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训练健身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综合训练设备。


背景技术:



2.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健身锻炼,相较于户外场地中跑步等锻炼项目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在室内使用健身器材进行体育锻炼更加灵活多变,受到了更多锻炼者的青睐。
3.健身椅作为一种力量训练的辅助器材,经常出现在训练场合中。健身椅通常由座椅和靠背构成,靠背的角度可调,以实现训练者坐姿、卧姿等训练姿态变换,但这样仅能够满足训练者进行平推、上推等动作训练,无法进行高拉动作训练,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无法满足训练者多项目训练的需求,影响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综合训练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训练者进行高拉训练的需求,存在应用局限性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综合训练设备,其包括:
6.健身椅,所述健身椅包括靠背组件和座椅架,所述靠背组件相对于所述座椅架的角度可转动调节;
7.训练臂,所述训练臂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健身椅上,所述训练臂相对于所述健身椅的角度可调;以及
8.拉绳,所述拉绳活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拉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握持件,所述拉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阻力源,所述拉绳的两端均为自由端。
9.训练者使用上述方案的综合训练设备时,通过将拉绳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与不同的阻力源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握持件连接,训练者将靠背组件相对所述座椅架调节到所需角度后,可舒适的坐在健身椅上,此时可满足训练者进行平推、上推等常规训练项目;此外,通过进一步对训练臂和靠背组件进行转动调节,便可使训练臂处于合适的所需高度和宽度位置,紧接着训练者手握握持件,即可在阻力源辅助下进行上肢的高拉训练。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方案的综合训练设备可以满足训练者进行平推、上推、高拉等多种训练项目需求,训练项目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训练者的使用体验感。
10.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综合训练设备还包括万向导轮组件,所述万向导轮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拉绳活动设置于所述万向导轮组件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万向导轮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架、第二转动架和导轮架,所述第一转动架转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第二转动架与所述第一转动架转动连接,所述导轮架与所述第二转动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万向导轮组件具有三个不同方向的转动自由度。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万向导轮组件还包括轮轴和导轮,所述轮轴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第一转动架与所述轮轴转动连接,所述导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导轮架上,所述拉绳可活动的绕装于所述导轮上;
14.所述导轮架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限位杆与所述导轮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所述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尺寸。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中的一者设置有连接环,另一者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环可分离的连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训练臂为可伸缩结构,以使所述训练臂的长度可调;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拉绳;或者,
17.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绕线板,所述绕线板用于卷绕收纳所述拉绳。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训练臂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靠背组件上,所述训练臂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靠背组件包括摆臂座和第一定位件,所述训练臂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摆臂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设有沿弧线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摆臂座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并能与任一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定位。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还设有第三定位孔,当所述训练臂转动收纳至所述靠背组件的背侧时,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齐,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内固定。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臂座和/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摩擦片,所述摩擦片与所述摆臂座或所述安装板接触,或所述摩擦片之间相互接触;或者
