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渡节和塔式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塔式起重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渡节和塔式起重机。


背景技术:



2.塔式起重机(也称塔机或塔吊)是一种常见的起重设备,一般来说,塔式起重机包括底座、多个用于提升高度的标准节,以及位于标准节顶部的回转结构,其中,底座和标准节之间设置有过渡节,作业人员作业时,需要经过依次攀爬经过过渡节和标准节,最后抵达塔式起重机顶部的驾驶室。然而作业人员在攀爬过渡节时,存在的滑落风险,可能导致作业人员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渡节和塔式起重机,以解决作业人员在攀爬过渡节时,存在的滑落风险,可能导致作业人员受伤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渡节,包括:
6.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主弦杆,所述主弦杆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呈矩形排列;
7.过渡平台,设置于所述主弦杆围成的矩形区域内,所述过渡平台处形成第一通行开口;
8.第一爬梯,由所述过渡节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一通行开口延伸至所述过渡平台的上方;
9.第二爬梯,由所述过渡平台的上方延伸至所述过渡节的顶部;
10.其中,所述第一爬梯和所述第二爬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爬梯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爬梯的底端交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爬梯的攀爬面位于所述第二爬梯远离所述第一通行开口的一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节还包括连接杆,所述第一爬梯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二爬梯的底端固定,以使所述第一爬梯和第二爬梯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爬梯和所述第二爬梯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还包括中间腹杆,所述中间腹杆的两端均分别与相对的两根所述主弦杆连接;
14.所述第一爬梯和所述第二爬梯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腹杆相背的两侧。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腹杆包括第一腹杆和第二腹杆,所述第一腹杆和所述第二腹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爬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腹杆连接,所述第二爬梯通过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腹杆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腹杆背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爬梯在所述过渡平台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过渡
平台不交叠。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爬梯在所述过渡平台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过渡平台的范围内。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节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渡节顶部的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第二通行开口,所述第二通行开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爬梯对应。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爬梯和所述第二爬梯的长度相同。
2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塔式起重机,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过渡节。
21.在本技术实施例,设置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爬梯和第二爬梯,以减少对于过渡节内空间的占用,第一爬梯由过渡节的底部通过第一通行开口延伸至所述过渡平台的上方,第二爬梯由过渡平台的上方延伸至过渡节的顶部,从而能够保证作业人员在过渡节中的正常通行不受到影响,进一步的,第一爬梯的顶端和第二爬梯的底端交叠且间隔设置,且第二爬梯的攀爬面位于第二爬梯背向第一通行开口的一侧,这样,作业人员在过渡节中的爬梯上攀爬时,能够通过第一爬梯攀爬至过渡平台上,然后通过第二爬梯继续攀爬,第二爬梯的攀爬面底部为过渡平台,这样,如果作业人员滑落,也会滑落在过渡平台上,提高了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降低了作业人员受伤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节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节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图1的又一视角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本技术中使用“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a和/或b和/或c,表示包含单独a,单独b,单独c,以及a和b都存在,b和c都存在,a和c都存在,以及a、b和c都存在的7种情况。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渡节以及一种包括该过渡节的塔式起重机。
29.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过渡节包括框架100、过渡平台200以及爬梯300。
30.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100包括主弦杆110,主弦杆110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呈矩形排列。
31.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两个主弦杆110之间可以通过设置腹杆加固,以确保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32.如图1所示,示例性的,腹杆可以包括多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水平腹杆120,以及多根沿倾斜方向设置的倾斜腹杆130。该框架100还包括中间腹杆140,中间腹杆140的两端均分别与相对的两根主弦杆110连接。
33.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平、竖直、平行、中央等对于方位和位置的限定均指的是在忽略装配误差、测量误差等各种误差条件的情况下,大致的水平、竖直等方向以及大致中央位置等,此处不做进一步描述和限定。
34.请进一步参阅图2,需要理解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图2中省略了部分水平腹杆120及倾斜腹杆130。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该过渡节包括第一弦杆111、第二弦杆112、第三弦杆113和第四弦杆共计四根主弦杆110,四根主弦杆110沿着第一方向成矩形排列。当过渡节在塔机上完成装配之后,四根主弦杆110的方向位于竖直方向上。
