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线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地铁站基坑土方开挖的过程中,存在盖挖法、暗挖法以及明挖法等施工方法,其中盖挖法是指在地面设置盖板,在封闭的盖板下进行土方开挖的方法,盖挖法施工由于其对地面交通影响小等特点,在城市地铁项目中备受青睐。在盖挖法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管线悬吊的方式对基坑中的原有管线进行保护,但是普通悬吊保护的方式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存在连接稳定性差、混凝土管道承插式接头容易脱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能够保护基坑中的原有管线,防止管线接头部位脱开。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包括:
6.第一承载架;
7.连接组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锚固件,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架上,所述连接部与盖板连接,所述锚固件锚入所述盖板中;
8.第一固定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承载架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用于固定原有管线;
9.第二固定组件,包括连接杆、第一环形卡以及第二环形卡,所述第一环形卡和所述第二环形卡分别套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原有管线上,所述第一环形卡和所述第二环形卡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
10.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承载架包括第一水平梁和第二水平梁,所述第一水平梁平行于所述原有管线的铺设方向,所述第一水平梁的端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梁与所述第一水平梁垂直,所述第二水平梁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水平梁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水平梁上。
11.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管夹以及第一底座,所述第一管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平梁连接,所述第一管夹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原有管线贴靠,所述第一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梁上,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与所述原有管线贴靠。
12.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一管夹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筒的上底面与所述第二水平梁的下表面抵靠。
13.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垫片,一部分所述第一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管夹的下表面,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
14.作为优选地,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应力检测组件,所述应力检测组件包括应力计、第一吊杆以及第二吊杆,所述应力计的下部通过所述第一吊杆与所述连接杆连
接,所述应力计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吊杆与所述盖板连接。
15.作为优选地,所述应力检测组件还包括传输电缆,所述传输电缆用于传输所述应力计的检测数据。
16.作为优选地,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
17.第二管夹,所述第一承载架包括第二水平梁,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二管夹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梁的下方,所述第二管夹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套筒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管夹的中部的上表面与新建管线贴靠。
18.作为优选地,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
19.第二承载架,所述第二承载架包括第三水平梁以及第四水平梁,所述第三水平梁平行于所述原有管线的铺设方向,所述第三水平梁的端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水平梁与所述第三水平梁垂直,所述第四水平梁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水平梁连接;
20.第三固定组件,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包括第三管夹、第三底座、第三套筒以及第三弹性垫片,所述第三管夹的两端穿设于所述第四水平梁上,所述第三管夹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新建管线贴靠,所述第三底座设置在所述第四水平梁上,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与所述新建管线贴靠,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第三管夹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套筒的上底面与所述第四水平梁的下表面抵靠,一部分所述第三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三管夹的下表面,另一部分所述第三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