21.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连接于所述训练臂与所述摆臂座之间。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训练臂转动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
23.所述综合训练设备还包括旋转支座组件,所述旋转支座组件包括固定座、连接座和旋转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固定座连接固定,所述旋转座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所述训练臂与所述旋转座转动连接。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u型卡板、插板、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u型卡板用于卡箍在所述座椅架的架管上,所述插板插接于所述u型卡板的两侧相对的插槽中,所述第一紧固件设置于所述插板上并能压紧所述架管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设置于所述u型卡板上并能压紧所述架管的另一侧;
25.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座本体、第一转动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旋转座包括第一配合板,所述第一配合板设有第一收纳孔和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座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配合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能够择一插接于所述第一收纳孔或者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内;
26.所述旋转座还包括第二座本体、第二转动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第二配合板,所述第二配合板设有第二收纳孔和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座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配合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能够择一插接于所述第二收纳孔或者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靠背支架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靠背
支架通过所述角度调节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
28.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支板、转轴、调节杆、调节座、导轨和滚动件,所述支板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靠背支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板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靠背支架上,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上,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调节座通过所述滚动件与所述导轨活动连接。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调节座设有第四定位孔,所述导轨设有沿所述调节座的移动方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五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插接于所述第四定位孔内并能与任一所述第五定位孔插接定位。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壳体、卡销、弹性件和手柄,所述卡销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卡销连接,所述卡销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具有向所述壳体的外部伸出的动势,所述手柄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卡销连接。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力源设置为力量训练机,所述健身椅的底部设置有高度可调脚垫,所述力量训练机设置于所述座椅架的下方,所述高度可调脚垫与所述力量训练机压接;或者,
32.所述阻力源设置为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设置于所述座椅架的一侧;或者,
33.所述拉绳设置为弹力绳,所述拉绳的第二端可与任一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3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技术中综合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训练臂处于收纳状态的综合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靠背组件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阻力源采用力量训练机时综合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阻力源采用配重块时综合训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角度调节组件处于第一爆炸状态的结构图;
42.图7为角度调节组件处于第二爆炸状态的结构图;
43.图8为万向导轮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4.图9为本技术中拉绳处于展开使用状态的结构图;
45.图10为拉绳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图;
46.图11为采用摩擦片时安装板与摆臂座的爆炸结构图;
47.图12为采用扭簧时安装板与摆臂座的爆炸结构图;