35.如图1所示,框架110还包括中间腹杆140,请进一步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间腹杆140具体包括第一腹杆141和第二腹杆142,第一腹杆141和第二腹杆142相互平行设置,其设置方向沿水平方向。
36.第一腹杆141和第二腹杆142的两端均分别与相对的两根主弦杆110连接,可以理解为,第一腹杆141和第二腹杆142沿呈矩形设置的四根主弦杆110的对角线方向设置。
3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腹杆141和第二腹杆142均与第二弦杆112和第四主弦杆114连接。
38.如图1和图2所示,过渡节还包括过渡平台200,过渡平台200沿大致水平的方向设置,过渡平台200可供作业人员攀爬过程中进行休息和停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渡平台200可以为金属网状结构,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够防止雨水残留,保证一定的视野。
39.如图1至图3所示,过渡平台200处形成一个第一通行开口210,该第一通行开口210用于容纳爬梯300,以供作业人员能够经由该第一通行开口210处由过渡平台200的下方攀爬至过渡平台200的上方。
40.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水平、竖直等各种方向均指的是相对于塔机处于正常安装或工作状态下的各个方向。
41.本实施例中的爬梯300具体包括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其中,第一爬梯310供作业人员由塔机底部攀爬至过渡平台200处,而第二爬梯320供作业人员由过渡平台200处继续向上攀爬。显然,实施时,作业人员的攀爬方向也可以相反,即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第二爬梯320由塔机的上方下降至过渡平台200处,也可以通过第一爬梯310由过渡平台200下降至塔机的底部。
42.第一爬梯310的顶端和第二爬梯320的底端交叠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设置方向相同,但是其位置是错开的,这样,用户攀爬到第一爬梯310的顶部后,能够移动至过渡平台200上,然后由过渡平台200进一步移动至第二爬梯320处,并沿着第二爬梯320继续攀爬。
43.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爬梯310在过渡平台20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
影与过渡平台200不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一爬梯310位于第一通行开口210所在的区域,以供作业人员由该第一通行开口210攀爬至过渡平台200。
44.相关技术中,爬梯300是连续设置的,可以理解为,爬梯300由塔机的底部到顶部是连续设置的,因此,作业人员可以在爬梯300上连续攀爬,供作业人员休息的平台通常设置于爬梯300的侧向,这样,如果作业人员需要进行暂时性休息,则需要主动移动至爬梯300侧向的平台处。因此,相关技术中,如果作业人员攀爬过程中不小心脱手,可能滑落较长的距离,甚至从塔机上跌落。
45.显然,相关技术中也存在斜梯方案,即爬梯300相对于竖直方向是倾斜的,这样,斜梯底部可以设置过渡平台200,斜梯方案的安全性较高,但是,斜梯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大,且制作成本较高,这导致斜梯难以在各种情况下得到应用和实施。
46.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梯方案,也就是说,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均沿着第一方向,也就是主弦杆110的延伸方向设置,换句话说,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设置在竖直方向上。
47.如图1和图2所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相互平行设置。
4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节还包括连接杆330,第一爬梯310的顶端通过连接杆330与第二爬梯320的底端固定,以使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之间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49.连接杆33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固定,示例性的,可以通过焊接、紧固件连接等不同方式进行固定。这样,使得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并进一步与过渡节的框架100连接。
5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爬梯300是在中间腹杆处与框架100连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爬梯310的底端与第一腹杆141连接,第二爬梯320的顶端与第二腹杆142连接。
5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大的攀爬空间,第一爬梯310与第一腹杆141的中央或大致中央位置连接,第二爬梯320与第二腹杆142的中央或大致中央位置连接。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在其长度方向上存在一定的交叠,如图1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为,第一爬梯310的顶部的高度高于第二爬梯320的底部的高度。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杆的设置方向与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的长度方向交叉,示例性的,可以是与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均相互垂直,这样,使得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在通过支撑杆连接固定之后,仍然保持基本平行的状态。
53.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业人员攀爬过程中,首先经由第一爬梯310攀爬至过渡平台200处,此时,作业人员已经无法继续通过第一爬梯310向上攀爬,作业人员需要先转移至过渡平台200处,在过渡平台200上绕行至第二爬梯320处,并通过第二爬梯320继续向上攀爬。
54.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当作业人员下降时,首先需要经由第二爬梯320下降至过渡平台200处,然后绕行至第一爬梯310处,并继续经由第一爬梯310下降。
55.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爬梯320的攀爬面位于第二爬梯320远离第一通行开口210的一侧。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爬梯320在过渡平台20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
影位于过渡平台200的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二爬梯320的底部为过渡平台200,这样,作业人员在第二爬梯320上滑落或跌落时,过渡平台200能够起到承载和保护的作用,有助于降低作业风险。
56.为了确保作业人员在第二爬梯320的侧攀爬面向上攀爬或下降,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可以调整位于第二爬梯320上方的盖板上的第二通行开口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过渡节可以设置于标准节和回转结构,这里,回转机构可以值得是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回转结构上可以设置供作业人员通行的顶部平台,第二爬梯320通过第二通行开口通向顶部平台,通过调整第二通行开口的位置,使得第二通行开口位于第二爬梯320远离第一爬梯310的一侧,这样,确保作业人员会在第二爬梯320远离第一爬梯310的一侧上下第二爬梯320。
