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_王国如

1地域特和发展现状
广州白云山为南粤名山,总面积为20.98km2,
主峰“摩星岭”,海拔382m。它耸立于珠江三角洲北端,挡住南来潮湿的海风,时有白云蓊郁而起,远远望去,满山烟霞,故名
“白云山”。白云山历史悠久,战国时已有名士出入,晋朝已风景宜人,唐朝时已以胜地著称,宋代以来的“羊城八景”,即有白云山多处,自古有
“羊城第一秀”之称。改革开放后,白云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开辟增设了“白云索道”、“鸣春谷”、“广州碑林”、“能仁寺”、“高尔夫球场”、“星海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白云滑道”等景区、景点、景物,它们与原有的“摩星岭”、“白云晚望”、“南天第一峰”、“白云松涛”、“山庄旅舍”、“松涛别院”、“明珠楼”、“鹿鸣酒家”、“白云仙馆”等著名景点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图画。2002年,白云山因其秀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而晋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2]。
为了更好地发挥白云山风景资源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更合理地优化白云山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保护白云山的生态环境,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按照现代化山水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和发展广州,凸现广州市
‘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花城’的特,增强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战略指导思想指引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整治白云山”计划,通过林分林相改造,增加植物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丰富森林景观。90年代末期,又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主持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
发展研究”项目,通过对林分林相改造组配形成的树木种及其形态、香气、彩丰富的森林景观和林分林相改造的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2]。通过不懈的努力,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如今已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据统计,1991年进山人数97万人次,2001年,突破
1200万人次,2002年达到1700万人次,2003年达2200万人次,其庞大的客流量居于全国风景区首
位。在成绩面前,白云山人没有陶醉在欢庆喜悦之中,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资源价值、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加速推进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1
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物保
护基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自然、
历史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和宝贵财富。大凡风景名胜区,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遗产要保护,资源要利用,旅游与环境要协调发展,而保护是前提,发展是必然[3,4]。
就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言,在定位上是森林型的风景名胜区,在资源环境分类中,属于能消耗尽且不能替代的资源。因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促使景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1.1资源保护不仅仅是对森林旅游资源和旅游
环境进行一种利用性保护,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
摘要:在对广州白云山的地域特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
的角度,系统探讨了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策略,并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策略收稿日期:05-4-15
三维景点修回日期:05-6-24
关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
王国如熊秉红
(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州510070)
第27卷第6期2005年12月Vol.27.No.6,November,2005
GuangdongLandscapeArchitecture
广东园林
第6期
物种多样性以及人文景观多样性的保护。白云山大部分森林的林龄只有5 ̄7年,生物量较低(30
 ̄50t・ha-1),净生产量也不高(10t・ha-1・a-1以下),乔木层物种量18 ̄38种1000m-2,与鼎湖山的森林相比(生物量380t・ha-1,净生产量23.8t・ha-1・a-1,乔木层物种量61种1000m-2),森林对环境的调控能力不强[2]。因此,应强调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提高森林的生物量、生产量和物种多样性。
2.1.2确定风景区的旅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2003年进白云山人数达2200万,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游客在山上活动、消费、住宿,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各种生活垃圾和污物。应该进行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确定旅游环境承载力,并通过限制游人量或调节景点开放时间等措施来避免资源的过度使用。按照生态旅游的原则,风景区应该实行区内游、区外住。景区内服务设施力求简朴实用,不宜大量建设人造景观。人造景观的形式、位置还应与环境和地方文化背景相协调。要尽量避免在景区内建设大型餐饮、娱乐设施。目前,白云山山南景区游客量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山北景区的游客量,造成山南景区的环境压力过大。可考虑适当开发山北景区部分景点、与旅行社协商让旅行团从白云山西门进山或引导单位组织的登山活动到山北景区进行等,缓解山南景区的压力。
2.1.3加强原有环保设施的管理工作,减少污染物对风景区的影响。风景区内已经建设不少饮食设施,其排放的污染物对风景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餐饮点排放的污水会增强水体的有机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成部分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导致其他生物因缺氧等原因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且需要持续的运行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应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将其承包给专业的管理单位进行管理,真正达到治污的目的。