48.图13为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4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0.图15为另一实施例的综合训练设备(采用力量训练机作为阻力源)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6为另一实施例的综合训练设备(采用配重块作为阻力源)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7为训练臂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8为训练臂处于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9为训练臂通过旋转支座组件与座椅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0为图19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1为图20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7.图22为旋转支座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58.图23为图2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9.图24为固定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60.附图标记说明:
61.100、综合训练设备;10、健身椅;11、靠背组件;111、安装板;111a、第一定位孔;111b、第三定位孔;112、摆臂座;112a、第二定位孔;112b、摩擦片;112c、扭簧;113、第一定位件;114、靠背支架;115、角度调节组件;115a、支板;115b、转轴;115c、调节杆;115d、调节座;115e、导轨;115f、滚动件;115g、第二定位件;1151g、壳体;1152g、卡销;1153g、手柄;115h、第四定位孔;115i、第五定位孔;116、背垫;12、座椅架;13、高度可调脚垫;20、训练臂;21、第二配合板;21a、第二收纳孔;21b、第二固定孔;30、拉绳;40、握持件;50、阻力源;60、万向导轮组件;61、轮轴;62、第一转动架;63、导轮;64、第二转动架;65、导轮架;66、第一限位块;67、第二限位块;68、限位杆;69、连接环;69a、连接件;70、绕线板;80、坐垫;90、支撑垫;200、旋转支座组件;210、固定座;211、u型卡板;211a、插槽;212、插板;213、第一紧固件;214、第二紧固件;220、连接座;221、第一座本体;222、第一转动件;223、第一固定件;230、旋转座;231、第一配合板;2311、第一收纳孔;2312、第一固定孔;232、第二座本体;233、第二转动件;234、第二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6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3.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综合训练设备100,其包括:健身椅10、训练臂20以及拉绳30,所述健身椅10包括靠背组件11和座椅架12,所述靠背组件11相对于所述座椅架12的角度可转动调节,所述训练臂20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健身椅10上,所述训练臂20相对于所述健身椅10的角度可调,所述拉绳30活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20上,所述拉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握持件40,所述拉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阻力源50,所述拉绳30的两端均为自由端,即拉绳30的两端均可沿任意方向自由活动。可理解的,该综合训练设备100具体为一种坐式的上肢力量训练机,也即训练者可以坐在健身椅10上,上肢依靠拉绳30和训练臂20即可进行力量训练,能够满足训练者进行室内健身锻炼的需要。
64.可以理解的,训练臂20设置为对称布置的两个,对应的拉绳30也具有两个,拉绳30
与训练臂20一一对应连接,从而满足训练者左右双臂同时进行力量训练。
65.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训练者使用上述方案的综合训练设备100时,训练者将靠背组件11调节到所需角度后,可舒适的坐在健身椅10上,此时可满足训练者进行平推、上推等常规训练项目;此外,通过进一步调节训练臂20相对于健身椅10的角度,便可使训练臂20处于合适的所需高度和宽度位置,紧接着训练者手握握持件40,即可在阻力源50辅助下进行上肢的高拉训练。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方案的综合训练设备100可以满足训练者进行平推、上推、高拉等多种训练项目需求,训练项目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训练者的使用体验感。
6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健身椅10还包括坐垫80。坐垫80安装在座椅架12的顶部并靠近一端布置,方便训练者进行坐姿训练。
67.请继续参阅图6、图7和图14,所述靠背组件11还包括背垫116、靠背支架114和角度调节组件115,背垫116设置于靠背支架114上且处于朝向坐垫80的一侧,所述靠背支架114通过所述角度调节组件115转动设置于所述座椅架12上。通过操作角度调节组件115,靠背支架114可以相对于座椅架12进行上下旋转,从而灵活调节靠背组件11的倾斜角度,满足训练者不同坐姿或卧姿训练的需求。
68.需要说明的是,角度调节组件115的最小极限角度调节行程为使靠背支架114和背垫116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状态,此时背垫116与坐垫80平行或近似平行并处于同一平面内,使训练者平躺时更加舒适。
69.上述的握持件40可以是拉手、长杆等器械,根据不同的训练动作,可选择不同的握持件40。例如本方案中握持件40采用拉手的形式,不仅美观,且更利于训练者稳定握持。
70.较佳地,拉手上包覆有橡胶套,可进一步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脱手而引发安全隐患。
71.此外,所述训练臂20采用可伸缩结构设计,以使所述训练臂20的长度可调。如此一来,不仅便于根据用户所需训练宽度、高度等对训练臂20做适应性调节,另外整机收纳时可避免训练臂20和座椅架12发生干涉碰撞。例如,训练臂20包括调节管和摆臂管。调节管的下端设有沿管中心线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调节孔,调节管的下端插入摆臂管内。将安装在摆臂管上的拉销插入不同的调节孔内,可使调节管固定在不同高度,即可达到调整训练臂20长度的目的。调节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同时,调节管的上端设有一收纳孔,当使用完训练臂20需要将其收折时,可将调节管容置于摆臂管内以减小训练臂20的长度,然后将安装在摆臂管上的拉销插入收纳孔中,实现对调节管和摆臂管的固定,避免二者发生相对滑动。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力源50设置为力量训练机,所述健身椅10的底部设置有高度可调脚垫13,对于地面式力量训练机来说,所述力量训练机可放置于所述座椅架12的下方,通过调节所述高度可调脚垫13相对于力量训练机的距离,使得座椅架12与所述力量训练机严密压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然后将拉绳30连接至力量训练机后便可进行力量训练。对于壁挂式力量训练机来说,可直接将拉绳30与壁挂式力量训练机连接后进行训练。