21.作为优选地,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
22.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五水平梁以及斜撑梁,所述第五水平梁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斜撑梁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五水平梁之间;
23.第四固定组件,所述第四固定组件包括第四管夹、第四底座、第四套筒以及第四弹性垫片,所述第四管夹的两端穿设于所述第五水平梁上,所述第四管夹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新建管线贴靠,所述第四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五水平梁上,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与所述新建管线贴靠,所述第四套筒与所述第四管夹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四套筒的上底面与所述第五水平梁的下表面抵靠,一部分所述第四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第四管夹的下表面,另一部分所述第四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将原有管线固定在第一承载架上,第一环形卡和第二环形卡分别套设在相邻的两个原有管线上,并通过连接杆连接,从而使原有管线接头处更加牢固,避免了原有管线接头处轻易脱开的问题;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承载架上,通过连接部将第一承载架连接在盖板上,与连接部相连接的锚固件锚入盖板中,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与盖板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第一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第二固定组件与应力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第二管夹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第二承载架和第三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支撑架和第四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
33.100-原有管线;
34.200-新建管线;
35.1-第一承载架;11-第一水平梁;12-第二水平梁;
36.2-连接组件;21-连接部;22-锚固件;
37.3-第一固定组件;31-第一管夹;32-第一底座;33-第一套筒;34-第一弹性垫片;
38.4-第二固定组件;41-连接杆;42-第一环形卡;43-第二环形卡;
39.5-应力检测组件;51-应力计;52-第一吊杆;53-第二吊杆;
40.6-第二管夹;
41.7-第二承载架;71-第三水平梁;72-第四水平梁;
42.8-第三固定组件;81-第三管夹;82-第三底座;83-第三套筒;84-第三弹性垫片;
43.9-支撑架;91-第五水平梁;92-斜撑梁;
44.10-第四固定组件;101-第四管夹;102-第四底座;103-第四套筒;104-第四弹性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9.实施例一
5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如图1所示,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架1、连接组件2、第一固定组件3以及第二固定组件4。连接组件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21以及锚固件22,连接部21设置在第一承载架1上,连接部21与盖板连接,锚固件22锚入盖板中;于本实施例中,每个锚固件22由四根钢筋组成,连接部21横截面为矩形,锚固件22下半部分焊接在连接部21的四个面上,弯折锚固件22上半部分使之与下半部分成90度,从而能够增大锚固件22埋入盖板的体积,锚固件22与盖板内的主筋焊接,通过连接部21以及锚固件22与盖板的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与盖板连接的稳定性。
51.第一固定组件3安装在第一承载架1上,第一固定组件3用于固定原有管线100,从而将原有管线100固定在第一承载架1上。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连接杆41、第一环形卡42以及第二环形卡43,第一环形卡42和第二环形卡43分别套设在相邻的两个原有管线100上,第一环形卡42和第二环形卡43通过连接杆41连接;连接杆41至少有一个,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环形卡42和第二环形卡43连接,使第一环形卡42、第二环形卡43以及连接杆41成为一个整体,保证原有管线100在接头部位保持稳固、避免原有管线100在接头处错动。
52.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承载架1包括第一水平梁11和第二水平梁12,第一水平梁11平行于原有管线100的铺设方向,第一水平梁11的端部与连接部21连接,第二水平梁12与第一水平梁11垂直,第二水平梁12的端部与第一水平梁11连接,第一固定组件3安装在第二水平梁12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梁11与第二水平梁12连接成为“日”字型结构,也可以连接成为“井”字型结构,只要保证多个第二水平梁12上的第一固定组件3保持平行即可;第一水平梁11与第二水平梁12焊接连接,第一水平梁11与连接部21焊接连接,使三者连接为一个整体,增强了装置的稳定性。
53.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管夹31以及第一底座32,第一管夹3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水平梁12连接,第一管夹31的中部的下表面与原有管线100贴靠,第一底座32设置在第二水平梁12上,第一底座32的上表面与原有管线100贴靠。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座32为木质材料,其下表面平整的贴靠在第二水平梁12上,第一底座32的上表面为弧形,能够与原有管线100的外表面贴合,通过第一管夹31与第一底座32的配合,原有管线100能够牢固地固定在第二水平梁12上。
