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新技术—微动探测技术介绍

物探新技术—微动探测技术介绍
[摘要]微动探测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佩芬博士等近年来在传统微动测深的基础上研究发展的一种探测新技术,并率先应用于国内多个勘探领域。该方法是利用拾震器在地表接收各个方向的来波,通过空间自相关法提取其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经反演获取S波速度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该方法不受电磁及噪声干扰影响,探测深度大,虽然当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其显示的优越性表明该技术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技术。
[关键词]微动探测;瑞雷面波;反演;地层波速结构;测深
2012年1月,在《国际地球物理
期刊》第188卷第1期115–122页
上,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佩芬博士等
撰写的一篇《利用微动排列分析方法
测量隐伏地热断层》的论文,该文例
举了用微动探测方法在江苏吴江地
热井位选址上的成功应用。实测结果
表明,隐伏断裂破碎带在微动视S波
速度剖面上有明显的低速异常显示
(见图1)[1]。这一方法为探测深部
隐伏地热构造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
途径,也为金属矿产探测、煤矿陷落
柱及采空区探测、工程地质勘察(铁
路、地铁、城市地质调查)等多个领
域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1.微动探测方法的由来
地球表面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
一种天然的微弱震动,被称为“微
选址方法
动”。微动探测方法
图1  江苏吴江地热井位选址微动视S波速度剖(TheMicrotremorSurveyMethod,简称MSM)
是从圆形台阵采集的地面微动信号中通过空间自相关法提取其瑞雷面波频散曲线,经反演获取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该方法曾广泛应用于地震构造探测及场地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应用领域很有限。徐佩芬等近年来在传统微动测深的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微动剖面探测技术,并率先应用于国内多个勘探领域,是对传统微动探测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基于台阵技术的微动理论早年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Aki(1957)和Capon(1969)提出[2]。
2.工作原理和方法技术
2.1工作原理
微动测深的物理前提是基于不同时代沉积地层之间存在的波速差异。地层波速与岩石密度和弹性有关,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到中上元古界地层的波速差异较为明显,形成了由低到高可以识别物性
界面(从几百m/s至几千m/s)。这种方法利用的是地球表面无时不在的地面微小“震动”作为观测对象,它的振幅很
小(微米量级),它是由自然界中海浪、气压变化、人类工业及交通活动所产生。它的成份较为复杂,包括有面波、体波等各种成份,其中面波占主要成份
2.2工作方法
一般用频率—空间自相关(SAC)法和频率—波数(F-K)法来获取和处理分析面波。
2.2.1空间自相关法
2.2.1.1野外工作方法
空间自相关法是利用特殊阵形(如圆阵、棱形阵等)接收天然场源的面波,总的原则需满足一台拾震器位于圆心,其它各拾震器布设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这样以便接收各个方向的来波,拾震器越多,勘探的精度越高,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多布设拾震器。
2.2.1.2数据处理方法
空间自相关法主要是在时间域进行面波提取的一种比较简便,实用方法。对于野外所接收的数据首先在时间域进行窄带滤波处理,求出不同频率的空间自相关系ρ,此空间自相关系数实际是面波频率成份f及空间坐标的函数,也就说,它不但与频率有关,还与拾震器的位置有关。从形态上看,实测空间自相关曲线应是近似于零阶贝塞尔函数曲线,通过它来求取“效正值”,再加入空间坐标参数就可以提取各个频点的相速度,据以画出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进行地质分层。
2.2.2频率-波数法
2.2.2.1野外工作方法
频率—波数法可以采取随机布阵的方式,对工作场地要求不高,基本上可以做到布阵的随意性,但它应满足各个拾震器尽量呈平面展布,以满足可以接收到各个方向的来波条件。在实际勘探过程中,也可采用规则布阵,通常以一个拾振器为中心,其它测点在周围形成若干个边长不等的正三角形,这样在处理分析资料时既可也使用频率-波数法,也可使用空间自相关法提取面波。