73.当采用力量训练机时,阻力由力量训练机的阻力输出装置提供,即阻力输出装置提供与训练者拉动拉绳30的方向相反的动力,可满足训练者上肢力量训练需要。可选地,阻力输出装置可以为电机、电磁驱动器、弹簧、飞轮、摩擦片等可以提供阻力的装置。
74.示例性地,高度可调脚垫13为螺柱脚垫,螺柱脚垫螺接在健身椅10的底部,并通过旋拧方式进行升降运动,安装结构简单,可调操作性强。
75.或者,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替代方案,所述阻力源50也可设置为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设置于所述座椅架12的一侧,将拉绳30与配重块连接后即可进行力量训练。此时配重块的重力提供训练者上肢力量训练所需的阻力,且配重块更加简单,实施性强,使用成本更低。
76.或者,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另一可替代方案,所述拉绳30为弹力绳,所述拉绳30用于与阻力源50连接的一端可连接至任一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可以是门、墙壁、地面、支架、桌腿等,此时拉绳30可为训练者提供训练所需阻力。该种实施方式提供训练阻力简单便捷、通用性强、成本较小,可适应多种训练环境下的训练需求。
77.本实施例提供的综合训练设备100在满足现有健身椅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将拉绳30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与不同的阻力源50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握持件40连接,以供训练者实现上推、平推、高拉等动作的力量训练。其中阻力源50可根据训练者的训练环境灵活选用,并且不同的阻力源50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阻力大小,训练者可根据自身训练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阻力源50与综合训练设备100连接后进行训练,即综合训练设备100无需自带电机等价格高昂的阻力输出装置,且其可以适配市面上的多种阻力源50而为训练者提供力量训练,阻力提供方式便捷、多样化,且成本更低。综合训练设备100的拉绳30在实现与阻力源50可靠连接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有些阻力源50自带拉绳长度不够的局限性。此外,将拉绳30活动设置于训练臂20上,以及将训练臂20可转动的设置于靠背组件11上,可通过调节训练臂20相对于靠背组件11的角度,以使训练臂20与处于合适的所需高度和宽度位置,满足训练者对于不同高度和宽度的训练需求。
78.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8,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综合训练设备100还包括万向导轮组件60,所述万向导轮组件60转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20上,所述拉绳30活动设置于所述万向导轮组件60上。实际使用时,万向导轮组件60提供拉绳30多个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可以更好的适配训练者进行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平推、高拉等训练动作,同时减轻拉绳30与万向导轮组件60的摩擦磨损,提高拉绳30和万向导轮组件60的使用寿命。
79.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万向导轮组件60包括轮轴61和第一转动架62,所述轮轴61设置于所述训练臂20上,所述第一转动架62与所述轮轴61转动连接,通过轮轴61转动设置于训练臂20上。其中,轮轴61固定安装在训练臂20的端部,用以安装支撑第一转动架62,并保证第一转动架62自由旋转。
80.进一步地,所述万向导轮组件60还包括第二转动架64,所述第二转动架64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架62上;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架62的转动中心线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转动架64的转动中心线所在平面相交。第二转动架64能够相对第一转动架62旋转,由此提供更多方向的空间转动自由度,使训练者可进行多向多角度的上肢高拉动作训练。
8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架62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架64的转动中心线相互垂直。
82.更进一步地,所述万向导轮组件60还包括导轮架65和导轮63,所述导轮架65与所述第二转动架64转动连接,所述导轮63转动设置于所述导轮架65上,所述拉绳30可活动的绕装于所述导轮63上。导轮架65相对第二转动架64旋转,可提供拉绳30更多的转动自由度,
利于减小高拉动作时对训练者上肢摆转产生的阻力。导轮架65的转动中心线所在平面与第二转动架64的转动中心线所在平面和第一转动架62的转动中心线所在平面均相交。
8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导轮架65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架64的转动中心线相互垂直,所述导轮架65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转动架62的转动中心线呈一夹角,所述夹角可以为锐角、直角或钝角。
84.用户拉动拉绳30进行力量训练时,由于拉绳30是活动安装在万向导轮组件60上的,当用户进行不同角度和方向的拉绳30动作时,第一转动架62、第二转动架64和导轮架65均能够提供不同方向的转动自由度,也即使万向导轮组件60总能够为拉绳30提供相适配的转动自由度,从而减轻拉绳30与万向导轮组件60之间的摩擦阻力,使训练臂20能够适应多角度力量训练,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感。
85.此外,导轮架65形成为u型板结构,导轮63安装于其u型腔内,所述导轮架65上设置有限位杆68,限位杆68也安装在u型腔内且其与导轮63保持一定间距。该间距大于拉绳30的直径,以供拉绳30在导轮63与限位杆68之间随意穿行。