54.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组件3还包括第一套筒33,第一套筒33与第一管夹31的两端螺纹连接,第一套筒33的上底面与第二水平梁12的下表面抵靠。第一管夹31的两端加工有外螺纹,第一套筒33内部开设有与第一管夹31两端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第一管夹31的两端穿过第二水平梁12的部分与第一套筒33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管夹31牢牢固定在第二水平梁12上,同时第一套筒33两端均能够连接管夹,因此能够在第一套筒33的下端形成新的管线路由,以固定新建管线200。
55.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组件3还包括第一弹性垫片34,一部分第一弹性垫片34设置在第一管夹31的下表面,另一部分第一弹性垫片34设置在第一底座32的上表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垫片34优选橡胶垫片,原有管线100与橡胶垫片直接接触,当原有管线100由于外界气温变化或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微小变形时,橡胶垫片能够发生弹性形变,防止第一管夹31和第一底座32破坏原有管线100,同时橡胶垫片具有绝缘效果,能够
防止电力管道破损漏电时将电流传至整个装置。
56.具体地,如图3所示,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应力检测组件5,应力检测组件5包括应力计51、第一吊杆52以及第二吊杆53,应力计51的下部通过第一吊杆52与连接杆41连接,应力计51的上部通过第二吊杆53与盖板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原有管线100位于盖板以下,无法直接观察到原有管线100的应力变化情况,安装应力检测组件5能够第一时间检测原有管线100的应力变化,施工人员可以据此做出必要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大大提高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7.具体地,如图3所示,应力检测组件5还包括传输电缆,传输电缆用于传输应力计51的检测数据。传输电缆一端连接在应力计51上,另一端连接于监测中心的电脑上,传输电缆能够将原有管线100的应力变化实时的传输至电脑上,施工人员远程即可观测盖板下原有管线100的应力变化情况,避免了人力消耗、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58.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管夹6,第一承载架1包括第二水平梁12,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套筒33,第二管夹6设置在第二水平梁12的下方,第二管夹6的两端与第一套筒33螺纹连接,第二管夹6的中部的上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管夹6与第一套筒33螺纹连接,从而形成新的管线路由,便于固定新建管线200;第二管夹6与第一管夹31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59.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安装步骤大致如下:
60.首先,施工人员将连接部21与盖板连接,并将锚固件22锚入盖板中,从而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固定在盖板上;将第一承载架1放置在原有管线100的下方,第一管夹31从上至下安装在原有管线100上,第一管夹31的两端穿过第二水平梁12后,使用第一套筒33与其两端螺纹连接,将第一管夹31固定在第二水平梁12上;之后施工人员将第一环形卡42套设在一个原有管线100靠近接头的部位,将第二环形卡43套设在与该管线相邻的另一个原有管线100靠近接头的部位,随后将连接杆41依次与第一环形卡42和第二环形卡43焊接。之后施工人员将应力计51的下部通过第一吊杆52与连接杆41连接,应力计51的上部通过第二吊杆53与盖板连接。
61.在固定新建管线200时,施工人员将新建管线200铺设于第一承载架1的下方,将第二管夹6从下至上安装在新建管线200上,并将第二管夹6的两端与第一套筒33螺纹连接,从而将新建管线200固定在第二管夹6和第二水平梁12之间。
62.实施例二
6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如图5所示,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承载架7以及第三固定组件8,第二承载架7包括第三水平梁71以及第四水平梁72,第三水平梁71平行于原有管线100的铺设方向,第三水平梁71的端部与连接部21连接,第四水平梁72与第三水平梁71垂直,第四水平梁72的端部与第三水平梁71连接;第三固定组件8包括第三管夹81、第三底座82、第三套筒83以及第三弹性垫片84,第三管夹81的两端穿设于第四水平梁72上,第三管夹81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第三底座82设置在第四水平梁72上,第三底座82的上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第三套筒83与第三管夹81的两端螺纹连接,第三套筒83的上底面与第四水平梁72的下表面抵靠,一部分第三弹性垫片84设置
在第三管夹81的下表面,另一部分第三弹性垫片84设置在第三底座82的上表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架7与第一承载架1的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第二承载架7连接到连接部21上,连接方式为焊接,无需另外设置安装结构,节省了安装空间、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64.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安装步骤大致如下:
65.首先,施工人员将连接部21与盖板连接,并将锚固件22锚入盖板中,从而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固定在盖板上;将第一承载架1放置在原有管线100的下方,第一管夹31从上至下安装在原有管线100上,第一管夹31的两端穿过第二水平梁12后,使用第一套筒33与其两端螺纹连接,将第一管夹31固定在第二水平梁12上;之后施工人员将第一环形卡42套设在一个原有管线100靠近接头的部位,将第二环形卡43套设在与该管线相邻的另一个原有管线100靠近接头的部位,随后将连接杆41依次与第一环形卡42和第二环形卡43焊接。之后施工人员将应力计51的下部通过第一吊杆52与连接杆41连接,应力计51的上部通过第二吊杆53与盖板连接。