2.2.2.2数据处理方法
频率—波数方法是在频率域进行面波提取的一种方法,首先对野外所采集的数据,通过付氏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带通滤波,以便去除各种干扰信号,再通过最大似然法等方法求取各个频率成份的功率谱
的分布图,此功率谱只是与空间坐标的单值函数,所以可以比较方便地求出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地质分层。
频率—波数法比空间自相关的野外布阵更加灵活,并可有意地避开干扰源(如锅炉房、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抗干扰能力。缺点是频率—波数法野外所需的拾震器的数量比空间自相关法要求的多,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
2.3观测形式
微动探测通常有3种形式。
2.3.1单点勘查形式
观测台阵是单点勘探的最大特点,方阵的组成是两个大小不一的的同心圆,同心圆中内接正三角形。将多个微动观测仪分别设置在两个圆的心与圆周上的内接正三角形的顶点处。单点勘查观测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是成正比关系的。如果勘查要求的深度大,可以增加同心圆,使观测台阵的观测点增多。
2.3观测形式
微动探测通常有3种形式。
2.3.1单点勘查形式
观测台阵是单点勘探的最大特点,方阵的组成是两个大小不一的的同心圆,同心圆中内接正三角形。将多个微动观测仪分别设置在两个圆的心与圆周上的内接正三角形的顶点处。单点勘查观测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是成正比关系的。如果勘查要求的深度大,可以增加同心圆,使观测台阵的观测点增多。
2.3.2测线勘查形式
当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勘查时,单点勘查就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为获得S
波速度剖面成果图,可以根据要求采用测线(剖面)观测系统。具体方法是在测区内,根据一定的间距来设置测线,达到实现二维微动测深勘探的目的,同时能够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如果这种方式的勘查能够结合钻孔或者其他相关的一些地质资料,有利于利用速度异常区域进行地质解释。
2.3.3平面探查形式
平面探查用于精细的勘探。当仪器数量较多时,采用平面观测,同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体,达到圈出速度异常体或者面的目的。
2.4观测系统
观测系由多个垂直摆(宽频带拾震器)、多通道直流放大器和数字记录仪组成。垂直摆的固有周期大于5秒,灵敏度大于500mv/cm/s,相位一致性良好;直流放大器的增益为固定增益低噪声放大器,增益范围20~80db,内部噪声小于10uv,无明显零漂;A/D均独立工作,满足同步采样,转换位数12-20位,采样间隔20~200ms,记录长度无限。
2.5方法的探测能力及分辨率
利用自然界中1秒~3秒周期的微动信号,可以大致获取100~6000m波长的面波信号,探测深度可达3000m。分辨率主要由受目的层与上、下地层速度差及层厚的影响[3]。
3.方法的优越性
(1)不需要笨重的人工能源。
(2)测点布设比较灵活。
(3)不受电磁及噪声干扰影响,探测深度大,效果好。
4.方法的局限性和今后改进方向
(1)物探测量都是一种体积勘探,即在水平方向有一个影响半径(范围)。某一点的大地面波探测结果其实是代表了直径约一公里圆内范围的平均物性结果,并不是圆内某个点的局部地质信息。理论上认为在这个圆的范围内,地下各个速度界面均近似于水平(一维),反演计算公式都是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只有符合条件,计算结果才相对准确。而在自然界中,各时代地层由于构造(如褶皱、断裂)较为复杂,常常不能满足这个(一维)假设,人们事先又不能发现,所以物探的推断解释结果也是有出入的。
(2)观测系统有待改进。现在的观测系统是用多条导线使各拾震器和记录仪相连接,这样不但布线麻烦,导线容易受损,而且又是一种干扰。
(3)数据处理方法有待改进。如采用自回归模型(AR模型)和遗传算法等。
5.结语
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高压线、电缆、各类管道、地下建筑等分布广泛,采用电磁及地震类等物探手段时往往受到严重干扰,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微动探测方法则不受电磁等干扰影响,而且探测深度大,虽然目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技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63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探测   微动   方法   空间   速度   勘查   地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