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青州市夏庄初中  董广菊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物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课前预习了解
二、 完成课后习题
二、 教学课题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三、 教材分析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用图介绍不同物体发声的图景:声带的振动、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工件和砂轮相互磨擦引起他们的振动、以及青蛙通过气囊的振动等,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使学生可认识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教学中最好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在学生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如尺子振动发声、声带振动发声、击打纸片发声等),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都发生振动基本特征。这一章的探究相对后面的几章而言比较容易,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设计通过做什么样的活动,达到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目的。也可以将学生的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让学生边活动、边探讨,最后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对固、气、液三态物质传声的教学做了不同的安排。
  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固体传声的实验器材易得,比较好做,关键是让学生领悟到声有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但容易被初学者忽略。由于气体传声实验条件要求高,所以教学中安排了空气传声的演示实验。如果学校没有真空罩实验仪,也可让学生自己做如图1所示的实验,来体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做法如下:
  把小铃铛挂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如图1甲所示)。照图乙那样,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然后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使烧瓶中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并迅速照图乙那样塞紧橡皮塞。冷却一会儿,待烧瓶中水蒸气大部分凝结,瓶中气体稀薄时再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比较两次铃铛响声的强弱,可以明显地感到气体稀薄时响声弱。由此可推得真空不传声。
  对于液体传声,教材安排由学生设计实验。注意要求不可过高,重点应放在学生相互讨论和实验方案的提出上。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将一振源(机械表、电铃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看看水是否传声。
  (三)声速
  尽管速度的概念本书是放在后面的章节讲,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速度概念,在小学数学和科学中也已初步学过这一概念,因此一般性地使用速度这一概念是可以的。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这一观点和处理方法本书在后面还将用到,例如对能量概念的处理。
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手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其它发声的物体是否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真空抽气机组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提出问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需要某种物质做媒介。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340/      250C时,V=346/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V> V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秒(空气)
四、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
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六、 教学反思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的小探究实验,实验器材简单,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          学校:夏庄初中              姓名:  董广菊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电话:150656 10129    dgj7011@163
通讯地址:青州市夏庄初中
个人介绍:本人从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在物理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2009年获得青州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10年获得青州市优秀教师,在2010年《ThinkQuest》竞赛中获得青州市优秀辅导老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4: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66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声   学生   声音   振动   传播   实验   教师   探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