2.2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原则,提升旅游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连续休闲时间的延长,风景区旅游因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独特魅力而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包括森林旅游在内的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要从“大旅游、大市场”的角度,在生态产业理论和可持续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旅游产业[4,5]。景区在规划上要高瞻远瞩,杜绝谋求短期利益的盲目和破坏性开发[5]。在景区功能上,一方面要满足人们感受白云山凝重的岭南文化、接受历史教育、寻求精神启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游憩、休闲、亲近自然的需要。在客源定位上,以蒲谷、能仁寺、鸣春谷、碑林、锦绣南天等为首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独特,知名度很高,因此,应以吸引异域观光者为主;同时,因其连接城区的独特位置和所提供的良好生态环境,近距离的周末度假休闲客流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要根据客流的定位和分布提供对应的配套服务。在价格定位上,蒲谷、能仁寺、鸣春谷、碑林、锦绣南天等景区景点因其不可模仿性而不同于一般商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一般商品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此,在景区景点承载力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减少客流量,替代低门票、高客流的策略。门票收入中规定一定比例用于维护景观资源和环境,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文化的流传是持续的、久远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毫无疑问,旅游行为将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和品位的提高而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消费行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民族特和文化内涵,是保证其对旅游者的持久吸引力的根本所在。白云山的文化史是半部岭南文化史,可以说,白云山的丰厚文化底蕴,是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而以蒲谷、能仁寺、鸣春谷、碑林、锦绣南天等为首的景区景点的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以及蕴藏其中的深厚文化内涵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据此,白云山应该在传统景点上挖掘文化。如摩星岭游览区可以在登高文化上做文章。登高在岭南地区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祈盼风调雨顺、走好运的美好愿望,可以收集一些从古至今有关登高方面的资料,进行包装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登高,使这项活动保持永久魅力。在开发新景点上也应该注重文化。如在明珠楼游览区,开辟一些自然生态条件好的景点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休闲健身项目,把蜜峰世界策划成集了解生态、增长科普知识、销售蜂蜜产品为一体的生态游;把原有的茶园稍加改建,
王国如等:关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39
第27卷广东园林
可在清明前后,组织游人至茶园采茶。同时,增添一些简单的制茶工具,让游客参与采茶、炒茶和品茶的全过程,体会其中乐趣,体现出一种特有的都市休闲生态游。
2.3建立景区动态评估体系,实施分类规划、分类管理
建立景区动态评估体系是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两年来,白云山开展了空气质量、负离子含量、环境舒适度指数和紫外线指数预报,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存在的威胁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酸雨、生产和生活垃圾、生产和生活污水、能源污染、噪音污染、超负荷接待游客、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非林化建设和其他建设性破坏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整个景区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评估是必要的。如目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正准备加强的信息系统建设,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模块,实现风景区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人文景观、社会经济、食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数据的采集、存储、查询、处理、分析和管理,建立风景区的基础数据库和基础图库。结合多媒体、图形图象和网络技术,展示风景区的不同视图和三维景观,方便查询和管理;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设计经济、快捷的旅游线路,控制旅游规模等;利用GIS的空间分析、生境分析和景观分析功能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空间规律,保护生物的分布范围,各生境单元的适宜性和生态重要性,各景观单元的价值等,并可以研究砍伐、土地利用、水利工程、资源开发、旅游等人类经济活动对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影响。结合专家系统(E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对风景区作出合理的总体规划。同时,景区必须对气象、山体、水体、动植物、人文等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建档,建立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系统。通过环境质量和资源消长情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及时为项目建设控制、游人规模控制、环境污染控制、病虫害控制和林地山火控制等决策行为提供依据。
实现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根据景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状况、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改变进行功能规划,应该将风景区规划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一般旅游区,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以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使景区的多种资源得到保护,并可集中财力从有限的收入中保证重点保护区域的资金来源。具体来说,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2.3.1将鸣春谷、蒲谷、能仁寺、碑林、锦绣南天等景区景点划为核心保护区,除维护和研究工作以外,禁止其他商业性开发。鸣春谷等景区景点周围的森林一方面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这些景区景点文物古迹众多,具有易损和不易复原性。因此,对于这些代表白云山形象的景区景点,应进行重点保护。
2.3.2将柯子岭景区、云溪生态公园、大金钟水库、荔枝果园等为主的西侧休闲带划为缓冲区,同时,可在白云山北部地区开发部分缓冲区,作为核心保护区的过渡地带。西侧休闲带内的柯子岭景区和云溪生态公园等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教育、科普、旅游、休憩的场所。缓冲区禁止大拆大建,要保证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和谐。
2.3.3麓湖景区和飞鹅岭景区靠近中心城区,交通便利,旅游可及度大,相对而言,自然资源和景观状况少,因此将其划为一般旅游区,可以进行适度的商业性开发。建议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补充营造所需绿空间,可将休憩区、娱乐区、鉴赏区分开,在景区内以步行为主,玩游结合、赏游结合。
参考文献:
[1]邱金华.广州白云山[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2]古炎坤.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广州市白云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4]郑淑玲.当前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一些问题[J].中国园林,2003,19(3):14-16.
[5]李敏.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园林,1996,12(1):28-35.
作者简介:王国如,男,大学本科学历,任职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4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70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景区   发展   旅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