入孔部26a、26c、26e、26g沿z方向排列,并且被沿z方向依次互相隔开间隔配置。插入孔部26b、26d、26f、26h沿z方向排列,并且被沿z方向依次互相隔开间隔配置。
65.沿x方向观察时,插入孔部26a、26b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a内。同样,沿x方向观察时,插入孔部26c、26e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b内。沿x方向观察
时,插入孔部26d、26f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c内。沿x方向观察时,插入孔部26g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d内。沿x方向观察时,插入孔部26h被配置在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e内。
66.端部板材12、13利用上述板状部件而形成。此时,被配置成:在端部板材12中第1主面朝向+x一侧,在端部板材13中第1主面朝向-x一侧。
67.如图4所示,在端部板材12、13中,利用标记12c、13c示出与板状部件的第1主面相对应的面。在端部板材12、13中,利用标记12d、13d示出与板状部件的第2主面相对应的面。
68.两块端部板材12、13中的第1集管10外侧的面,被实施了耐腐蚀处理。
69.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板材12、13沿x方向夹住中间板材11。
70.端部板材12从板材主体16的-x一侧与中间板材11的板材主体16接触。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接触不仅是指直接接触,还指通过其他部件间接的接触。
71.端部板材12和板材主体16通过钎焊固定。该钎焊使用中间板材11的第1主面11c和端部板材12的第1主面12c上设置的包含钎焊材料的层。
72.中间板材11的凸缘部18a~18e分别从端部板材13的-x一侧与端部板材13接触。中间板材11的筒部17a~17e分别经由凸缘部18a~18e从端部板材13的-x一侧与端部板材13接触。
73.端部板材13和凸缘部18a~18e通过钎焊固定。该钎焊使用中间板材11的第1主面11c和端部板材13的第1主面13c上设置的包含钎焊材料的层。
74.如图2所示,第2集管30与第1集管10同样地构成。第2集管30具有与中间板材11,端部板材12、13同样地构成的中间板材(未图示),端部板材32、33。
75.在端部板材33中形成未图示的插入孔部。
76.热交换管40a~40h被形成为扁平管状,沿x方向延伸。即,热交换管40a~40h的y方向的长度比热交换管40a~40h的z方向的长度长。热交换管40a~40h利用铝、铝合金等热传导率高、比重小的材料形成。
77.热交换管40a~40h的-x一侧的端部分别被配置在端部板材13的插入孔部26a~26h内。热交换管40a~40h的-x一侧的端部被插入到中间板材11的多个筒部17a~17e中。
78.热交换管40a~40h的+x一侧的端部分别被配置在第2集管30的端部板材33的插入孔部内。
79.制冷剂分别在热交换管40a~40h内流动通过。
80.散热片45利用铝、铝合金等形成为薄板状。在散热片45上形成多条沿y方向延伸的狭缝46。各狭缝46在-y一侧开口。各狭缝46镶嵌在热交换管40a~40h上。
81.如图3所示,管状的第1制冷剂端口50a的端部被配置在第1集管10的端部板材12的插入孔部24a中。管状的第2制冷剂端口50b的端部被配置在第1集管10的端部板材12的插入孔部24b中。
82.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热交换器4中,例如从第1制冷剂端口50a流入的制冷剂以下述方式流动。
83.即,制冷剂通过筒部17d而依次流入热交换管40g、热交换管40e、筒部17b、热交换管40c、热交换管40a、筒部17a内。进而,该制冷剂通过热交换管40b、热交换管40d、筒部17c、热交换管40f、热交换管40h、筒部17e从第2制冷剂端口50b流出。
84.如图4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4中,利用第1集管10的中间板材11和端部板材12、13以及第2集管30的中间板材和端部板材32、33形成用来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路55。
85.在制冷剂流路55内,制冷剂实际流动的空间为制冷剂空间流路55a。即,制冷剂空间流路55a由第1集管10的中间板材11和端部板材12、13以及第2集管30的中间板材和端部板材32、33形成。
86.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4中,如图5所示在筒部17a的径向外侧形成包覆筒部17a的空间层s1。一般来说,位于该空间层的空气的热传导率比形成中间板材和端部板材的材料的热传导率小。因此,在例如在中间板材11上形成多个筒部17a、17b,制冷剂被填充到热交换器4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筒部17a、17b中的、筒部17a内的制冷剂与筒部17b内的制冷剂的热干扰。
87.由于在筒部17a的径向外侧形成空间层s1,因此与筒部延伸到其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中间板材11所需要的材料成本。
88.由于在筒部17a的径向外侧形成空间层s1,因此当制冷剂被填充到了例如热交换器4内时,从热交换器4的外侧目视确认筒部17a经由凸缘部18a与端部板材13接触的部分即被填充的制冷剂附近的部位p1变得容易。在部位p1的径向外侧涂敷确认制冷剂的泄漏用的肥皂水等,通过目视确认该肥皂水起泡。如此,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
