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24中郭长月研评报告

教学案例研评报告
---  评省重点赛场方志军老师《牛顿第一定律》一课
一、课程认识理解
从教材的角度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和运动联系的桥梁,正确认识牛顿三大定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建立科学人生观是极为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解决身边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历史错误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漫长与曲折;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从教学目标达成角度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体会理想斜面实验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
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本节课重过程重体验。如何抛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应用知识是课堂的基本流程。备课时分清哪些是学生能做的、哪些是学生该做的、哪些是老师必须做的,教学中分清职责各施其职,最后根据学情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片断分析
[ 教学过程1]
一、历史的回顾
由一个涉及力和运动关系的生活片段引入新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在一个地方。质疑: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伽利略的贡献
烟饼
教师介绍仪器,讲解实验要求,实验步骤。
提出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推理出理想斜面实验
(1)轨道倾角一定,小球表面材料不同。
1、从同一初始位置无初速度释放
2、观察小球滚上另一侧的最大高度结论:
教师引导与点拨
2)计算机模拟:如果没有摩擦,改变斜面倾角。结论:如果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讲解理想斜面实验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合理推理结合起来,从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的成就时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理想化方法是借助于抽象和想象力,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完全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理想客体或过程,并以此来代替现实客体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笛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中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继续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思考
本节通过生活片段引入新课,立意较好,教师仅仅以教师随手推箱子带来的错误感觉引入,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但过于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由浅入深的设置情境,既明确了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微机模拟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深化学生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学过程2] 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理解
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给出了不受外力作用(合力为零)时物体的状态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指出:牛顿第一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教师领学生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加深理解列举惯性实例并思考,让学生试着举出惯性现象趣味小实验:让学生在不弄破鸡蛋的前提下,辩别生熟鸡蛋,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并用惯性解释鸡蛋的生熟,学生提出各种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形成学生主体,适应新课改下教学,学生气氛热烈。演示:气体惯性,利用带有弹性膜的容器,内中有烟雾来显示气体惯性,效果明显,学生当场气氛热烈,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教师点拨: 体验:惯性大小,让学生自己动手吹自己的物理书,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全体同学参与
并思考解释,教学效果明显,学生较轻松感悟质量是惯性的量度。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化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整体评价:
方老师的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设计了许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方老师的本节课体现三个特:
一是重视物理实验,在讲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时,为了实验效果更好,方老师放大实验,利用长达两米的床板做演示版,利用长达三米的滑道做演示轨道,使实验宏观,学生便于观察,通过对比实验,深化学生对“物体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没有摩擦物体会永不停止。”从而归纳出:物体的
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演示气体惯性时,教师再一次放大实验,利用较大型号容器,和舞台烟饼,
飞出大烟圈,再一次使实验宏观,便于学生观察,利于学生学习,可见方老师处处为学生学习考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理念。在讲受惯性时,通过区分生熟鸡蛋趣味实验,使学生对惯性有很深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授质量是惯性的量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吹物理书,简单易行,整个教学过程,方老师不像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结论,而是通过实验,更注重探究过程,注重物理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是关注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方老师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演示、生活实际等情境,
促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老师采用导轨演示小球运动,并且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播放理想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设计中还突出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实验对比,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的比较等。教学中方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等效的方法、概括总结的方法。
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得出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外力合力为零”的情况等效关系等等。
三是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方教师列举了大量生活实际的事例,在实例探究环节设置的
汽车安全带问题等。
不足:方老师本节课堂教学中可能有点紧张,
一:教学过度语言不够流畅,稍显生硬;
二:教学中突发事件不够机智,如有两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由于物体受到惯性的错误,教师都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三:教师已经把课堂演示用的罐头准备好,放到了讲桌上,可是忘记了演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做完区分生熟鸡蛋的趣味游戏后,演示转罐头这一实验,那么教师将无需多余的语言讲解,一个大型的透明生鸡蛋摆在学生面前,教学效果将很明显。
方老师的本节课,整体上很优秀,是一节成功的课。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再现物理规律的发现历程,感受正确规律得出的曲折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方
案设计,在自主合作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推理,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一一实验+推理。
研评人哈24中物理组郭长月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3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58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实验   运动   教学   教师   物体   惯性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