86.所述拉绳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66和第二限位块67,所述第一限位块66和所述第二限位块67的尺寸均大于导轮63与限位杆68之间的间距,使得拉绳30的两端滑动至万向导轮组件60处时,第一限位块66和所述第二限位块67均能与所述限位杆68限位抵接,确保拉绳30不脱离万向导轮组件60。
87.进一步地,u型板与第二转动架64安装的一侧的内表面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安装在导轮架65的内表面后与导轮架65一起套入第二转动架64的转轴上并通过螺丝锁紧安装。推力轴承在供导轮架65转动的同时还可承受较大的轴向力,以增加万向导轮组件60的可靠性。
88.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训练臂20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靠背组件11上,所述训练臂20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板111,所述靠背组件11包括摆臂座112和第一定位件113,所述训练臂20通过所述安装板111与所述摆臂座112转动连接,且所述安装板111设有沿弧线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孔111a,所述摆臂座112设有第二定位孔112a,所述第一定位件113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112a内并能与任一所述第一定位孔111a插接定位。
89.因而训练臂20能够灵活旋转达到调节角度和宽度目的,之后通过第一定位件113插接至第二定位孔112a和对应的第一定位孔111a内,即可固定安装板111与摆臂座112,保证悬臂状态的训练臂20稳固可靠。
90.由于综合训练设备100使用时,训练臂20是向外展开的,占用空间较大,因此当结束训练后,可以将训练臂20进行收纳。例如,靠背组件11的背面(即靠近座椅架12的一面)左右两侧形成有容置空间,训练臂20向下转动后可完全收纳至对应的容置空间内。具体地,靠背支架114位于背垫116的中部且突出于背垫116设置,靠背支架114的两侧与背垫116的两侧之间均形成有容置空间。训练臂20收纳于容置空间之后可通过调节角度调节组件115放平靠背组件11,训练臂20被靠背支架114及座椅架12遮挡,此时综合训练设备100外形近似于一张椅子,体积紧凑,占用空间小且美观。
9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111还设有第三定位孔111b,当所述训练臂20转动至所述靠背组件11的容置空间内时,即训练臂20转动至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三定位孔111b与所述第
二定位孔112a对齐,所述第一定位件113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112a和所述第三定位孔111b内固定。如此能够将收纳至靠背组件11容置空间内的训练臂20固定住,以避免训练臂20随意晃动产生撞击损伤或对周边训练者造成伤害。
9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臂座112和/或所述安装板111上设置有摩擦片112b,所述摩擦片112b与所述摆臂座112或所述安装板111接触,或所述摩擦片112b之间相互接触;或者所述靠背组件11还包括扭簧112c,所述扭簧112c连接于所述训练臂20与所述摆臂座112之间。通过摩擦片112b提供摩擦阻力或者扭簧112c提供弹性扭力,使训练臂20能够正常转动的同时又不至于自由转动带来的潜在安全隐患,避免解除第一定位件113的锁定后训练臂20快速坠落而砸伤训练者。
93.请继续参阅图15至图24,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训练臂20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座椅架12上。相较于上述将训练臂20安装在靠背组件11上的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主要有以下优势:其一,训练臂20的位置调节与靠背组件11的角度调节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不论靠背组件11调节至任何角度(包括靠背组件11放平状态),训练者均可利用训练臂20进行训练;其二,训练臂20的转动自由度更大(设置在靠背组件11上只有一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可调角度更大,选择更多,可训练的动作更加丰富;其三,训练臂20可适配不同的健身椅,提升通用性。
94.具体而言,所述综合训练设备100还包括旋转支座组件200,所述旋转支座组件200包括固定座210、连接座220和旋转座230,所述固定座210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连接座220与所述固定座210连接固定,所述旋转座230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座220上,所述训练臂20与所述旋转座230转动连接。
95.固定座210与座椅架12连接,可实现训练臂20通过旋转支座组件200与座椅架12组装固定。连接座220用于转动连接旋转座230,以使旋转座230可提供训练者水平方向的旋转自由度;进一步地训练臂20还与旋转座230转动连接,从而在展开使用状态下进行上下方向转动,满足训练者不同训练动作需求。
96.请继续参阅图2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座210包括u型卡板211、插板212、第一紧固件213和第二紧固件214,所述u型卡板211用于卡箍在所述座椅架12的架管上,u型卡板211的u型腔尺寸设置较大,可容置不同型号及尺寸的架管,以使训练臂20可以安装适配不同类型的座椅架12,提高训练臂20安装适配性和通用性。u型卡板211的两侧板均开设有插槽211a,所述插板212插接于所述u型卡板211的两侧相对的插槽211a中,所述第一紧固件213设置于所述插板212上并能压紧所述架管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214设置于所述u型卡板211上并能压紧所述架管的另一侧。
97.安装时,先将u型卡板211套设在座椅架12的架管合适位置处,使得架管容置于u型卡板211的u型腔内,然后将插板212插入u型卡板211的两侧板的插槽211a中,并用螺母锁紧插板212突出于两侧板外的部分,使得插板212与u型卡板211固定连接,插板212和u型卡板211形成类抱箍结构而与架管箍紧。再将第一紧固件213穿过插板212并与架管牢固抵接,将第二紧固件214穿过u型卡板211的其中一个侧板并与架管牢固抵接。第一紧固件213和第二紧固件214均采用螺栓,当拧紧螺栓后,螺栓的端部可压紧在架管的不同表明,从而在摩擦力作用下使固定座210与架管组装稳固。固定座210的结构组成和安装方式简单,从而方便训练者将其与不同的座椅架12灵活组装,提高适配性和通用性。