89.如上所述,能够降低热交换器4的制造成本、抑制被填充到内部的制冷剂的热干扰,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
90.由于在中间板材11上形成筒部17a,因此没有必要增加中间板材的x方向的厚度。能够使用于制造中间板材11的板状部件的厚度与用于制造端部板材12、13的板状部件的厚度互相相等,用于制造的材料的管理变得容易。
91.热交换器4具有凸缘部18a。与筒部17a与端部板材13的接触面积相比,凸缘部18a与端部板材13的接触面积变宽。因此,能够确保宽的接触面积,能够确实地进行中间板材11与端部板材13的接合。能够提高接合的可靠性。
9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使用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能够抑制被填充到内部的制冷剂的热干扰、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的热交换器4,能够构成制冷循环装置1。
93.另外,第1集管10也可以具有多块被两块端部板材12、13沿x方向夹住的中间板材11。这些中间板材11互相为相同的形状。多块中间板材11中的筒部17a被沿x方向排列配置。这种情况下,多块中间板材11中的最靠+x一侧的中间板材11以外的中间板材11上设置的凸缘部18a,与在+x一侧与该中间板材11相邻的其他中间板材11的板材主体16、从该板材主体16的-x一侧相接触。
94.并且,多块中间板材11中最靠+x一侧的中间板材11以外的筒部17a,与在+x一侧与该中间板材11相邻的其他中间板材11的板材主体16、从该板材主体16的-x一侧经由凸缘部18a相接触。
95.对于筒部17b~17e也与筒部17a同样。
96.在该变形例的热交换器中,能够利用多块中间板材11将筒部17a内的空间层沿x方向连得很长。
97.例如,即使在由于上述板状部件的加工上的限制而使筒部17a在x方向上的长度变短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多块中间板材11也能够增加制冷剂空间流路55a的体积。
98.另外,中间板材11上形成的第1通孔部的数量没有制限,也可以是1个。筒部17a~17e也可以不设置凸缘部18a~18e。
99.(第2实施方式)
100.接着,参照图6和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添加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101.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1的第1集管10a除了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4的第1集管10的各结构外,还具有直立壁62。直立壁62遍及端部板材12、13的整个周将端部板材12的外周边缘与端部板材13的外周边缘连接。
102.更详细说明为,直立壁62具有2个第1壁片63和2个第2壁片64。
103.2个第1壁片63设置在端部板材13中的2条第1边部13a上。2个第1壁片63朝x方向的-x一侧延伸,到达端部板材12的外周边缘。
104.2个第2壁片64设置在端部板材12中的2条第2边部12b上。2个第2壁片64朝x方向的+x一侧延伸,到达端部板材13的外周边缘。
105.端部板材13和2个第1壁片63通过将上述板状部件折弯而形成。端部板材13和2个第1壁片63作为整体为弯曲成u字形的形状。端部板材12和2个第2壁片64通过将上述板状部件折弯而形成。端部板材12和2个第2壁片64作为整体为弯曲成u字形的形状。
106.端部板材12、13和直立壁62中的第1集管10a外侧的面被实施了耐腐蚀处理。
107.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1中,能够降低热交换器61的制造成本、抑制被填充到内部的制冷剂的热干扰,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
108.而且,热交换器61具有直立壁62。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雨水、垃圾等附着在端部板材12、13之间的筒部17a上,能够抑制附着了的部分被腐蚀。因此,在制冷剂被填充到热交换器61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腐蚀导致制冷剂的泄漏。
109.直立壁62具有2个第1壁片63和2个第2壁片64。端部板材13和2个第1壁片63以及端部板材12和2个第2壁片64分别作为整体为弯曲成u字形的形状。因此,使用结构互相相同的端部板材13和2个第1壁片63以及端部板材12和2个第2壁片64,能够构成直立壁62。
110.端部板材12、13和直立壁62中的第1集管10a(热交换器61)外侧的面被实施了耐腐蚀处理。因此,在雨水等从第1集管10a的外侧附着到端部板材12、13和直立壁62上时,能够抑制该雨水等腐蚀端部板材12、13和直立壁62。
111.另外,在端部板材12、13中,设置2个第1壁片63和2个第2壁片64的位置没有限定。例如,2个第1壁片63和2个第2壁片64也可以设置在端部板材12上。
112.在上述板状部件中,在第2主面上也可以不形成耐腐蚀处理层。
113.(第3实施方式)
114.接着,参照图8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但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添加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在后述的附图的一部分中,仅对从上述实施方式改变了形状的部分添加标记。
