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资料

一、产品定义
“智能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手表、手环、眼镜、服饰等。
广义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二、产品类别
1.按产品形态分:
➢头戴:眼镜和头盔
➢手戴:手表和手环
➢衣服类:外衣、内衣和鞋类
2.按产品功能分:
➢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Nike+系列产品和应用(Fuelband)、Jawbone Up、叮咚手环、GlassUp、Fitbit Flex。以上这些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
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大部分需要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链接显示数据。
➢综合智能终端类:Google Glass等。这些设备虽然也需要与手机相连,可是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未来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导产品。脚踩垃圾桶
➢智能手机辅助类:Pebble等。这些可穿戴设备作为其它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一方面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
3.按技术角度分:
➢高端产品:智能手表、眼镜和头戴式可视设备。特点是内置通用OS、多媒体和连接性
➢不间断工作应用:智能手表和运动跟踪器。特点是内置RTOS、连接性和信号处理
➢专业市场:健康医疗、健身和时尚类型的产品。特点是小型和连接性
三、智能可穿戴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穿戴设备是一个典型嵌入式系统。嵌入式处理器(MCU或MPU)+传感器+射频。基于ARM Cortex M3的MCU 是穿戴设备主流处理器,蓝牙4.0(BLE)
是主要采用的无线协议技术
可穿戴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计算机“穿”在身上进行应用发挥其功能的技术。可穿戴技术主要在直接穿在身上和整合使用者的衣服与配件方面进行创造和研究。此项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他们设想运用这项技术将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配置到人的衣服中,用手势和眼球动作进行操作。
马度米星铵
1.语音识别
现在我们可以在一些移动操作系统、软件和部分网站上看到语音识别功能的出现。语音识别在输入上取代键盘和手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它“能够解放人类的双手”,并且提高效率。
2.眼球追踪
这项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心理学。眼球追踪技术在移动领域的出现将有可能催生出比触屏操作更“直观”,比语音操作更“快捷”的操作方法。只用转动眼球就能滑动屏幕、选中、输入。这可能是出了人脑电波直接控制之外最快的操作手段了。
3.骨传导技术台卡制作
骨传导技术一直以来是一项军用技术,通过震动人类面部的骨骼来传递声音。是一种高效的降噪技术。通过骨传导麦克风说话,传递出的语音信息几乎丝毫不含周围的杂音,而通过骨传导耳机听到的声音也非常清晰。
4.低功耗互联技术
现在已经成功商用并且表现出众的蓝牙4.0或许可以很好的解决能耗问题。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距离
更远(约100m),完全可以解决上一代蓝牙所遗留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速率下,很有可能催生出新的发明甚至革命。
5.裸眼3D技术
裸眼3D则摒弃了笨拙的3D眼镜,使得人们可以直接看到立体的画面。通过视差障壁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和MLD技术,用户可以在液晶屏幕上感受清晰的3D显示效果。
6.高速互联网和云计算
当宽带或移动互联网速度接近甚至超过硬盘读写速度的时候,通过终端访问云数据就像读取自己
硬盘里的东西一样容易。较大运算量的任务将在云端处理,再将处理结果发送到终端呈现在用户眼前。
语音降噪芯片这能大大降低可穿戴移动设备的成本并减小它的体积。
7.人体芯片
流量生成当人与计算机的距离近到极致,那么不是人进入了计算机里,就是计算机进入了人体。人体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疗领域,但目前因为体积和安全的原因,它的作用被限制在被动扫描。
四、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可穿戴设备现状
得益于4g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传感器等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可穿戴设备已经由概念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11年出货量仅为0.14亿,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的起步年,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到下游终端产品推出,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和热议。而在2014年ces上,各大厂商都将穿戴式产品视为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宣传攻势到产品发布,公司种类与规模跨度的分散与丰富促成了穿戴式产品的多样性,无论在产品的终端形态和穿戴方式,还是在产品的应用效能和实际用途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预示着可穿戴设备行业爆发在即。可穿戴设备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013年,全球医疗保健类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0.13亿,其中智能服装出货量3万件,智能眼镜类出货量1万部。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有望在2016年达到1.71亿的出货量。2013年移动传感可穿戴设备市场涌现出超过400种的独特产品,比上年增长了2倍;并且伴随着新的产品类别的出现,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些新产品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消费化的可穿戴传感器以及日益增长的工业和企业解决方案为主。
⏹当前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
从市场规模上看,2013 年全球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总出货量仅有370 万只,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额也仅有14 亿美元,当前市场规模比较小。但同时,2013 年下半年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出货量相比2013 年上半年环比增加700%和275%。2014 年Q1 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达70 万只,同比增长250%;2014 年Q1 智能手环出货量235 万只,已经超过2013 年全年的出货量总和,显示当前整体行业增长非常强劲。参考StrategyAnalytics、Canalys 等机构统计数据,我们预计2015-2018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0-70%,至2018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超过1.5 亿支,市场规模达190 亿美金。
超细铜粉当前的局限
尽管可穿戴设备领域被炒得火热,可仔细研究,会发现该领域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应的产业链、商业模式等都没有成型。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
1.多为智能手机“配件”,独立性不强
仔细梳理大部分可穿戴设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是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工具。要么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拓展,要么仅仅是是对其功能的平移。比如,智能手表Pebble,仅仅是对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的平移。通过蓝牙连接后,Pebble可以为用户提供手机短信或提醒、设置闹钟等功能。仅仅作为其他智能终端的辅助外设,将会失去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不难想象,一旦用户失去了使用新鲜感,这种“配件”将会很快失去市场。
2.功能还不完善,专属应用较少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普遍还都不具备完善的功能,此外,缺少专属的可穿戴应用将是该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在危险。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在2013年第1季度,曾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话题,对线上的4673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它的市场还将变得更大。其中44%的人表示,他们希望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他们锁车门或房门,这样他们就不用出门带着一大串钥匙了。30%的人希望这些设备可以根据他们的脾气秉性推荐相应的媒体。另有29%的人表示,他们希望这些设备可以用于监控孩子们的行踪。就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上述人们的希望都有可能实现。
不同手机中的app最能显示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开发多种多样的app是提高渗透率的良方。来自于设备自身传感器的数据没有多大价值,无论设计的如何“精明”,一段时间下来,都会让我们对它提供的有限应用感到疲劳。单一的资源输入,永远都不能换来设备的智能和实用。设备制造商们需要来自第三方开发者的创意,“众人拾柴火焰高”,来自第三方的app往往更能完善设备的功能。(详见猎云网报道:《可穿戴式设备的未来,在第三方开发者手中》)
3.费用昂贵,渗透率较低
目前看来,已经发布的可穿戴设备中,GoogleGlass绝对是其中超一流的产品(还未正式上市)。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20:2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440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设备   穿戴   智能   技术   功能   进行   应用   产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