98.请继续参阅图21和图2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220包括第一座本体221、第一转动件222和第一固定件223,所述旋转座230包括第一配合板231,所述第一配合板231设有第一收纳孔2311和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2312,所述第一座本体221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222与所述第一配合板23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223能够择一插接于所述第一收纳孔2311或者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固定孔2312内。
99.第一转动件222实现第一配合板231与第一座本体221旋转连接,从而提供旋转座230和训练臂20水平方向的转动自由度。第一固定件223与处在不同角度位置的第一固定孔2312插接固定,方便调节旋转座230和训练臂20的水平角度,以满足不同训练动作。当训练者完成训练后,使旋转座230旋转至座椅架12的下方,此时旋转座230与连接座220收拢,再将第一固定件223插接至第一收纳孔2311,可确保收折状态下旋转座230与连接座220连接稳固,训练臂20不会随意散开。
100.更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座230还包括第二座本体232、第二转动件233和第二固定件234,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第二配合板21,所述第二配合板21设有第二收纳孔21a和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21b,所述第二座本体232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233与所述第二配合板2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234能够择一插接于所述第二收纳孔21a或者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21b内。
101.第二转动件233实现第二配合板21与第二座本体232旋转连接,从而提供训练臂20相较于第二座本体232上下方向的转动自由度。第二固定件234与处在不同角度位置的第二固定孔21b插接,方便训练臂20转动到所需角度后固定在当前位置,确保训练者进行拉动动作时训练臂20稳固可靠,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当训练结束后,向下转动训练臂20使其与旋转座230处于同一平面,而后使旋转座230向内旋转至座椅架12的下方,则训练臂20也同步旋转至座椅架12下方,即可将训练臂20完全收纳至座椅架12下方,提高设备紧凑度,减少空间占用,此时第二固定件234插接至第二收纳孔21a中,可固定训练臂20,防止训练臂20随意散开。
102.请继续参阅图9和图10,除了对训练臂20进行收折以外,还需要对拉绳30进行收纳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66和所述第二限位块67中的一者设置有连接环69,另一者设置有连接件69a,所述连接件69a与所述连接环69可分离的连接。连接件69a与连接环69连接后,第一限位块66与第二限位块67也即实现连接固定,拉绳30长度减小,如此便可实现拉绳30收纳,避免拉绳30随意散落。例如,连接件69a可设置为卡扣,卡扣与连接环69可以相互卡接或者分离。
103.或者,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替代方案,也可以选择在所述训练臂20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拉绳30。如此同样能够固定拉绳30,避免拉绳30随意晃动或散落,实现收纳拉绳30的目的。
104.可选地,上述固定件可以是卡扣、弹力带、魔术贴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105.进一步地,所述综合训练设备100还包括绕线板70,所述绕线板70设置于所述训练臂20上,收纳时所述拉绳30能绕装于所述绕线板70上。因而绕线板70可对较长的拉绳30实现卷绕收纳,避免拉绳30随意晃动,且使综合训练设备100更加美观和整洁。
106.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角度调节组件115包括支板115a、转轴115b、调节杆115c、调节座115d、导轨115e和滚动件115f,所述支板115a
设置于所述座椅架12上,所述靠背支架114通过所述转轴115b与所述支板115a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115c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靠背支架114上,所述调节杆115c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调节座115d上,所述导轨115e设置于所述座椅架12上,所述调节座115d通过所述滚动件115f与所述导轨115e活动连接。
107.转轴115b与支板115a转动安装,使得靠背支架114可相对座椅架12进行上下旋转,满足靠背组件11角度调节需要。此外,靠背支架114相对于背垫116靠近坐垫80的一端突出一部分,且该突出的一部分与支板115a转动连接,如此能够使背垫116与座椅架12之间保持一定间距,避免干涉背垫116的转动。在靠背支架114上下转动过程中,调节座115d通过滚动件115f在导轨115e上同步滑移,对靠背支架114起到斜向支撑作用,避免靠背支架114坠落而引发安全事故。
108.靠背支架114的中间具有凹槽,凹槽两侧为突出的部分,当背垫116放平时角度调节组件11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纳在凹槽中。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使整体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另一方面保证折叠后美观,可避免背垫116放平时角度调节组件115暴露于于座椅架12下方。
109.此外,座椅架12上设有支撑垫90(如脚垫或弹性垫,用于减震),支撑垫90的位置与靠背支架114的凹槽两边的突出部分相对应,当背垫116放平时支撑垫90与靠背支架114的凹槽两边的突出部分相抵接,用于支撑背垫116,支撑垫90可设置为两个。
110.可选地,滚动件115f为辊轴、滚珠、滚轮等部件。例如本实施例中滚动件115f采用辊轴,导轨115e开设有横向贯穿的导孔,调节座115d设置于导轨115e上方,辊轴穿设于导孔内且两端均伸出导孔并与调节座115d连接。
111.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组件115还包括第二定位件115g,所述调节座115d设有第四定位孔115h,所述导轨115e设有沿所述调节座115d的移动方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五定位孔115i,所述第二定位件115g插接于所述第四定位孔115h内并能与任一所述第五定位孔115i插接定位。如此,当靠背支架114调整到所需角度后,能够使靠背支架114固定在当前角度和位姿,且保证对训练者背部支撑可靠。