115.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1的第1集管10b具有第1中间板材(中间板材)72、第2中间板材(中间板材)11a和隔板73,取代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1的第1集管10a中
的中间板材11。
116.第1中间板材72、隔板73和第2中间板材11a被依次从-x一侧朝向+x一侧配置在端部板材12与端部板材13之间。即,隔板73被夹在第1中间板材72与第2中间板材11a之间。
117.例如,第2中间板材11a为与中间板材11相同的结构。
118.例如,第1中间板材72具有第1通孔部21f、筒部17f和凸缘部18f取代中间板材11的第1通孔部21c、筒部17c和凸缘部18c。
119.第1通孔部21f被形成在中间板材11的板材主体16上形成第1通孔部21c的位置上。第1通孔部21f沿x方向观察时为t字形。第1中间板材72的第1通孔部21f的形状与第2中间板材11a的第1通孔部21c的形状互不相同。第1中间板材72的第1通孔部21f的外形比第2中间板材11a的第1通孔部21c的外形小。
120.筒部17f从板材主体16中的第1通孔部21f的边缘部朝向x方向的+x一侧立起。凸缘部18f从筒部17f立起的顶端部遍及筒部17f的整周而向筒部17f的径向外侧突出。
121.筒部17f和凸缘部18f作为整体从板材主体16向+x一侧立起的长度,与筒部17a和凸缘部18a作为整体从板材主体16向+x一侧立起的长度互相相等。
122.隔板73沿x方向观察时为呈矩形形状的板状。在隔板73上形成多个第2通孔部75a~75e。
123.第2通孔部75a、75b、75d、75e分别与上述第1通孔部21a、21b、21d、21e同样地形成。
124.隔板73的第2通孔部75c为与第1中间板材72的第1通孔部21f相同的形状。沿x方向观察时,第2通孔部75c与第1中间板材72的第1通孔部21f重合。沿x方向观察时,第2通孔部75c和第1通孔部21f被分别配置在第2中间板材11a的第1通孔部21c的内周边缘内。这里所说的内周边缘内是不仅包含内周边缘的内侧,还包含内周边缘上的意思。
125.第1中间板材72的筒部17f朝向第2中间板材11a的板材主体16延伸,经由凸缘部18f与隔板73接触。
126.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热交换器71中,如图9所示,制冷剂不容易从第1中间板材72的凸缘部18f与隔板73中的第2通孔部75c的边缘部之间泄漏到第1集管10b(热交换器71)的外部。制冷剂不容易从隔板73中的第2通孔部75c的边缘部与第2中间板材11a的板材主体16中的第1通孔部21c的边缘部之间泄漏到第1集管10b的外部。
127.另一方面,利用图10说明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1不具备隔板73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81。
128.在比较例的热交换器81中,在第1中间板材72的凸缘部18f与第2中间板材11a的板材主体16中的第1通孔部21c的边缘部之间形成间隙s3。制冷剂通过该间隙s3泄漏到第1集管的外部。
129.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1中,能够降低热交换器71的制造成本、抑制被填充到内部的制冷剂的热干扰,并且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
130.而且,即使第1、2中间板材72、11a的第1通孔部21f、21c彼此为互不相同的形状,例如也能够抑制被填充到热交换器71内的制冷剂泄漏到热交换器71的外部。并且,通过调节第1通孔部21f、21c的形状,能够调节热交换器71的压力损失。
131.(第4实施方式)
132.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
位,添加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133.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81的第1集管10c除了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1的第1集管10b的各结构外,还具有第3中间板材(中间板材)11b。另外,在图11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第1集管10c的各结构中的+y一侧的部分。
134.第3中间板材11b为与第2中间板材11a相同的结构。第3中间板材11b被配置在端部板材12与第1中间板材72之间。
135.如图10所示,在第1集管10c不具备隔板73的情况下,在第1中间板材72的凸缘部18f与第2中间板材11a的板材主体16中的第1通孔部21c的边缘部之间形成上述间隙s3。因此,为了使制冷剂不泄漏到第1集管10c的外部,隔板73是必要的。
136.另一方面,如图11和图12所示,沿x方向观察时,第1中间板材72的第1通孔部21f被配置在第3中间板材11b的第1通孔部21c的内周边缘内。因此,第3中间板材11b的凸缘部18c遍及整个周与第1中间板材72的板材主体16接触。因此,在第3中间板材11b与第1中间板材72之间不需要隔板73。
137.根据以上说明过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具有筒部17a~17f,使制造成本降低、能够抑制被填充到内部的制冷剂的热干扰,并且能够容易地确认制冷剂的泄漏。