66.在固定新建管线200时,施工人员将新建管线200铺设在第二承载架7上,之后将第三管夹81从上至下安装在新建管线200上,第三管夹81的两端穿过第四水平梁72后,使用第三套筒83与其两端螺纹连接,将第三管夹81固定在第四水平梁72上,从而将新建管线200固定在第三管夹81和第四水平梁72之间。
67.实施例三
6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如图6所示,该基本管线保护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支撑架9以及第四固定组件10,支撑架9包括第五水平梁91以及斜撑梁92,第五水平梁91与连接部21连接,斜撑梁92连接在连接部21以及第五水平梁91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五水平梁91垂直于新建管线200的铺设方向连接于连接部21的侧面,斜撑梁92一端与第五水平梁9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21连接,第五水平梁91、斜撑梁92和连接部21形成三角形连接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压性,同时三角形结构提升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第四固定组件10包括第四管夹101、第四底座102、第四套筒103以及第四弹性垫片104,第四管夹101的两端穿设于第五水平梁91上,第四管夹101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第四底座102设置在第五水平梁91上,第四底座102的上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第四套筒103与第四管夹101的两端螺纹连接,第四套筒103的上底面与第五水平梁91的下表面抵靠,一部分第四弹性垫片104设置在第四管夹101的下表面,另一部分第四弹性垫片104设置在第四底座102的上表面。于本实施例中,第四管夹101与第一管夹31的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第四底座102与第一底座32的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第四套筒103与第一套筒33的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第四弹性垫片104与第一弹性垫片34的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极大地降低了该装置的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69.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的安装步骤大致如下:
70.首先,施工人员将连接部21与盖板连接,并将锚固件22锚入盖板中,从而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固定在盖板上;将第一承载架1放置在原有管线100的下方,第一管夹31从上至下安装在原有管线100上,第一管夹31的两端穿过第二水平梁12后,使用第一套筒33与其两端螺纹连接,将第一管夹31固定在第二水平梁12上;之后施工人员将第一环形卡42套设
在一个原有管线100靠近接头的部位,将第二环形卡43套设在与该管线相邻的另一个原有管线100靠近接头的部位,随后将连接杆41依次与第一环形卡42和第二环形卡43焊接。之后施工人员将应力计51的下部通过第一吊杆52与连接杆41连接,应力计51的上部通过第二吊杆53与盖板连接。
71.在固定新建管线200时,施工人员将新建管线200铺设在第五水平梁91上,之后将第四管夹101从上至下安装在新建管线200上,第四管夹101的两端穿过第五水平梁91后,使用第四套筒103与其两端螺纹连接,将第四管夹101固定在第五水平梁91上,从而将新建管线200固定在第四管夹101和第五水平梁91之间。
72.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架(1);连接组件(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21)和锚固件(22),所述连接部(21)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架(1)上,所述连接部(21)与盖板连接,所述锚固件(22)锚入所述盖板中;第一固定组件(3),安装在所述第一承载架(1)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用于固定原有管线(100);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连接杆(41)、第一环形卡(42)以及第二环形卡(43),所述第一环形卡(42)和所述第二环形卡(43)分别套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原有管线(100)上,所述第一环形卡(42)和所述第二环形卡(43)通过所述连接杆(4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架(1)包括第一水平梁(11)和第二水平梁(12),所述第一水平梁(11)平行于所述原有管线(100)的铺设方向,所述第一水平梁(11)的端部与所述连接部(21)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梁(12)与所述第一水平梁(11)垂直,所述第二水平梁(1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水平梁(1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安装在所述第二水平梁(1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管夹(31)以及第一底座(32),所述第一管夹(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平梁(12)连接,所述第一管夹(31)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原有管线(100)贴靠,所述第一底座(32)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梁(12)上,所述第一底座(32)的上表面与所述原有管线(100)贴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还包括第一套筒(33),所述第一套筒(33)与所述第一管夹(31)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筒(33)的上底面与所述第二水平梁(12)的下表面抵靠。