112.请继续参阅图13,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件115g包括壳体1151g、卡销1152g、弹性件和手柄1153g,所述卡销1152g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151g上且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1151g,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151g内并与所述卡销1152g连接,卡销1152g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具有向所述壳体1151g的外部伸出的动势,所述手柄1153g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151g上并与所述卡销1152g连接。
113.当需要调节靠背组件11的角度时,可通过拉动手柄1153g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带动卡销1152g缩回至壳体1151g中,此时第二定位件115g解除对第四定位孔115h和第五定位孔115i的锁定,调节座115d可沿导轨115e滑动至需要调节的位置,此时第四定位孔115h和相应位置的第五定位孔115i对位,释放手柄1153g后卡销1152g即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弹入第四定位孔115h和第五定位孔115i中以对靠背组件11的角度进行固定。此外,由于第二定位件115g为弹性销,即便训练者未始终拉动手柄1153g,卡销1152g也会在第四定位孔115h移动至与任一第五定位孔115i对位后弹入第四定位孔115h和该第五定位孔115i中,这样能够保证不论第二定位件115g与哪一个第五定位孔115i对位后,卡销1152g在弹性件的弹性推力下都能够自动且快速的插入当前的第五定位孔115i内以将靠背支架114固定,防止靠
背支架114突然意外坠落而砸伤训练者。
11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1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1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1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健身椅,所述健身椅包括靠背组件和座椅架,所述靠背组件相对于所述座椅架的角度可转动调节;训练臂,所述训练臂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健身椅上,所述训练臂相对于所述健身椅的角度可调;以及拉绳,所述拉绳活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拉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握持件,所述拉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阻力源,所述拉绳的两端均为自由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训练设备还包括万向导轮组件,所述万向导轮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拉绳活动设置于所述万向导轮组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导轮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架、第二转动架和导轮架,所述第一转动架转动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第二转动架与所述第一转动架转动连接,所述导轮架与所述第二转动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万向导轮组件具有三个不同方向的转动自由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导轮组件还包括轮轴和导轮,所述轮轴设置于所述训练臂上,所述第一转动架与所述轮轴转动连接,所述导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导轮架上,所述拉绳可活动的绕装于所述导轮上;所述导轮架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限位杆与所述导轮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所述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中的一者设置有连接环,另一者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环可分离的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臂为可伸缩结构,以使所述训练臂的长度可调;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拉绳;或者,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绕线板,所述绕线板用于卷绕收纳所述拉绳。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臂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靠背组件上,所述训练臂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靠背组件包括摆臂座和第一定位件,所述训练臂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摆臂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设有沿弧线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摆臂座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并能与任一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定位。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还设有第三定位孔,当所述训练臂转动收纳至所述靠背组件的背侧时,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对齐,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内固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座和/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摩擦片,所述摩擦片与所述摆臂座或所述安装板接触,或所述摩擦片之间相互接触;或者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连接于所述训练臂与所述摆臂座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臂转动设置于所述座
