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
1—6章
1、简述农业的特点:(1)本质特点: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2)具体特点:①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③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④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⑤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并长期发挥作用。
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增长贡献
4、农业的多功能性:生态环保功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空气、水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功能
5、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土壤肥力的可变性、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6、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资源、有偿利用
7、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措施:遵循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与开发的深度、拓宽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范围
8、农业劳动的特殊性:时间上的季节性、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内容上的多样性、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9、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2)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4)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5)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加强劳动管理。(6)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10、农业资源的运动特点:(1)农业资金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2)农业资金运动具
有很强的季节性。(3)农业资金效益的外部性较强。(4)农业资金的政策性
11、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举措:(1)资金使用侧重点应根据不同的筹资渠道有所区别。(2)调整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3)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4)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管理
12、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1)研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2)科技成果具有区域适应性。(3)研究开发需要多学科合作。(4)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13、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1)提高动植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2)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3)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4)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6)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缩小“三大差别”
14、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法规政策信息化
15、精细密集农业的优势:(1)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在土地上到出路。(2)把充分利
用农业自然资源推向新高度。(3)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提供新需求。(4)通过增加新的农业生产活动项目,扩展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数量充足的农产品。
16、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多层次、动态性、相关性
17、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1)在农林牧渔各业中,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大。(2)在种植业中,饲料作物的比重逐渐增大。(3)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渐增加。(4)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保护。(5)林业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
18、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则:市场化导向、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宏观调控、农民自愿
19、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意义:(1)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有利于采用先进地农业科学技术。(3有利于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4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20、制度的功能:放气阀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合作条件、提供激励机制、使外部性内部化
核反应堆的慢化剂
21、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
22、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受到侵犯。(2)经营规模细小分散。(3)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23、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1)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依法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2)鼓励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经营。(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7—12章
1、农户经济的特征:生产与消费的双重性、经营日趋市场化、理性的有限化、经济行为短期化、成本核算不完全市场化
2、农户兼业的原因:(1)农户是理性人。(2)农村存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3)推力—拉力学说。(4)农业自身的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5)风险规避动因——收入增长和收入稳定的两难抉择。(6)攀比动因:绝对收入差距与相对经济地位。
3、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1)农业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①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②农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③农业生产的内部激励、监督成本与农业家庭经营。④农业的技术进步使农业家庭经营成为可能。(2)规模经济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农业家庭经营不等于小规模经营。
4、家庭农场发展的障碍:(1)家庭农场的认定、考核标准不明。(2)农村土地流转制约了家庭农村的发展。(3)农村金融限制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发展需求。(5)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制约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素质提升。
5、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发展方向:基本原则:(1)坚持土地流转自愿的原则。(2)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3)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原则。(4)坚持家庭承包的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原则。发展方向:(1)明确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3)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政策倾斜力度。(4)加强家庭农场发展的风险规避。(5)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6)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6、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价值:(1)具有民主体制和政治价值。(2)具有经济价值和保护竞争价值。(3)具有文明制度和伦理价值。(4)具有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价值。
7、农民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经济组织的区别:防刺手套(1)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区别:建立背景不同、产权归属不同、成员吸纳方式不同、履行职能不同、分配方式不同。(2)与公司的区别:成员(股东)的要求不同、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而盈利并非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办合作社的门槛比办公司要低的多。(3)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区别:性质不同、基本原则不同、职责不同。
8、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农业交易(1)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2)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3)有助于减少农产品和农业专有资产的损失。(4)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寻求规模经济。(5)有助于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6)有助于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9、农民合作社的原则:国际合作社联盟原则:自愿与开放的社员、社员民主管理、社员经济参与、自主和自立、教育培训与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注社会。中国农民合作社原
则: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
10、农民合作社的特点:组织的开放性、联合形式的双重性、管理的民主性、经营目标的双重性、经营结构的双层性
11、闪光棒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制约因素:(1)农业土地制度不健全。(2)农业合作化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3)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限。(4)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根基薄弱。(5)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6)优秀人才匮乏。  对策:(1)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2)完善农业土地制度。(3)重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4)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5)改善合作的物质技术条件。(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
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经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方式专业化、生产产出规模化、运行管理企业化、生产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1)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2)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3)是提高国家或地区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4)是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5)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市场机制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价值链理论。
1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1)利益分配机制。①松散型机制 ②半紧密型机制 ③紧密型机制 (2)营运约束机制。①市场约束机制 ②合同(契约)约束机制 ③股份合作约束机制 ④租赁约束机制 ⑤专业承包约束机制  (3)基本保障机制。①组织保障 ②制度保障 ③非市场安排
16、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发展趋势:(1)龙头企业朝大型化、集团化、加盟型方向发展。(2)农民合作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3)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带动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 发展对策:(1)选好主导产业。(2)培育龙头企业。(3)加强基地建设。(4)发展农民合作社。(5)完善运行机制。(6)强化科技支撑。(7)优化体制和政策
17、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般特征:(1)服务内容系统化。(2)服务主体多元化。(3)服务性质社会化。(4)服务供给双重化。
18、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的特征:(1)供应主体多样化。(2)流通渠道和方式多元化。(3)地域性、季节性需求显著。(4)农资配套性要求高。(5)农资供应分散程度高
19、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变速箱取力器行政干预较多、品牌,质量意识薄弱、农资经营主体混杂、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
20、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1)政府主导的涉农服务。(2)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3)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4)农业企业科技服务组织。(5)网络服务平台。
21、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问题:(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2)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滞后。(4)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差。  对策:(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4)扩宽信息发布渠道。(5)增加农业信息化科研投入。(6)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0:5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42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经营   生产   土地   发展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