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还包括第一弹性垫片(34),一部分所述第一弹性垫片(34)设置在所述第一管夹(31)的下表面,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弹性垫片(34)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32)的上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应力检测组件(5),所述应力检测组件(5)包括应力计(51)、第一吊杆(52)以及第二吊杆(53),所述应力计(51)的下部通过所述第一吊杆(52)与所述连接杆(41)连接,所述应力计(51)的上部通过所述第二吊杆(53)与所述盖板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检测组件(5)还包括传输电缆,所述传输电缆用于传输所述应力计(51)的检测数据。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管夹(6),所述第一承载架(1)包括第二水平梁(12),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套筒(33),所述第二管夹(6)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梁(12)的下方,所述第二管夹(6)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套筒(33)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管夹(6)的中部的上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承载架(7),所述第二承载架(7)包括第三水平梁(71)以及第四水平梁(72),所述
第三水平梁(71)平行于所述原有管线(100)的铺设方向,所述第三水平梁(71)的端部与所述连接部(21)连接,所述第四水平梁(72)与所述第三水平梁(71)垂直,所述第四水平梁(72)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水平梁(71)连接;第三固定组件(8),所述第三固定组件(8)包括第三管夹(81)、第三底座(82)、第三套筒(83)以及第三弹性垫片(84),所述第三管夹(81)的两端穿设于所述第四水平梁(72)上,所述第三管夹(81)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所述第三底座(82)设置在所述第四水平梁(72)上,所述第三底座(82)的上表面与所述新建管线(200)贴靠,所述第三套筒(83)与所述第三管夹(81)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套筒(83)的上底面与所述第四水平梁(72)的下表面抵靠,一部分所述第三弹性垫片(84)设置在所述第三管夹(81)的下表面,另一部分所述第三弹性垫片(84)设置在所述第三底座(82)的上表面。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还包括:支撑架(9),所述支撑架(9)包括第五水平梁(91)以及斜撑梁(92),所述第五水平梁(91)与所述连接部(21)连接,所述斜撑梁(92)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1)以及所述第五水平梁(91)之间;第四固定组件(10),所述第四固定组件(10)包括第四管夹(101)、第四底座(102)、第四套筒(103)以及第四弹性垫片(104),所述第四管夹(101)的两端穿设于所述第五水平梁(91)上,所述第四管夹(101)的中部的下表面与新建管线(200)贴靠,所述第四底座(102)设置在所述第五水平梁(91) 上,所述第四底座(102)的上表面与所述新建管线(200)贴靠,所述第四套筒(103)与所述第四管夹(101)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第四套筒(103)的上底面与所述第五水平梁(91)的下表面抵靠,一部分所述第四弹性垫片(104)设置在所述第四管夹(101)的下表面,另一部分所述第四弹性垫片(104)设置在所述第四底座(102)的上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线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坑管线保护装置。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架、连接组件、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第二固定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锚固件,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承载架上,连接部与盖板连接,锚固件锚入盖板中;第一固定组件安装在第一承载架上,第一固定组件用于固定原有管线;第二固定组件包括连接杆、第一环形卡以及第二环形卡,第一环形卡和第二环形卡分别套设在相邻的两个原有管线上,第一环形卡和第二环形卡通过连接杆连接。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使原有管线接头处更加牢固,避免了原有管线接头处轻易脱开的问题,同时锚固件锚入盖板中,提高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与盖板连接的稳定性。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与盖板连接的稳定性。了该基坑管线保护装置与盖板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

杨煌伟 宣哲强 叶品山 嵇海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5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2:2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6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管线   水平   基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