椅架上;所述综合训练设备还包括旋转支座组件,所述旋转支座组件包括固定座、连接座和旋转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固定座连接固定,所述旋转座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所述训练臂与所述旋转座转动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u型卡板、插板、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u型卡板用于卡箍在所述座椅架的架管上,所述插板插接于所述u型卡板的两侧相对的插槽中,所述第一紧固件设置于所述插板上并能压紧所述架管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设置于所述u型卡板上并能压紧所述架管的另一侧;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座本体、第一转动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旋转座包括第一配合板,所述第一配合板设有第一收纳孔和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座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配合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能够择一插接于所述第一收纳孔或者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旋转座还包括第二座本体、第二转动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训练臂上设置有第二配合板,所述第二配合板设有第二收纳孔和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座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配合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能够择一插接于所述第二收纳孔或者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内。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靠背支架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靠背支架通过所述角度调节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支板、转轴、调节杆、调节座、导轨和滚动件,所述支板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靠背支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板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靠背支架上,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调节座上,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座椅架上,所述调节座通过所述滚动件与所述导轨活动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调节座设有第四定位孔,所述导轨设有沿所述调节座的移动方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第五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插接于所述第四定位孔内并能与任一所述第五定位孔插接定位。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壳体、卡销、弹性件和手柄,所述卡销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卡销连接,所述卡销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具有向所述壳体的外部伸出的动势,所述手柄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卡销连接。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训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源设置为力量训练机,所述健身椅的底部设置有高度可调脚垫,所述力量训练机设置于所述座椅架的下方,所述高度可调脚垫与所述力量训练机压接;或者,所述阻力源设置为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设置于所述座椅架的一侧;或者,所述拉绳设置为弹力绳,所述拉绳的第二端可与任一固定装置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综合训练设备,包括:健身椅,健身椅包括靠背组件和座椅架,靠背组件相对于座椅架的角度可转动调节;训练臂,训练臂可转动的设置于健身椅上;以及拉绳,拉绳活动设置于训练臂上,拉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握持件,拉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阻力源,拉绳的两端均为自由端。通过对训练臂进行转动调节,便可使训练臂处于合适的所需高度和宽度位置,通过将拉绳30的其中一个自由端与不同的阻力源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握持件连接,以供训练者实现上推、平推、高拉等动作的力量训练。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方案的综合训练设备可以满足训练者进行平推、上推、高拉等多种训练项目需求,训练项目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训练者的使用体验感。用体验感。用体验感。


技术研发人员:

叶全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州源动智慧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0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导轮   靠背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