138.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并非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种种方式实施,在不超出发明宗旨的范围能够进行种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与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也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热交换器,具备:沿第1方向延伸、制冷剂流动通过的热交换管,以及被连接到上述热交换管的上述第1方向的端部上、具有中间板材和在上述中间板材的厚度方向上夹住上述中间板材的两块端部板材、利用上述中间板材形成制冷剂空间流路的集管;其中,上述中间板材具有:被形成有第1通孔部的板材主体,以及从上述板材主体中的上述第1通孔部的边缘部沿上述厚度方向立起、与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一块或其他上述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接触的筒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中间板材具有从上述筒部立起的顶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与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一块或其他上述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接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集管具有遍及上述两块端部板材的整个周地将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一块的外周边缘与另一块的外周边缘连接的直立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上述两块端部板材沿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时分别呈矩形形状;上述直立壁具有:设置在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一块中的沿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时的2条第1边部上、沿上述厚度方向延伸而到达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另一块的外周边缘的2个第1壁片,以及设置在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上述另一块中的沿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上述2条第1边部相邻的2条第2边部上、沿上述厚度方向延伸而到达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上述一块的外周边缘的2个第2壁片。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交换器,上述两块端部板材和上述直立壁中的外侧的面被实施耐腐蚀处理。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上述集管作为上述中间板材具有形状互相相同的多块上述中间板材,上述多块上述中间板材中的上述筒部被沿上述厚度方向排列配置。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上述集管作为上述中间板材而具有上述第1通孔部的形状互不相同的第1中间板材和第2中间板材;具备被夹在上述第1中间板材与上述第2中间板材之间、被形成有第2通孔部的隔板;沿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上述第1中间板材的上述第1通孔部被配置在上述第2中间板材的上述第1通孔部的内周边缘内;上述第1中间板材的上述筒部朝向上述第2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而延伸,与上述隔板接触;上述第2通孔部为与上述第1中间板材的上述第1通孔部相同的形状。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管和集管。热交换管沿第1方向延伸,制冷剂流动通过。上述集管被连接到上述热交换管的上述第1方向的端部上。上述集管具有中间板材和两块端部板材。两块端部板材沿上述中间板材的厚度方向夹住上述中间板材。上述集管利用上述中间板材形成制冷剂空间流路。上述中间板材具有板材主体和筒部。板材主体被形成有第1通孔部。筒部从上述板材主体中的上述第1通孔部的边缘部沿上述厚度方向立起,与上述两块端部板材中的一块或其他上述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接触。块或其他上述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接触。块或其他上述中间板材的上述板材主体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

是泽亮辅 畠田崇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2.04.01

技术公布日:

2022/10/1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7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板材   热交换器   制冷剂   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