5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从相反的方向与中间腹杆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分别设置于中间腹杆相背的两侧。
58.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爬梯310通过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一腹杆141连接,第二爬梯320通过第二连接部321与第二腹杆142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311位于第一腹杆141背向第二连接部321的一侧。
59.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中间腹杆将主弦杆110围成的矩形空间划分为两个三角形空间,第一爬梯310在其中一个三角形空间与第一腹杆141连接,而第二爬梯320在另一个三角形空间与第二腹杆142连接。
60.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爬梯310与第一腹杆141的第一连接部311位于各中间腹杆朝向第一弦杆111的一侧,第二爬梯320与第二腹杆142的第二连接部321位于各中间腹杆朝向第三弦杆113的一侧。
6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的长度相同。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的结构是相同的,这样,生产过程中,只需要生产同一种形状的爬梯300部件,然后将两个爬梯300部件相互连接,其中一个作为第一爬梯310,另一个作为第二爬梯320即可,这样,本实施例有助于简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塔式起重机。该塔式起重机包括了上述过渡节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能够实现上述全部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62.以上所述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过渡节,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00),所述框架(100)包括主弦杆(110),所述主弦杆(110)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呈矩形排列;过渡平台(200),设置于所述主弦杆(110)围成的矩形区域内,所述过渡平台(200)处形成第一通行开口(210);第一爬梯(310),由所述过渡节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一通行开口(210)延伸至所述过渡平台(200)的上方;第二爬梯(320),由所述过渡平台(200)的上方延伸至所述过渡节的顶部;其中,所述第一爬梯(310)和所述第二爬梯(320)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爬梯(310)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爬梯(320)的底端交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爬梯(320)的攀爬面位于所述第二爬梯(320)远离所述第一通行开口(210)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节还包括连接杆(330),所述第一爬梯(310)的顶端通过所述连接杆(330)与所述第二爬梯(320)的底端固定,以使所述第一爬梯(310)和第二爬梯(320)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爬梯(310)和所述第二爬梯(320)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00)还包括中间腹杆(140),所述中间腹杆(140)的两端均分别与相对的两根所述主弦杆(110)连接;所述第一爬梯(310)和所述第二爬梯(320)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腹杆(140)相背的两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腹杆(140)包括第一腹杆(141)和第二腹杆(142),所述第一腹杆(141)和所述第二腹杆(14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爬梯(310)通过第一连接部(311)与所述第一腹杆(141)连接,所述第二爬梯(320)通过第二连接部(321)与所述第二腹杆(142)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1)位于所述第一腹杆(141)背向所述第二连接部(321)的一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爬梯(310)在所述过渡平台(20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过渡平台(200)不交叠。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爬梯(320)在所述过渡平台(200)所在平面内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过渡平台(200)的范围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节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渡节顶部的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第二通行开口,所述第二通行开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爬梯(320)对应。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节,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爬梯(310)和所述第二爬梯(320)的长度相同。10.一种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渡节。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过渡节和塔式起重机。过渡节包括:框架,框架包括主弦杆,主弦杆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呈矩形排列;过渡平台,设置于主弦杆围成的矩形区域内,过渡平台处形成第一通行开口;第一爬梯,由过渡节的底部通过第一通行开口延伸至过渡平台的上方;第二爬梯,由过渡平台的上方延伸至过渡节的顶部;其中,第一爬梯和第二爬梯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爬梯的顶端和第二爬梯的底端交叠且间隔设置,第二爬梯的攀爬面位于第二爬梯远离第一通行开口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有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本申请实施例有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本申请实施例有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

叶义波 李文 黄家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湖南三一塔式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0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4/33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爬梯   所述   作业   平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